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好,非常感謝大家。今天《實話實說》的演播現場,搬到了這裡,其實前面呢,劉警官已經帶我看了,中英街大致的一個情況,可是有很多很多傳奇的人,傳奇的事,我非常好奇,我相信今天很多年輕的朋友,你們不一定也聽過這樣的故事,所以今天我們請上的第一位嘉賓,何集慶老先生,我們歡迎他。何伯伯是很小很小就住在中英街上了,然後他們家那個店傳了四代了,所以這個店見證了整個中英街的發展過程。首先在何伯伯介紹他們家的傳奇之前,我想先讓大家猜一下,旁邊那個蒙著紅布的,大大的傢伙是什麼?
觀眾:好像是冰箱吧。
主持人:冰箱。可能我們現在家裡很少用,這麼大的冰箱了對不對,但是何伯伯家那會兒,發財發得比較早,所以買得起大冰箱。
觀眾2:保險柜。
主持人:保險柜。我讓這個何伯伯來說一下,這個到底是什麼,我先把它打開。她猜的對嗎?是你們家的保險柜。你們家有這麼大的保險柜。裡邊放的什麼東西呢?
觀眾:錢。
主持人:錢。對,我們再保險柜裡都放錢不放西瓜的。這個有人要嗎?
觀眾:有。
主持人:這個也是當年放在保險柜裡的,這是當時進行正常交易的黃金飾品。我們只能看,不能摸,也不能拿,其實我也挺喜歡的。來,給大家再看一下。還有這些。何伯伯當時這樣的一條金鍊子,要賣多少錢?
何:幾千塊。
主持人:幾千塊。何伯伯講的是叫什麼價來著?親友價。對,親友價,幾千塊。所以你早點認識他多好啊。這個保險箱看上去有很大歲數了,這保險箱到底有多長時間了?
何:二十多年了。
主持人:二十多年了,那麼在二十年前,這個保險箱裡裝了什麼,怎麼用的,我們一會兒慢慢來聽一下,好,謝謝你小妹請坐。裡邊當時主要放什麼?
何:放黃金、金項鍊,金戒指。
主持人:所有進的貨都放在裡面。那您看一下這張照片。你們那個時候見過這樣的場景嗎?對,他們還小。
何:八十年代的時候。
主持人:八十年代初的時候,在中英街街頭就麼多人。那會兒你是已經到中英街駐守中隊了吧。
警官:我是1994年來的。但1994年來的時候也像這麼多人。
主持人:也有這麼多人。是人擠人。
警官:人山人海。
主持人:剛才他向我介紹說,他們執勤要從街尾走到街頭,兩百五十米的距離要走多長時間?
警官:它是從我們十三中隊,在中英街裡面有一個獨立點,從中英街獨立點走到我們中英街橋頭,是需要四十分鐘。當時走,也不能叫走,就是你要隨著人流,人流自動的把你往前推。
主持人:往前推是嗎,有這麼多人。那八十年代初的時候好多讓來到這裡,就到你們家去買黃金是不是?
何:好多家了。
主持人:好多家,你們家是其中一家。那你們家用什麼東西裝錢呢?
何:我們就有好幾個保險箱。
主持人:這麼大的保險箱有好幾個。
何:因為沿海的農民首先發達起來,那個時候,銀行還沒有現在這麼發達,也沒有現代化,匯款比較難,所以農民來中英街買黃今,因為當時大量的鈔票,一百塊的,五十塊一張的就很少,多數都是十塊錢一張的,所以一捆一捆十圓的鈔票,所以就用麻袋裝很多捆人民幣,來中英街買黃金。
主持人:到你們那家店的時候,他肯定是一麻袋的錢,就放上來了是不是。那您點起來很費勁呢,一張一張的點。
何:他都是銀行剛拿出來的,一捆一捆的。
主持人:那時候他們到您這來買東西,買項鍊或者買戒指、首飾,他們是一個一個買還是兩個兩個買。
何:以櫃檯為單位來計算。
主持人:一個櫃檯。全買掉。那得多少條。
何:進貨也很方便,一個電話打到批發金工廠,他就送來了。
主持人:等於說他們到您這來買東西的時候,很快一個櫃就賣空了,然後又得再補貨補過去。
何:打個電話就送過來了。
主持人:一天要補幾次貨?
