常青院士等郭門弟子:追憶恩師郭湖生教授

2020-12-15 楊昌鳴翻書
自左至右:常青院士、盧濟威教授、郭湖

常青(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

僅以此文紀念恩師郭湖生先生辭世十周年

我1987年受業於郭湖生先生,那一年他繼承劉敦楨先生遺志,在國內首開了東方建築比較研究專題,並開始招收博士生,這成了是年影響廣被的文化事件,就連當時的《參考消息》和美國之音都做了報導。我放棄北京戶籍和中科院工作到南京工學院求學,便是出自對東方建築比較研究的嚮往。

在東大幾年研習的時光裡,從郭先生那裡明白了一個道理,研究從問題開始,圍繞問題索引材料;史識需要功夫,但史慧卻非功夫可及。受其教誨,讀其美文,深感老師便是這樣一位以史慧穿越歷史的大家。他的經典名言「拿材料說話」和「沒有廣度就沒有深度」,蘊含著實證邏輯和類比推理的建築史學真諦,成了激勵我後來從教和研究的座右銘。

回想當年,除了跟隨老師研習,還得到了師母無微不至的關心和照顧,體味了郭門弟子們無不感受到的家庭般溫暖。

2008年老師辭世時,靈堂門前的輓聯選用了我含淚寫下的「一生心思,洞徹營造春秋事;百年風範,啟明學問後來人」的悼句。

只覺東大方離開,轉瞬廿載已過來。由於我在東大做過中外比較課題,加之郭先生的推薦,一來同濟便受待見,路秉傑先生戲稱我為「兩棲動物」,博士後聯繫導師羅小未先生也讓我參加了她主持的相關研究課題。在以往長期研習西域建築的基礎上,我又考察了從印度到斯裡蘭卡的絲路南線古蹟,算是圓了在東大時的一些夢想。

入同濟以來,我的視野有所拓展,也做了一些新的探索,特別關注了歷史環境的存續和再生問題。這些都離不開在東大打下的烙印,以及東大、同濟兩個學術殿堂各具特色的感召力和推動力。

(本文節選自《常青自述》,原載《世界建築》2015年第5期)

郭湖生教授與張十慶考察古建築

張十慶(東南大學教授)

憶郭師點滴:

那一年秋天,陪郭師赴韓國參加學術會議,到機場時需要填寫各中表格,其中有一項是政治面貌,無黨無派的我,遂問郭師填什麼好,郭師揚了揚手中的單子說,填無黨派愛國人士。轉眼多少年過去了,郭師的音容笑貌,宛在眼前。

郭湖生教授,2001年攝於東南大學工作室

楊昌鳴(北京工業大學教授)

楊昌鳴博客截圖
饒小軍供圖

饒小軍(深圳大學教授)

在旅途中看到各位同學發的祭文和照片,勾起無限的回憶和感念,師恩如海,永生難忘!

餘健手稿1

餘健(浙江大學教授)

餘健手稿2
李湞博士論文初稿扉頁

李湞(同濟大學教授)

憶恩師

先師湖生先生離我們而去,已整整十個年頭了。今日看到大家群裡發上來的不同角度的回憶短文,自己也翻出了當年博士論文初稿他作的親筆批改,睹物思人,熱淚盈眶。

他是師長,也是朋友。

1994年我去了東大,經侯繼堯先生推薦投奔「東方建築研究」課題。那個時代結婚還要導師同意籤字。當我有些不好意思地告訴他這一消息時,他點點頭說了四個字:「人之常情」。婚宴上他和師母及全家親到祝賀,我和雷冬霞也有幸成為大夥中兩位老人同作見證的一對。他們把珍藏的一個魚狀陶瓶送給了我們作為紀念,至今我們一直珍藏著。後來我到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流動站工作,懷中揣著他的好幾封推薦信,包括給戴復東、羅小未、路秉傑以及常青等先生的,我都珍藏著複印件,凡他能力所及,均一一拜託,護犢之情切身有感。那時侯當學生比較窮,郭先生還把課題中不多的經費拿出來,支持我去山西調研。

