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學芸在讀丨經常為自己少智識而憂心

2020-12-16 新京報網

「大器晚成」是許多人在提到作家尹學芸的第一個評價。這位出生於1964年的女作家雖然從80年代末就開始發表作品,但直到最近幾年才真正進入讀者視線。


尹學芸


2018年8月,她憑藉中篇《我的叔叔李海》獲得第七屆魯迅文學獎,同時,中篇小說《望湖樓》也陸續進入今年《收穫》《揚子江評論》等重要文學刊物的年度榜單。之前她曾獲得過孫犁散文獎、林語堂文學獎等獎項。


在作家身份之外,她的本職工作是天津薊縣文化館的一名幹部。在朋友那裡,她被親切地稱為「學芸大姐」。


2018年是尹學芸集中爆發的一年,陸續有中篇小說集《我的叔叔李海》《天堂向左》出版,年底長篇小說《菜根謠》出版。而在此之前,她出過的唯一一本書是《慢慢消失的鄉村詞語》。尹學芸擅寫北方的人情與世情。《菜根謠》是她第一部長篇,講的是「我」尋找兒時夥伴的故事,浸透女性友愛的溫暖。


春節期間,尹學芸與我們分享了她2018年的閱讀。


1.最近在讀的是哪本書?


最近在讀柏拉圖的《理想國》。純粹是出於好奇,想知道這本西方哲學經典中都寫了些什麼。好多書是心裡的一個念想,有的已經心心念念了很多年。相信很多人都有這種時候,想讀的時候手裡沒書,或者手裡有書又不想讀。什麼時候正兒八經捧起來,估計就是緣分到了。


2.閱讀次數最多的書是哪本?


閱讀次數最多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從打年輕的時候就讀,去年赴新疆的時候又帶在了身上。是最老的那個版本,上海譯文出版。手法、心理描寫、包括拉斯柯爾尼科夫的命運走向,我甚至想給他穿越的街道畫路線圖——我就是對這個人物感興趣。我們的作品也很容易寫到命案,從經典中能看到距離。


3.今年讀到的最好的一本書是哪本?


是理察.傑弗裡斯寫的《英格蘭鄉村生活》。這是一本關於英格蘭鄉村生活的散文,生動描寫了十九世紀英格蘭鄉村農民的衣食住行。我對書中的田園風光、鄉間的動物植物以及僱工的生存狀況都非常感興趣。維多利亞時代的田園,多姿多彩。


4.你床頭現在放著哪些書?


一本中英文對照版的《聖經》,我是當小說讀的,人物和故事都非常精彩。福克納、安妮·普魯以及卡夫卡的小說集。相比之下,我更喜歡福克納。《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花》不知讀過多少遍,最近一次讀還能笑出聲來——是在文字之間發現了好玩的腔調。當然還有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這已經是第三次買的這本書了。第二次是在舊書攤上買了綠條紋的臺灣版本。奇怪的是,每次讀都像第一次讀一樣,有種新奇感。


5.最欣賞的作家有哪些?


好的作家太多了,但不是所有好的作品都對胃口。中外作家都一樣。


6.最期待出新作品的作家是哪些?


我好像對誰都沒有特別的期待。除非他或她的作品來到我的案頭,讓我喜歡。(吐下舌頭)


7.最想寫出怎樣的一本書?


鄉村一直在變與不變之間博弈,當然這種博弈也許在我心裡。我過去寫過一本書,題目是《慢慢消失的鄉村詞語》,對改革開放前幾十年的農業文明用語進行梳理,今年會再版。一直都有個願望,能用文學的方式詮釋一座村莊以及這座村莊裡的人。從文化角度講,任何一座村莊都比城市內涵要豐富,而且自帶文學性。所以鄉村題材始終是個吸引。


8.今年最失望的書有哪本?


運氣好,暫時沒有碰到。也實在是,今年是個特殊的年份,閱讀太有限了。(呲牙)


9.今年最被高估的書有哪本?


不了解行情。(噘嘴)


10.對你影響最大的書有哪些?


從小學三年級開始讀紅樓,只記住了「尤二姐吞生金自逝」,於是對金子開始著迷,找本家奶奶討要。跟小夥伴們一起商討實驗過程。高一的時候開始正兒八經讀紅樓,用張大白紙把榮、寧兩府人物列於牆上,好不至搞混。狂背詩和判詞,異想天開要有所發現,那種吸引幾乎成迷。《安娜·卡列尼娜》佔據了高三的大部分時間,因為人名拗口,便把名字悉數列出,背得滾瓜爛熟。安娜死了以後的想法作者通過什麼渠道獲得,困惑了我好幾年。


根據託爾斯泰小說《安娜·卡列尼娜》改編的同名電影。


11.最想邀請哪些人去你家做客?


