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上崗證」系列第三頁:性格之力,讓孩子贏在起點笑在終點

2020-09-03 贏在起點能力早教中心


為人父母者,總希望孩子「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心希望他能擁有一個幸福而成功的人生,卻不知道該如何幫他到達那個美好的彼岸。事實上,困惑的家長並不在少數。


為什麼有些孩子能迎來美好的成功,另一些卻只能面對悽涼的失敗?為什麼有些孩子會不斷前進?有些孩子卻自甘沉淪?成功究竟取決於智商還是性格?幼兒早期的能力培養對孩子的一生到底有多大的影響?


概言之,父母究竟該怎樣做,才能幫助孩子走向更美好的人生?


這的的確確是一個讓新手家長焦慮不安的時代:求學競爭日益激烈,資源分布不均,「新手父母焦慮症」在北上廣這樣的大城市裡尤為突出。而大洋彼岸的紐約,情況同樣如此。加州大學的兩位經濟學家把存在於美國早教領域的這場競爭戲稱為「幼兒之戰」(Rug Rat Race)。每一年,競爭開始的時間都在提前,而且愈演愈烈。要為孩子在一個心儀的學校博得一席之地,父母不遺餘力,競爭的白熱化程度絲毫不亞於角鬥士的血腥。在中國應試教育的社會大環境中,許多家長忙著送孩子學鋼琴、學繪畫、學遊泳、學奧數,學外語,學各種技能,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在美國,競爭同樣激烈:2007年,教育連鎖機構「公文」公司在紐約市開設了一家針對嬰幼兒的「公文」連鎖店。每天上午,家長們把2歲左右的孩子送到這裡,學習填寫表格、練習字母和數字識別。


可是,這些知識和技能真是孩子成龍成鳳所必須具備的嗎?


長久以來,當人們提到兒童的早期教育,往往陷入「重知識灌輸輕能力培養」的誤區:當下的成功主要依賴於認知技能,也就是以智商測試結果反映的智力水平,它包括識別字母和單詞、計算、識別圖形的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比較好的途徑,就是練習,而且越多越好,越早越好。有意思的是,當今日年輕的中國家長嚮往代表先進理念的西式教育時,卻忽視了作為先行者的他們同樣經歷過被認知訓練束縛而裹足不前的階段。自2008年起,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詹姆斯·赫爾曼(JamesHeckman)多次召集經濟學家和心理學家參與研討,他們以各自的方式和不同的視角探討同一個問題:哪些能力和秉性更有可能帶來成功?如何在兒童時期培育這些能力和秉性?以及何種幹預方式更有助於兒童走上成功之路?作為經濟學家,赫爾曼本人也曾經像其他大多數經濟學家那樣,堅信認知技能是決定個人未來生活相對可靠的因素,而且其重要性非其他因素所能及。


然而隨著研究的開展,他漸漸發現,最終取得學業成功和事業成就的觀察對象,往往是擁有某些心理特質的孩子:這些特質是一種心理傾向,它讓人們為完成枯燥乏味且往往沒有回報的任務而堅持不懈,讓人們恪盡職守,自始至終毫不動搖地履行計劃。無論是對於學習、工作、還是人生,這些特質都有著無法估量的價值。而說到兒童早期教育導向的轉變,更不得不提在美國社會科學領域影響深遠的「佩裡學前教育項目」( Perry Preschool Program Study)。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一群兒童心理學家和教育研究者在底特律西部重工業區的伊普斯蘭提小鎮開展了一個實驗,他們在當地黑人居住區招募了一些收入不高、智商稍遜一等的父母,並與之約定,讓他們3~4歲的孩子參加佩裡學前教育項目。招募到的這些孩子被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比組。被分到實驗組的孩子進入佩裡幼兒園,並在這裡接受為期兩年的高質量學齡前教育,而對比組的孩子則由其父母扶養。隨後,科研人員對這些孩子的發展情況進行跟蹤:跟蹤時間段並不只是局限於開始的一、兩年,而是長達幾十年。可以說,這項研究的持續期幾乎就是研究對象的餘生,而研究人員對佩裡學前教育項目對研究對象的影響的跟蹤期是從其幼兒時期一直持續到成年階段。


在經過對佩裡學前教育項目研究為期三年的深入分析之後,赫克曼及其同事得出如下結論:在佩裡項目所帶來的所有積極效果當中,有2/3可以歸結為諸如好奇心、自控力和社會靈活性之類的非認知要素。換句話說,佩裡學前教育項目的作用完全不同於人們此前所認為的那樣能大幅提高低收入家庭子女的智力水平,但是在改善行為和社交能力方面卻收效顯著。項目的實施並沒有在改善智商方面帶來長期效果,而與之相對,綜合素養及良好品行帶來的積極影響則持續了整整幾十年。


