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他國家的同類博物館相比,新加坡海事博物館建館時間不長,按時間年限劃分,充其量是小老弟。但與眾不同的是,該博物館有中國歷史元素,那就是鄭和寶船模型和鄭和下西洋的歷史,而且館中使用中文、華語,中國人看了有親切之感。該博物館另一個與眾不同之處是兩館合一,買一次門票,可參觀兩個館,所以該館的全名是「新加坡海事博物館及水族館」(Maritime Experiential Museum & Aquarium,簡稱「MEMA」)。
過去當海員,船年年路經新加坡,每次下地多則半天時間,想去也沒有時間。今年終於實現了這個夢想,航海之人,哪有對海事博物館不感興趣的。
新加坡海事博物館外觀設計本身就是一景 ▲
新加坡海事博物館及水族館 ▲
新加坡海事博物館及水族館坐落於聖淘沙名勝世界的海濱坊,設計出自美國知名展示設計師瑞夫·愛普邦(Ralph Appelbaum)之手,外觀採用鋼筋和玻璃打造,引人注目,外觀設計本身就是一景。海事博物館主要介紹從公元5世紀到如今的新加坡海港的變遷,展示各種各樣海事工具的發展印記。館內包括圖片、實物、模型、影視、海事講座、兒童互動課堂、以及登上實體的複製古老船探索歷史。進入館中,仿佛走入時空隧道,探索海上絲綢之路歷史,感受海洋探險的傳奇、亞洲與中東之間海上貿易的欣欣向榮。
進入館中,仿佛走入時空隧道 ▲
鄭和寶船
∨
看點一
鄭和寶船 ▲
筆者曾是職業船員,半生沒離開過船,但在新加坡海事博物館裡見到一艘船,還是叫筆者精神大為振奮,因為那艘巨大的「寶船」是按原尺寸複製出傳奇航海家鄭和的「寶船」,足有三層樓高。鄭和「寶船」當之無愧是新加坡海事博物館第一大看點。鄭和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探險家,他七次奉命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鄭和下西洋時間之長、規模之大、範圍之廣,都是空前的。鄭和的航海活動不僅達到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峰,而且對發展中國與亞洲各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友好關係做出了巨大貢獻。
古船船底原來是這樣的 ▲
鄭和寶船四周是龐大的船隊 ▲
鄭和下西洋時的帆船船隊 ▲
鄭和下西洋時最先進的航海工具——羅盤 ▲
在海事博物館的開放式劇場,還可觀看動畫短片,了解鄭和在15世紀下西洋的歷險。這些本應該是我們國家有關展館展出的內容,新加坡也有。不僅因為鄭和七下西洋時到過新加坡,另一個主要原因是新加坡是華人社會,華人(漢族)佔全國總人口的74.2%,漢語又是官方語言,歷史、文化都與中國一脈相承。
阿曼蘇丹國贈送給新加坡的
仿古帆船「馬斯喀特之寶」號 ▲
與鄭和「寶船」關聯的看點還有「馬斯喀特之寶」號船,它是一艘9世紀獨桅帆船的複製品,是阿曼蘇丹國贈予新加坡政府和人民的禮物,參觀者可在館中了解這艘船的建造過程以及它從阿曼抵達新加坡的歷史性航程。
露天市場
∨
看點二
「露天市場」展出的
中國泉州到非洲的海上絲綢之路
沿岸港口市集的繁榮景象 ▲
鄭和寶船旁是一個模擬露天市場,不過可別以為這裡是跳蚤市場什麼的,露天市場是海事博物館的一部分。它再現了當年海上絲綢之路沿途所經過的港口如越南的歸仁、馬來半島的馬六甲、印度尼西亞的巨港、斯裡蘭卡的加革、印度的古裡、伊朗的忽魯漠斯、肯亞的馬林迪等港口市集的繁榮景象,展示航線沿途各個國家的特色商品如茶葉、錫器、香料等。並把這些港口的傳統文化特色,諸如越南的水上木偶戲、東非的制鼓技術等展示在公眾眼前,這就是海事博物館的第二個看點。
海事博物館讓人重返歷史——仿若置身於橫穿亞歐和中東的海上冒險,回返海盜出沒和航運貿易蓬勃發展的時代。在這裡,參觀者仿佛回到貿易新航線屢被發現的9至19世紀,沿途體驗到馬六甲海峽以及亞洲各海港和港口城市串聯起來的海上絲綢之路。
颱風劇場
∨
看點三
第三個看點就是颱風劇場,這是在一個150座位的360度多媒體劇場。參觀者進入後,登上一艘駛往阿拉伯半島的船隻。這艘1100年前在靠近新加坡海岸邊前往阿拉伯的船隻,在劇情最後將遭遇暴風雨而沉入海底。觀眾從黑暗與恐懼中回過神來,發現自己已身處深海之中,被船隻的殘骸和美麗的海洋生物環繞著。劇場播放的立體電影非常逼真,觀影體驗驚心動魄,觀者仿佛親歷一段冒險旅程,感受風暴來襲時船隻劇烈傾斜的刺激,有的觀眾甚至會產生暈船嘔吐之感。
巴高沉船及文物展
∨
看點四
文物展區中巴高沉船上的中國文物 ▲
巴高沉船上的中國古代銅錢 ▲
新加坡地處馬六甲海峽交通要道,是一個島國,1965年才獨立。新加坡海事博物館不局限於新加坡本國,而是展現完整的亞洲航海史,它是亞洲首創且是惟一一所完整展出亞洲海事歷史的博物館。除了數百件珍稀文物展品外,館內還設有電子展臺及互動式觸控螢幕幕,參觀者可以親身體驗昔日海上絲綢之旅中活色生香的各地民風民俗。
巴高沉船文物是海事博物館的重要組成部分,巴高沉船是在本地區海域沉沒年代最久遠的中國製造船隻之一。
巴高沉船事件發生在15世紀,那時期在海上航行的還有鄭和的船隊。根據文物推斷,這艘船是從中國南部出發,途經泰國,目的地可能是爪哇的港口。這證明中國人當年已參與東南亞的貿易活動。不幸的是,船在南中國海與爪哇海之間的航道上沉沒。
海事考古學家在巴高沉船上打撈上來的文物約有1600件,海事博物館整批把它買下並分批展出。從文物數量來看,巴高沉船文物以泰國陶瓷為最大宗,主要是素可泰和宋加洛器皿。
除了泰國陶瓷,中國陶瓷是巴高沉船文物中數量第二大的物品。巴高沉船發生在明代海禁期間,從船上發現的中國陶瓷可以看出,海禁期間仍有中國陶瓷流出海外,它們大部分來自廣東窯系,以褐釉或黑釉器皿為主。這些陶瓷製品主要外銷到東南亞,但無論工藝水平或產量都遠不如龍泉(在今天的浙江境內)的青瓷以及景德鎮的青白瓷。
巴高沉船也發現一批不屬於商品的物件,包括碗、磨石、手推磨、三足香爐、鉗子、銅鏡、燈具和硯臺、銅錢、錫器、銅鐘等。讓後人可從中窺探到當年船上生活的風貌。
其中刻有永樂字樣的銅錢格外引人注意,因為這是沉船時間的重要物證。除了永樂銅錢,船上還發現明代開元皇帝時期以及南北宋時期的銅錢。
此外,港灣還停泊著五艘仿真古船,分別是中國帆船、印度單桅帆船、爪哇帆船、印尼帆船和中國南海貨船,給遊人拍照提供素材,還可以登船體驗昔日甲板上的航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