何:早上補一次,下午一次。
主持人:一天要補兩次貨,那就等於說一上午店裡的東西買空了,然後下午再來一撥又賣空了。持續了多長時間,你們賣金飾的生意做得這麼好?
何:1981年到1982年,一年的營業額有一千多萬,到1988年達到一億了,突破一億圓,這個是香港方面的(統計),我們深圳方面的更厲害,就是1982年是兩千多萬,到1988年已經達到一億五千萬。
主持人:我們大家注意到何伯伯胸前掛了一個勳章,這個也是發生在何伯伯家裡的傳奇了,在何伯伯很小的時候。十四五歲,他就參加了遊擊隊。小遊擊隊員,那麼這個榮譽是誰頒發給您的?
何:是抗戰勝利六十周年的時候,香港發的。
主持人:我聽說在1997年前,您的身份,街坊鄰居,最近的人都不知道?
何:1997年回歸之前呢,港英政府是不承認我們東江中隊,港九第八支隊的,是不承認的。但回歸以後,香港回歸之後,還承認我們東江中隊港九大隊是保衛香港,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保衛香港,是為了大眾的。
主持人:那為什麼在1997年之前,您的身份沒有透露給大家呢?
何:那個時候因為港英政府不承認,我們共產黨的部隊,他不承認的。但是人民群眾,香港九龍深圳的居民,因為這些是私事,他們很多後代,包括我們現在的年輕人,也是我們那個時候東江縱隊的後代。所以這個地方能夠維持下來,跟我們東江縱隊在香港抗日,打下的群眾基礎很重要,有愛國愛港的群眾居民,那種愛國心特別濃厚,以他管不跑的。那個時候我們遊擊隊撤退的時候,很多槍枝都藏在我們深圳這些地方。
主持人:你們家藏了?
何:藏了很多。
主持人:你們家保險箱一打開,還有這些東西。何伯伯因為今天天氣很熱,所以我們先跟您講您們家的歷史,先講到這兒,您先休息一下,因為1994年以後,劉警官來了,我想聽聽看,1994年以後在他的執勤過程中,有哪些非常傳奇的故事。謝謝您。
主持人:剛才我們跟何伯伯聊了,他們家的一些事情,其實那個時候除了,他們家開的這個店生意非常非常火,還有我們今天錄像的後面,好像有一個叫什麼,波記百貨對不對。當時也特別火是不是?
劉:對,當時也特別火。
主持人:到他們家來買東西要排隊嗎?
劉:從我1994年當兵開始,他那時候火到什麼程度,我們中隊駐守的一個點,就我們十三中隊一排。離這個中山百貨有五百米,他當時人要排到我們大門口,要成回字形的要排幾回。
主持人:五百米的距離。
劉:就是要慢慢的放過來去買,要分批的往裡面放。
主持人:那他們家可能也有保險箱吧。
劉:這個我就不知道了。
主持人:波記的掌門人在不在。在。您好。
劉:這個是波記的大老闆。
主持人:大老闆。您說說看,他說的這個情況是哪一年?排好幾個彎。
波記老闆:是1987年。
主持人:那你每天早晨第一件事情,是不是要先劃他們排隊的線?
波記老闆:那時候就分期分批,一批批的進去。
主持人:一批批是不是?那店裡邊當時有幾個人在管?
波記老闆:三十多個,三十多人。
主持人:我剛才看你們家那個店不大,怎麼有三十多人。
波記老闆:那時候人太多,需要那麼多人管理。
主持人:那時候來你這邊買東西的人,哪裡的人比較多?
老闆:內地。
主持人:內地,他們主要到你這來買什麼?
老闆:都是買日用品。
主持人:你覺得現在跟過去比起來講,人是不是少多了?
老闆:少多了,現在主要是經濟不斷的發展了,所以是受到一點影響。
主持人:所以你進的那些貨物,沒有像原來那麼少了,所以大家也都到處可以買到了。
老闆:現在到處都有了。
主持人:那你現在開心嗎?
