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6日上午,在日本東京皇宮正門二重橋前,一位中國老人掩面而泣。他為何落淚呢?他因見不到近在咫尺的唐井碑而悲傷。
這位79歲的老人叫王仁富,吉林省白城人,1941年出生。東北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白城師範學院原圖書館館長教授,著名的唐井碑研究學者。
唐鴻井碑,是旅順黃金山下一塊十多立方米大的天然巨石。開元二年(公元714年),唐冊封「渤海」使臣鴻臚卿崔,在靺羯首府(敦化)圓滿完成冊封使命後,返京途中再次行經旅順的時候,為紀念「渤海歸唐」先在黃金山下打了兩口井,史稱鴻臚井。在井邊一塊天然巨石上刻下「持敕節宣勞羯使鴻臚卿崔忻井兩口永為記驗開元二年五月十八日」29字刻文,史稱唐鴻臚井碑。29字刻文使這塊普通巨石成為 「渤海」歸唐的實物驗證,是中國為數不多的具有主權意義的重要文物,受到歷代的重視和保護。僅明清間就有5位官員在上面題詞紀念,清代的劉含芳為保護刻石修建了碑亭。唐鴻臚井碑是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歷史見證,是東北地區唯一的一塊唐碑,是旅順歷史上最為閃光的一幕。
1908年,國寶唐鴻臚井碑和碑亭一起被侵佔旅順的日本海軍掠奪到東京。4月30日,以日俄戰爭「戰利品」名義藏入皇宮。時至今日,沒有一個中國人見過唐鴻臚井碑。
1994年11月7日,王仁富第一次考察旅順黃金山北麓的唐鴻臚井碑遺址,沒有看到祖先留下的國寶。看到的卻是在碑石的舊址上,日本海軍中將富岡定恭題寫的的高大的「井之遺蹟」碑。面對這座恥辱碑,王仁富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他默默地流下了眼淚,也立下了為唐碑回歸貢獻餘生的心願。從此他加入了唐鴻臚井碑研究的隊伍,走上一條坎坷的研究,講學、追石之路。
王仁富著書立說,應邀到各地講學,特別是媒體對此事的關注,讓很多人知道了日本海軍掠走唐碑這件事情,同時也有很多人在關注此事的進展情況。
2011年,日本311地震,王仁富寫信關心唐鴻井碑的情況。6天後,即2011年6月17日,負責日本皇宮事務的宮內廳長官羽毛田信吾,給王仁富教授復函。感謝他為日本311地震捐款疊鶴的友好慰問外,還明確無誤的報告了日本皇宮內唐鴻臚井碑平安的好消息。王仁富歡迎羽毛田信吾長官先生訪問白城,他也準備訪問日本皇宮。但是,到了日本,只能在遊人可以接近皇宮二重橋的地方,面對唐井碑深情的遙望,近在咫尺,只能望而卻步,豈能不讓人憂傷。
王仁富已是80歲的老人,對他來說,萬家燈火的時候,思念至今還飄零在日本皇宮裡的唐鴻碑。每一抹斜陽,都望眼欲穿;每一個佳節,都黯然神傷;每一場秋雨,都淚溼衣衫;每一路春風,都抱有希望。他一直感嘆:子孫不武,唐碑受辱。他用行動表明:唐碑,中國沒有忘記;回歸,我們正在努力!
在王仁富執著的愛國精神感召下,很多人加入研究隊伍,走上追石之路。作為鴻臚井碑誕生地的旅順人,更有責任將國寶唐碑的研究,追石進行下去。為此,我製作了課件《千年鴻臚井,百年強國夢》。為此還寫了一首長詩《我站在黃金山下》,最後一小節寫到:
我知道:
追討國寶的路並不平坦,有人竟聲稱「唐碑」是日本的國有財產。有人竟荒謬地認為索還國寶是製造反日的麻煩。
我清楚:
追討國寶的路任重道遠,不能靠憤怒的情緒和一陣吶喊,也不能靠散兵遊勇的個體作戰,千百萬人的力量可以倒海排山。我們需要走法律程序和強有力的外交手段。
我堅信:
追討國寶的路希望在前,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文明古國一定會雄豪偉岸。
到那時:
唐碑回歸就不是空談,流失百年的國寶就會重新回到它的故國家園。
到那時:
假如姓崔的老人地下有知,也會悲喜交加淚打長衫。
2014年王仁富教授同本文作者在鴻臚井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