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青春期少年無奈的說,父母就是不相信我。可是問到他父母的時候,他父母也有同樣的困惑:就他這個樣子,我該怎麼相信他?我相信很多父母都面臨這樣的困惑,很想放手,很希望孩子能夠獨立起來,但是孩子表現就是這麼個樣子,如果放手,他會變成什麼樣子,可能會一步一步的往下滑吧!所以又會繼續去管控自己的孩子,因為父母認為一旦放手,孩子離開我們,按照他現在的樣子,他會發展得更差。那麼在這樣信念的驅動下,我們父母就更加嚴格的管理孩子,去推動孩子,最終發現孩子越來越離不開我們,越來越依賴我們,越來越操心,因為父母的信念,已經預言孩子離開我們就會變得更糟,所以孩子今天的狀態實際上都是我們預言的結果。
墨菲定律中所說,如果你擔心某件事情會向壞的結果發展,那麼這件事情變壞的機率就會大大增強。期望定律中所說,我們心懷某種期望的時候,這種感受越強、越深,我們就越有較多概率可以達成我們所希望的結果。而這些定律在於揭示心理暗示,尤其是潛意識,對我們行為和實際生活的影響!
相信每一位父母,都不會希望我們的孩子未來是一團糟,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破局呢?
有這樣一個故事,兩隻狼都來到了草原上,其中的一隻狼看到了一望無垠,在自己的視野範圍之內一隻羊都沒有看到,所以說他就告訴自己我完了我沒有食物可尋啦,我將要被餓死。可是另外一隻狼他看到了一望無垠的草原,那麼他認為這麼大一片草原,我相信我一定能找到羊,那麼最終的結局是第一隻狼真的餓死了,第二隻狼卻生存了下來,恰恰就是因為很多人以當下的事實作為對未來的預言,那麼他今天的樣子就將會是他明天的樣子。但是另外一種人將會積極的期待未來的樣子作為自己的預言,那麼他的未來不是以今天作為依據,而是被創造出來的。因為很多人對自己看到的事實非常的有信心,所以說一般很多人看不到自己所相信的東西,因為那已經是事實了,我們沒有對事實產生任何的懷疑,所以說我們不知不覺在用當下的事實,在不斷的預言著他人,預言著事情的發展。
在1968年,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克布森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們訪問了一所公立小學,告訴老師他們將用一種名為哈佛技能獲得變化實驗的方法來準確的預測他們的學生中哪些將會成為天才。當然其實並不存在這種測試方法,研究者隨機挑選了這些天才的小學生,他們告訴老師這是測試出來的天才的小學生,但是實際上天才並不存在,只是他們隨機挑選的罷了。這個研究顯示著老師的預期充當著自證預言的作用,也就是他們在預言著孩子的發展。畢竟這些學生之間唯一區別只存在於老師的頭腦之中,但是事實上都是一樣的,那麼最終的實驗結果卻是驚人的。那些被老師認為是天才的學生,在來年的學習成績之中卻是突飛猛進。實驗者把這個現象稱之為自我實現預言。因為原本智力表現相當的一群人,卻因為老師對他們的期待不同而有了不同的成長速度。在現實生活中,如果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懷有某種期待,這種期待將會不知不覺地引導著自己對另外一個人的行為,而這一系列的行為將會最終導致另外一個人也朝著期待的方向前進,最後預言將得以實現。
那麼簡單來講,當你越相信一個人的時候,你就會越去任用他人,這個人在你不斷的任用的過程中就會變得不斷的強大。而當你不相信一個人的時候,你不會去任用他,那麼在這個過程中,他將不會因為獲得了鍛鍊的機會而變得更加的強大。那麼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很多父母都不斷的給孩子講道理,我曾經在愛中管教的系統課程中,在現場問我們的父母,如果你面臨一個專家的時候,你會給專家講道理,還是會聽從專家的話,父母們異口同聲的說,我當然會聽專家的話了,我就問為什麼有這種區別呢?他們就說因為他是個孩子,因為專家很有能力,實際上我們認為孩子還小,他很多東西不懂,所以說他會聽我的,但是對於專家來講,他懂得很多東西,所以說我要去聽他的,甚至去詢問他,不斷的請教他,最終我們會發現一個孩子被期待成了小孩子,所以說他永遠離不開父母的幫助,他就無法獨立起來,而專家被我們期待成了有能力的人,那麼他在幫助我們的過程中就會變得越來越強大。對於一個孩子來講,這種外來的期待會逐漸內化為自己對自己的預期和判斷,在未來將會形成自己所相信的內容。