老闆:現在一般。
主持人:你還比較想念那個,排好幾個五百米的時候是不是。
老闆:那當然想念了。
主持人:實話實說。感謝你。你說的都是實話。好,請坐。我這裡還有幾張照片,正好我們跟劉指導員,一起來跟大家分享一下,交流一下,看過嗎?其實一看就可以看得很清楚,這是站在界碑兩邊的警察。
劉:這個還是解放初期的。
主持人:對,解放初期。
劉:當時他是港英的軍警,和我們這邊還是比較(敵對),持一種對峙的狀態,比較戒備的,就不能越過這個界線。
主持人:這張照片也拍得很有意思。然後我們剛才都在猜,他們在幹什麼呢,單挑。
劉:單挑,是有一點,那個時候是有一點。
主持人:你們想像力還挺豐富的,說是單挑,旁邊很多人在看熱鬧。好還有一張照片。
劉:中英街的界碑,我們說了有明顯的分界,我們這邊遊客是不能過那邊買東西,所以過去的時候,我們哨兵還有公安局的也派一些人,拿著話筒喊,遊客不能越界買東西,如果你過去買東西的話,會把你叫過來,要查驗你的身份證,有時候還得寫檢討。
主持人:剛才那張照片也反映了一個歷史時期,這樣的一個情景,這張照片我們看一下。
劉:這一張也是香港沒有回歸前,反映的就是港英的警察,和我們哨兵在中英街共同巡邏,在巡警,你看當時港英的警察,歪著頭看我們這邊。那意思是說,內地這邊也是很繁華。
主持人:好,我們就說說看那個時候的故事,就是在1997年之前,大家彼此不能超過那個邊境。那個時候你們兩邊的關係,是不是有點緊張?對面的警察和你們在一起,互相提防的比較多。
劉:提防的比較多,就是擦肩而過不打招呼。
主持人:是嗎?
劉:有點老死不相往來。
主持人:有點那個意思。
劉:有點那個意思。
主持人:我這裡有一個短片大家看一下,我想問問看,這樣的事情你們那時候有沒有發生過。
短片:阿sir,有公務嗎?不瞞你說,過兩天英國的僱傭軍全部撤走,這裡的防務由香港皇家警察署接管。來,阿香,幫個忙,把這個給那邊那個丁仔送過去,來吧。我敢肯定,他不會要的。這共產黨人也是人。阿sir,有事兒,把這個給那個丁仔拿過去,求求你了。Good watch。
劉:這個他是放的影片。
主持人:對,電影。
劉:《無言的界碑》裡面的一個畫面。其實他這部影片,就是取材於我們中隊,
主持人:是真的?
劉:也是一個真實的故事,當然他有一點藝術表現形式,這個故事就是撿這個金表。
主持人:就故意放一塊金表。
劉:故意放一塊金表。
主持人:看我們的哨兵到底撿不撿。要動腦子解決問題是不是?
