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科大建校40周年校慶紀念大會現場 澎湃新聞記者 廖瑾 攝
10月14日,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走過整整40年春秋。
在當天舉行的國科大40周年校慶紀念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在致辭中講到,建校40年來,國科大與中科院院屬研究機構緊密融合,大規模成建制地培養科技後備力量,形成了一種可以借鑑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了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
校長李樹深表示,1978年研究生院的成立,成為我國恢復研究生教育制度的重要標誌,當年報考者超過萬人,中國科學院66個研究所共錄取研究生1015名。40年前的今天,首屆研究生開學典禮在北京舉行,883名研究生參加了典禮。
改革開放初期,國家百廢待興,也是學校最艱難之時。「學校甚至沒有固定的校園和像樣的校舍,師生們曾在中關村的臨建食堂『風餐』,也曾在玉泉路的平板房裡上課。」李樹深說,「錢學森、錢偉長、錢三強、華羅庚等科學大師,還有李政道、吳健雄等知名華人學者,都曾在簡陋的平板房教室裡為同學們講課。」
「學校當時的樓還是租的,老師住木板房,學生住在樓裡,條件比較艱苦。「77歲高齡的中科院院士劉嘉麒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但大家求學熱情高昂,全身心投入學習中。
如今,經歷40年風霜,李樹深表示,國科大已經成為首批獲準開展學位授權自主審核的20所高校之一;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國科大30個學科被評為A類,其中A+學科18個。在2018年9月ESI最新數據中,國科大綜合排名為國際第97位,是國內進入全球百強的兩所大學之一。
除此之外,國科大建成了力量雄厚的師資,在3000多名專任教師隊伍中,兩院院士153位、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460餘人;1萬餘名研究導師隊伍中,有兩院院士238人,博士生導師6000餘名。
作為人才培養重地,40年來國科大已累計授予16萬餘名研究生碩士、博士學位,其中授予博士學位近8萬名;授予本科生學士學位290名。國科大培養的學生有108名當選為兩院院士,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中有25%是國科大的畢業生。
在校慶當天,國科大還收穫了一份來自星空的生日禮物—— 「國科大星」。當天上午,中科院國家天文臺黨委書記、副臺長趙剛宣讀了「國科大星」的命名公告:由國家天文臺申請,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批准,中科院國家天文臺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在興隆觀測站發現的國際永久編號為189018(臨時編號1998TC19)的小行星被命名為「國科大」星。
「國科大創建了新中國第一所研究生院,培養了新中國第一個理學博士、第一個工學博士等。無論是在學研究生規模,還是已畢業研究生數量,國科大均為全國第一。國科大於2014年開始招收本科生。」公告中闡釋了國科大獲此殊榮的理由。
澎湃新聞梳理發現,這是繼「北京大學星」、「南京大學星」、「北師大星」、「山東大學星」之後,璀璨星空中又多了一顆以高等學校名稱命名的小行星——「國科大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