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未來,是父母的相信為起點的

2020-09-18 上海樹元教育

最近一份神奇的「世上唯一問卷」的短視頻走紅網絡,我的很多學員家長看了後都感動落淚,甚至泣不成聲,坦言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方向出了大問題而不自知,通過這部短視頻的啟示,很多家長都表示要改變思路學會用相信去照亮孩子的未來。

什麼樣的問卷能夠讓千萬家長感動落淚?

為什麼家長們看完視頻能夠有如此深刻的領悟,並願意做出巨大的改變呢?

我們不妨一起來看看這部神奇的短劇——

這部以實驗性手法拍攝的「世上唯一的問卷」,首先在全臺灣引起轟動,然而迅速躥紅網絡,引發熱議。

導演是金馬獎得主黃嘉俊,並採取實鏡採訪的方式,打開家長心房,一起探討敏感但又艱難的華人親子之間的「相信」和「尊重」的課題。(你也可以回答一下下面的問卷哦)


從心理學的角度,不得不嘆服導演的心理學功力,很多問題都問到了關鍵。

是不是你對你的孩子也很兇?

是不是你幫孩子做得太多、太好,以至於孩子都沒有了自己去探索以及嘗試的空間?

孩子追星,你是不是在擔心他控制不好,影響學業?

你是不是覺得孩子成績不好,很不光彩,會罵孩子?

是不是覺得花了很多錢在孩子的學習上,孩子學不好會很生氣?

你的孩子會覺得你了解他嗎?

你的孩子會覺得自己是被你信任的嗎?

影片探討了直擊每個中國家長靈魂的拷問,在教育孩子的路上,你是敞開心胸、對孩子充分陪伴與信任?或是重蹈父母的教育方式?

「世上唯一的問卷」透過採訪一群事先不知情的受訪者,以世代教育大調查為題,邀請影片中受訪者跟著一道道題目,回到學生時期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經歷,是否那些「不可以」、「不允許」、「不被信任」的創傷體驗歷歷在目?而反思現在,家長們是否正用一樣的方式與自己的孩子相處?

鏡頭裡的家長在填寫這份問卷後,也獲得意外的答案,提醒他們在成為大人之後,卻忘了自己也曾經是孩子。

「世上唯一的問卷」還運用影片中每對親子的互動,道出每位家長內心深處曾經不喜歡卻正在對孩子要求的事情,也引起多數家長省思及熱烈討論:

「印象最深刻的讚美那一段好感動~正向被關心、被信任的感受是可以陪伴孩子一輩子的!」「好棒的影片,好讓當父母的我們省思」、「看完真的覺得要好好檢討自己」。

為什麼尊重與相信在現代親子互動中如此重要呢?

1. 傳統的儒家文化很容易讓家長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人財產,而忘記了尊重孩子的邊界和獨立思想。

很多孩子的父母在他們談起自己的經歷的時候,和短片中的父母如出一轍。

當被提問自己小時候的經歷時,他們會很直接的說起小時候被父母情感控制和忽視的各種經歷,覺得受傷,也認為這些缺乏尊重的經歷讓他們心裡很不舒服,覺得如果當時父母給自己更多的信任與鼓勵,可能自己的人生會有很大的不同。

但問題是,當說起今天他們對待孩子的方式,他們會強調自己是為了孩子好,自己是一片真心,並且他們就是希望孩子能夠不辜負這樣的好條件,能夠比自己發展的更好,何況,其他家長對孩子的要求更高——與當初他們的父母的理由如出一轍。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集體無意識?這與我們的儒家文化中強調父母子女之間的尊卑關係和過於強調父母的主導性有關。

不少家長把孩子當成了自己的私有財產,希望孩子來完成自己未竟的夢想,卻完全看不到孩子真實的需要,導致了很多悲劇。

2. 文化習慣於嚴苛的批評打壓式教育,家長害怕孩子過於張揚而遭遇挫折,卻未曾想到這樣的打壓在孩子心中留下的創傷。

​我們的教育方式喜歡強調「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但從心理學的角度,這其實是句謊言。

因為對自己太過嚴苛的話,其實我們是很難對自己關係親密的人寬容的,因為我們的內在模式決定了我們會以怎樣的方式來對待家人。

如果我們內在已經有了一個嚴苛的父母和弱小的孩子,當我們面對比我們弱小的孩子時,就很容易把內在小孩投射到孩子身上,然後去扮演那個嚴苛的父母,即使自己明明受過被嚴苛管制的傷,但是還是禁不住「一旦熬成婆,便把媳來整」的戲碼。