劉:要動腦子,要運用智慧。你比如說金表這個事。就是他們偷偷的知道這個戰士要巡邏,把一塊金表,勞力士放在那下面,就是看著這個戰士會不會撿。我們這兩個戰士巡邏到這面,看到那太陽底下有金光閃閃,發光是什麼東西,一看是個手錶。最後突然就通過餘光發現對面,好像有的什麼東西閃光,仔細一看原來是一個照相機在那面,照相機躲在那面拍。這個哨兵當時就清楚了,這個是有陰謀的。
主持人:那個時候可能真的是比較緊張。
劉:是比較緊張。
主持人:我覺得不像今天我們兩個,在中英街走的時候,你們還能打打招呼,然後還能握握手,都沒有關係。
劉:回歸之後,我們和香港警察就是親如兄弟了,你比如說回歸之後。我們就建立了一種警務協助機制,實行資源共享。現在你看我們走在中英街上,這個裡面各個探頭,包括我們這個裡面全部有探頭,攝像探頭它是可以傳輸整個香港信號的,就是香港他利用他九千萬元的那種科技,全部免費的給我們這裡,實行一種資源共享,我們這邊的一切,他那裡也可以通過遠程輸送也可以調到。這張圖片是1997回歸的時候,當時的香港警察在這裡,更換新警徽的時候的一個情景。
主持人:現在他們可以這樣子。
劉:現在就是親如一家了。這個就是親如一家了,剛剛我們和晶老師也和香港警察,在我們中英街口進行了友好的握手。
主持人:下面我為大家介紹一個,在我們印象中很年輕的香港人,但他到底是不是很年輕的香港人,我們自己來判斷一下,我們歡迎港北區議員溫和輝先生上場。
劉:您好。
溫:您好。
主持人:他們倆熟人了,都認識。
劉:老熟人,熟得不能再熟了。
主持人:是不是很年輕的議員?很年輕是不是,只有17歲。
劉:不但年輕。
溫:十七加十七。
劉:不但年輕還英俊瀟灑。
溫:跟你比,差一點。
主持人:你們倆很熟了對不對。
劉:認識好多年,從當兵就認識。
主持人:是啊。我問一下,你們倆第一次見面有什麼印象嗎?剛認識,第一次見面。
劉:第一次我見他,我說我是1993年的12月入伍,1994年的3月份就分到這裡,分到的時候當時見到他呢。
溫:頭髮長長。
劉:頭髮長長的,西裝革履,要不然就是穿的很花麗花俏的那種。當時我們班長就跟我說。
主持人:搖滾歌手啊。
劉:就知道他叫溫和輝,幹啥的呢不知道,最後我們班長就私下跟我們說,這小子可能是個壞人我們要提防著他。
主持人:是這麼長的頭髮。
溫:那時候很多香港的男孩子都是這樣吧。
主持人:覺得那樣帥是吧。
溫:我不帥,那時候潮流是長頭髮,喇叭褲子。就九七年後已經逐漸的都像我現在這樣的了,都是短頭髮了,也要向內地學習嘛。
主持人:沒有,那個時候他如果是看你這樣,有點不順眼,你也實話實說,你第一次見到像他這樣的人是不是也有點不順眼,看不慣。
劉:不是,我當時看他不單是不順眼了,他看著我們來查驗證件的時候,證件遞給你,不看,頭這樣昂著。
溫:是有點。
溫:不是,感覺就是我們香港人當時對內地的同胞的看法是有點,像八十年代廖偉雄拍的那個電影,就是《阿燦》就是說都是鄉下的了。
主持人:鄉下人的意思。
溫:鄉下人的意思。各個都是像他們當兵的,就是在農村裡面來的,黑黑的短頭髮的這樣。
主持人:就像他現在這樣子。
溫:對。
主持人:黑黑的,短頭髮。那時候叫什麼,阿燦是不是?內地的這些,就很土的意思是不是?
溫:很土的意思,土包子。
主持人:看不起嗎?
溫:可以這樣說。
劉:要更正一下,那不是叫,那叫勤儉樸素。要更正一下。
溫:現在看來這個話還是對的。
主持人:第一印象這麼不好啊,第一印象?
劉:後來就好了。
主持人:後來,你們慢慢的就怎麼認識了呢?
劉:後來我是2000年當了幹部之後我又回來,回來之後他依然在這裡經商,最後從這個接觸裡邊,態度也好了,每次查驗證件的時候,你好。
主持人:阿燦回來了以後發現這個溫先生態度好了很多。
劉:他對我們有禮貌了,再加上有時候看我們執勤過程中,也幫我們提出一些合理化的意見建議,就是好象很融入到我們這個裡面來。
主持人:最早的時候,你是那樣子的一種心情,也是那樣的一種裝扮,然後跟他們相處呢,跟大多數人的心態一樣,有點不大看得起這些土裡土氣的內地人,你覺得從什麼時候開始,或者是什麼樣的事情觸動你重新看待他們這些人?
