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行天下 | 輸在起點,贏在終點:你所不知道的以色列教育

2020-12-16 環球網

在以色列,從家庭、幼兒園、中小學、大學到當兵,都是國民教育的一部分,孩子在開放、自由的環境長大,培養出獨立思考的能力,更勇於挑戰真理,讓只有800多萬人的小國在20年內誕生了10位諾貝爾獎得主。

以色列的義務教育從5歲~18歲。在18歲以前,學習環境是非常自由與開放的。幼兒園的小朋友,不是遊戲就是玩耍,小學生沒有太多功課,每天下午1點半就放學回家。中學生也是三四點放學,沒有補習班可去。

或許18歲以前的教育太過自由,導致以色列的孩子在各種中國人重視的國際競賽中,通常沒有拿下好成績,在OECD評鑑學生學習能力的PISA中遠遠落後。最新結果顯示,他們的數學只排41名、科學只排41名、閱讀排34名。

但明明以色列的科技成就、新創公司與諾貝爾獎這麼多,怎麼中小學生的表現一點也不出色?難道他們長大後「突然」變聰明?想要了解以色列如何培養出「人才與腦袋」,必須先了解它的文化。

以色列除了75%猶太人外,還有阿拉伯人和少數民族。即使猶太人也是來自70多個國家的移民,因此它是個多元化的社會。希伯來文中Chutzpah,其他語言裡沒有,意思是「鬥膽,不畏強權」,正代表猶太人的性格。

知名哈佛大學快樂學教授班夏哈,在2012年製作「Israel Inside」中特別提到這個詞,是「不接受別人給你的答案,挑戰真理,直接,當別人都反對,你還是執意去做」,事實上以色列的教育就是希望教出追求真理的孩子。

以色列教育還著重培養孩子動手的能力,即知即行。希伯來文中,學習(Learn)和教導(Teach)是同一個字,引申的含義是「得到知識後,要分享出去」,或是「有了點子,就要做出來。」

班夏哈認為,以色列學生是全球出名的有創意,他在跨領域學院(IDC)教導「正向心理學」,第一堂課後學生覺得非常有趣,認為能夠啟發小朋友,立刻就將這堂課改編為「兒童版」,放在YouTube上教導更多年紀小的孩子。

位於首都耶路撒冷的希伯來大學,是以色列最早創建的大學之一,包括創校的董事愛因斯坦,就有7位諾貝爾獎得主來自希伯來大學。該校還特別修建一座「諾貝爾牆」,陳列這些校友的照片。

很多人都曾請教過希伯來大學校長班薩森,為什麼以色列建國60多年,就拿了12個諾貝爾獎,其中10位是過去20年內誕生;而全球諾貝爾獎得主,每5位就有一位是猶太人?他總喜歡這樣回答:「教育觀點不同,猶太人喜歡創新,並將點子付諸實行,從家庭到學校皆如此。」

猶太小孩放學回到家,猶太媽媽問的第一句話可不是,「你今天學到什麼,考了幾分?」而是「你今天在學校,問了老師什麼問題?」不斷地問問題,挑戰真理,是以色列教育的一大特色。以色列不是重視「科學教育」,而是重視教育本身富有的科學精神,例如鼓勵學生問問題,保持好奇心,富有懷疑的精神,不給標準答案。

曾經有個笑話:一個猶太人在某地開了家「加油站」,因為生意很好,客人愈來愈多,另一個猶太人就想,既然人多,我就在旁邊開個「餐廳」,結果生意也愈來愈好,另一個猶太人想,既然人愈來愈多,我就來開個「旅館」。

如果換成中國人情況肯定不同,一個中國人開了家「加油站」,生意愈來愈好,另一個中國人就在他對面也開了家「加油站」,然後價錢比第一個便宜,後來另一個中國人也在附近開了「加油站」,價錢比前兩個還便宜。削價競爭的結果是:大家關門大吉。這雖然只是笑話,卻表現出不同的思維方式。

以色列中小學的特色,看似自由、開放,國際競賽成績不佳,但卻啟發孩子的好奇心,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與閱讀興趣。若說中國的教育贏在起點,卻可能輸在終點,那麼以色列教育正好相反,雖起步晚,但後續爆發力十足,在起點看似輸,卻可能贏在終點。

在以色列這個略顯神秘、資源匱乏的中東國家,是如何做到2009年之前,一直是除美國之外在納斯達克擁有上市公司最多的國家、平均每2000人中就有一人創業的呢?