沒有特別的講究,想來做客的就是朋友。


12.最近讀到什麼文章/觀點讓你記憶猶新?


張定浩先生有篇文章《文學能力:向詹姆斯·伍德致敬》,載《上海文化》2019年1期。是反駁某獲獎作家的觀點:小說和智識沒有直接關係。定浩先生寫道:「他大概沒讀過荷馬和阿里斯多芬,更不用說莎士比亞和《吉爾伽美什》,否則他不會做出這樣奇怪的斷言。」「任何一個認真寫作的人,都不會懼怕智識以及基於智識的討論,他們擔心的,不過是以智慧為名的虛妄和以知識為名的教條。」嗯,說得非常好。經常為自己少智識而憂心(這裡應該有個皺眉頭的表情)。


13.在不知名寫作者裡,有哪些人特別值得推薦給大家?


「不知名」幾個字把我嚇著了,想說的反而忘了。(微笑)


14.你自己的著作裡,最滿意的作品是哪本?


今年集中出了幾本書,還是蠻喜歡長篇小說《菜根謠》。從情感類型上來說,主人公是跟我最為接近的物種,雖然講的是別人的故事,但雜糅了太多自己的生活。裡面有個人物叫瘸老太,我天生就與她有近緣,她經常出現在我的文本裡,但從來都是曇花一現。我喜歡這種點綴在其中的次要人物,也是對過往生活的一種懷念。


《菜根謠》作者:尹學芸,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2018年10月


15.你自己的著作裡,最遺憾的作品是哪本?


仍然是那本《慢慢消失的鄉村詞語》,是用散文的結構詮釋業已遺失的民間用語,多少有些詞條性質。《吉林日報》的一位老主編曾寫過評論,後來我公差到了長春,特意跟他吃了頓飯。他囑我把這本書進行下去,說比寫十本小說都有意義。我答應得好好的,堅持了一段時間,列題目,做調查,但最終還是放棄了。一件事情做久了,會覺得透不過氣。轉眼就是十年過去了,每每想起,都覺得很遺憾。


《慢慢消失的詞語》,作者:尹學芸,中國青年出版社 2009年6月


16.如果讓你做一份文學刊物的執行主編,你想做什麼類型的刊物?


全國各地有許多文學內刊。前些日子中國作協還開會專門進行了研討。小說選刊也曾在內刊上選稿子。我因為一直工作在基層,有眼睛向下的習慣。我覺得,一個地區應該把內刊進行整合,培養創作團隊,資源進行有效配置,這樣比自成小圈子,更有利於作者成長。還應該有本專門發科幻小說的文學期刊,讓愛好者有自己的園地和平臺。記得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熱愛科幻的朋友很多,讀者和作者都需要培養。


17.你一般選擇什麼樣的環境閱讀?


不拘環境和條件,有空就會選擇閱讀。但每晚臨睡之前都會覺得是幸福時刻。結束一天工作,閱讀成為單一的享受。假如時間尚早,自己會對自己微笑一下,說一句:太幸福了。


18.如果讓你現在給新京報文化頻道寫一篇文章,題材和體裁不限,你可能會寫什麼?


快過年了,我會寫篇鄉村年俗之類的稿子。過去寫報刊文章會上癮,特別是那些開專欄的日子,遇到好的想法手心都是癢的。從生活中撿拾細節是個愉快的事,因為很多想法轉瞬即逝。比如現在,也會心動一下。但寫什麼都是一陣一陣的。


19.有人說未來文學會消亡,你認同嗎?


我想不會。只要語言文字存在,文學就不會消亡。文學是隨著人類語言(尤其是文字)出現而誕生的,勢必也會隨著語言文字消亡而消亡。文學固守的是人類精神家園,什麼時候人類變成了機器貓,這個前提估計就存在了。


20.在寫作《菜根謠》的過程中,你覺得相比之前的作品,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對敘述的整體把握更考驗情感的張力和耐心。《菜根謠》的故事基本上是屬於緊湊型,很多讀者反映都是一口氣讀完。我行文的時候也注意到了要控制節奏,可把書拿到手裡看,還是覺得有些緊。我注意到了,也有批評家持相同看法。還有就是整體架構的重心,寫慣了中短篇,會覺得長篇的把握尤為不易。