溫:我1989年到中英街做生意的,那時候來中英街做生意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是我們來這邊找門店,那時候你知道的,一條櫃到要幾萬塊錢的,我們在做生意的時候,當然呢就是說跟內地的單位部門,跟他們部隊的交往就比較多了,所以慢慢的我們就建立一種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吧,就是說大家有來有往了,彼此也了解了,慢慢的觀念就改了,就是說我們覺得大家溝通起來還是挺融洽的,就是說從生活的方面,從我們工作方面,我們去要求他們幫我們做事情的時候,他們都很樂意幫我們,就沒有一種拒人千裡的感覺,就很親。
主持人:其實還是在互相來往的時候慢慢了解了,然後才會關係好一點了是不是?
劉:對。
主持人:你的普通話為什麼說的這麼好。
溫:普通話其實在中英街裡面,做買賣的人,你不懂普通話你基本上就做不了買賣,天天都是這樣說普通話的了。我們門店的小女孩,她從小她都不會說普通話,她在學校裡面畢業出來,她在那裡面做買賣做了幾個月,她就會說普通話。
主持人:後來你們關係慢慢好了以後,你經常來這邊自己辦事,或者跟朋友辦事都很多了,你有沒有給他們提一些意見?
溫:有,那是1997年以後,兩地的關係就比較好了,我是1999年的時候,就代表沙角就參與特區政府第一屆區會的選舉,那時候選上之後就經常和劉警官,現在他都很牛的了,他升了官他不告訴我,他走了兩三個月。
主持人:是嗎?
溫:他現在已經是科長了比指導員還要高一級的。
主持人:你不知道啊。
溫:他還沒請我吃飯呢。就是說那時候我們的。
劉:我認識他十多年也沒請我吃一頓飯。
溫:有啊,我沒請你吃飯就,因為我怕就是影響你的形象,但是我經常吃你的飯的。不是你請的,是你部隊請。
劉:對,就是我們每年開座談會的時候。
溫:一年兩次。
劉:會邀請他給我們提寶貴的意見,意見提了你終歸要表示一下吧。
主持人:給人家吃點飯。
劉:也體驗一下我們部隊的大鍋飯。
溫:我現在算一下,1997年開始,我就吃你們的飯了,是真的,那一年是八一跟春節,座談會。
劉:警民有個座談會。
溫:我那時候就挺喜歡吃的,因為他們部隊做的那些饅頭,粗糧做的,比我們好得多。
主持人:我問一下房價你覺得這十年有什麼變化。
溫:房價這十年變化挺大,就是說我們沙角來說我們對面那個房子以前是貴的。
主持人:我們看到紅的那個。
溫:就是紅旗,一個國旗一個區旗那面,當時那面是賣到三萬多塊錢一個平米。
主持人:那面是香港的房子嗎?
溫:對。那面是香港的。我們這面才賣五六千,那差很大的。
主持人:差兩萬五。
溫:但現在呢,我看就實質上也是這樣,已經掉回頭了。
主持人:這邊貴了。
溫:那邊的樓價已經跌到一萬多,這邊已經升到一萬三了。
主持人:那說明你還是蠻有眼光的,你八幾年就在這邊買房子了。
溫:八幾年,九幾年,零零年,都在這面買。
主持人:你很會做生意啊。
溫:我把那邊的賣掉來這邊買。真的。
主持人:戴眼鏡和不戴眼鏡就是不太一樣,比較有眼光。
溫:應該是八零年,八一年的時候,中英街剛剛開始的時候我就已經來了。
主持人:我問一下那個時候有沒有偷渡的人?
溫:有。
主持人:現在呢?
溫:現在,現在我們警方他就怕,香港人偷渡回來了。是真的。現在香港邊界這些管理,他們是不是怕我們去他是怕人家偷走過來。
主持人:過來。
溫:就是有這種很明顯的對比。是不是阿燦。
主持人:我特別希望你能形容一下,因為你真的是很了解中英街的這些官兵們,你覺得在九七年以前,和九七年以後,發展過來,你覺得你們之間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化大不大?
溫:關係就肯定變化了,比如說剛才我們說的那些普通對大家的一種印象已經徹底掉回頭來了。
主持人:我希望你也講實話,就是從自己作為中英街的一個老的商人你也算了吧。
溫:八九年吧,不老了,我不老了。
主持人:怕別人說他老。那我這麼講,就是對一個中英街有感情的商人對不對?