由君學海外與雁傳書文化傳媒聯合打造的「以色列教育信仰之行」海外1期班將於2017年11月20日啟程, 42名來自不同行業的「色友」將共同走進這個創新與智慧的國度,一起去探索科技創新背後的邏輯,去體悟、去自我顛覆。

相關焦點

  • 你不知道的以色列教育:輸在起點 贏在終點
    若說中國的教育贏在起點,卻可能輸在終點,那麼以色列教育正好相反,雖起步晚,但後續爆發力十足,在起點看似輸,卻可能贏在終點。知名哈佛大學快樂學教授班夏哈,在2012年製作「Israel Inside」中特別提到這個字,是「不接受別人給你的答案,挑戰真理,直接,當別人都反對,你還是執意去做」,事實上以色列的教育就是希望教出追求真理的孩子。以色列教育還著重培養孩子動手的能力,即知即行。
  • 【親子教育】你不知道的以色列教育:輸在起點,卻贏在了終點!
    猶太小孩放學回到家,猶太媽媽問的第一句話可不是「你今天學到什麼,考了幾分?」而是「你今天在學校,問了老師什麼問題?」 不斷地問問題,尋找真理,是以色列教育的一大特色。或許18歲以前的教育太過自由,導致以色列的孩子在各種中國人重視的國際競賽中,通常沒有拿下好成績,在OECD評鑑學生學習能力的PISA中遠遠落後。最新結果顯示,他們的數學只排41名、科學只排41名、閱讀排34名。但明明以色列的科技成就、新創公司與諾貝爾獎這麼多,怎麼中小學生的表現一點也不出色?難道他們長大後「突然」變聰明?
  • 以色列教育「孩子輸在起點贏在終點」才是大贏家 與中國極致反差
    而以色列的教育全世界知名,他們的教育觀念恰恰與中國教育相反,以色列的教育可以說是看似輸在了起點,卻最後贏在了終點!以色列人民用其行動行為,讓僅僅800萬的人口在20年內誕生了10位諾貝爾獎得主!其實中國也有14位諾貝爾獎得主,但是,要麼是換了國籍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要麼就是如達賴這樣的,只有兩位是正常的,一個是文學獎得主莫言,一個是生理學或醫學獎屠呦呦。中國家長和以色列家長與孩子的對話,情景,孩子放學回到家。中國家長:「今天學到了什麼啊,今天考了多少分」,你肯定不陌生。
  • 以色列:輸在起點卻贏在終點之「神奇」的國民教育
    發達的科技必然源於紮實的國民教育,但以色列的教育不是從娃娃抓起,教育投入並不顯著,也不是靠錢砸出來的,科技創新也並未實行舉國體制。那麼,以色列的教育神奇之處在哪裡呢?中學生也是三四點放學,很少去補習班(所以考試成績不太行)。所以,以色列的基礎教育非常輕鬆,中小學生能快樂地在玩耍中成長。以色列的教育並不注重知識的灌輸和技能的培養,而是更關注孩子內在的成長。
  • 《起跑線》電影賞析:贏在起點不算贏,輸在終點可是真正輸
    影片的敘事角度,也一度以母親的教育理念作為最高學術任務,但最終歸根結底,「入學形式」物化成了父母替孩子「順利報名」的死循環。整部影片,以「為子女擇校」這樣一個極小的角度為切口,用輕鬆風趣的幽默方式,層層深入反映了當下印度社會種種社會現狀,呈現印度不公平的等級制度!
  • 不想輸在起點,就能贏在終點?
    李耀年(廣州市南石中學)臨近考試了,學生都不斷在抱怨,除了應付學校的各種功課,更讓他們覺得難以招架的是周六、周日父母所安排的各種興趣班和補習班。在各種壓力之下,大多學生參加這些班已經難言「興趣」,為的只不過是應付父母,慰藉父母「望子成龍」的美意而已。
  • 「超前教育」對孩子傷害最大:贏在起跑線,卻輸在終點
