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陪兒子看書,內容有點雜也有點亂。一會兒《西遊記》,一會兒《圓明園》,一會兒《蘭亭集序》,一會兒又《李白》。突然發現《西遊記》第十六回「觀音院僧謀寶貝 黑風山怪竊袈裟」和《蘭亭集序》「蕭翼賺蘭亭」特別像,仔細一想還真有可能是吳承恩盜用了也未可知。
《西遊記》相信大家都看過1000多遍了,金池長老見唐僧的錦襴袈裟起貪念的故事也能倒背如流,我就不再多說了。「蕭翼賺蘭亭」的故事我簡單說一下。
且說王羲之酒後寫了《蘭亭集序》,第二天醒了,發現有幾個錯別字,就想再寫一幅。可是怎麼寫也寫不出那個感覺,就不再寫了,認為自己昨天是受了神助,就把家人都叫過來說,「以後要把它當成傳家寶,要一代一代地往下傳。」
到了第七代時,就出了個怪才,這孩子堅決要在山陰永欣寺當和尚,他就是智永。智永這一當和尚不要緊,就沒有後代了。智永臨死時,天天拿著《蘭亭集序》哭。「祖宗啊,我沒孩子了,該把這神跡傳給誰啊。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我一定先結婚生孩子,再出家。可現在該怎麼辦啊?」
這段時間,他的弟子辨才一直守在他身邊,端藥、餵飯、接屎、接尿,不辭辛苦。這孩子也是從小出家,沒有家眷,智永就想,乾脆就把這帖子給辨才吧,以後怎麼樣就看這帖的造化了。辨才和尚也是個書法家,得到這真跡後,如獲至寶,除了自己看、臨以外,絕不示人。
這時已到了唐朝,唐王李世民非常喜歡書法,特別崇拜王羲之,不僅親自寫了《晉書·王羲之傳》,還重金從民間收王羲之的作品,主要也是想要《蘭亭集序》,沒想到收了幾千件也沒有這一件,就非常苦惱。後來聽說《蘭亭集序》真跡在辨才和尚那裡,就讓人去買,可辨才就說自己沒有。後來御史蕭翼就自告奮勇去把《蘭亭集序》盜回來。
蕭翼是梁元帝的後代,無論是書法、棋藝、琴技,還是文採都一流,長得也帥。他請唐王賜他幾幅王羲之、王獻之的帖,就出發了。
幾天後傍晚,山陰永欣寺來了一位投宿的窮書生。第二天要走了,卻病倒了,只好留下來先治病。
蕭翼身體好一點後,就天天讀書、寫字、彈琴。辨才一看,來知己了,就沒事來和蕭翼交流,下棋、彈琴等。蕭翼本身底子就好,又做了精心的準備,辨才感覺遇到知己了,越談越投機,但也開始有點懷疑他的底細。就開始以各種方式測試蕭翼,蕭翼是見招拆招,來式擋式,一段時間後,完全贏得了辨才的信任。
這一天,辨才又來看蕭翼。蕭翼正在看他太爺爺梁元帝蕭繹寫的《識貢圖》,並請辨才指點。辨才是識貨的人,一看就被吸引住了,眼睛捨不得離開。
蕭翼一看機會來了,就拿出自己帶來的王羲之和王獻之的真跡,再請辨才看,請教他這些是不是真的。
辨才看了看,「你這些帖都是真的,可惜都不是佳品。說到王羲之的作品,我這裡有件絕世佳品」。
蕭翼知道是《蘭亭集序》,還故作若無其事地說「你這偏遠寺廟裡能有什麼好東西啊。」
「《蘭亭集序》,怎麼樣,夠珍貴吧。」辨才有點著急地說。
蕭翼心裡這個高興啊,大魚真要上鉤了,但他表面還裝出一副不信的表情:「怎麼可能啊,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真跡,經過這麼多年戰亂,一定早就毀掉了。」
辨才這回可真急了,就回去方丈室把收藏的《蘭亭集序》取來給蕭翼看。蕭翼一看就傻了,就像金池長老看了唐僧的錦襴袈裟一樣,眼淚都出來了,但他沒哭。還拿著自己帶來的幾個帖,強調奪理地說「這是假的,你可以和我這些帖比著看看。」
他這一說,讓辨才也猶豫了,就拿著《蘭亭集序》和蕭翼那幾個帖回到了自己的房間,鋪在桌上,仔細比對。
第二天,也沒收,就到大雄寶殿去念經了。辨才剛走,蕭翼就走進方丈室把這些帖一卷回長安復命了。
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這兩個故事,它們都是圍繞著盜寶貝進行的。寶貝分別是「錦襴袈裟」和《蘭亭集序》王羲之真跡;想要盜寶貝的人分別是金池長老和蕭翼;不同的是活了270歲的金池修養太差,見寶真哭,死乞白賴地求著要拿走看,還要殺人搶寶;而蕭翼卻沉得住氣,先混淆視聽,再藉機盜走。故事的結尾,金池長老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蕭翼後來也因內疚去給辨才當徒弟了。
愛寶之心,人皆有之。但不管哪種方式,盜寶都是不對的。您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