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邊浩玥 通訊員 杜秀峰
9月21日,「首屆中國·濱州對蝦節暨生態鹽田蝦文化節」在北海經濟開發區脊嶺島舉行。對蝦節通過開展生態鹽田蝦「捉、戲、品、觀」等活動,更有效提升濱州鹽田蝦特色產業發展層次,擦亮「生態鹽田蝦」這張產業名片。
副市長賈善銀說,對蝦是濱州漁業的主導品種,全市養殖面積達到80萬畝,年產量11萬噸,佔山東省總產量的百分之六十,穩居全省第一,「濱州對蝦」獲得國家國家地理標誌認證。濱州對蝦又以鹽田蝦最具特色。濱州北部沿海地區分布著廣袤的日曬鹽場,鹽田蝦生長在高鹽度的鹽田中而得名,獨特的生長環境使得鹽田蝦肉質更加緊實,口味更加鮮甜,更受國內外市場的青睞。9月21日,中國漁業協會正式授予濱州「中國生態鹽田蝦之鄉」,10家企業獲評成為中國鹽田蝦生產單位。
開幕式上,為生態鹽田蝦養殖能手頒獎,為渤海水產生態鹽田蝦零抗認證授牌。同時,渤海水產分別與天貓、肆拾玖坊、山東理工大學、西南大學進行籤約,推動鹽田蝦以及水產行業進一步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活動現場來自全國各地的大廚紛紛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領,將鹽田蝦肉質鮮甜,Q彈的特點發揮的淋漓盡致,為市民獻上一份美味盛宴,解鎖鹽田蝦新吃法。除開幕式外,還舉行了舞龍民俗歌舞節目,環島長跑比賽,千人鹽田蝦宴等活動,擦亮濱州鹽田蝦名片。
據了解,鹽田蝦1年只產1季,並經過120天自然散養,與蝦虎魚、微生物、海鳥共存,只有富有活力的才能存活下來,由此鹽田蝦個頭大小不一,蝦體顏色不一。捕撈對蝦需採用傳統的捕撈方式,採收時,漁民一般1至2人一組,駕著小船,通過觀察風向和水波的湧動及時調整變換捕蝦網門的方位,一人開船一人布網收網。這種物理的捕撈方式相對於機械捕撈費時費力,但更有利於保護了水域生態環境。尤其對鹽田蝦天然餌料滷蟲的生態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形成了捕與養的良性循環。
9月21日上午,還舉行了中國·濱州生態鹽田蝦產業發展高峰論壇,深入分析目前對蝦產業現狀,養殖端和消費端發展情況,對蝦行業的新增長點等眾多行業關注話題,為國產對蝦的品牌崛起助力。
找記者、求報導、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