3. 家長容易為孩子過度犧牲,卻形成「我一切都是為了你好」的情感綁架,最後讓親子在相愛相殺的糾纏關係中都越陷越深。

家長很容易陶醉在「一切為了孩子」的口號下完全放棄自我。「我這輩子就這樣了,但是一定不能放鬆孩子的教育,你是一點都不能鬆懈。」

並且有些家長甚至會把自己人生失敗的責任推到孩子身上,「就是因為你,我才只能忍受你爸爸的折磨」或者「都是因為照顧你,我的事業都放棄了」……

這是多大的責任?!簡直是孩子不堪承受之重。然而「我都是為了你」的口號背後其實是密不透風的控制和情緒勒索,他們會情不自禁的盯住孩子,「我都為你做了這麼多,你為什麼就不能體諒我的苦心?」心裡卻很可能在嘀咕:「你真的配得上我的付出嗎?」

這樣的糾纏關係造就了無數的悲劇,也讓很多家庭陷入到親子關係不斷緊張和糾纏的輪迴之中。

那如何才能跳脫出這種相愛相殺的親子糾纏,用尊重與相信來點亮孩子未來呢?

一是學會肯定與欣賞。

肯定與欣賞讓孩子確信父母是愛他們的,也讓他們有力量在鏡頭面前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

而更重要的是,根據馬斯洛的「自我實現的預言」,我們內心對未來是否有信心會決定我們選擇怎樣的未來。

這份信心是父母用正面的肯定與欣賞鋪就的,因為孩子最初的反饋完全來自父母,當他感受到父母是真正喜歡和欣賞他的,那份「我足夠好,我值得被愛」的信念就會深藏在心中,成為照亮他勇敢面對未來挑戰的一束光。

二是學會尊重與邊界。

關於如何尊重孩子邊界的問題我寫過好幾篇文章,但核心還是兩句話,一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二是「人所不欲,勿施於己」。

這部短片中的父母恰恰是沒有做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明明自己童年時候不喜歡的事情,卻無意識的對孩子再做一遍,還自認為是為了孩子好。

但好在當孩子真實的袒露自己的心聲後,父母還是幡然醒悟,也真正看見了孩子的感受與需要。

其實,孩子對於父母的真誠的歉意是完全能夠感受出來的,即使父母因為慣性偶爾越界了,只要能夠及時向孩子致以歉意,能夠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說出自己的感受與需要,其實孩子完全能夠諒解。

但父母真的要培養有力量有邊界感的孩子,其實後一句話更重要。那就是「人所不欲勿施於己」,父母也學會愛自己,活出自己的精彩。

不需要為了孩子而犧牲自己的人生,你們活得開心快樂,充滿力量是給孩子最好的榜樣和禮物。每一代人都活出自己的精彩,那麼下一代人才不需要背負對上一代沉重的虧欠感負重前行。

三是學會相信與放手。

「相信」永遠是中國式父母最難的一課,但也是最重要的一課。

正如視頻中一位爸爸說的,如果當時自己的父母給自己多一點相信,可能自己人生就會實現更多的可能。很多成年學員到我這裡諮詢,其實真正尋找的無非是「相信」,那份他們童年經歷中缺失的珍貴信任。

「只要心存相信,奇蹟就會出現。」這句話並不是一句雞湯,而是完全符合積極心理學的原理的。

心理學中有名的「皮格馬利翁效應」告訴我們,孩子如果能夠被賦予相信的力量,即使沒有明確的表示,僅僅是老師眼神和表情中無意中流露的信任,都足以讓這些孩子的成績和表現發生質的飛躍。更不用說,當父母能夠發自內心的表達自己對於孩子的信任了。

