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在起點贏在終點,以色列的教育為何如此成功?值得讓人深思

2020-12-16 小途說留學

在廣闊的地球領土上,以色列是一個神奇的國家。

這個人口僅有不到800萬的中東小國,國土面積僅是北京的1.5倍,已經貢獻了38,000多名科學家,並獲得了世界上41%的諾貝爾獎,其中不乏大家熟知的畢卡索,愛因斯坦,洛克菲勒,扎克伯格,巴菲特等在內的許多科學家、藝術家、思想家,甚至商界李那些非常富有的人中很多都是猶太人!

愛因斯坦

以色列,一個極具傳奇色彩的民族,僅用71年就被世人所熟知!

1948年,結束流浪生活的猶太人從世界各地逃到了巴勒斯坦的荒地,這裡土地資源匱乏,60%的土地都是沙漠,沒錢沒資源,時刻都在面臨著生命的威脅和挑戰!

但人的創造力是無限的,即使面對這樣惡劣的環境,以色列依舊把GDP做到了全球第34位,人均GDP更是排到了前30,相當於中國的4.5倍!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企業僅次於美國,是加、歐、日、韓4個國家的總和!

圖片來源:「外國的童年」

就這麼一個幾乎慘遭滅族、飽受欺凌的一個民族,用短短的幾十年的時間向世界證明了他們的強大!

絕處逢生是對這個民族最好的詮釋,有些時候看似絕境,但也能用我們的大腦從中找出一絲生機!這不僅僅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財富!他們懂得如何將這種財富一代代的傳承下去,交給下一代!

猶太人是如何將這種財富一代代傳承下去的呢?今天就讓我們跟著《他鄉的童年》的70後導演周軼君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01. 容忍失敗的教育理念

說到重視教育,中國人可以算的上數一數二了,經常聽到父母們為孩子花幾十萬、上百萬就為了給孩子搶一個好學校的上學名額,從小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興趣班,除了學習,其他的事情,中國父母都會將孩子的一切都打理好!

然而這種高價值的付出,也讓父母們不允許自己的孩子犯一點點錯,孩子小小年紀就要承擔各種壓力,他們不敢出錯,生怕父母的付出付之東流!每天都過得小心翼翼!

然而在猶太人看來,失敗並不丟臉,相反上到國家社會,下到普通家庭,他們都不認為出錯是一件壞事,相反是一種難得的「資源」,是「接近成功」的代名詞!

就比如前段時間讓以色列人非常振奮的一個新聞:3位包嘗試登月計劃,雖然最終在距離月球表面5公裡的高空墜毀!但這3名學生卻被以色列國人當成了超級英雄!

他們會鼓勵那些失敗的孩子繼續向前,不會一味的苛責他們,這也讓孩子們知道犯錯並不可怕,敢於試錯,敢於創新,即使失敗了,也會不斷努力向前!

在他們的人生哲學中:事情發展並不一定會按照人們事先所設想的那樣,得不斷嘗試,不斷的實驗,失敗並不可怕!

正是基於這種心態,不怕失敗和勇於嘗試,以色列人以其非凡的創造力吸引了全球資本。

根據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研究所(IMD)的《 2014年全球競爭力報告》,以色列獲得風險投資的難易程度在全球排名第三。以色列的人均風險資本總額超過了大多數國家,是美國的2.5倍。歐洲30倍,中國80倍,印度350倍,居世界首位。

希伯來大學副校長伊賽·弗蘭克爾(Yishai Fraenkel)在技術行業工作了20多年。他以科技產業為例,認為對失敗的容忍是以色列科技產業的基石。以色列政府不會將支持創新的資金視為浪費。即使其中一些公司後來破產,他們也會將失敗經驗帶到其他地方,並創造更多的經濟價值。

因此,以色列政府願意承擔新創造的高風險,甚至願意投資85%。如果公司最終進入市場並開始獲利,則需要每年將銷售收入的3%返還給政府;如果項目失敗,則無需退還資金。

政府承擔著企業的大部分風險和科研經費,這在世界上很少見,但在以色列人看來,這不是風險,而是一項投資。

對自己負責的生活理念

相比於中國父母對孩子生活無微不至的照顧,猶太人更願意早早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猶太思想家朱比曾經說過:從小讓孩子學會自己解決事情會比過度的呵護孩子更好,過度的呵護會讓孩子對自己更沒有信心,很難培養出他們的獨立人格,更不用說日後的出色成績了!

