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一份神奇的「世上唯一問卷」的短視頻走紅網絡,我的很多學員家長看了後都感動落淚,甚至泣不成聲,坦言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方向出了大問題而不自知,通過這部短視頻的啟示,很多家長都表示要改變思路學會用相信去照亮孩子的未來。
什麼樣的問卷能夠讓千萬家長感動落淚?
為什麼家長們看完視頻能夠有如此深刻的領悟,並願意做出巨大的改變呢?
這部以實驗性手法拍攝的「世上唯一的問卷」,首先在全臺灣引起轟動,然而迅速躥紅網絡,引發熱議。導演是金馬獎得主黃嘉俊,並採取實鏡採訪的方式,打開家長心房,一起探討敏感但又艱難的華人親子之間的「相信」和「尊重」的課題。(你也可以回答一下下面的問卷哦)
從心理學的角度,不得不嘆服導演的心理學功力,很多問題都問到了關鍵。
· 是不是你對你的孩子也很兇?
· 是不是你幫孩子做得太多、太好,以至於孩子都沒有了自己去探索以及嘗試的空間?
· 孩子追星,你是不是在擔心他控制不好,影響學業?
· 你是不是覺得孩子成績不好,很不光彩,會罵孩子?
· 是不是覺得花了很多錢在孩子的學習上,孩子學不好會很生氣?
· 你的孩子會覺得你了解他嗎?
· 你的孩子會覺得自己是被你信任的嗎?
影片探討了直擊每個中國家長靈魂的拷問,在教育孩子的路上,你是敞開心胸、對孩子充分陪伴與信任?或是重蹈父母的教育方式?
「世上唯一的問卷」透過採訪一群事先不知情的受訪者,以世代教育大調查為題,邀請影片中受訪者跟著一道道題目,回到學生時期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經歷,是否那些「不可以」、「不允許」、「不被信任」的創傷體驗歷歷在目?而反思現在,家長們是否正用一樣的方式與自己的孩子相處?
鏡頭裡的家長在填寫這份問卷後,也獲得意外的答案,提醒他們在成為大人之後,卻忘了自己也曾經是孩子。
「世上唯一的問卷」還運用影片中每對親子的互動,道出每位家長內心深處曾經不喜歡卻正在對孩子要求的事情,也引起多數家長省思及熱烈討論:
「印象最深刻的讚美那一段好感動~正向被關心、被信任的感受是可以陪伴孩子一輩子的!」「好棒的影片,好讓當父母的我們省思」、「看完真的覺得要好好檢討自己」。
我有個學員家長看完後直接哭了,因為她這幾天正和自己的大兒子鬧彆扭,她覺得孩子不夠尊重她,一直對孩子愛搭不理的,期待孩子來道歉。但是,看了影片,她突然意識到她其實是在重演以前母親對待她的方式,而那些經歷其實給她留下過很深的創傷,讓她一直缺乏自信。可是她卻不自覺地在自己孩子身上重演,她突然覺得自己對不起孩子,需要道歉的原來是她!
這也是我一定要為這部短片寫一篇文章的原因,因為它就是一面鏡子,能夠照出我們華人家長內心太多的誤區與執念。
02
為什麼尊重與相信在現代親子互動中如此重要呢?
1. 傳統的儒家文化很容易讓家長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人財產,而忘記了尊重孩子的邊界和獨立思想。
這幾年我一直在做家庭的和解和非暴力溝通引導工作,很多學員既是子女,也是孩子父母,他們在談起自己的經歷的時候,和短片中的父母如出一轍。
當被提問自己小時候的經歷時,他們會很直接的說起小時候被父母情感控制和忽視的各種經歷,覺得受傷,也認為這些缺乏尊重的經歷讓他們心裡很不舒服,覺得如果當時父母給自己更多的信任與鼓勵,可能自己的人生會有很大的不同。
但問題是,當說起今天他們對待孩子的方式,他們會強調自己是為了孩子好,自己是一片真心,並且他們就是希望孩子能夠不辜負這樣的好條件,能夠比自己發展的更好,何況,其他家長對孩子的要求更高——與當初他們的父母的理由如出一轍。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集體無意識?這與我們的儒家文化中強調父母子女之間的尊卑關係和過於強調父母的主導性有關。
不少家長把孩子當成了自己的私有財產,希望孩子來完成自己未竟的夢想,卻完全看不到孩子真實的需要,導致了很多悲劇。
2. 華人文化習慣於嚴苛的批評打壓式教育,家長害怕孩子過於張揚而遭遇挫折,卻未曾想到這樣的打壓在孩子心中留下的創傷。
我們華人的教育方式喜歡強調「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但從心理學的角度,這其實是句謊言。
因為對自己太過嚴苛的話,其實我們是很難對自己關係親密的人寬容的,因為我們的內在模式決定了我們會以怎樣的方式來對待家人。如果我們內在已經有了一個嚴苛的父母和弱小的孩子,當我們面對比我們弱小的孩子時,就很容易把內在小孩投射到孩子身上,然後去扮演那個嚴苛的父母,即使自己明明受過被嚴苛管制的傷,但是還是禁不住「一旦熬成婆,便把媳來整」的戲碼。
3.華人家長容易為孩子過度犧牲,卻形成「我一切都是為了你好」的情感綁架,最後讓親子在相愛相殺的糾纏關係中都越陷越深。
華人家長很容易陶醉在「一切為了孩子」的口號下完全放棄自我。「我這輩子就這樣了,但是一定不能放鬆孩子的教育,你是一點都不能鬆懈。」
並且有些家長甚至會把自己人生失敗的責任推到孩子身上,「就是因為你,我才只能忍受你爸爸的折磨」或者「都是因為照顧你,我的事業都放棄了」……
這是多大的責任?!簡直是孩子不堪承受之重。然而「我都是為了你」的口號背後其實是密不透風的控制和情緒勒索,他們會情不自禁的盯住孩子,「我都為你做了這麼多,你為什麼就不能體諒我的苦心?」心裡卻很可能在嘀咕:「你真的配得上我的付出嗎?」
這樣的糾纏關係造就了無數的悲劇,也讓很多家庭陷入到親子關係不斷緊張和糾纏的輪迴之中。
03
那如何才能跳脫出這種相愛相殺的親子糾纏,用尊重與相信來點亮孩子未來呢?