所以,請學會相信你的孩子,你今天的相信會變成明天他們對自己的相信,成為他們生命中不滅的燈塔,讓他們勇敢的朝著內心的夢想探索。

相關焦點

  • 父母如何做是孩子高度的起點,孩子之間的差距是父母的高下對比
    父母自身的改變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榜樣對於孩子來說很多時候家長的做法就是他們道德行為準則的高度,也是行為的起點。有些家長不以為意,覺得自己做得好不好並不重要,孩子早晚要上學去學習知識,早晚都要學會如何做人。但其實道理懂得再多,不如孩子在現實生活中接觸父母的行為,約束自我傳遞的視角和觀點來得更加有效。
  • 還在比孩子起跑線的父母,建議先分清起跑線和起點的差別
    當孩子同樣都在學鋼琴、舞蹈、美術、武術等時,其實所有的孩子是不是又回到了同一條起跑線上呢?什麼是起點呢?起點是指大家開始起跑的位置。比如100M賽跑,有些人從0起跑,有人從90米開始起跑,起點不同,同一發令槍響,就算90米起跑人是瘸子,他都可能率先衝過終點。
  • 父母的高度決定孩子的起點
    很多孩子就上不了高中了只能上職業高中了。發現真的為了上高中,家長也是拼命了。沒錢你的孩子接受不了好的教育,現在真的好多孩子從小補課補到大,但是也難免有些人抬槓說,看看那些個狀元學霸的,人家從來就不補習的。但是你要知道有天賦又聰明加上好運氣的,畢竟只佔少數,另外那些就得靠「錢」包裝了。以至於補習班也貴。有花好幾十萬補習的,不在少數人。這可能就是父母起點決定孩子的高度吧!。
  • 「父母上崗證」系列第三頁:性格之力,讓孩子贏在起點笑在終點
    要為孩子在一個心儀的學校博得一席之地,父母不遺餘力,競爭的白熱化程度絲毫不亞於角鬥士的血腥。在中國應試教育的社會大環境中,許多家長忙著送孩子學鋼琴、學繪畫、學遊泳、學奧數,學外語,學各種技能,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在美國,競爭同樣激烈:2007年,教育連鎖機構「公文」公司在紐約市開設了一家針對嬰幼兒的「公文」連鎖店。
  • 成功路上只要完成起點,就會贏得終點,孩子起點很重要
    給你未來人生的,唯有生你養你的父母。上天給人的生命是平等的,而不平等的是在世上,誰來經營?人的生命是屬靈的生命,第一靈感可能會形成未來人生的決定因素。而父母是最直接影響嬰兒思維意識的重要因素,一個合格的父母,只要掌握好嬰兒期到幼兒期的培育,那麼孩子以後的人生就會破浪的成長。
  • 偉才教育專家:幼兒園是孩子人生觀建立的起點
    原標題:偉才教育專家:幼兒園是孩子人生觀建立的起點齊魯晚報8月3日訊:197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卡皮察被記者問道:「您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裡學到了您認為最主要的東西?」這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在微微一笑後,給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回答,他說:「是在幼兒園。」卡皮察認為,幫助自己走過漫漫人生路的人生觀、世界觀都在幼兒園的時候學到的。
  • 《人生七年》: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的重要起點
    家庭經濟基礎決定著孩子的起點,父母的認知影響著孩子的未來約翰、安德魯、查爾斯這三位是來自上層精英家庭的孩子,他們一開始就站在了比其他孩子更高的起點。7歲時,他們坐在沙發上,聊著自己的愛好,暢談著自己要上的夢想學校:「考雷特公學,然後去威斯敏斯特寄宿學校,然後讀劍橋,三一學堂。」
  • 父母看到的世界,是孩子未來的高度
    教育不僅關係到父母,更關係到孩子未來的高度。當一個家庭站得很高,看得很遠時,孩子們就可以在廣闊的視野中有更多的生活選擇。在米歇爾父親的觀念裡,他覺得:&34;所以他會固定存一筆錢作為孩子教育基金,為的是可以付得起孩子們的學費。在米歇爾高中的時候,由於優異的表現,入選了去巴黎研學的資格名單。但她知道,去巴黎研學需要花費很多錢,她不願意讓父母承擔這樣的壓力,就把這事默默地埋藏在心裡。
  • 這對父母劃掉了給孩子制定的「清單」,終於在這所學校成就了未來
    教育是對未來的最好準備——教育不是起點也不是終點,而是貫穿一生的過程。我們孩子的未來該有更多的可能性,成功的定義也該更開放、更多元。歡迎掃描下方海報二維碼,參加6月20日上午10:00凱文校園開放日。聆聽徐濤校長的教育分享,感受凱文學子的全人教育成功,了解成就孩子未來的N種方式。
  • 神奇的「世上唯一問卷」:如何用「相信」來點亮孩子的未來?
    01最近一份神奇的「世上唯一問卷」的短視頻走紅網絡,我的很多學員家長看了後都感動落淚,甚至泣不成聲,坦言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方向出了大問題而不自知,通過這部短視頻的啟示,很多家長都表示要改變思路學會用相信去照亮孩子的未來。
