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去的甘蔗林
作者/謝華章
原載於《廈門日報》城市副刊
或許因為我從小生活在農村,或許因為我的青春年華大都在糖廠度過,對甘蔗情有獨鍾,每次回到闊別已久的故鄉,站在田間地頭,我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起那片遠去的、早已淡出人們視線的甘蔗林,陷入「甜蜜的回憶」。
我的家鄉是被譽為「土樓故裡」的南靖,低山丘陵的地貌,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夏無酷熱,冬無嚴寒,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境內河流縱橫,適合甘蔗的生長。
孩提記憶中,家鄉甘蔗林就像著名作家郭小川的《青紗帳——甘蔗林》描寫的那樣,那山野田間,觸目可及的都是鬱鬱蔥蔥、翠綠悅目的甘蔗林,成片成片的甘蔗林,與青山綠野連在一起,蔗林如海,綠浪連天,構成了一幅幅美麗的鄉村畫卷。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家鄉人口只有三十幾萬,就建有三家蔗糖廠,可見那時家鄉的甘蔗產業是多麼繁榮興旺。那時,甘蔗作為一種經濟作物,是很長一段時間支撐農民居家收入的重要來源,是農民的飯碗、生活的根本,他們總是視蔗為寶,精心栽種……除草、施肥、剝葉,若夏天乾旱,要挑水灌溉,為減少甘蔗病蟲害和倒伏,蔗農還時常冒著酷暑,鑽進甘蔗林裡剝葉子,臉上、手上被蔗葉割出一道道傷痕,是常有的事。
甘蔗春季播種,秋晚季成熟。甘蔗成熟時節,茫茫蔗海,連綿不斷,那一根根高達三四米的甘蔗筆直渾圓、粗壯挺拔、挨挨擠擠,蔚為壯觀。每一根甘蔗,都仿佛演繹著世間冷暖,隨著奔流的荊江水,寄託著蔗農的希冀。來到甘蔗林,砍上一根,咬上一口,那汁水頓時浸潤喉嚨,甜蜜蜜,直透心裡,令人久久難忘。
糖廠開榨生產季節,也是蔗民最忙的時候。農民們都是全家總動員,揮刀砍蔗。他們削去蔗頭上的根須和泥巴,砍掉蔗尾的葉子,把一根根甘蔗紮成捆,裝上大型拖拉機或貨車。此時的田間地頭,遠遠就能聞到濃鬱清甜的蔗香。人們的砍蔗聲笑聲,以及車輛的喇叭聲,交織成一道迷人的風景,那一輛輛裝滿甘蔗的車輛來回穿梭於糖廠與田間,就像裝載著農民一年的辛勞、一年的等待。
砍完甘蔗、領回蔗款後的農民,如過節一般,總要叫上親朋及砍蔗的幫工來個開懷暢飲;有的種植大戶還要請上幾個晚上的露天電影,熱鬧一番。那時多少農民用賣甘蔗的錢,供孩子上學;多少農民有了甘蔗的收成,蓋房子、娶媳婦,過上幸福甜蜜的生活……
時序進入二十一世紀,曾經養育了我的父老鄉親、給家鄉帶來繁榮的大片大片甘蔗林已經不見了蹤影,漸次被香蕉等其他農作物取代,而曾經「風光無限」的糖廠,像遲暮英雄,只留下蒼涼的時代印記。
作者
謝華章,福建漳州人,已在報刊發表文學作品800多篇(首),著有散文集《夯土的史書》《長教雲水謠古村》等。中國金融作家協會會員、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
朗讀者
鍾恆,國家一級播音員。
徵集
★《夜讀》欄目每周定期推出「閩南夜話」、「詩歌之夜」、「英文朗讀」等,用多元化的節目,滿足聽眾們多樣化的需求。
★如果您有適合欄目朗讀的文章,中英文皆可,歡迎推薦或投稿給我們。
★如果有適合夜讀欄目的好聲音,也歡迎自薦或推薦,讓好聲音為平淡的生活添彩。
★可以發送音頻作品或原創文學作品至電子郵箱xmrbsbjczs@126.com,請在郵件標題處註明「夜讀+朗讀者姓名」或「夜讀+作者姓名」,並附上自己的個人資料和聯繫方式。
廈門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出品
音頻:許夢潔 李一揚 攝影:林森泉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編輯:陳少英 羅小州 值班主任:蔡萍萍
廈門日報原創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