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是否聽過這樣一句話:所有靠運氣掙到的錢,都會憑實力虧掉。隨著知識付費的興起,更多的現代人對智識的力量有了自覺的認識與世俗的演繹。本來嘛,中國的文化傳統中一直都有尊重知識的基因,「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這些名句在我們的文化中流傳千古,融入血脈。
圖 / Anthony Macajone
可爾千千最近讀到的一本書卻大大顛覆了原有的認知。從小就知道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車馬多如簇,我想當然的以為,這世間但凡強大繁盛的國家、孔武有力的民族都如東方文明一般地推重智識,渴求進步。殊不知社會的思潮紛雜多樣,縱使是進步昌隆如美國,那個擁有全世界最頂尖大學、智庫與科技的美國,文化中都有著根深蒂固、不可忽視的反智傳統。
而這種反智傳統最新的頂級演繹,莫過於川普2016年當選第45任美國總統,以及其任期內所受的擁躉。即便是在兩個月前的總統大選中落敗,川普的得票數仍然超過了7420萬張[1],是美國歷史上獲得第二高普選票數的候選人[2]。
圖 / Evie Shaffer
對此,早在半個多世紀以前,二十世紀美國著名的公共知識分子、哥倫比亞大學美國史教授理察•霍夫士達特(Richard Hofstadter)就有專著研究——《美國的反智傳統》(Anti-Intellectualism in American Life),並憑藉此書於1964年第二次獲得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回看Hofstadter在書中的剖析,他對於反智傾向的展望竟一語成讖。書中介紹,這一傳統根植於美國的宗教、民主政治和商業文明之中。
早期移民在新大陸上艱苦卓絕的探索,多多少少就是為了打破一個舊世界,建立一個新社會。他們揚棄了古老歐洲對於宗教越來越繁文縟節和精細玄妙的解讀,不願再被經典解讀的纖介燭微(the finer edge of words)所束縛,脫離英國而建國的歷程也往往讓美國人將威嚴的教廷、世襲的貴族與封建的歷史視為腐壞的表徵和落後的桎梏。也正因為此,反智傳統的第一顆種子便是由宗教種下。為了衝破枷鎖,新移民們更注重內心的振奮、感召和自身與上帝的直接連接,而非森嚴的宗派等級與枯燥考據,基督教福音派蔚然成風。
圖 / Gdtography
美式民主旗幟鮮明地崇尚自由、人人平等,這也使得政治架構底層蘊藏著濃厚的平民化風格。雖然美國的建國始祖(founding fathers)中很多都受過良好的古典博雅教育(甚至在如今看來頗有諷刺意味的是,美國實際上乃是由知識分子立國),但這些先賢在時代的洪流與現實的抉擇中制定出的制度、慣例和憲政,卻在無形中讓智識的菁英退場。
沿著Hofstadter的思想脈絡,時至今日,在美國,入伍服役不僅僅是愛國的表現,更為隱秘的是,這條路依然是知識分子從政歷程中洗刷孱弱、空想與不切實際等刻板印象的捷徑。在歷次的總統大選中,曾經參軍也被民眾視為候選人毋庸置疑的加分項。對專業的深切懷疑,對歐洲舊世界中一脈相承的精英治國(meritocracy)的天然排斥,都造就了公眾生活和政治架構中對知識階層所佔有地位的否定。士紳沒落,縱使是博學通達之士也要藉助草莽的姿態來合法化其領袖的光環。
圖 / Bithin Raj
除去宗教與民主政治,在Hofstadter的論述中,商業對於智識的作用也遠遠談不上正面,這成為美國反智傳統的第三股力量。實用主義蓬勃發展,教育是為了培養能夠投身商業文明建設的、實幹淳樸的公民,而非細膩文雅的風範和精確深入的思考。