  • 父母的遠見決定孩子的未來:你的格局你的婚姻就藏在孩子的性格裡
    父母的遠見決定孩子的未來:你的格局你的婚姻就藏在孩子的性格裡原創/靜月荷導讀:孩子的起跑線,不是興趣班、不是學區房、不是進名校,而是父母的遠見。因為,父母的遠見決定著孩子的未來:你的修煉、你的眼界、你的格局、你的婚姻都藏在孩子的性格裡。
  • 想什麼就來什麼,父母的「信念」,影響著孩子的未來
    一個青春期少年無奈的說,父母就是不相信我。可是問到他父母的時候,他父母也有同樣的困惑:就他這個樣子,我該怎麼相信他?我相信很多父母都面臨這樣的困惑,很想放手,很希望孩子能夠獨立起來,但是孩子表現就是這麼個樣子,如果放手,他會變成什麼樣子,可能會一步一步的往下滑吧!所以又會繼續去管控自己的孩子,因為父母認為一旦放手,孩子離開我們,按照他現在的樣子,他會發展得更差。
  • 起跑線:父母的高度決定起點
    人生的起點並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最後抵達了哪裡。成長之路上,孩子的每一步都是告別昨天的自己、昨天的天真、昨天的夢想與昨天的堅持,每一天都在變化,變成那個我們共同期待成為的人。 家庭作為一種傳承,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成長的方向和節奏,從古言「老子英雄兒好漢」,到今訓「每一個坑爹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對不合格的父母」,無不在表明為人父母的示範與標杆。
  • 孩子的未來是否決定於父母的教育
    「兒孫自有兒孫福」,相信大家對這句話並不陌生, 那它到底是什麼含義呢?我個人認為,老一輩的人覺得孩子養到18歲或者22歲, 那麼他們就應該自己獨立的學會生活,獨自去面對社會創造自己的未來。無論以後過的好與壞,那麼作為父母是不會在去過多的幹涉或者幫助,但是現實中真的就是這樣的嗎?這裡有兩張網圖大家看看有什麼感受。
  •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信心?父母嘗試4個方法,孩子才會有好未來
    信心是成功的起點,是一個人的重要品質,是獨立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自信心的人就相信自己的力量,通過努力確保他有所作為。自信來自哪裡?是在後天的生活實踐和學習中培養起來的。教育專家認為:孩子有沒有自信與老師和家長的教育密切相關。
  • 贏在起點早教中心丨最好的教育是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她將從「育兒」、「擇校」和「準備」三個角度,為大家做一次乾貨爆棚的經驗分享,提供實用的升學建議。  我們希望為「給孩子帶得走的能力,而不是背不動的書包」理念下的雙核早教課程提供迭代的反饋以及效果的印證,相信也會對廣大關注早期教育的家長有所幫助和借鑑。  (以下「Q」為起點君提問,「A」為軒軒媽媽回答)  Q:您對於孩子學齡前的早期教育,看重培養什麼能力?
  • 何孩子人生起點?父母們說話的方式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線
    美國心理學家Diana Baumrind,研究了超過100位學齡前兒童,通過自然觀察、家長訪談等研究方式,根據父母在紀律要求、情感付出、溝通方式、預期程度四個方面的不同,將父母劃分為四種類型,專制型、忽視型、溺愛型和民主型。我們從孩子的一句簡短的想法表達,來看不同類型父母的反應,會帶給孩子什麼樣子的影響。
  • 父母的格局是孩子的開局,這三種行為的父母,很難培養出優秀孩子
    對於孩子而言,那個巨人就是父母,父母的能力和素養決定了孩子的起點。孩子未來的表現,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早期的教育方式,有這三種行為的父母很難培養出優秀的孩子。當父母內心缺乏原則,行為就會沒有底線。教出的孩子性格專橫跋扈,自私自利,毫無責任感。
  • TED演講:父母的婚姻觀,藏著孩子的未來
    我們可以做出的最重要的決定就是選擇誰作為生活伴侶,選擇誰作為孩子的另一個家長。當然,擁有高質量的幸福婚姻,浪漫不能少的, 浪漫是一件盛大,美麗而又神奇的事情。二、父母的婚姻觀,藏著孩子的未來為人父母以後,總為教育孩子操碎了心。
  • 不考慮孩子未來的父母有多可怕?
    可是現實中有很多的父母,卻絲毫都不考慮孩子的未來。最近在網上引起熱議的一則新聞「3歲女孩拍吃播,被餵到70斤」,網友一片譁然,認為父母為了掙錢根本就不管孩子的死活。1父母不顧孩子的未來2不好好為孩子考慮未來的父母只會毀了孩子的一生今年的人大代表大會中,有人提議,建議父母持證上崗,因為有些父母不知道怎麼做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