作者:尹學芸;採訪:瀋河西


編輯:瀋河西 校對:何燕

相關焦點

  • 尹學芸:三十年沒離開讓她骨梗筋痛的生活,用種莊稼的辦法碼文字(文/馮景元)
    尹學芸,生於1964年。已發表各類文學作品三百餘萬字,曾獲首屆梁斌文學獎、天津市文化杯小說大賽一等獎等獎項。現為天津市作家協會文學院籤約作家。好久沒這樣的,與現實生活中的各色人物在一起,沒有聲光電的幹擾,單只作心緒呼應,默視靜讀為快的文學享受了。尹學芸這個名字,認識了近三十年。
  • 閱讀 ‖ 反智與智識
    早期移民在新大陸上艱苦卓絕的探索,多多少少就是為了打破一個舊世界,建立一個新社會。他們揚棄了古老歐洲對於宗教越來越繁文縟節和精細玄妙的解讀,不願再被經典解讀的纖介燭微(the finer edge of words)所束縛,脫離英國而建國的歷程也往往讓美國人將威嚴的教廷、世襲的貴族與封建的歷史視為腐壞的表徵和落後的桎梏。
  • 《原神》智識之冕作用是什麼 智識之冕作用分享
    原神智識之冕有啥用,這個是全新活動未歸的熄心活動商店中的一個,有什麼作用呢,很多小夥伴不知道的,下面就來介紹下智識之冕作用是什麼。  是角色天賦9級升級到10級必須用到的材料。原神智識之冕作用詳解  1、原神遊戲之後會更新好幾個版本,就目前來看,一個版本大概能得到1~2個智識之冕;  2、每個角色的每個天賦升10級,都需要用到智識之冕;  3、升級除了智識之冕,還需要其他材料:70w摩拉、16個紫書和龍狼材料,玩家紛紛吐槽比fgo還離譜。
  • 智識營2.0第二期,如約而至
    外在的力量,為我們建造了一座「信息溫室」。我們的思考、信念,乃至於人格,其實都是由整個環境裡的信息渠道所塑造的。它們就像一臺巨大的機器,不斷地生產各種各樣的想法,再通過管子灌輸入每個人的大腦裡,告訴你:這是你自己的想法。你所有的思考,其實都沒辦法超出這間溫室。因為溫室之外的世界,你難以想像,也難以理解。
  • 食品質量問題惹人憂心,孩童健康從何保障丨米萊菲果泥
    食品質量問題惹人憂心,孩童健康從何保障丨米萊菲果泥
  • 一個完整的職業規劃包含5個要素:人格、激情、智識、優勢和資源
    我心中理想生活狀態是,無論工作多忙碌,離開喧囂忙碌的職場後,我希望擁有屬於自己的閒暇時光,可以品茶,讀書,討論,寫作,冥想,欣賞喜歡的音樂,唱歌或朗誦。我的居室以淡雅清心為飾,衣著以樸素舒適為要,飲食以素食綠色為養,起居以養生延年為宜,談吐以輕柔美善為本,閱讀以經典名作為綱。
  • 以「智識城市」之名,探索現代城市文明的新形態丨Weekly
    以北青視角,帶你回顧一周要聞 Art「智識城市——2020深圳灣公共藝術季」拉開序幕科學哲學家卡爾·波普爾(Karl Popper)說過:「人類的智識影響人類歷史的進程」,這句話也可以說成:「城市的智識影響城市歷史的進程」。
  • 少憂心 抑鬱症會導致壽命減短!
    少憂心 抑鬱症會導致壽命減短!在研究開始時,女性抑鬱症患者過早死亡率要增加8%,隨著之後抑鬱症死亡率風險增加,與男性的機率相似,為51%。小編說兩句:有人對抑鬱症患者追蹤10年的研究發現,有75%~80%的患者多次復發,故抑鬱症患者需要進行預防性治療。發作3次以上應長期治療,甚至終身服藥。
  • 北京大學出版社將推出智識人文學科通識叢書
    新華社北京8月25日電一部可通過網際網路在線教育學習的智識人文學科通識教程——「人文·智識·進化」叢書即將由北京大學出版社陸續出版。據介紹,長期以來,國內人文通識教程單薄。「人文·智識·進化」叢書將邀請全國100多名高校人文學科帶頭人,對已有的人文知識進行通識化整合、智識化提升,為讀者提供優質的內容資源,並通過獨立的人文在線平臺向全世界進行在線教育。該套叢書教程還將陸續開發多語種推廣。
  • 【夜讀】從中產到智識,什麼是中國家庭的未來?
    對智識家庭而言,他們身上的見識,體現在:明智、正確地做出判斷的能力與快速學習、認識事物本質的能力。在這裡,補充一句是,對個人而言,見識產生於個體的才智,產生於個人的天性與心地;而對家庭而言,見識取決於家庭成員彼此的學歷、經歷和閱歷。
  •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的2018:用「智識」服務社會
    2018年,「智識」這一充滿想像張力的概念將繼續構築出新的美術館智識傳播方式和美術館支持模式。 除了構築和呈現,CAFAM正試圖通過「智識中心」建立起更廣泛的關於藝術和人之間的聯繫,用更加豐富的手段觸摸人、空間、時間以及地域和文化,建立起一整套「智識中心」系統。
  • 智識行為的兩種最重要標準:程序標準和道德標準