他是嚴師,也是明師。

入學的第一天去鎖金村看師父師母,師母留飯,吃得很香。餐畢,師母代表他笑著說:「你的幾個師兄畢業論文都是優秀論文,你的目標至少也是這個標準」。這句話在心中裝了許久。畢業答辯的評語當時沒宣讀,主席潘谷西先生說時間不早了就不念了,當時非常緊張。直至後來吃飯時十慶兄低聲告訴我是優秀,心中才略感舒展。博士階段的學習是相當艱苦的,因我是從碩士時的建築設計方向轉向博士的建築歷史方向,開始之初是一頭霧水。他循循善誘,又告訴我四字真言說:建築史就是搞清楚「來龍去脈」,研究的方法,就是「論從史出」。《營造法式》學習中,常記得他講的四字真言:「積而為法」。後來我的博士論文選題在「宋元南方建築大木技術研究」和中國古代營造工具「這兩個方向上徘徊了很久,也準備了好久。而恰是這種比較、斟酌和思考,讓我從頭開始慢慢積累,也最終懂得了他的良苦用心。

他是榜樣,也是力量。

先生好學、博學。看著經我細心訂好的博士學位論文初稿,上面幾乎每頁均有他或多或少的批註,或畫個對勾,或提意見,或提建議,還有不少是一些疑惑。他還把他沒看到的書指出來,問我能否借到?而他自己知道的,都和盤託出,指導我們繼續挖掘。做學問,他常常告誡我們學會「自力更生」不求人,親手尋找第一手的資料;對名利,常常淡然處之。無論是做學問也還是做人,他是我們的榜樣和標杆,也是我們後輩人拼搏的動力。

十年何長,先生逝矣。

十年何短,先生常在。

今生最大的幸福,就是成為他的學生,成為他精神的傳人之一。

矢志真知,淡泊名利,無問東西。

願我們一直在路上,不忘初心。

李湞

2018年4月27日於古元繩墨齋

陳欣與郭湖生教授1987年合影

閻亞寧(臺灣中國科技大學教授)

1991年,陪同漢寅德老師(漢寶德老師之弟)赴廈大拜訪郭老師,因老師出國無緣得見,但仍然在廈大宿舍由師母接見小坐。當時印象之一是客庁的木質手工沙發,反映的時代背景和老師對生活的價值觀。幾年後,在鎖金村再次見到這組沙發,感觸甚深,已經成為對老師記憶的一部分了。

郭湖生教授等與日本學者合影

蕭紅顏(原南京大學副教授)

方海(北京大學教授)

郭師的三句箴言令人永世不忘:1. 研究要成為一種習慣;2. 論從史出;3. 對學術研究而言,沒有廣度就難以達到深度。郭師視研究為樂趣的情懷和對人類知識的洞見永遠啟發激勵和伴隨著我!在學術思想的延展軌跡上,郭師從來沒有離開我們。

郭湖生先生發表在青島日報上的文章

張青萍(南京林業大學教授)

憶郭師:

1986-1989年在東大讀碩時,郭老師對我和勍兒關愛有加,時時為我倆開個小灶,說上一兩段九陰真經啥的。記得每每課前讓我們預先讀的古今圖書集成,我們沒讀或囫圇吞棗似滴,到上課時他也不怎怪罪,而總讓十慶兄解釋書中講到的營造方面的含義,常常課上著上著我們就跑題侃到了飛機大炮那一類去了,郭師也常常會心地參與窮聊,而後再拉回到書中,如此大家圍坐一起聊天上課的氛圍,很是美好,至今那309室的課堂景象還歷歷在目。為了我的論文,他老人家帶我和勍兒去明孝陵從下馬坊一直走到寶城明樓,對留存的古建如故事般一一講解,尤其到了明樓廢墟上遠望方山,指點孝陵的風水格局,至今我記憶猶新。儘管當時我們還是貪玩愛美的20歲出頭的女孩,只把那當作是一次踏青的春遊,嘻嘻哈哈遊蕩了半日,拍幾張與花相伴的美照,但這一次春遊卻成就了永久的記憶,一堂對我影響最大的課程。今天再回首,這一課竟然已過30年,郭師也離去10年,時間如此飛逝!

郭師,不論是10年、30年,您是我最尊敬的、最親切的、永遠活在我心中的老師!

周學鷹攝影

周學鷹(南京大學教授)