在周軼君和以色列知名教育家德隆的談話中,她發現德隆幾乎不幹涉孩子的日常休息,即使才8歲的女兒凌晨睡覺也從未管過,試想下換成中國父母會怎樣呢?

圖片來源:「外國的童年」

針對這個問題德隆解釋到:他認為父母的責任並不是告訴他們每個時間段該做什麼,而是讓他們擁有管理自己的能力,讓孩子從一個不思考的消極被動的狀態變成一個積極主動的狀態!讓他們學會對自己負責!

他們必須學會照顧自己,規劃自己的時間,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從小開始培養,以後也能更好的適應社會的發展!

圖片來源:「外國的童年」

大家熟知的洛克菲勒,從小給父親打工賺零花錢,為了能拿到零花錢,他會用一個記帳的小本將自己的工作量化,然後再按照0.37/每小時記入帳本,最後找父親結算!這樣的一個過程讓洛克菲勒覺得有趣且神聖!

在猶太人眼裡孩子是不能溺愛的,無論生活條件怎樣,無論順境逆境,都要靠自己的努力獲得想要的東西,比如從小幫家裡分攤家務!

以色列「家庭教育」進行了一項調查:熱愛家務的孩子與不喜歡幹家務的孩子相比,長大後的失業率是1:15。前者的平均收入比後者高約20% 。因此,一些猶太作家甚至提出了一種非常具體的「兒童做家務能力的培養方法」。

從猶太人的角度來看,一個甚至沒有基本生存能力並且不能對自己負責的人是沒有資格做學問的!

猶太人的容忍失敗的教育理念、對自己生活負責的理念值得每個家庭去學習!