    《媽寶園》,一群智慧媽媽陪著寶長大,沒有華麗的句子,和你分享生活中育兒的故事!歡迎大家一起探討!當媽那些事兒「超前教育」對孩子傷害最大:贏在起跑線,卻輸在終點! 反而,拖慢了孩子的學習進程,導致孩子雖贏在了起點,卻輸在了終點。
  • 暑假「搶跑」贏了起點輸了終點
    「大部分孩子都學了,老師就不會系統講了」「別的孩子都學了,我們不學成績肯定不如別人好」……可是,大家忘了,我國小學教材是多少專家費了多少心血,在充分研究了各階段幼兒實際能力和水平,嚴格按照學生零起點水平編寫而成的,怎麼可能有孩子跟不上必須要到補習班「過一下爐」呢?
  • 輸在起跑線上又何妨,人生是馬拉松長跑,真正的教育是贏在終點
    參天樹木其實也是慢慢長成的,何必次次堅持贏在第一,暫時輸在起跑線上又何妨。曾經的失敗、沒有贏在起跑線又如何,如今的馬雲不是贏在了終點嗎?很多的父母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擔心他們沒有時間學習,包攬了本該孩子們承擔的家務,寵溺孩子,只要孩子學習成績好,就非常滿足。這樣的教育培養了自私自利,沒有擔當、唯我獨尊的孩子。寧波一位14歲的男孩連砍自己六刀,刀刀見骨,只因爸爸讓他別玩遊戲,批評了幾句;一位13歲的男孩錘殺父母后逃離,只因問父母要錢而這一次父母沒給。
  • 以色列教育成功的秘笈是什麼?
    如果以色列公司和其他人合作,別的公司說你們公司的技術不先進。以色列公司會說,OK,我們相信自己,不在意你說什麼,我們覺得這個技術是最好的。好奇、獨立、自豪、自信、「厚臉皮」,這就是以色列學生的特點。被譽為「以色列國父」的第一任以色列總理戴維·本·古裡安說:「沒有教育,就沒有未來。」的確,2000多年的大流散讓猶太民族很早就徹悟,只有智慧和知識是散盡天涯後可以捲土重來的武器。
  • 輸在起點贏在終點,以色列的教育為何如此成功?值得讓人深思
    愛因斯坦以色列,一個極具傳奇色彩的民族,僅用71年就被世人所熟知!容忍失敗的教育理念說到重視教育,中國人可以算的上數一數二了,經常聽到父母們為孩子花幾十萬、上百萬就為了給孩子搶一個好學校的上學名額,從小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興趣班,除了學習,其他的事情,中國父母都會將孩子的一切都打理好!
  • 輸在起跑線上,如何才能贏在終點
    烏龜跑得很慢很慢,兔子跑得很快很快,兔子處在領先的位置,兔子驕傲自滿,於是在領先的情況下睡著了,醒過來的時候烏龜已經到達終點了。比賽是一個過程,輸在起跑線上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直輸,可怕的是驕傲自滿。還沒跑到終點,就自動放棄了。槍聲響起的時候,每個人的反應是不一樣,衝出起點的時間必然不一樣。
  • 你的孩子贏在起點,也許會輸在終點,因為他不具備這一個素質
    ……身邊隨處可見焦慮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贏在起點,尤其是母親,尤其在聽說別人的孩子如何厲害時。你,是其中一個嗎?於是,一切提前!我姐姐的女兒小學三年級,英語水平已經比大多數同學強,我問我姐:「現在她都把四年級的學完了,那四年級的時候學什麼?」 「學五年級的。」 我追問:「那五年級呢?」
  • 以色列教育探秘
    智慧與知識不一樣,知識是說你知道某一樣東西,而智慧是你怎麼樣把你知道的東西和日常的生活結合起來。猶太聖賢這樣教導猶太人:讀過很多書的人,如果他不會用書上的知識,仍可能是只馱著很多書本的騾子。         第四,猶太人崇尚創新。他們認為沒有創新的學習只是一種模仿,學習應該是以思考為基礎,要敢於懷疑,隨時發問。
