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庫工舍牆壁上的塗鴉,瞬間將人帶回過去的年代
良庫工舍外牆上,標語隨處可見
良庫工舍攝影展
良庫工舍俯瞰圖
河南商報記者 鄭超\文 宋亞猛\圖
編者按
前一陣子,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發布,鄭州第二砂輪廠舊址榜上有名。這座紅磚、水泥砌成的老廠區,早已發生著奇妙的化學反應:孕育著文化創意的新知,承載著老舊的城市記憶。
認識一座城,要從「打卡」專屬的城市符號走起。看老鄭州,要走文化線,追憶歷史,逛博物館、聽豫劇、觀二七塔……觸摸新鄭州,要品「文藝範兒」,見證成長,夜拍大玉米,打卡文創園……
在鄭州,除了正在升級的「鄭州798」二砂暫時「難以親近」,還有哪些濃縮著「文藝氣息」的文創園區?
今起,《河南商報》推出系列報導《不一樣的新鄭州》。在這個深秋,伴著飄零的黃葉,跟隨《河南商報》的鏡頭,走近鄭州的文創園,傾聽那些園區裡生長出的風雲往事。
鄭州北三環京廣快速路一隅,有一個安靜的地方,叫良庫工舍。
有多安靜呢?很少有人在街區上停留,空曠的地面偶爾跑過戴著鈴鐺的狗,一陣「丁零丁零」過後,小狗慵懶地趴在另一側的臺階上,換個方向曬太陽。
有幾座塗鴉的建築,牆上寫滿了各種文字。
「建築就像一本打開的書,從中你能看到一座城市的抱負」,這是建築大師沙裡寧的名言;「歷史上,曾五次為都,八代為州」,這是關於鄭州的簡介;「從工業脊梁到藝術殿堂,從物質食糧到精神滋養」,這是良庫工舍毫不掩飾的驕傲。
良庫,由「糧庫」諧音而來。1949年,這裡建造出一座3000平方米的老糧倉,青磚、紅頂、松木樑,承載著不足為外人道的古老故事。
隨著時代變遷,老糧倉漸漸衰落,不知該走向何方。2012年,良酷文化董事長桂志誠搶護下這座老樓,經過18個月的修整後,老糧倉重獲新生。如今,老糧倉被改建為一個國家級眾創空間,沉睡的老建築正漸漸甦醒。
「C羅可以上演帽子戲法,我喜歡鄭州卻沒有辦法」「我想買塊地,對鄭州的死心塌地」……走進眾創空間,門口掛著大大小小的板子,寫著對鄭州的俏皮表白。再往裡走,別有洞天。
這裡聚集了一批匠人,個個手下藏乾坤,從70後到90後,他們組成了一個非遺市集。
核雕、皮影、葫蘆、古建築彩畫、老琉璃珠等小鋪在兩側排開,幾十平方米的工作間內,非遺傳承人埋頭其中。客人來了簡單招呼,不必費力推薦什麼,展示架上擺出的物件,便是最好的招牌,它們帶領人們逃向另一種未來,重拾不慎掉落在生活罅隙的詩意人間。
穿過昏黃的燈光,後面是一個劇場。木板搭成的臺階,看起來不甚堅固,卻結結實實地託舉起這座叢林都市的精神狂歡。
這裡舉辦過話劇、音樂會、讀書會、模特走秀、街舞大賽、明星見面會、商業策展,多少創客騷人暢談理想,文藝青年聚集於此,瘋狂與悲寂輪番上演,臺上臺下,眾生平等。
老糧倉對面是一座方方正正的建築,有個特別雅致的名字——棲棠。棲棠的前身是「法桐之父」史隆甫於1942年始建的鄭州興豫麵粉廠,當時有名的「火車頭」牌麵粉就由此生產。誰也不會想到,彼時的麵粉廠,此時成為攝影師鏡頭中風情萬種的棲棠。
院子裡,花木優美壯闊,正值深秋,地錦如同繡在牆上,由深深淺淺的綠,漸變成稀稀落落的紅。透過棲棠巴洛克式的窗子,聽院裡噴泉流水潺潺,望著窗外的老糧倉和舊鐵軌,身後是鈞瓷博物館,離開或是停留,淺嘗或者深究,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置身其中,心是輕快的,精神足夠自由。
一排高大楊樹前,有一座紅瓦屋舍,這是糧庫原來的食堂,現在叫「拾堂」,改動一個字,拾起舊時老味道。若有友人到來,請進拾堂便是,靠大窗而坐,輕食慢飲,小酌清談,且聽風吟,且賞葉落。
外面的紅磚牆上爬滿地錦,牆根雛菊邊上開;屋頂上斑駁掛著枯枝殘葉,下面的藤蔓鬱鬱蔥蔥。凋謝和新生一起出現,似乎連植物都懂得生生不息的道理。
轉彎走進樸園,木架子上結了密密匝匝的葫蘆,垂在空中非常可愛。
園子不大,一眼能望盡,小草從地磚縫隙中冒出來,龜背竹、萬年青、竹林順次出現,被風卷到角落裡的梧桐葉,色彩斑斕,耳畔鳥鳴聲聲,清靜又熱鬧。
向裡走,踏著木質地板很有感覺,一個桌子,幾把椅子,音樂流轉,有古老的器物,樸素的浪漫。
只半天,就能逛完良庫工舍,與來時不同,心裡已裝滿鄭州故事,眼裡已窺見中原記憶。用園區負責人的話來說,世人用森森樓宇重建一座城,他們用文藝長河重塑一座城。
遠方,春風十裡;良庫,萬物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