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人工智慧專業,大家普遍的印象應該是新潮和高科技,殊不知,浙江大學從1987年開始便在計算機系開設人工智慧方向的研究生。聽聞這個消息,您一定非常震驚吧,其實每個高精尖的領域在崛起前都有過一段默默無聞的積累期,正所謂一鳴驚人天下知。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這位傳奇牛人叫何志鈞,他把自己一生獻給了祖國的無線電與計算機科技事業,更是在浙江大學培養了幾千名活躍在如今電子計算機領域的高級專家和學者。
何志鈞教授,在很多人腦海裡,肯定是一個陌生的名字,他沒有楊振寧那般的雷霆貫耳,也不如如今的西湖大學施一公教授那般全民皆指,他和我們國家很多領域的老教授一樣,一輩子不貪圖功名利祿,甘願低調做人,但是卻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無悔付出,讓自己的弟子成長為領域精英,桃李滿天下。何志鈞教授一生活了93歲,他最得意的弟子是5位兩院院士,他們分別是潘雲鶴院士、吳朝輝院士、陳純院士等人。
差不多一個甲子前,擔任浙江大學無線電系主任一職的何志鈞真可謂英氣風發、熱情澎湃,一心希望在國內還比較落後的計算機領域開闢一方天地。當時,他和團隊接到了一項任務,研究浙江省第一臺電子管計算機。可想而知,在當年那個信息不發達,搜集相關技術相當困難的年代,一切都要從零開始,哪怕最簡單的電子元件,都需要自己生產。當時他的團隊非常年輕,除去何教授外,只有幾個青年教師和10多個大學生。
他的一位弟子回憶起那段歲月說,計算機當時對很多大學教授和大學生來說,完全是一個陌生的概念,很多人甚至連計算機都沒有見識過計算機的真容。而當時,美國已經在16年前研製了全世界第一臺計算機,我國的首臺計算機也剛剛在北京研製成功。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何志鈞選派有潛力的骨幹成員前往北京取經學習,學到了最為關鍵的技術和經驗。放暑假了,團隊成員無人回家,全部鑽進只有排風扇的實驗內摸索每一個環節。
探索新興技術的道路歷來坎坷而曲折,還好何志鈞教授和他帶領的科研攻關團隊堅持了下來。當他們將計算機基礎理論、設計圖紙、組裝調試元器件等工作全部完成後,已經過去了三年的時間。如今人們看到的計算機非常輕巧,一個小小的辦公桌就可以容納下三臺電腦,可是當時浙江大學生產出的這一臺計算機需要整整一排的房間才能容下,而每一秒的計算能力只有不到40次。儘管如此,這已經是當時國內研製計算機的最高水平,並且為今後浙江大學計算機系的成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何志鈞教授一手建立浙江大學無線電與計算機系後,他為國家培養一流計算機人才的步伐才剛剛開始。為了提升自己的國際視野和科研能力,他經常奔波在參加全國計算機以及人工智慧領域的學術會議上,經過與國內外同行的切磋交流,他的科研思維能力和項目領導能力都得到了極大 的提高。而在1978年前後,何志鈞就敏銳地捕捉到了人工智慧將成為未來科技領域制高點的端倪,當年成立浙江大學計算機系後,他立即決定招收5名人工智慧領域的研究生。而這五人中就有如今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潘雲鶴。
為了進一步推動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的發展進步,何志鈞教授完善組織機構,又在計算機系專門成立人工智慧研究所,當年合影照中的她們,一個個穿著藍色或者軍綠色的中山裝,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憧憬,而位居中心位置的何志鈞教授就是這個科研團隊當之無愧的帶頭人。經過數年的發展,人工智慧研究所培養了一批有一批傑出的學術精英和科研專家,成為了浙江大學內重要的人才培養高地。
儘管何教授已經離開這個世界,不過如今屹立在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內的其半身銅像,依然在提醒著一屆又一屆的新生們,珍惜當下,只爭朝夕,只有拿出所有激情與熱愛的人,才能攀登科技的高峰,做出無愧於青春的科研成果。他的弟子們一致認為,何老師是浙大計算機領域開宗立派式人物,他的一生是為計算機事業奮鬥的一生,他的一生更是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優秀人才的一生,作為科研工作者,他著作等身、獲贊無數,作為一名師者,他鞠躬盡瘁,令人敬仰,我們將永遠緬懷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