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遠去的甘蔗林

2020-12-15 廈門日報

遠去的甘蔗林

作者/謝華章

原載於《廈門日報》城市副刊

或許因為我從小生活在農村,或許因為我的青春年華大都在糖廠度過,對甘蔗情有獨鍾,每次回到闊別已久的故鄉,站在田間地頭,我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起那片遠去的、早已淡出人們視線的甘蔗林,陷入「甜蜜的回憶」。

我的家鄉是被譽為「土樓故裡」的南靖,低山丘陵的地貌,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夏無酷熱,冬無嚴寒,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境內河流縱橫,適合甘蔗的生長。

孩提記憶中,家鄉甘蔗林就像著名作家郭小川的《青紗帳——甘蔗林》描寫的那樣,那山野田間,觸目可及的都是鬱鬱蔥蔥、翠綠悅目的甘蔗林,成片成片的甘蔗林,與青山綠野連在一起,蔗林如海,綠浪連天,構成了一幅幅美麗的鄉村畫卷。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家鄉人口只有三十幾萬,就建有三家蔗糖廠,可見那時家鄉的甘蔗產業是多麼繁榮興旺。那時,甘蔗作為一種經濟作物,是很長一段時間支撐農民居家收入的重要來源,是農民的飯碗、生活的根本,他們總是視蔗為寶,精心栽種……除草、施肥、剝葉,若夏天乾旱,要挑水灌溉,為減少甘蔗病蟲害和倒伏,蔗農還時常冒著酷暑,鑽進甘蔗林裡剝葉子,臉上、手上被蔗葉割出一道道傷痕,是常有的事。

甘蔗春季播種,秋晚季成熟。甘蔗成熟時節,茫茫蔗海,連綿不斷,那一根根高達三四米的甘蔗筆直渾圓、粗壯挺拔、挨挨擠擠,蔚為壯觀。每一根甘蔗,都仿佛演繹著世間冷暖,隨著奔流的荊江水,寄託著蔗農的希冀。來到甘蔗林,砍上一根,咬上一口,那汁水頓時浸潤喉嚨,甜蜜蜜,直透心裡,令人久久難忘。

糖廠開榨生產季節,也是蔗民最忙的時候。農民們都是全家總動員,揮刀砍蔗。他們削去蔗頭上的根須和泥巴,砍掉蔗尾的葉子,把一根根甘蔗紮成捆,裝上大型拖拉機或貨車。此時的田間地頭,遠遠就能聞到濃鬱清甜的蔗香。人們的砍蔗聲笑聲,以及車輛的喇叭聲,交織成一道迷人的風景,那一輛輛裝滿甘蔗的車輛來回穿梭於糖廠與田間,就像裝載著農民一年的辛勞、一年的等待。

砍完甘蔗、領回蔗款後的農民,如過節一般,總要叫上親朋及砍蔗的幫工來個開懷暢飲;有的種植大戶還要請上幾個晚上的露天電影,熱鬧一番。那時多少農民用賣甘蔗的錢,供孩子上學;多少農民有了甘蔗的收成,蓋房子、娶媳婦,過上幸福甜蜜的生活……

時序進入二十一世紀,曾經養育了我的父老鄉親、給家鄉帶來繁榮的大片大片甘蔗林已經不見了蹤影,漸次被香蕉等其他農作物取代,而曾經「風光無限」的糖廠,像遲暮英雄,只留下蒼涼的時代印記。

作者

謝華章,福建漳州人,已在報刊發表文學作品800多篇(首),著有散文集《夯土的史書》《長教雲水謠古村》等。中國金融作家協會會員、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

朗讀者

鍾恆,國家一級播音員。

徵集

★《夜讀》欄目每周定期推出「閩南夜話」、「詩歌之夜」、「英文朗讀」等,用多元化的節目,滿足聽眾們多樣化的需求。

★如果您有適合欄目朗讀的文章,中英文皆可,歡迎推薦或投稿給我們。

★如果有適合夜讀欄目的好聲音,也歡迎自薦或推薦,讓好聲音為平淡的生活添彩。

★可以發送音頻作品或原創文學作品至電子郵箱xmrbsbjczs@126.com,請在郵件標題處註明「夜讀+朗讀者姓名」或「夜讀+作者姓名」,並附上自己的個人資料和聯繫方式。

廈門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出品

音頻:許夢潔 李一揚 攝影:林森泉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編輯:陳少英 羅小州 值班主任:蔡萍萍