父母看到了自己的孩子出了問題以後,不斷的給孩子講道理,背後我們的預言又是什麼?我們的預言實際上是孩子離開我們,他的問題就解決不了,所以說我們就要不斷的去上手去幫助孩子去解決,那麼最終我們會發現孩子越來越離不開我們了,因為這是我們預言的結果,我們會通過各種方式來實現我們對孩子的預言。
前幾天有一個中學生向我諮詢,他說我現在感覺非常的苦惱,父母老是不相信我,但是在事實上每一次我的決定都實現了,但是我感受到的卻是父母對我的不信任。通過了解發現,原來當孩子每一次產生想法的時候,父母總是要去阻攔,但是最後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不想去跟孩子鬧彆扭,就不得不去妥協。雖然最後孩子堅持了自己的選擇,但是他在這個過程中卻無法感受到被支持和被信任。因為孩子從父母對待他的方式中感受到了,實際上他媽媽心中是對自己是不信任的,可是媽媽理解不了,她會認為我信任孩子了,我放手了,我試圖讓他自己去做,可是實際上是父母並不信任孩子,但是要顧及孩子的感受,迫不得已的違背自己內心的那份相信的內容,從而去遵從孩子的意志。
而對於這個孩子來講,這種外來的不信任,也就是父母對他的不信任,會逐漸內化為自己對自己的預期和判斷,形成自己所相信的內容,慢慢他就越來越不相信自己了。那麼我們在聊到關於學習話題的時候,他原先有非常大的夢想能夠考上國內名牌的大學,但是在學習的過程中,他越來越發現自己達不成,一點一點的將自己的目標降低,現在降低到能考上就不錯了。而孩子現在的表現是什麼?當他一旦認為自己原先最渴望上的學校上不了了,而且現在是不得已要考上最普通的大學,那麼現在對他來講,他的狀態就會顯得非常的沒有動力,因為他已經預言自己的未來就不行了。
所以說你的孩子如果不夠自信的話,那麼背後一定是他經常感受到不被信任。孩子一旦將這種外來的期待內化成自己的預期和判斷的時候,那麼他今天將會以當下的判斷來決定自己的未來。而當一個孩子通過今天的狀態看到自己未來的時候,而在這個情況之下,孩子將會以自己現在很差的一個狀態來看他的未來,從而決定了他應對今天的狀態和態度。
那麼我們對孩子的預言又來自哪裡呢?中國有個成語叫心想事成。從表面的意思上來講,我們想什麼最終會來什麼,對吧?我們擔心什麼?我們來什麼?有的父母就說了,我很想我的孩子學習成績好,但是我想沒有用,他不努力,總得讓我去逼著他,推動著他,就這樣下去,他怎麼能學好呢?有的人又很想賺錢,他每天想著錢,但是錢就沒有來,這些內容好像是和我們心想事成是不一致的,它到底是怎麼回事呢?當我們想讓孩子成績好的時候,實際上這是我們的意願,也就是我們有意識的一個意願,但是背後還存在一個無意識的內容,我們所相信的內容,比方說當我們有意願讓孩子學習成績變得特別好的時候,我們卻不斷的去催促,去督導,去監督孩子的學習行為,或者說當孩子出了問題以後,我們會通過不斷的講道理來說服孩子,讓孩子去聽從我們。因為我們會認為孩子只要聽我們了,他們就一定會好。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很多父母沒有想過為什麼我們會去給孩子講道理。實際上從剛才上面所講,我們知道了我們會給一個什麼樣的人講道理呢?我們會認為我們會給一個我們認為不行的人,對吧?所以說我們已經相信了,我們的孩子沒有辦法獨立的完成這個任務,必須他來依靠父母,他才能變得優秀。所以說我們已經假定了孩子是無能的,但我們假定孩子是無能的,我們自然而然就會用對待無能的人的辦法去對待他,給孩子講道理,手把手教孩子等等,各種應對行為都出現了,最終我們這種應對的行為就會導致孩子越來越不操心了,孩子越來越被動,越來越消極。
