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
僅以此文紀念恩師郭湖生先生辭世十周年
我1987年受業於郭湖生先生,那一年他繼承劉敦楨先生遺志,在國內首開了東方建築比較研究專題,並開始招收博士生,這成了是年影響廣被的文化事件,就連當時的《參考消息》和美國之音都做了報導。我放棄北京戶籍和中科院工作到南京工學院求學,便是出自對東方建築比較研究的嚮往。
在東大幾年研習的時光裡,從郭先生那裡明白了一個道理,研究從問題開始,圍繞問題索引材料;史識需要功夫,但史慧卻非功夫可及。受其教誨,讀其美文,深感老師便是這樣一位以史慧穿越歷史的大家。他的經典名言「拿材料說話」和「沒有廣度就沒有深度」,蘊含著實證邏輯和類比推理的建築史學真諦,成了激勵我後來從教和研究的座右銘。
回想當年,除了跟隨老師研習,還得到了師母無微不至的關心和照顧,體味了郭門弟子們無不感受到的家庭般溫暖。
2008年老師辭世時,靈堂門前的輓聯選用了我含淚寫下的「一生心思,洞徹營造春秋事;百年風範,啟明學問後來人」的悼句。
只覺東大方離開,轉瞬廿載已過來。由於我在東大做過中外比較課題,加之郭先生的推薦,一來同濟便受待見,路秉傑先生戲稱我為「兩棲動物」,博士後聯繫導師羅小未先生也讓我參加了她主持的相關研究課題。在以往長期研習西域建築的基礎上,我又考察了從印度到斯裡蘭卡的絲路南線古蹟,算是圓了在東大時的一些夢想。
入同濟以來,我的視野有所拓展,也做了一些新的探索,特別關注了歷史環境的存續和再生問題。這些都離不開在東大打下的烙印,以及東大、同濟兩個學術殿堂各具特色的感召力和推動力。
(本文節選自《常青自述》,原載《世界建築》2015年第5期)
張十慶(東南大學教授)
憶郭師點滴:
那一年秋天,陪郭師赴韓國參加學術會議,到機場時需要填寫各中表格,其中有一項是政治面貌,無黨無派的我,遂問郭師填什麼好,郭師揚了揚手中的單子說,填無黨派愛國人士。轉眼多少年過去了,郭師的音容笑貌,宛在眼前。
楊昌鳴(北京工業大學教授)
饒小軍(深圳大學教授)
在旅途中看到各位同學發的祭文和照片,勾起無限的回憶和感念,師恩如海,永生難忘!
餘健(浙江大學教授)
李湞(同濟大學教授)
憶恩師
先師湖生先生離我們而去,已整整十個年頭了。今日看到大家群裡發上來的不同角度的回憶短文,自己也翻出了當年博士論文初稿他作的親筆批改,睹物思人,熱淚盈眶。
他是師長,也是朋友。
1994年我去了東大,經侯繼堯先生推薦投奔「東方建築研究」課題。那個時代結婚還要導師同意籤字。當我有些不好意思地告訴他這一消息時,他點點頭說了四個字:「人之常情」。婚宴上他和師母及全家親到祝賀,我和雷冬霞也有幸成為大夥中兩位老人同作見證的一對。他們把珍藏的一個魚狀陶瓶送給了我們作為紀念,至今我們一直珍藏著。後來我到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流動站工作,懷中揣著他的好幾封推薦信,包括給戴復東、羅小未、路秉傑以及常青等先生的,我都珍藏著複印件,凡他能力所及,均一一拜託,護犢之情切身有感。那時侯當學生比較窮,郭先生還把課題中不多的經費拿出來,支持我去山西調研。
他是嚴師,也是明師。