佩裡學前教育項目已過去幾十年,而在過去數十年、尤其是最近幾年,經濟學家、教育家、心理學家及神經學家等專業人士的腳步並沒有停息,他們仍在在不斷研究,究竟什麼因素決定孩子的成功。諸多的研究發現: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重要的不是教孩子具有多少知識和技能,而是能否幫他們具備成功的品質,譬如毅力、自制力、好奇心、責任感、勇氣和自信心。經濟學家把這些品質稱為「非認知技能」(noncognitive),心理學家稱其為人格特徵,而大多數普通人則把它們稱為性格(character)。圍繞這些研究成果,《紐約時代周刊》的編輯保羅圖赫(Paul Tough)先生走訪了全美教育家、心理學家、腦神經科學家、教育改革派人物,長期跟蹤許多教育機構的運行狀況,結合不同學術領域眾多學家的實驗研究成果,第一次用科學的手段為我們剝開了性格的神秘外衣。


孩子的成長無法重來,家長要懂得如何在合適的時間做合適的事情。本期「父母上崗證」系列,贏在起點能力早教研究院為您誠意薦讀 《性格的力量:勇氣、好奇心、樂觀精神和孩子的未來》:該書引入了美國的幼兒教育思維,這種思維正在為人們所了解並接受,並在美國乃至教育機構、心理診療機構、實驗室及學術研究機構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


在兒童成長過程中,重要的不是在孩子出生後最初幾年裡向孩子們的腦子裡灌輸了多少信息,而在於能否幫他們形成一系列截然不同的有價值的品質,譬如意志力、自控力、好奇心、責任感、勇氣和自信心。贏在起點能力早教研究院相信,這本發人深省、值得期待的新書將幫助各位家長摒棄傳統教育的智力偏見,以專注力、自控力、好奇心、責任感、勇氣和自信心等品質塑造為核心,從小培養孩子的性格。能力、習慣、人格,我們始終和您一起努力,讓孩子們贏在起點、笑在終點!

本期薦讀:



《性格的力量:勇氣、好奇心、樂觀精神與孩子的未來》


圖書信息:

書名:《性格的力量:勇氣、好奇心、樂觀精神與孩子的未來》

作者:

保羅·圖赫(Paul Tough),《紐約時報周刊》(New York Times Magazine)的編輯,長期以來深入研究並撰寫了大量教育、兒童性格開發、貧困與政治方面的文章,其中包括《紐約時報周刊》的封面文章「性格教育」、「收入差距」、「歐巴馬的反貧困政策」等,同時身兼美國公共廣播電臺「美國人的生活」欄目的記者、Open Letters的創刊編輯。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薦讀理由:

《性格的力量》一書總結了幾十年來關於孩子為什麼成功的研究結論,為家長究竟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為什麼要培養孩子的素質提供了豐實的科學依據,也例舉了大量生動的案例供家長思考和參考。在強大的應試壓力環境中,為我們究竟應該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用在何處指明了方向,是家長和教育工作者的不錯選擇。沒有一種成功能夠替代教育孩子的失敗,而教育成功的第一步是方向正確。這是一本指導方向的書,通過作者的親身經歷以及書中講述的那些孩子們的故事,父母們會反思自己與孩子相處的方式,更理性地看待孩子的成長曆程,並有意識地幫助孩子為成年做好準備。


