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寶寶幼兒園有個小朋友,兩歲多,會認兩千多個漢字,還能寫毛筆字!」
「我同事的兒子才四歲,小提琴可以拉曲子了!」
「我家對門的小女孩,才比我兒子大一歲,一天到晚飈英語!」
……
身邊隨處可見焦慮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贏在起點,尤其是母親,尤其在聽說別人的孩子如何厲害時。你,是其中一個嗎?
於是,一切提前!我姐姐的女兒小學三年級,英語水平已經比大多數同學強,我問我姐:「現在她都把四年級的學完了,那四年級的時候學什麼?」 「學五年級的。」 我追問:「那五年級呢?」你猜對了,學六年級的!我笑了,問她:「你就不能讓孩子活在當下嗎?」 她嘆口氣:「你以為我不想啊?這就是條不歸路……」看似玩笑話,也道出了心聲。
可有多少人想過:為了贏在起點,孩子們付出了什麼?
沒有時間觀察螞蟻運米粒,沒有機會看蝴蝶採花粉,沒有功夫抬頭看雲朵變成什麼形狀,沒有精力觀察同一個星座今晚出現在哪裡……
我並不否認各種學習給孩子帶來的積極作用,但這類灌輸式的學習需要被平衡在一定範圍之內,不能佔據孩子學習的主體,否則,我們的孩子也許短時期內會掌握很多知識,長遠下來,卻沒有後勁。
孩子需要在自主觀察後去思考、試探、犯錯、再思考、成長……在此過程中體會學習成長的快樂,累積成就感——這種成就感來自於生命的主動成長,其威力遠遠超過被灌輸知識後的成就感。只有在主動探索中獲得的快樂,才能帶來持久的動力,讓我們的孩子具備終身學習的內驅力——這樣的孩子成長起來,才會一直保持競爭力,不被社會淘汰。
再來舉一個很實際的例子:學生的寫作能力。很多學生怕寫作文,言之無物,空洞流俗。即便給他一個現成的素材,也沒有能力提煉出好的觀點。為什麼?因為這些孩子習慣了被灌輸——不論是知識還是技巧,他們不會主動探索和主動思考。
而習慣主動探索、主動思考的孩子呢?他們善於捕捉生活中的細節,並從中發現可以升華的點,這些點都能成為寫作的素材和論點。於是他們的寫作成績往往比其他同學高出一個檔次,並且升上更高年級時,競爭力更明顯!
人的成長並不局限在學生時代,而是貫穿一生的。習慣主動探索和主動思考的人,日子會更加豐富多彩,對生活的觸覺也更敏銳,更容易體會到「幸福「,更熱愛生命。所以,給孩子足夠的時間與空間,呈現生命成長最自然的狀態。贏在起點這件事,若過度為之,讓孩子輸在了終點,何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