相關焦點

  • 北外英語系教授薄冰離世 弟子:來世還做您學生
    北外英語系教授薄冰離世 弟子:來世還做您學生 薄冰先生生前的著作  昨天上午,北外青年報刊社官方微博「北外新青年」發布消息稱,北外英語系教授、《英語沙龍》雜誌顧問、《薄冰高級英語語法》主編薄冰先生,於17日上午因呼吸衰竭在醫院逝世
  • 這位教授真牛!蘇步青高足,陳景潤恩師,四個學生和兒子都是院士
    從教57年,培養了4名中科院院士和許多知名學者。因為聽說浙江大學數學系聘請了從日本留學歸來的陳建功教授,而且蘇步青也即將從日本回國,他最後決定選擇浙江大學數學系。  1933年,方德植大學畢業後留校,成為陳建功教授和蘇步青教授的助教。
  • 鄭時齡院士入選「2019最美教師」,常青院士獲「全國優秀教師」稱號
    鄭時齡院士入選「2019最美教師」,常青院士獲「全國優秀教師」稱號 航天測繪遙感與深空探測研究團隊獲評「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 來源:新聞中心
  • 畢文靜追憶恩師陸善真:他為中國體操付出太多
    體操名帥陸善真離世。隨後,新京報記者從陸善真弟子世界冠軍畢文靜處證實了此消息。在接受新京報採訪時,畢文靜直言「太突然,無法接受」。追憶恩師,她感嘆陸善真為中國體操付出了太多。 永別 春節前見最後一面 今日上午9點多,畢文靜接到了國家隊一位教練的電話,得知陸指導離世的消息。隨後,陸善真的兒子也給她打去了電話。
  • 越劇名伶許志英追憶與恩師徐玉蘭的「金蘭之交」
    越劇徐派藝術傳承與發展座談會,邀請到著名戲劇評論家顧天高、越劇王子趙志剛、周冠均、趙美成,著名劇作家包朝贊、譚均華,徐派弟子鄭國鳳、邵燕、周燕、張玉蘭、許志英、張愛娟,徐玉蘭親屬代表等百位嘉賓進行座談。 徐玉蘭大師生前的得意門生、著名越劇名伶許志英女士也應邀參加了這次紀念活動並在會上發言,追憶與恩師徐玉蘭生前締結的「金蘭之交」感人故事。
  • 「熊貓教父」的得意弟子魏輔文當選中院院士
    小城南充有一個響噹噹的老人,胡錦矗,88歲,西華師範大學珍稀動植物研究所教授、原所長,世界著名的大熊貓研究專家,中國大熊貓研究第一人、國際公認的大熊貓生態生物學研究的奠基人和「中國大熊貓研究的第一把交椅」。被譽為我國的「熊貓教父」、「熊貓教授」、研究「國寶」的「國寶」。
  • 恩師駕鶴歸西 弟子揮毫泣別 — 追憶哀悼張朝武老師
    張老師是我們華西公衛學院的衛生檢驗專業的知名教授,博士生導師,生前曾擔任中華預防醫學會消毒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全國醫學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全國衛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專家委員會委員,全國消毒衛生分委會委員和全國高等學校衛生檢驗專業教材評審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職務,一生治學嚴謹,平易近人,踏實工作,是我們的好老師,好長輩。我們現在養成的終生受益的很多好習慣都源自於他。
  • 瑞安發布丨來自莘塍的這位方教授真牛!蘇步青高足,陳景潤恩師,四個學生和兒子都是院士
    從教57年,培養了4名中科院院士和許多知名學者。因為聽說浙江大學數學系聘請了從日本留學歸來的陳建功教授,而且蘇步青也即將從日本回國,他最後決定選擇浙江大學數學系。1933年,方德植大學畢業後留校,成為陳建功教授和蘇步青教授的助教。
  • 「最美革命軍人」肖立權回憶恩師周興銘院士
    弟子事師,敬同於父。軍校教員不僅是園丁、紅燭,更是引路人和築夢者。在這個屬於教師的榮耀時刻,我們分享國防科技大學教授肖立權和恩師周興銘院士的感人故事。讓我們走近他們,感悟他們的為師之道,用這份「老師」對「老師」的回憶,致敬他們的最美人生。入夜,機櫃中低沉的嗡鳴聲愈發清晰,久視電腦屏幕的雙眼有些酸澀。我起身踱步窗前,極目遠眺,夜空中一條光帶若隱若現,那是天上的銀河。
  • 清華煙雨,土木人生——陳肇元院士追思會舉行
    清華大學副校長鄭力,校黨委原書記方惠堅,土木系龍馭球院士、聶建國院士,水利系張楚漢院士、張建民院士,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陳厚群院士、王浩院士,軍事科學院國防工程研究院楊秀敏院士,深圳大學陳湘生院士,中冶建築研究總院嶽清瑞院士,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邸小壇教授、王翠坤教授,陳肇元院士夫人張茂能女士、長子陳前先生及其他親屬,陳肇元先生生前業內同行、親朋好友及弟子共70餘人在現場參會。
  • 北京大學院士王選關門弟子高育才教授蒞臨林州一中
    8月24日,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王選院士的關門弟子高育才教授來我校,為高三實驗班學子送上了能量滿滿、詳實豐富的講座。 元校長與高教授親切交流,高三所有領導、實驗班班主任一起聆聽。 高教授著重介紹北大醫學部:北大醫學部誕生了很多醫學泰鬥,如屠呦呦、鍾南山等,他們厚植北大家國情懷,用畢生所學之醫奉獻祖國,造福百姓。高教授鼓勵大家明年學有所成,報考北大醫學,用青春熱血報效祖國。
  • 鍾南山弟子桑嶺感謝恩師:老師說「給我活著回來」