入學的第一天去鎖金村看師父師母,師母留飯,吃得很香。餐畢,師母代表他笑著說:「你的幾個師兄畢業論文都是優秀論文,你的目標至少也是這個標準」。這句話在心中裝了許久。畢業答辯的評語當時沒宣讀,主席潘谷西先生說時間不早了就不念了,當時非常緊張。直至後來吃飯時十慶兄低聲告訴我是優秀,心中才略感舒展。博士階段的學習是相當艱苦的,因我是從碩士時的建築設計方向轉向博士的建築歷史方向,開始之初是一頭霧水。他循循善誘,又告訴我四字真言說:建築史就是搞清楚「來龍去脈」,研究的方法,就是「論從史出」。《營造法式》學習中,常記得他講的四字真言:「積而為法」。後來我的博士論文選題在「宋元南方建築大木技術研究」和中國古代營造工具「這兩個方向上徘徊了很久,也準備了好久。而恰是這種比較、斟酌和思考,讓我從頭開始慢慢積累,也最終懂得了他的良苦用心。
他是榜樣,也是力量。
先生好學、博學。看著經我細心訂好的博士學位論文初稿,上面幾乎每頁均有他或多或少的批註,或畫個對勾,或提意見,或提建議,還有不少是一些疑惑。他還把他沒看到的書指出來,問我能否借到?而他自己知道的,都和盤託出,指導我們繼續挖掘。做學問,他常常告誡我們學會「自力更生」不求人,親手尋找第一手的資料;對名利,常常淡然處之。無論是做學問也還是做人,他是我們的榜樣和標杆,也是我們後輩人拼搏的動力。
十年何長,先生逝矣。
十年何短,先生常在。
今生最大的幸福,就是成為他的學生,成為他精神的傳人之一。
矢志真知,淡泊名利,無問東西。
願我們一直在路上,不忘初心。
李湞
2018年4月27日於古元繩墨齋
閻亞寧(臺灣中國科技大學教授)
1991年,陪同漢寅德老師(漢寶德老師之弟)赴廈大拜訪郭老師,因老師出國無緣得見,但仍然在廈大宿舍由師母接見小坐。當時印象之一是客庁的木質手工沙發,反映的時代背景和老師對生活的價值觀。幾年後,在鎖金村再次見到這組沙發,感觸甚深,已經成為對老師記憶的一部分了。
蕭紅顏(原南京大學副教授)
方海(北京大學教授)
郭師的三句箴言令人永世不忘:1. 研究要成為一種習慣;2. 論從史出;3. 對學術研究而言,沒有廣度就難以達到深度。郭師視研究為樂趣的情懷和對人類知識的洞見永遠啟發激勵和伴隨著我!在學術思想的延展軌跡上,郭師從來沒有離開我們。
張青萍(南京林業大學教授)
憶郭師:
1986-1989年在東大讀碩時,郭老師對我和勍兒關愛有加,時時為我倆開個小灶,說上一兩段九陰真經啥的。記得每每課前讓我們預先讀的古今圖書集成,我們沒讀或囫圇吞棗似滴,到上課時他也不怎怪罪,而總讓十慶兄解釋書中講到的營造方面的含義,常常課上著上著我們就跑題侃到了飛機大炮那一類去了,郭師也常常會心地參與窮聊,而後再拉回到書中,如此大家圍坐一起聊天上課的氛圍,很是美好,至今那309室的課堂景象還歷歷在目。為了我的論文,他老人家帶我和勍兒去明孝陵從下馬坊一直走到寶城明樓,對留存的古建如故事般一一講解,尤其到了明樓廢墟上遠望方山,指點孝陵的風水格局,至今我記憶猶新。儘管當時我們還是貪玩愛美的20歲出頭的女孩,只把那當作是一次踏青的春遊,嘻嘻哈哈遊蕩了半日,拍幾張與花相伴的美照,但這一次春遊卻成就了永久的記憶,一堂對我影響最大的課程。今天再回首,這一課竟然已過30年,郭師也離去10年,時間如此飛逝!
郭師,不論是10年、30年,您是我最尊敬的、最親切的、永遠活在我心中的老師!
周學鷹(南京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