廈門日報原創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

相關焦點

  • 夜讀 | 遠去的甘蔗林
    遠去的甘蔗林作者/謝華章原載於《廈門日報》城市副刊或許因為我從小生活在農村
  • 夜讀|吃糖好甜蜜,種蔗好辛苦
    悠悠甘蔗林作者 / 山歌原載於《廈門日報》城市副刊小時候生活在莆田農村,農村娃很小就得跟著大人學做農活,印象最深的是種甘蔗。剔完「蔗服」,甘蔗林便通風透光了,這樣有利於甘蔗株進行光合作用,甘蔗株能長得更壯實。進甘蔗林「剔蔗服」,是個辛苦的活計。甘蔗林裡很悶熱,「剔蔗服」也沒有任何專用工具,全靠我們手工操作。
  • 記憶中的甘蔗林
    那成片成片的甘蔗林,被風輕輕一吹,甘蔗葉子便會隨風起舞,猶如大海般起伏跌宕,非常壯觀,而葉子在風中摩挲發出的"紗紗聲",又如驚濤拍岸讓人震撼。 二十多年前,草埠湖可是甘蔗之鄉!家家戶戶都種植甘蔗。翠綠的甘蔗成片成林,養育了一方父母一方人。 春天,農民會取出頭年埋在地裡的甘蔗種,挑到田邊,把甘蔗一節一節埋在土裡。
  • 甘蔗林裡的守望者
    甘蔗林裡的守望者  王月中  那年夏秋交接時節,我隨連隊在南方海邊的一個小山村執行演習任務。宿營地周圍全是甘蔗地,高高的稈兒,密密的葉,如同茂密的青紗帳。  訓練緊張而有序地進行著,可我總感覺有一雙眼睛在盯著我們。
  • 安慶:甘蔗林裡的脫貧致富路
    走進望江縣長嶺鎮赤湖村陳老屋,一片蔥翠的甘蔗林在風中搖曳,這是貧困戶陳正華的甘蔗種植地。36歲的陳正華是長嶺鎮赤湖村人,原為一名瓦工,長年在外務工。2018年底陳正華因身體不適被確認為出膿毒血症,腦溢血中風導致全身癱瘓。
  • 地理辛集:這裡有一片兒美麗的甘蔗林!
    11月7號,磊子偶然得知,辛集有人種了一片甘蔗,而且特別好吃,作為資深吃貨,這可不能錯過。於是,經多方打聽,終於找到了這個地方。 高家莊位於辛集市東面的和睦井鄉,種甘蔗的是村民趙大哥,他已經種甘蔗三四年了。
  • 安慶望江縣:甘蔗林裡的脫貧致富路
    走進望江縣長嶺鎮赤湖村陳老屋,一片蔥翠的甘蔗林在風中搖曳,這是貧困戶陳正華的甘蔗種植地。 36歲的陳正華是長嶺鎮赤湖村人,原為一名瓦工,長年在外務工。2018年底陳正華因身體不適被確認為出膿毒血症,腦溢血中風導致全身癱瘓。輾轉各大醫院,前前後後的醫療費用使這個農村家庭一下子跌入谷底。
  • 老屋甘蔗糖---童年最甜的記憶
    金秋時節,農田裡一片片一串串金黃的稻穀與梯地上那一塊塊鬱鬱蔥蔥的甘蔗林融為一體,放眼望去,很是壯觀!風一吹,甘蔗林有節奏的附和著點頭哈腰,像海上波濤似的蕩漾開來。小時候,家家戶戶都種了很多甘蔗,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甘蔗成了孩提時最甜的水果。十月份甘蔗成熟了,父親抽出來一些農忙時間收割甘蔗,留下一部分給我們吃,剩下的全部熬成蔗糖。
  • 夜讀| 明日大雪,冷空氣終於要來了!
    大雪雨,甘蔗喜;冬節南,雨滿塘。這一閩南諺語說明「大雪」節氣若是下雨有利於甘蔗生長;「冬至」節氣刮南風能帶來雨水,有利於池塘儲存更多的水。徵集★《夜讀》欄目每周定期推出「閩南夜話」、「詩歌之夜」、「英文朗讀」等,用多元化的節目,滿足聽眾們多樣化的需求。
  • 秋天的味道:青甘蔗紅甘蔗
    星期六,天氣晴朗,秋風習習,我們沿著彎彎曲曲的小路,從奉化回寧波的時候,遇到了一大片甘蔗地。甘蔗地看上去好像一片竹林,我好奇極了,趕緊讓爸爸停了車。走進一看,發現甘蔗有穿青色衣裳的,也有穿紅色衣裳的,一節一節的,真像竹節,頭頂上垂下來的甘蔗葉,好像秋小姐的長髮,美極了。我快步跑進了甘蔗林,好像來到了一片大森林,空氣中飄著一股甜甜的蔗糖味。林子裡的小雞小鴨正在開心地嬉戲,兩隻大公雞還玩起了鬥雞比賽,打成一團。甘蔗林裡好像上演著一場的演出。
  • 家鄉的甘蔗
    我家在豐裕鎮的四合水庫邊,站在水庫邊的山頂上向東望去,滿山遍野綠綠蔥蔥,一片連一片的甘蔗林,望不到頭,浩浩蕩蕩,無邊無際。向西一望,水庫的水中映著青紗帳,「九宵特立紅鸞姿,萬仞孤生玉樹條」,一幅絕美的鄉村美景展現在眼前。  甘蔗林裡,是鳥雀的窩,畫眉鳥嘰嘰喳喳地叫著,人一靠近,呲溜一聲,逃之夭夭。還有小麻雀,東跳西跳,非常敏捷,是甘蔗林裡的小生靈。