好啦,今天小小途的分享就到這了,看完之後你有什麼感想呢?歡迎來評論討論喲~

聲明:部分內容和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繫小編

相關焦點

  • 你不知道的以色列教育:輸在起點 贏在終點
    若說中國的教育贏在起點,卻可能輸在終點,那麼以色列教育正好相反,雖起步晚,但後續爆發力十足,在起點看似輸,卻可能贏在終點。在以色列,從家庭、幼兒園、中小學、大學到當兵,都是國民教育的一部分,孩子在開放、自由的環境長大,培養出獨立思考的能力,更勇於挑戰真理,讓只有800多萬人的小國在20年內誕生了10位諾貝爾獎得主。
  • 以色列教育「孩子輸在起點贏在終點」才是大贏家 與中國極致反差
    而以色列的教育全世界知名,他們的教育觀念恰恰與中國教育相反,以色列的教育可以說是看似輸在了起點,卻最後贏在了終點!以色列人民用其行動行為,讓僅僅800萬的人口在20年內誕生了10位諾貝爾獎得主!具體體現在學校的放學時間,以色列的幼兒園的教育內容就是僅僅是帶著孩子玩耍,對比一下中國的幼兒園制度,除了公立幼兒園,一些私立幼兒園多以讓孩子學到知識為主,而這些反而迎合了中國家長的「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思想,這也是為什麼中國的私立幼兒園如此火爆的原因,其實中國的公立幼兒園的教學宗旨是最開放自由的,真心的建議中國家長優先選擇公立幼兒園。
  • 【親子教育】你不知道的以色列教育:輸在起點,卻贏在了終點!
    不斷地問問題,尋找真理,是以色列教育的一大特色。在以色列,從家庭、幼兒園、中小學、大學到當兵,都是國民教育的一部分,孩子在開放、自由的環境長大,培養出獨立思考的能力,更勇於追求真理,讓只有800多萬人的小國在20年內誕生了10位諾貝爾獎得主。以色列的義務教育從5歲-18歲。在18歲以前,學習環境是非常自由與開放的。
  • 君行天下 | 輸在起點,贏在終點:你所不知道的以色列教育
    在以色列,從家庭、幼兒園、中小學、大學到當兵,都是國民教育的一部分,孩子在開放、自由的環境長大,培養出獨立思考的能力,更勇於挑戰真理,讓只有800多萬人的小國在20年內誕生了10位諾貝爾獎得主。以色列的義務教育從5歲~18歲。在18歲以前,學習環境是非常自由與開放的。
  • 以色列:輸在起點卻贏在終點之「神奇」的國民教育
    【按】以色列的科技創新能力近年來引發國人的關注,其在各個領域都有非常突出的表現。以色列人除了獲得多項世界頂級的科學與文學藝術獎項外,這個曲曲只有1500萬人口的撮爾小國在納斯達克上市的高科技企業數量也僅次於中美兩大國,同時大部分國土為荒漠的以色列以發達的沙漠農業提供了差不多歐洲蔬果消費量的50%。
  • 《起跑線》電影賞析:贏在起點不算贏,輸在終點可是真正輸
    影片的敘事角度,也一度以母親的教育理念作為最高學術任務,但最終歸根結底,「入學形式」物化成了父母替孩子「順利報名」的死循環。整部影片,以「為子女擇校」這樣一個極小的角度為切口,用輕鬆風趣的幽默方式,層層深入反映了當下印度社會種種社會現狀,呈現印度不公平的等級制度!
  • 暑假「搶跑」贏了起點輸了終點
    暑假各地培訓機構的補習班生意毫不遜於酷暑的火熱,乃至許多人戲稱暑假為「第三學期」。在補習班鋪天蓋地的宣傳中,高中「命名」為衝刺大學的關鍵期,不可不補;初中是重要的過渡期,不能不重視;以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為題的「幼小銜接」班更是門庭若市,生意興隆。
  • 不想輸在起點,就能贏在終點?
    我和妻子也常常會矛盾,是否應該讓他去參加一些興趣班,也好讓他不要「輸在起點」。「輸在起點」是很多父母對子女的擔憂,也是很多興趣班用來打動父母的一句頗為實用的廣告詞。是的,誰願意自己的獨苗一起步就「輸在起點」啊?我一直堅信「讓他快樂就是給他幸福」,未投身興趣班熱潮,但我倒是有幸目睹了那些不想「輸在起點」的父母和孩子的艱辛。
  • 「超前教育」對孩子傷害最大:贏在起跑線,卻輸在終點
    當媽那些事兒「超前教育」對孩子傷害最大:贏在起跑線,卻輸在終點!一轉眼,又到了9月開學季。這幾天,領著孩子,前來報導的爸爸媽媽們,聊天的話題始終離不開「教育」二字。 「一個暑假,我兒子又學奧數,又學書法,還學了繪畫。」
  • 以色列教育成功的秘笈是什麼?
    還有就是,以色列人對任何事都很有興趣,對學校、課程、猶太教都很有興趣,他們去學校不是因為要得到好成績,上最好的大學,而是因為對課程本身很有興趣。第三個是有點複雜的特點,「厚臉皮」,這本書《塔木德》裡面有解釋這個詞的意思。「厚臉皮」意思是用你的自信獲得成功。如果以色列學生受到批評,老師告訴你,你不是一個好學生,你沒有通過考試,你不會得到成功,以色列學生會問:真的嗎?
  • 輸在起跑線上又何妨,人生是馬拉松長跑,真正的教育是贏在終點
    參天樹木其實也是慢慢長成的,何必次次堅持贏在第一,暫時輸在起跑線上又何妨。中國首富馬雲,三次參加高考,在第三次高考艱難過關進入大學;他和同學24人參加肯德基面試,卻只有他一人被淘汰。曾經的失敗、沒有贏在起跑線又如何,如今的馬雲不是贏在了終點嗎?很多的父母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擔心他們沒有時間學習,包攬了本該孩子們承擔的家務,寵溺孩子,只要孩子學習成績好,就非常滿足。這樣的教育培養了自私自利,沒有擔當、唯我獨尊的孩子。