溫:對,可以這麼說。
主持人:你跟他們平常在聊天的時候,這樣的失落感會影響對,會影響自己跟內地人交往的情感嗎?
溫:現在香港經濟繁榮也是靠內地的自由行動,就是你內地不來,肯定經濟沒那麼繁榮,所以說我們感覺就是說,已經拉近了距離了,就是說大家也是像家裡面的兄弟姐妹一樣,沒有彼此的觀感分別的那種。
主持人:所以你覺得當這種現實的差距越來越小的時候,人和人之間的了解也會越來越多了。
溫:越來越踏實了。
主持人:大家也不比了,算了。
溫:不比了。
主持人:我們還請來了一位朋友,她在深圳海關做統計分析工作,也是他們的專業人員,柯火娟,我們歡迎她。我們前面我們都在聽一些和中英街相關的傳奇的事情,我想問一下柯女士,在你拿到的這個專業統計數據,有哪些數據講出來我們就一下能明白這麼多年的變化在哪裡。
柯:那麼我們看看深圳口岸的整個進出口情況,因為隨著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特別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五年來,中國的對外貿易發展特別快。深圳是全國最大的,現在排第二了,原來最大,進出口口岸,那麼十年來增了4.2倍。我們可以看一下這個圖,很清楚的看到,1997年的時候,大概是500億美元,然後到了2006年是接近3000億美元。看這個柱子就很清楚的看到這個變化。對。
主持人:還有幾位朋友為大家介紹,中英街博物館館長孫蕭先生歡迎你,請坐。還有香港國民教育中心的總監呂如意女士。延平區沙角街道中英街社區主任,沙景濤先生。好,請坐。請坐三位請坐。在這麼長的一個歷史階段裡,您再看到現在的這個變化,包括剛才柯火娟說的那些數據,您的感想是什麼樣的?
孫館長:在中英街工作,我有八年了,這個博物館,我是一手參加籌辦起來的,所以每天在中英街面對看到這些歷史的文物和歷史的遺蹟,可以說是感慨萬千,這個歷史它既是漫長的,但又是發展變化巨大的。所以它從一個殖民的小街,發展到一個政治中英街,到商貿中英街,再到今天我們所說的人文中英街,中英街的百年滄桑經歷了這麼大的變遷,這是我所感慨的。
主持人:您在工作了八年了,八年的時間裡你還特別期待接下來發生的一些故事?
孫館長:我希望中英街有一個再生和振興的一個新的生命的開始。
主持人:好。我想問一下呂女士,在您跟他們接觸的過程裡,包括剛才您聽我們幾位朋友講故事的過程裡,有沒有一些事情你今天是第一次聽說?
呂:是啊,很多都是第一次聽過的。今年是香港回歸十周年,我們為了慶祝這個重大的節日,所以我們國民教育中心,就製造一本紀念冊,那麼我就希望能夠找一些資料是關於我們香港的歷史,讓我們香港的年輕一代也看看他的歷史。
主持人:謝謝你。請坐,來沙主任。您住在這裡多久了?
沙:我是這裡土生土長的居民。
主持人:是嗎?土生土長的居民應該叫什麼?原居民。
沙:我們叫土民。
主持人:土民啊。
沙:土著吧。
主持人:你像他們都是外來人對不對?
沙:他也是土著,他是香港那面的土著。我們是中英街這面的土著。
主持人:您喜歡那個時候特別繁忙的,人擠人,特別熱鬧的中英街呢?還是喜歡現在相對顯得比較安靜的,然後好象像一條幽靜的小街一樣的中英街。
沙:那個時候人擠人的中英街,如果做生意來說確實有點想。為什麼我們的祖先不在中英街佔過鋪位?
主持人:你想過嗎?
沙:想過。就怨祖先了,那個時候有個鋪位在那裡,否則你今天過來,這個船我就包下來了。
支持人:剛才他不是說了嘛,現在好象沒有那個時候生意好了,他想回到那個生意特別好的那個時候,你很理解他對不對?