  • 每天不玩2小時不準做作業!這父親要「輸」在起點「贏」在終點!
    湖南長沙的羅格要求9歲兒子羅漢在暑期學習了各種戶外運動,如皮划艇、滑雪、野外生存等,並且每天不玩兩小時不準做作業。他說,我不想讓孩子少年老成,我想他輸在起點,贏在終點!"虎爸"羅格的"另類教育",引發了網友熱議,不少網友表示支持。
  • 孩子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 還能贏在終點嗎?
    吸引我的主要是名字和豆瓣8.2的評分,但看完後卻笑不出來。有網友感嘆中國拍不出來這種片子的同時更感慨:中國教育的痛點,居然被一部印度電影展現的淋漓盡致。片中犀利又不失幽默的呈現出了中產家庭的焦慮、貧富差距、階級對立。社會不公等現狀。他們為了女兒上最好的私立小學,不惜一切代價買學區房、炫富。然而五所小學有四所拒絕了他們。那句:「學校不想錄用店鋪老闆的孩子」,讓我也感到慚愧。
  • 學生贏在了起跑線,可是輸在了終點,好的規劃不如教學生如何去做
    相信每個家長都希望學生能夠考上一個理想的大學,將來有一個好的前程,而讓學生有一個好的前程的關鍵不是你如何去規劃,不是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而是讓學生贏在終點。讓學生贏在起跑線真的重要嗎?其實讓學生贏在起跑線上也是一個重要的事情,而這個贏在起跑線上不是說去上各種的補習班或者是讓學生上很多的興趣班。
  • 6000萬留守兒童與1.5萬小留學生:輸在起點,但可以贏在終點
    此事一出,很多網友在網上留言:你當初送孩子出去時,怎麼不叫國家送去,現在想回來,怎麼就要包機接回來把這1.5萬小留學生接回來,我們幾億學生還要不要開學了多關心關心國內的國內6000萬留守兒童呢有句很現實的話:孩子,對不起,我抱起磚就抱不了你,抱了你就養不起你。不管是一出生就在羅馬的小留生學還是要努力二十年才能坐在一起喝咖啡的留守兒童,作為兩個孩子的母親,我覺得孩子在年幼時更需要父母的保護和社會各界的關心,不管將來是什麼國籍,不管生活在哪裡,我們都要有一顆包容的心來接納孩子,讓他們成為誠信、善良、不忘本的人。
  • 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贏在終點
    「我們不想一開始就把自己所有的體力、精力耗掉,不想急著衝刺,我們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贏在終點。」現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接受更好的教育。因此,在教育上的花費也越來越高,「花樣」也越來越多,學區房也應運而生,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更有甚者,有人花費巨資購買一間不能住人的倉庫當學區房,就是為了孩子能夠上更好的學校。
  • 【深度】以色列教育探秘:在猶太人眼裡,教師比國王更偉大!
    智慧與知識不一樣,知識是說你知道某一樣東西,而智慧是你怎麼樣把你知道的東西和日常的生活結合起來。猶太聖賢這樣教導猶太人:讀過很多書的人,如果他不會用書上的知識,仍可能是只馱著很多書本的騾子。第四,猶太人崇尚創新。他們認為沒有創新的學習只是一種模仿,學習應該是以思考為基礎,要敢於懷疑,隨時發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