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色列,從家庭、幼兒園、中小學、大學到當兵,都是國民教育的一部分,孩子在開放、自由的環境長大,培養出獨立思考的能力,更勇於挑戰真理,讓只有800多萬人的小國在20年內誕生了10位諾貝爾獎得主。
以色列的義務教育從5歲~18歲。在18歲以前,學習環境是非常自由與開放的。幼兒園的小朋友,不是遊戲就是玩耍,小學生沒有太多功課,每天下午1點半就放學回家。中學生也是三四點放學,沒有補習班可去。
或許18歲以前的教育太過自由,導致以色列的孩子在各種中國人重視的國際競賽中,通常沒有拿下好成績,在OECD評鑑學生學習能力的PISA中遠遠落後。最新結果顯示,他們的數學只排41名、科學只排41名、閱讀排34名。
但明明以色列的科技成就、新創公司與諾貝爾獎這麼多,怎麼中小學生的表現一點也不出色?難道他們長大後「突然」變聰明?想要了解以色列如何培養出「人才與腦袋」,必須先了解它的文化。
以色列除了75%猶太人外,還有阿拉伯人和少數民族。即使猶太人也是來自70多個國家的移民,因此它是個多元化的社會。希伯來文中Chutzpah,其他語言裡沒有,意思是「鬥膽,不畏強權」,正代表猶太人的性格。
知名哈佛大學快樂學教授班夏哈,在2012年製作「Israel Inside」中特別提到這個詞,是「不接受別人給你的答案,挑戰真理,直接,當別人都反對,你還是執意去做」,事實上以色列的教育就是希望教出追求真理的孩子。
以色列教育還著重培養孩子動手的能力,即知即行。希伯來文中,學習(Learn)和教導(Teach)是同一個字,引申的含義是「得到知識後,要分享出去」,或是「有了點子,就要做出來。」
班夏哈認為,以色列學生是全球出名的有創意,他在跨領域學院(IDC)教導「正向心理學」,第一堂課後學生覺得非常有趣,認為能夠啟發小朋友,立刻就將這堂課改編為「兒童版」,放在YouTube上教導更多年紀小的孩子。
位於首都耶路撒冷的希伯來大學,是以色列最早創建的大學之一,包括創校的董事愛因斯坦,就有7位諾貝爾獎得主來自希伯來大學。該校還特別修建一座「諾貝爾牆」,陳列這些校友的照片。
很多人都曾請教過希伯來大學校長班薩森,為什麼以色列建國60多年,就拿了12個諾貝爾獎,其中10位是過去20年內誕生;而全球諾貝爾獎得主,每5位就有一位是猶太人?他總喜歡這樣回答:「教育觀點不同,猶太人喜歡創新,並將點子付諸實行,從家庭到學校皆如此。」
猶太小孩放學回到家,猶太媽媽問的第一句話可不是,「你今天學到什麼,考了幾分?」而是「你今天在學校,問了老師什麼問題?」不斷地問問題,挑戰真理,是以色列教育的一大特色。以色列不是重視「科學教育」,而是重視教育本身富有的科學精神,例如鼓勵學生問問題,保持好奇心,富有懷疑的精神,不給標準答案。
曾經有個笑話:一個猶太人在某地開了家「加油站」,因為生意很好,客人愈來愈多,另一個猶太人就想,既然人多,我就在旁邊開個「餐廳」,結果生意也愈來愈好,另一個猶太人想,既然人愈來愈多,我就來開個「旅館」。
如果換成中國人情況肯定不同,一個中國人開了家「加油站」,生意愈來愈好,另一個中國人就在他對面也開了家「加油站」,然後價錢比第一個便宜,後來另一個中國人也在附近開了「加油站」,價錢比前兩個還便宜。削價競爭的結果是:大家關門大吉。這雖然只是笑話,卻表現出不同的思維方式。
以色列中小學的特色,看似自由、開放,國際競賽成績不佳,但卻啟發孩子的好奇心,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與閱讀興趣。若說中國的教育贏在起點,卻可能輸在終點,那麼以色列教育正好相反,雖起步晚,但後續爆發力十足,在起點看似輸,卻可能贏在終點。
在以色列這個略顯神秘、資源匱乏的中東國家,是如何做到2009年之前,一直是除美國之外在納斯達克擁有上市公司最多的國家、平均每2000人中就有一人創業的呢?
由君學海外與雁傳書文化傳媒聯合打造的「以色列教育信仰之行」海外1期班將於2017年11月20日啟程, 42名來自不同行業的「色友」將共同走進這個創新與智慧的國度,一起去探索科技創新背後的邏輯,去體悟、去自我顛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