- END -


贏在起點®能力早教®研究院原創

本文受原創保護,轉載請聯繫授權


相關焦點

  • 不想輸在起點,就能贏在終點?
    李耀年(廣州市南石中學)臨近考試了,學生都不斷在抱怨,除了應付學校的各種功課,更讓他們覺得難以招架的是周六、周日父母所安排的各種興趣班和補習班。在各種壓力之下,大多學生參加這些班已經難言「興趣」,為的只不過是應付父母,慰藉父母「望子成龍」的美意而已。
  • 贏在起跑線不如贏在終點,善用「職業教育」,讓孩子笑到最後
    但從長遠來看,書本知識其實只是最基礎的部分,引導孩子形成對職業的理想,並為之努力奮鬥才是最重要的。2、先考上好學校,才去選擇未來的職業方向。家長要和孩子談論職業教育的原因:1、要考慮孩子的職業發展。每位家長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孩子能個高起點,好的人生未來,在為孩子規劃未來時,職業方向的啟發就要考慮進來。2、考大學並不是最終目的,就業才是。
  • 你的孩子贏在起點,也許會輸在終點,因為他不具備這一個素質
    ……身邊隨處可見焦慮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贏在起點,尤其是母親,尤其在聽說別人的孩子如何厲害時。你,是其中一個嗎?於是,一切提前!我姐姐的女兒小學三年級,英語水平已經比大多數同學強,我問我姐:「現在她都把四年級的學完了,那四年級的時候學什麼?」 「學五年級的。」 我追問:「那五年級呢?」
  • 你不知道的以色列教育:輸在起點 贏在終點
    若說中國的教育贏在起點,卻可能輸在終點,那麼以色列教育正好相反,雖起步晚,但後續爆發力十足,在起點看似輸,卻可能贏在終點。或許18歲以前的教育太過自由,導致以色列的孩子在各種中國人重視的國際競賽中,通常沒有拿下好成績,在OECD評鑑學生學習能力的PISA中遠遠落後。最新結果顯示,他們的數學只排41名、科學只排41名、閱讀排34名。但明明以色列的科技成就、新創公司與諾貝爾獎這麼多,怎麼中小學生的表現一點也不出色?難道他們長大後「突然」變聰明?
  • 《起跑線》電影賞析:贏在起點不算贏,輸在終點可是真正輸
    影片的敘事角度,也一度以母親的教育理念作為最高學術任務,但最終歸根結底,「入學形式」物化成了父母替孩子「順利報名」的死循環。整部影片,以「為子女擇校」這樣一個極小的角度為切口,用輕鬆風趣的幽默方式,層層深入反映了當下印度社會種種社會現狀,呈現印度不公平的等級制度!
  • 暑假「搶跑」贏了起點輸了終點
    暑假各地培訓機構的補習班生意毫不遜於酷暑的火熱,乃至許多人戲稱暑假為「第三學期」。在補習班鋪天蓋地的宣傳中,高中「命名」為衝刺大學的關鍵期,不可不補;初中是重要的過渡期,不能不重視;以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為題的「幼小銜接」班更是門庭若市,生意興隆。
  • 以色列教育「孩子輸在起點贏在終點」才是大贏家 與中國極致反差
    學生放學自行回家談到中國教育,歷年來經久不衰的金句是「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歷經數十載而不衰,這已然成為了中國教育家庭之根本而以色列的教育全世界知名,他們的教育觀念恰恰與中國教育相反,以色列的教育可以說是看似輸在了起點,卻最後贏在了終點!以色列人民用其行動行為,讓僅僅800萬的人口在20年內誕生了10位諾貝爾獎得主!
  • 孩子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 還能贏在終點嗎?
    吸引我的主要是名字和豆瓣8.2的評分,但看完後卻笑不出來。有網友感嘆中國拍不出來這種片子的同時更感慨:中國教育的痛點,居然被一部印度電影展現的淋漓盡致。當影片中的父母發現每所貴族學校為了防止「馬太效應」都會有25%的學位留給貧困孩子時,他們不惜住進貧民窟裝窮。最後以作假、欺騙的手段使女兒順利進入這所最好的私立小學,但同時也剝奪了真正貧窮男孩的入學資格。
  • 以色列:輸在起點卻贏在終點之「神奇」的國民教育
    那麼,以色列的教育神奇之處在哪裡呢?輕鬆的中小學生以色列《義務教育法》規定:3-18歲的兒童和青少年必須接受免費的義務教育(義務教育的年限總共為十一年,等同於國內高中畢業),父母可以在世俗學校和宗教學校之間為其子女做出選擇。
  • 【親子教育】你不知道的以色列教育:輸在起點,卻贏在了終點!
    在以色列,從家庭、幼兒園、中小學、大學到當兵,都是國民教育的一部分,孩子在開放、自由的環境長大,培養出獨立思考的能力,更勇於追求真理,讓只有800多萬人的小國在20年內誕生了10位諾貝爾獎得主。以色列的義務教育從5歲-18歲。在18歲以前,學習環境是非常自由與開放的。幼兒園的小朋友,不是遊戲就是玩耍,小學生沒有太多功課,每天下午1點半就放學回家。