根據我的諮詢經驗,給家長以下幾點建議:
一是學會肯定與欣賞。
其實整個短片最打動人的部分恰恰是最後一個部分,那些孩子寫給父母的悄悄話,那些曾經點亮過他們生命瞬間的鼓勵和讚美。
媽媽,謝謝你照顧我這十二年,還記得你在我英語演講前,給我肯定,讓我有自信。
ps:希望將來可以出國留學。
爸爸,你曾經在我小學的時候,說我很會騎自行車,這讓我以後也很愛騎自行車。我希望這是我一個很重要的興趣。
爸爸,我永遠記得在劇團演戲的時候,你給我的鼓勵,因為這樣我會繼續努力,去面對我喜歡的舞臺。
媽媽,我記得有一次我數學考得很好,你說「很棒,下次繼續努力」,這句話給了我對數學的信心,也希望往數學的科目上發展。
正是這些肯定與欣賞讓孩子確信父母是愛他們的,也讓他們有力量在鏡頭面前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其實這部片子裡的父母已經算相當開明和有反思能力的父母了)
而更重要的是,根據馬斯洛的「自我實現的預言」,我們內心對未來是否有信心會決定我們選擇怎樣的未來。這份信心是父母用正面的肯定與欣賞鋪就的,因為孩子最初的反饋完全來自父母,當他感受到父母是真正喜歡和欣賞他的,那份「我足夠好,我值得被愛」的信念就會深藏在心中,成為照亮他勇敢面對未來挑戰的一束光。
二是學會尊重與邊界。
關於如何尊重孩子邊界的問題我寫過好幾篇文章,但核心還是兩句話,一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二是「人所不欲,勿施於己」。
這部短片中的父母恰恰是沒有做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明明自己童年時候不喜歡的事情,卻無意識的對孩子再做一遍,還自認為是為了孩子好。
但好在當孩子真實的袒露自己的心聲後,父母還是幡然醒悟,也真正看見了孩子的感受與需要。其實,孩子對於父母的真誠的歉意是完全能夠感受出來的,即使父母因為慣性偶爾越界了,只要能夠及時向孩子致以歉意,能夠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說出自己的感受與需要,其實孩子完全能夠諒解。
但父母真的要培養有力量有邊界感的孩子,其實後一句話更重要。那就是「人所不欲勿施於己」,父母也學會愛自己,活出自己的精彩。
不需要為了孩子而犧牲自己的人生,你們活得開心快樂,充滿力量是給孩子最好的榜樣和禮物。每一代人都活出自己的精彩,那麼下一代人才不需要背負對上一代沉重的虧欠感負重前行。
所以,我會建議我的學員父母,當你覺得需要勉強付出的時候,你可以坦誠的說出來,明確的告訴孩子你的感受和需要,但是請記住,不要把責任推到孩子身上,而是明白你需要對你自己的感受百分百負責,你可以選擇不做,但不要做了再來抱怨,這是最糟糕的做法。
三是學會相信與放手。
「相信」永遠是中國式父母最難的一課,但也是最重要的一課。
正如視頻中一位爸爸說的,如果當時自己的父母給自己多一點相信,可能自己人生就會實現更多的可能。很多成年學員到我這裡諮詢,其實真正尋找的無非是「相信」,那份他們童年經歷中缺失的珍貴信任。
「只要心存相信,奇蹟就會出現。」這句話並不是一句雞湯,而是完全符合積極心理學的原理的。
心理學中有名的「皮格馬利翁效應」告訴我們,孩子如果能夠被賦予相信的力量,即使沒有明確的表示,僅僅是老師眼神和表情中無意中流露的信任,都足以讓這些孩子的成績和表現發生質的飛躍。更不用說,當父母能夠發自內心的表達自己對於孩子的信任了。
幾乎所有偉人的傳記中都會提到他們人生的「恩寵時刻」,那就是被某個他們特別信任的前輩或者老師賦予相信的力量,他們真的開始相信自己是被賦予了特殊的使命的,或者他們真的可以去挑戰在別人眼中遙不可及的夢想。他們的人生從此被點燃,他們最後也真正實現了傳奇的人生。
所以,請學會相信你的孩子,你今天的相信會變成明天他們對自己的相信,成為他們生命中不滅的燈塔,讓他們勇敢的朝著內心的夢想探索。
你準備好了根據這份神奇問卷,與孩子一起制定一份屬於你們自己獨特的「相信」計劃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