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曾經認為,費爾巴哈把「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也當作理論的基本原則。[1]同17-18世紀的唯物主義者相比,費爾巴哈確實更接近人的社會本質的思想,在他的著作中,我們甚至可以讀到這樣的話:「孤立的、個別的人,不管作為道德實體或作為思維實體,都未具備人的本質。
人的本質只是包含在團體之中,包含在人與人的統一之中,但是這個統一隻是建立在『自我』和『你』的區別的實在性上面的。」「只有社會的人才是人。」[2]如此等等。
17-18世紀唯物主義者在談到人的社會性的起源時,往往不要任何中介,直接從人的生物性引伸出社會性。費爾巴哈則尋找了一個中介,叫做類的意識。動物僅僅以自己的個體為對象,而人卻以自己的類、自己的本質為對象。這就使人有了一種與他的類、他的本質相聯繫的內在生活:理性、意志和心情。它們是「人自己意識到了的人的本質」,是「人所以為人的絕對本質」。[3]但是人的本質必須感性地表現出來。
人的本質是類的意識,特別是心情,它的感性表現就是人與人的交往,特別是愛。所以,費爾巴哈在說了「只有社會的人才是人」之後,立即這樣來論證:「因為有你存在和與你共處,我才是我。只是由於你作為一個明顯的可觸知的我,作為一個他人而與我的意識相對立,我才意識到我自己。」[4]
也就是說,只有在人與人的交往之中,個別的人才能意識到自己是人,才能獲得類的意識。同時,人也是在相互的交往中形成概念,獲得一般理性。因此,「人是由兩個人生的——肉體的人是這樣生的,精神的人也是這樣生的:人與人的交往,乃是真理性和普遍性最基本的原則和標準。」[5]
從個人追求幸福的角度來看,人同樣離不開同他人的交往。利己主義的人的存在以他人的存在為條件。嬰兒從母胎出來後,就必須同自己周圍的親人們分享人生的幸福,因此,在吸食母親的奶和攝取生命的各種要素的同時,他也在吸取互相依戀感、公共性等道德的要素。男人要滿足自己對於幸福的追求,必須同時使女人對於幸福的追求得到滿足,反之也是一樣。只有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個人才能完善和幸福。
費爾巴哈把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看作人的本質表現,這是他的深刻之處。但是,由於他對人與人的交往同樣持一種直觀的理解,因而終於僅僅是接近了、而並沒有真正達到對人的社會本質的理解。他從感性直觀出發,把人與人之間感覺的相同性視為交往的基礎。他所說的交往,大多是指人與人之間基於生物因素(血緣或兩性差異)的交往,因而僅僅是一種自然關係,而不是社會關係,充其量也只是一種最初級的社會關係。
在人類的意識中,他強調的是心情。在人與人的交往中,他強調的是愛。在費爾巴哈看來,愛是直接以類為對象的,愛表明一個人忍受不了孤獨,迫切地需要同類,把他人看作自己的本質。因此,愛最感性地表現了一個人的本質。在愛之中,他又最強調性愛。男人和女人是他喜歡談的話題。他認為,兩性之所以在情感上互相需要,正是為了結合起來,共同表現出類,成為完整的人。費爾巴哈甚至把愛和性愛尊崇為新宗教。關於人的社會本質的深刻思想在他那裡墮落為空洞的愛的宗教,這一事實最清楚地暴露了對人的感性直觀概念的嚴重缺陷。
[1]《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第111頁。
[2]《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上冊,第185、571頁。
[3]《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德國哲學》,第545頁。
[4]《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上冊,第571頁。
[5]《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上冊,第173頁。
讀者:高昂,網名go on,中華文化促進會朗讀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全民悅讀全國聯盟常務副秘書長,山西廣播電視臺職業播音20餘年,專注於紀錄片解說。聽到他更多聲音,公眾號:聲境界,ID:tyreader 配圖:墨爾本插畫家 Marc Martin《當你學會獨處》是周國平老師首部以「學會獨處」為主題的全新精選文集。人們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種能力,卻忽略了獨處也是一種能力。獨處不是與世隔絕,而是為自己保留一個開闊的空間,一種內在的從容,在可支配的時間裡,不斷靠近理想中的自我。這本書讓人學會與自我和解,是寫給每一個孤獨的行路人的心靈之書,也是獻給年輕人的獨處錦囊。周國平老師會在視頻號裡第一時間分享自己的思想與觀點,
大家快去關注催更啦~
註:如果您無法關注,不要著急,
因為視頻號現階段還在內測,之後會逐步放開。
商務合作請聯繫:阿樹(zhidao8782)郵箱:guohong0045@139.com
想知道周國平老師完整回答,
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我是周國平,
即可查看周老師的完整回答
回復以下關鍵詞,送你一篇周國平哲理美文
愛| 愛情| 善意| 感情
孩子| 父母| 父親| 女兒| 教育
命運| 位置| 快樂| 欲望| 妥協| 弱點
道路| 人生| 沉默| 真實| 覺醒| 尊嚴| 使命| 本質
智慧 | 年輕|自白| 友誼 | 大自然| 雄心 | 謙和 | 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