    大會現場,廣醫一院黨委書記黎毅敏、院長黃錦坤致辭,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教書育人楷模鍾南山院士發表講話,榮獲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的桑嶺醫生發言,另有教師代表與學生代表現場發言。
  • 同濟大學兩教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兩校友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同濟大學兩教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2015年院士增選名單12月7日下午正式揭曉,同濟大學兩教授名列其中,分別是醫學院的陳義漢教授和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的常青教授,分屬中科院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及技術科學部。
  • 中國科學院院士仝小林探訪母校拜謁恩師李濟仁
    仝小林探訪母校拜謁恩師11月28日—29日,皖南醫學院1985屆碩士研究生傑出校友仝小林教授在被評選為院士的第6天,便不辭勞苦、百忙之中專程回到母校探訪,看望曾經的恩師、國醫大師李濟仁教授,再度聆聽老師的諄諄教誨。
  • 方守賢院士逝世,遺體告別儀式將於1月22日舉行,學生追憶恩師
    我國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原所長方守賢因病於昨天9時31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方守賢是我國高能加速器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曾擔任我國第一臺大科學裝置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工程經理、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國家實驗室第一任主任。
  • 師恩如歌 追憶與錢冬生教授的二三事
    近幾年和校友們見面,談到錢教授,無人不折服於這位年逾95高齡的老教授的充沛精力和敏捷思維。同門弟子在一起談起導師,仍然有一點點「競爭」味道。以前是爭著分享自己如何「得寵」,如今是爭著分享最近一次見到導師的情景。去年在重慶和剛剛從成都來的師兄夏建國夫婦相聚,聽夏師兄用帶上海口音的普通話,繪聲繪色描述他們夫婦去拜訪錢教授的經歷:「師母來開門,樓道裡還有點暗,師母一見我們就說『夏老師!』
  • 傳奇牛人,1978年帶人工智慧方向研究生,5名弟子成兩院院士
    何志鈞教授,在很多人腦海裡,肯定是一個陌生的名字,他沒有楊振寧那般的雷霆貫耳,也不如如今的西湖大學施一公教授那般全民皆指,他和我們國家很多領域的老教授一樣,一輩子不貪圖功名利祿,甘願低調做人,但是卻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無悔付出,讓自己的弟子成長為領域精英,桃李滿天下。
  • 百年南開配位化學學術研討會暨紀念陳榮悌院士誕辰100周年座談會舉行
    陳榮悌院士長子陳昌亞,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教授計亮年,中國致公黨原中央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教授程津培,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韓布興,中國致公黨天津市委員會駐會副主委繆明,《中國科學:化學》編輯部主任張學梅,《無機化學學報》編輯部主任沈旭傑等嘉賓與會並發言。南開大學原黨委副書記吳本湘出席大會。陳榮悌院士學生卜顯和教授主持會議。會議由化學學院主辦。
  • 「那個坐著輪椅在校園穿行的身影」——追憶中國科學院院士金展鵬
    本文轉自【光明日報】;11月27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相圖與熱力學專家、中南大學教授金展鵬,因病醫治無效,在長沙逝世,享年82歲。 金展鵬在高位截癱20多年的艱難歲月裡,承擔了一大批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科研成果,培養出數十位博士、碩士研究生。
  • 交大一附院舉行李隨勤教授「丹心仁術·追憶傳承」追思會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通訊員 緱永強 記者 阮班慧)8月23日上午,李隨勤教授「丹心仁術·追憶傳承」追思會在交大醫學部舉行。張少強說,李教授一生為人謙和、醫術精湛、醫德高尚,即使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仍然牽掛的是科室的發展,在李教授的帶領下,科室攻克了諸多領域的難關,啃下了許多難啃的疑難雜症,李教授和張少強教授亦師亦友,在工作學習中積累了濃厚的情誼。張少強表示,李教授的精神體現了醫者仁心的大愛情懷,展現了一附院老一輩的優良作風和「尚德尚醫、求是求新」的醫學精神和追尋「為生命之光」的崇高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