美國社會注重科學、技術,這點不可否認,但同時受到推崇的還有各行各業裡更接地氣的訣竅(know-how)。正所謂「知道怎麼搞」,還要「知道具體怎麼搞」。商業上的成功來源於不懈的自我奮鬥、堅毅果敢和「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煙火氣息,大眾在生活中積累的經驗與直覺才是更加可貴的指引,而深奧的美學、哲思或者是「象牙塔內的遊戲」,或者是不切實際的空中樓閣,甚至可能成為混亂的引線。
圖 / Snapwire
當平地起高樓的商界傳奇被屢屢傳頌,勤勉實幹的商業文化已經是整個社會的精神標杆,人們自豪於Made, not Born(白手起家,而非與生俱來)。雖然時光流逝,人們今天對於白手起家的解讀或許有所不同,但在更為傳統的美國,尤其是縱觀《美國的反智傳統》成書之前的種種史跡,社會對於「白手起家」卻有著微妙的定義和不易覺察的偏頗底色:比起學歷和人文教養,更要依靠勤奮刻苦、洞察先機與平易近人的個人風格。
鋼鐵大王卡內基雖然慷慨興學,但對於當時的博雅教育卻很鄙視,他曾批評說:大學教育對於經營企業幾乎是致命的傷害。如今的我們也依然會從美國的主流媒體上聽到比爾•蓋茨和扎克伯格從哈佛輟學的傳奇故事[3]。這樣的商業文化或許在本意上並非一味為了反對智識,但其客觀影響卻是在不經意間滋生了對於教育的敵意,實實在在地達成了對知識與智識的牴觸和矮化。
圖 / Anna Shvets
之所以要分享這樣一本關於大洋彼岸反智傳統的書,是由於這本書中介紹的美國和我們所以為的美國如此不同,也由於類似的看法在我們當今的生活中並不陌生。以他國為鏡,以史為鏡,兼聽則明。《美國的反智傳統》讓我們看到,反智並非一時躁動的思潮,或者盲目的民粹。我們身處的社會固然有著千百年來代代相承的對知識的崇尚,但科技連通,全民賦能,思潮變幻,瞬息萬狀,深入的鏡鑑和系統的反思或許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當下的種種。
圖 / Scott Webb
此外,近來發生在周圍的一些事也讓我思考。「我就是被上大學耽誤了,去幹***早就身價十億了」,「***股票閉著眼睛買就能財務自由,沒聽那個消息真是痛失良機」,「如果不能一夜暴富,兩夜也行」……當讀書無用之說再度沉渣泛起,當風口上的豬成為都市青年的心嚮往之,不絕於耳的是充滿焦慮的盲目躁動和對於捷徑的熱切渴求。
但躁動和捷徑真的可以讓我們心願達成、青雲直上嗎?在當今的環境下,如果只是擁有沸騰的熱血、機靈的反應、堅定的毅力,沒有邏輯和系統,沒有紮實完善的認知底層,做事或者創業,和撞大運、抽盲盒又有多少區別?心胸和格局或許可以由社會這所大學教給我們,可理論與系統能嗎?古典的博雅教育和人文薰陶難道真的只會讓人羸弱逸想,成為我們在這俗世進取的絆腳石,讓社會流於精緻的浮華嗎?
圖 / Elina Krima
《美國的反智傳統》的中文譯者、臺大政治系教授陳思賢在譯序中寫道:「我們須知,知識分子並非必然適合擔任領袖,但是智識與知識分子的襄助輔佐卻是任何一個社會所不能缺少的,否則這個社會不是流於紛亂(眾多俗世利益間的無止境競爭),就是缺乏靈魂與精神力量的平庸。」
開卷有益,兼聽則明。
注釋
[1] 截至12月4日,拜登獲得超過8126萬張選民投票,川普獲得超過7421萬張選民投票,數據來源https://new.qq.com/omn/20201204/20201204A058TA00.html。
[2] 川普的當選當然也離不開民粹政治、種族主義的推動,是很多底層群眾意識到自己在過去數十年轟轟烈烈的全球化浪潮下被狠狠拋下的劇烈反彈,是人類最原始的「非我族類」情緒被挑起後的感性宣洩,而這些也與文化傳統中對智識的恐懼與對進步的提防息息相關。
[3] 美國TIME Magazine《時代周刊》網站曾在2010年刊出美國最著名的10名從大學輟學的成功人士,其中比爾•蓋茨位居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