  • 以色列教育探秘
    19世紀猶太復國運動興起後,提出了「一個民族,一種語言」的口號,100多年來以色列通過教育使希伯來語成為一種表現力強、詞彙豐富的「活語言」、官方語言,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以上擷取了十一個和猶太教育有關的亮點,但這些亮點遠遠不能反映成功的猶太教育的全貌。一個民族的興盛、一個國家的復興有許多方式,而以教育為本來延續民族、繁榮國家值得我們深思。
  • 以色列教育探秘:在猶太人眼裡,教師比國王更偉大!值得家長、老師和所有人仔細閱讀
    19世紀猶太復國運動興起後,提出了「一個民族,一種語言」的口號,100多年來以色列通過教育使希伯來語成為一種表現力強、詞彙豐富的「活語言」、官方語言,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以上擷取了十一個和猶太教育有關的亮點,但這些亮點遠遠不能反映成功的猶太教育的全貌。一個民族的興盛、一個國家的復興有許多方式,而以教育為本來延續民族、繁榮國家值得我們深思。
  • 輸在起跑線上,如何才能贏在終點
    烏龜跑得很慢很慢,兔子跑得很快很快,兔子處在領先的位置,兔子驕傲自滿,於是在領先的情況下睡著了,醒過來的時候烏龜已經到達終點了。比賽是一個過程,輸在起跑線上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直輸,可怕的是驕傲自滿。還沒跑到終點,就自動放棄了。槍聲響起的時候,每個人的反應是不一樣,衝出起點的時間必然不一樣。
  • 贏在起跑線上的孩子,何以輸在了終點線上?
    我國現有人口14億,僅有2人獲過諾貝爾獎,其中還有一人是文學獲,這與我們這個人口大國和發展水平是極不相稱的。諾貝爾獎物理、化學、生理(醫學)等獎項的評選標準雖然複雜,但其核心卻是簡單,那就是創新性、對人類的貢獻性和領先性。
  • 【深度】以色列教育探秘:在猶太人眼裡,教師比國王更偉大!
    【深度】以色列教育探秘:在猶太人眼裡,教師比國王更偉大!值得家長、老師和所有人仔細閱讀一、世界上最成功的教育在以色列眾所周知,在世界民族之林,每個民族都以自己獨特的貢獻充實著世界寶庫。這其中,無疑猶太民族是非常出色的一個。這個民族儘管人口很少,可在世界上有名的科學家、企業家、金融家、哲學家的比例卻異常的高。
  • 這父親要「輸」在起點「贏」在終點!
    他說,我不想讓孩子少年老成,我想他輸在起點,贏在終點!"虎爸"羅格的"另類教育",引發了網友熱議,不少網友表示支持。據了解,羅格的本職工作就是戶外教練,兼皮划艇教練,從兒子從2歲開始,羅格就帶著孩子就做戶外運動。"我覺得運動很快樂啊,班上的同學都很羨慕我,因為只有我是每天都有爸爸陪著,一起運動一起玩。"
  • 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贏在終點
    「我們不想一開始就把自己所有的體力、精力耗掉,不想急著衝刺,我們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贏在終點。」現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接受更好的教育。因此,在教育上的花費也越來越高,「花樣」也越來越多,學區房也應運而生,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更有甚者,有人花費巨資購買一間不能住人的倉庫當學區房,就是為了孩子能夠上更好的學校。
  • 德國才8千萬人,憑什麼拿下一半諾貝爾獎?輸了起跑線卻贏在終點
    似乎家長們都覺得,越早受教育對孩子越有利,要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但是,中國的孩子從小就如此優秀,為什麼我們國家的諾貝爾獎得主屈指可數,而德國不過8千萬人口,卻能拿下一半的諾貝爾獎,這是為什麼呢?德國幼兒園看似放縱孩子玩,其實是一種隱形的教育方式,鍛鍊了孩子的獨立意識,還開發了孩子的創新思維。而中國的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被動地接受知識,這確實的恰恰是一種德國孩子有的創新能力。憑什麼德國才八千萬人,就能拿下一半的諾貝爾獎,結果也就顯而易見了。
  • 孩子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 還能贏在終點嗎?
    有網友感嘆中國拍不出來這種片子的同時更感慨:中國教育的痛點,居然被一部印度電影展現的淋漓盡致。影片講述了一對年輕夫婦為上小學的女兒擇校而展開的一系列問題。從最後夫婦倆的對話可以看出來,這部片子的主旨是提醒人們真正的起跑線不在於孩子,而在於父母是什麼樣的人。但是父母的高度卻決定著孩子的起點,這個高度是精神上的,也是物質上的。也就是拼爹,從古至今從未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