  • 贏在起點早教中心丨最好的教育是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A:孩子從小時候就開始早期教育了,當時覺得小朋友性格比較內向慢熱,希望他能多跟外界接觸,性格上能活潑開朗一些,所以在早期教育上我們家長更加注重孩子性格方面的培養,多參加集體活動,多和別的小朋友遊戲玩耍,多多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和行動力。  Q:您贊同早期教育的哪些方面?您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哪些進步?
  • 為什麼很多孩子英語贏在起跑線,終點卻和大多數人一樣?
    也推薦之前的一篇關於親子英語閱讀的文章《父母英語不好,能教孩子嗎》(發送數字264可看)。「閱讀,是改變生命質地的偉大力量。不管是語文拔尖的孩子,還是英語拔尖的孩子,都是閱讀量大的孩子。我看到香港聖保羅小學的孩子們,津津有味閱讀原版書,國內也有一些小朋友,每天翻閱幾十頁原版書。
  • 這父親要「輸」在起點「贏」在終點!
    他說,我不想讓孩子少年老成,我想他輸在起點,贏在終點!"虎爸"羅格的"另類教育",引發了網友熱議,不少網友表示支持。據了解,羅格的本職工作就是戶外教練,兼皮划艇教練,從兒子從2歲開始,羅格就帶著孩子就做戶外運動。"我覺得運動很快樂啊,班上的同學都很羨慕我,因為只有我是每天都有爸爸陪著,一起運動一起玩。"
  • 君行天下 | 輸在起點,贏在終點:你所不知道的以色列教育
    在以色列,從家庭、幼兒園、中小學、大學到當兵,都是國民教育的一部分,孩子在開放、自由的環境長大,培養出獨立思考的能力,更勇於挑戰真理,讓只有800多萬人的小國在20年內誕生了10位諾貝爾獎得主。以色列的義務教育從5歲~18歲。在18歲以前,學習環境是非常自由與開放的。
  • 終點亦是起點,起點本是終點
    存在起點,就必定存在終點。有些看似開始之後,便一直沒有結束的事物,一樣有結束的時候。不過,終點其實也是起點,終點的意義就是證明了起點的存在,終點是新一個起點的開始。當某個或某件事物到達終點之後,它會呼應起點,又以一種類似之前起點開始卻有不一樣的形式開始。思維來源於意識,思維又決定了意識。起點是意識,終點也是意識。
  • 輸在起跑線上又何妨,人生是馬拉松長跑,真正的教育是贏在終點
    中國首富馬雲,三次參加高考,在第三次高考艱難過關進入大學;他和同學24人參加肯德基面試,卻只有他一人被淘汰。曾經的失敗、沒有贏在起跑線又如何,如今的馬雲不是贏在了終點嗎?很多的父母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擔心他們沒有時間學習,包攬了本該孩子們承擔的家務,寵溺孩子,只要孩子學習成績好,就非常滿足。這樣的教育培養了自私自利,沒有擔當、唯我獨尊的孩子。
  • 成功的孩子不是贏在起點,而是贏在轉折點
    今天想要分享的內容是,用腦科學的原理告訴親愛的家長:學習沒有起跑線,大腦終生具有可塑性;逼迫難以成就孩子,孩子想學的時候學得最快;大腦是個有限的資源,很少人得天獨厚樣樣好;運動、遊戲和閱讀是發展孩子大腦的三個好方法……01.成功的人不是贏在起點而是贏在轉折點 作為大人我們需要知道孩子的大腦是怎麼回事:以下這張圖上不同顏色代表的區域其實都有不同的功能
  • 很多家長給孩子灌這碗「毒雞湯」,贏了起跑輸在終點,醒醒吧
    市場上的早教機構更是不錯過一線商機,抓住一切機會向父母們宣傳早教的重要性,要提前開發孩子左右腦,提前儲備學前知識,贏在起跑線上。家長們不斷被灌輸這碗「毒雞湯」,孩子智力,思維,記憶力等,都在超前學習,贏在起跑線上。於是,幼兒園的小朋友每天背著沉甸甸的書包上學,有的回家還有作業。
  • 「超前教育」對孩子傷害最大:贏在起跑線,卻輸在終點
    當媽那些事兒「超前教育」對孩子傷害最大:贏在起跑線,卻輸在終點!一轉眼,又到了9月開學季。這幾天,領著孩子,前來報導的爸爸媽媽們,聊天的話題始終離不開「教育」二字。 「一個暑假,我兒子又學奧數,又學書法,還學了繪畫。」
  • 6000萬留守兒童與1.5萬小留學生:輸在起點,但可以贏在終點
    ,他們比這些小留學生更需要關懷我們目前有6000萬留守兒童,因為經濟原因,他們跟父母長期分居兩地,父母在城市艱苦的賺錢養家,孩子在老家跟著老人或親戚生活學習。留守兒童在國內能享受九年義務教育,甚至有些地方實現了十二年義務教育,上大學有助學貸款,同時推出了農村合作醫療,儘可能的讓每一個孩子上得起學,看得起病。每個孩子的起點的確不同,熱愛我們的祖國,努力學習,只有國家強大了,才能將更多的教育和醫療資源分配給更多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