沙:對。
主持人:那他今天幹嗎不把這個場子包下來?
沙:做生意的肯定想生意好。但是作為居民安穩來說,中英街現在這個居住條件,居住環境,是沒法說的,我們治安,跟這個大海,背靠山武警跟香港警察把大門口,我們這個居住環境是世界一流的。最安全的。我們這個九七以前,香港過來的居民,在這裡居住的居民,最多也是三兩戶,現在可以說過千戶,有五千多香港居民,包括國外華僑。這是我們小平同志這個一國兩制的偉大的實現,人生的回歸,把香港的居民都齊到我們這邊來住了。
主持人:謝謝你沙主任,請坐。今天其實有好多特別年輕的朋友,我想問一下平常在學校裡,或者在家裡有沒有聽爸爸媽媽,或者是校裡的老師跟你們講過中英街的這些事情?他們講的那個故事裡面,你聽到哪些事情,以我們今天的這個想像,不可思議,你對哪個故事印象最深?
觀眾:就是中英街是一個購物天堂。
主持人:因為你們現在沒有看到那麼多人來買東西的場景是不是?
觀眾:是啊,現在人都很少。不過給人感覺就很舒服了。
主持人:他們舒服了。
溫:我不舒服。
主持人:他不舒服了。
觀眾2: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吧,都變得友好了,這就是人的追求之中的一點吧,大家都希望人與人能夠更加的融洽在一起的。
主持人:你平常喜歡首飾嗎?
觀眾2:女孩子都喜歡。
主持人:對,有沒有想過到中英街上的這些店裡去買首飾啊。
觀眾2:一路上坐車過來都很想逛街,而且看見了那些叔叔他們伯伯那些自己在想,當初要是我的爺爺。
主持人:如果你們家在這裡開一個店。
觀眾2:對,也在這裡開一個店,我也在想,那多好啊。或者是想在這裡住,在這裡有個房子那也很好。
主持人:她也很棒說實話了。
觀眾3:我是北方人,不過是在深圳出生的。
主持人:北方人哪裡?
觀眾3:河南。
溫:我老家是河南,不過五百年前。
主持人:你覺得一個城市,或者說我們講一個地區的發展,和你的未來有什麼關係?
觀眾3:用一句話說就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吧。
主持人:你的意思是說你要乘涼是不是?
觀眾3:我不介意我去做種樹的那種人。
主持人:好,明白。對。今天真的非常開心,因為在我們來這裡錄像之前,我聽朋友們給我介紹說,下了兩個星期的雨是不是?
溫:對。
主持人:今天不僅是晴天還有太陽出來了。
溫:剛剛出。
主持人:是不是,剛剛太陽出來了,我覺得好開心啊,很難得的一個好天氣。所以我希望接下來的時間給他們一點時間讓他們去購物好不好?他們還說好,好開心啊,好然後波記的老闆,你趕緊要上班去了,因為他們要去買東西了。其實我們如果從歷史來看,十年前十年後或者再多長的時間,對我們這些普通人來講,我們在歷史的過程裡面,其實就是普通的一員,但是今天有這樣的緣分我們在一起來看中英街的傳奇故事。那不管是對於今天的香港人也好,還有中英街這邊的內地的居民也好,我們都希望的是你們的生活能夠幸福,家裡能夠開心,然後生活能夠一天比一天過得好,心情能夠舒暢,所以我剛才一直在問溫先生,我說是不是心裡有一點點心裡不開心啊,有一點失落感,現在呢?
溫:現在就是說我已經基本上就住在這裡,生活做生意也在這邊,所以那個感覺就是說,我以前是把頭髮剪短了。跟你差不多,跟你接近了。
主持人:對。
溫:已經是跟這邊沒有什麼分別了,把自己帶入到,像那個小夥子,我也喜歡深圳。
主持人:我希望今天在這裡的每一位朋友,住在這裡的每一位朋友和來這裡做生意的朋友們都能夠開心,然後再過十年如果我們有緣,借孫館長這塊寶地,我們再見一次再聊一次好嗎?好,謝謝你們,謝謝大家,我們下次再見。
責編:王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