  • 實拍印度大片甘蔗林裡,當地人用土法子製作蔗糖,網友:不得不服
    實拍印度大片甘蔗林裡,當地人用土法子製作蔗糖,網友:不得不服。在印度這個國家裡面,這一股子甜味可是來之不易的說,今天帶大家去到印度當地的甘蔗林裡面見識一下當地人製作蔗糖的吧在這裡製作蔗糖可是一個非常嚴謹的工作,大家都看到上面的圖片了,當地人正在用機器將這些新鮮的甘蔗榨出汁液來,隨著這機器的轟轟聲一條條甘蔗飛快地從機子裡面過去,只剩下一些殘渣掉在地上。
  • 時光|羅坤:家鄉的甘蔗
    農村剛包產到戶,甘蔗成了農村主要的經濟收入,資陽遍地都是甘蔗。我家在豐裕鎮的四合水庫邊,站在水庫邊的山頂上向東望去,滿山遍野綠綠蔥蔥,一片連一片的甘蔗林,望不到頭,浩浩蕩蕩,無邊無際。向西一望,水庫的水中映著青紗帳,「九宵特立紅鸞姿,萬仞孤生玉樹條」,一副絕美的鄉村美景展現在眼前。
  • 百妖譜:乖龍不只是守住了甘蔗林,還有一個孩子被認可的期望!
    「從小到大我什麼都做不好,大家都說我沒用,可是奶奶告訴我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是有用的,所以我想要是我種出了甘蔗,就能證明我也是個有用的人」阿忙從來沒有種過甘蔗,因為奶奶喜歡喝甘蔗汁,所以他想在院子裡自己種出甘蔗。
  • 英文夜讀 | There Is A Pleasure In The Pathless Woods
    There Is A Pleasure In The Pathless Woods無徑之林,常有情趣無徑之林,常有情趣無人之岸,幾多驚喜世外桃源,何處尋覓聆聽濤樂,須在海裡愛我愛你,更愛自然擯棄自我,退身自思擁抱自然,靈感如泉
  • 5名少年結伴放風箏,屍體被發現在甘蔗林裡,還有拷打燒傷的痕跡
    但是卻沒想到,最後竟然在一片甘蔗林裡面,陸陸續續地發現了這5名少年的屍體,他們5個人被別人給殘忍的殺害了,並且把他們的屍體丟在甘蔗林中卻沒想到就在孩子們放風箏地點旁邊的一片甘蔗林裡面,陸陸續續的接連發現了這5名少年已經死去的屍體。
  • 環海南騎行之三 騎行欽州,首遇甘蔗林和木棉花,夫復何求
    騎行圖中小憩對於我們一行7人來自大西北的騎友來說,當地人習以為常的甘蔗林在我們眼裡也是最美的風景,北方此時正值冰天雪地,而這裡卻碧波萬傾,盡收眼帘的路途都被甘蔗林的綠色所覆蓋。看見了甘蔗林,我怎能不想起青紗帳,北方的青紗帳啊,你至今還這樣令人神往;想起了青紗帳,我怎能不迷戀甘蔗林的風光!南方的甘蔗林哪,你竟如此翻動戰士的衷腸。哦,我的青春、我的信念、我的夢想…….這些優美的詩句從心底油然滲出,讓我們在享受騎行、享受南國甘蔗林的同時,也真正感受到了這首詩真正的美。
  • 桂林恭城:種甘蔗的人
    田野裡,幾個人正在種甘蔗。早春之後,氣溫已經有所上升,但還沒擺脫那種陰雨綿綿的灰色調。哪怕沒有下雨,空氣裡也都是水分,一切東西都是潮乎乎的,像一塊吸足了水分的海綿,只要輕輕一碰就會弄溼雙手。他的三輪車就停在田間的水泥路上,車上裝滿了一節節已經分好段的甘蔗。每一節大概三十公分長,有的長點有的短點都無所謂,甘蔗不會因為長點或短點就不生長。這樣人工分段,只是為了給甘蔗以後的生長留一些餘地和空間,隔一小段才放上一節甘蔗,太密集了甘蔗無法生長,肥力也難以跟上。
  • 夜讀|又到番薯飄香時
    我看著那照片,一些遠去的記憶又回到眼前,番薯的清香仿佛在鼻尖蕩漾。網絡圖老家永泰大渭村,家家戶戶都種番薯。俗話說:「一季番薯,半年口糧。」在童年的記憶裡,每年開春後,父親就忙著培育番薯苗:選一塊地肥土厚的菜地,掏出一個個「池子」,把番薯種整齊地排列在「池子」裡,然後覆上一層鬆土,再蓋上一層稀薄的腐稻草,等著出苗。
  • 巴江河畔,甘蔗已熟
    如今,這片甘蔗林成熟了 鶴崗甘蔗以清甜盛名 鶴崗村甘蔗種植以臘蔗為主,稱俗青臘蔗或白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