所以說心想事成的想不是我們的願望,而是我們所相信的。很多父母已經把自己的孩子當成了一個小孩,我們從自己的信念體系裡面就會認為孩子是個小孩,他既然是小孩什麼都不會,什麼都不會,我當然要去教他替他做解決問題等等。那麼心想事成簡而言之就是你相信什麼?來什麼,你相信孩子能行他就行,你要是不相信孩子能行,你一定會用相應的方式去對待他,那麼最終孩子就變得他不能行,我們現在所有的教育都在幫助孩子的內在產生這樣一條信念就是我能行。所以說很多父母要幫助自己的孩子,就要幫助孩子在他的內在信念體系之中形成「我能行」這樣的信念。因為當一個孩子內在產生我能行這樣的信念的時候,那麼他對自己的預言也就是我能行。那麼在未來面臨困難的時候,他不會想著退縮,因為他不覺得自己是不行的,他只會覺得我一定能行,如果現在沒有達成,那說明一定是哪出了問題,我要把問題給找到並且解決它,我一定能行,而有的孩子非常的不自信,他內在不斷的產生我不行的這樣的信念。那麼這樣的孩子在遇見困難的時候,他不是否定做事的途徑,他不是覺得哪出了問題,我去修補了,改正了就好了,而是他會認為自己無論如何做都不行,因為那是他的天花板。自己是沒有那個能力能達成的,那麼這種孩子就特別容易放棄,因為他對自己的預言是我無法勝任,自我實現預言時時刻刻在發生著,不僅僅是我們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而且在應對老師的時候也會發生。
比方說今天的父母都特別希望老師能對自己的孩子好一些,所以說到了學校裡面以後,給孩子說了,我的孩子這需要幫助,那需要幫助,我的孩子這這這,那那那都有很多的問題。老師希望你能夠給我孩子多下點功夫。當我們給老師說了這一番話以後,他感受到的不僅僅是你的孩子問題比較大,他需要幫助,而是他會感受到你的孩子有這麼多的問題,可能我使很大勁也不會有好的效果,所以說對於老師來講,可能也僅僅是完成任務而已。我們在老師面前說的這一番話,也是在傳遞著我們對孩子的預言。
聰明的父母在老師面前都會使勁的表揚自己的孩子,讓老師去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因為我們也正在將這份對孩子預言傳遞給老師,就相當於上面給大家講的心理學家做的實驗,孩子是不是天才,老師並不知道,但是老師卻因心理學家而相信他是天才,所以說就會用對待天才的方式去對待他,在未來他真的就突飛猛進的成長了。
作為父母一定要對孩子擁有積極的信念,因為你的信念將在時時刻刻預言著你的孩子的未來。如果你的預言是積極的,那麼你的孩子將一定也會朝這個方向發展,那麼你的預言是消極的,那麼也一定也會朝消極的方向去發展。
作為父母教育孩子,我們不是透過孩子今天的樣子看到孩子未來的,而是未來是需要我們去創造的,我們教育孩子要有過程感,孩子今天做不到是個事實,但是不代表未來在這樣教育下他做不到。
我們父母對孩子的預言不是透過今天的表現來預言他的未來的,而是父母的預言是對孩子的未來產生作用。我們無法相信孩子現在一定能夠做好,但是我們相信只要父母能夠順應孩子的天性,去尊重孩子,給孩子試錯的空間,給予孩子及時的讚美和鼓勵,我相信孩子在未來一定能成為優秀的樣子。因為他們都在我們的預言之中,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所以說我願我們在座的各位一定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孩子,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清楚我們到底相不相信,我們要通過自己應對孩子的行為來推測自己到底對孩子有沒有信任。
如果在潛意識深處我們不相信自己的孩子,我們一定要修正自己的教育理念,能夠讓孩子感受到作為父母真正的信任,真誠的愛,因為這些東西在未來將會內化成孩子的自我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