    [摘要]《好好講道理:反擊謬誤的邏輯學訓練》為讀者大眾提供了應對蠻不講理者的60種邏輯學策略。好的論證使我們更好地做出自己的決定,無論是實現目標還是完成計劃,成功的機會更大。平息爭議、確定判斷、訂正信念,能使這些活動富於成效的智識行為的類型,總是要與上述基礎原則合拍的。研究語言交流的學者發現,遵循程序性原則的討論,基本上對應於成功解決爭端的討論,反之則不成功。我自己參與辨論的經驗,以及我在大學課堂中對這些原則的試驗,也指向同樣的可喜結論。在我的論理課上,我通常拿對什麼是「智識行為的規範」的討論作為開篇,並貫穿始終。
  • 留學憂心事一籮筐 留學生全身心融入適應性強
    留學憂心事一籮筐 全身心融入不著慌  留學有許多好處,但相比在國內求學,學子們操心的事情要大大增加。除了要面臨學業壓力,他們往往還要應對社會動蕩、文化價值觀迥異、留學政策突變、學費註冊費上漲等造成的各種難題。
  • 憂心如何說服父母,換個方式,值得借鑑「原創首發」
    關心後輩先關已,體健方為子女輝。絕句:憂心呈父母(其二)緩起心寧慢步行,家中萬緒氣需平。別憂國事無人管,百歲安康顯黨明。百善孝為先憂心如何說服父母,換個方式,值得借鑑父母是經過60年代的一代人,吃苦耐勞的精神值得欽佩和學習。
  • 王人博在讀丨為什麼再好的思想在實踐層面總是變形走樣?
    在他的理解語境中,一個教書人如果自己不讀書,心裡也會多少有些不踏實。愛德華·薩義德曾說,「要維持知識分子相對獨立,就態度而言,業餘者比專業人士更好」,這也是王人博的信條。在知識分子的意義上,「業餘者」是個地地道道的讀書人,除了忠於自己因讀書而獲得的智識之外,任何立場都與他無關。2018年出版的《業餘者說》以問答錄的形式展現王人博在學術和教學之餘的思考,讀魯迅,觀張藝謀電影,談如何理解中國。
  • 迷茫中的在讀博士:導師酒後扇我巴掌、發表6篇SCI依然迷茫未來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丨顯微故事,作者丨胖虎,編輯丨李思思在大多數人眼裡,「博士」的頭銜往往與精英、高薪、學霸等標籤掛鈎但只有在讀博士才知道,他們或許是所有社會群體中最焦慮的人。前段時間,大連理工研三的一位男生,在實驗室用一根麻繩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年僅25歲。在遺書中,他寫道,「我的痛苦,你從未感同身受……」實驗數據出錯、延遲畢業、沒有SCI論文,到底對他們來說意味著什麼?
  • 北京大學出版社將推出智識人文學科通識叢書 可通過在線教育學習
    圖集 新華社北京8月25日電 一部可通過網際網路在線教育學習的智識人文學科通識教程——「人文·智識·進化」叢書即將由北京大學出版社陸續出版。據介紹,長期以來,國內人文通識教程單薄。「人文·智識·進化」叢書將邀請全國100多名高校人文學科帶頭人,對已有的人文知識進行通識化整合、智識化提升,為讀者提供優質的內容資源,並通過獨立的人文在線平臺向全世界進行在線教育。該套叢書教程還將陸續開發多語種推廣。
  • 今年高考作文題,沒考「套路」考智識
    新華社北京7月8日電(侯虹斌)7月8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今年高考作文題,沒考「套路」考智識》的評論。每年高考,公眾討論最多的都是作文。有人調侃說,那是因為除了作文以外,家長們已經不會做數學、物理等科目的考題了。其實,高考作文備受關注,是因為出題風格和方向能看出這場選拔考試對莘莘學子的寫作能力、思考能力和價值判斷有什麼期望、有什麼側重。
  • 智識與世俗功利主義的矛盾
    個體人的精神啟蒙一方面在於智識(一如大百科全書的隱喻),一方面又在於世俗功利主義煉獄的鍛造。帶著阿來的氣息,小桑吉在價值和道德倫理的自我辨識中健朗而寬厚,這種來自於曠野的清新剛健恰恰與現代智識啟蒙一脈相承。老藤《熬鷹》(《小說選刊》2015年2期)對於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做了頗具時代特色的回顧和闡釋。
  • 深圳灣公共藝術季開幕,國際知名藝術家帶你認識「智識城市」
    南都訊 記者 陳紫嫣 從「智識城市」出發,從公共藝術創造的獨特的視角、觀念框架與文化聯繫中為當代深圳文明培根鑄魂 。11月21日,「2020深圳灣公共藝術季——智識城市」展覽在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開展,51位國際知名藝術家透過作品帶領觀展者認識「智識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