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處理是將金屬材料放在一定的介質內加熱、保溫、冷卻,通過改變材料表面或內部的金相組織結構,來控制其性能的一種金屬熱加工工藝。目的是通過改變材料的表面或內部組織,來改變工件性能,來獲取我們需要的機械性能的工藝。
熱處理的主要分類和目的:
常用的金屬熱處理工藝主要是正火、淬火、回火、退火,稱為熱處理的四把火。
淬火是鋼熱處理工藝中應用最為廣泛的工種工藝方法,下面主要介紹淬火工藝。
鋼的淬火:將鋼加熱到臨界溫度以上,保溫一定時間使之奧氏體化後,以大於臨界冷卻速度的冷速進行冷卻的一種工藝過程。淬火和回火相結合,可以讓工件獲得良好的綜合力學性能。
淬火三個階段:
膜態沸騰階段:熾熱工件進入介質中立即會在表面產生大量蒸汽,形成一圈把包圍工件的蒸汽膜,將工件有介質隔開,只能通過蒸汽膜傳遞熱量,冷卻速度慢。
泡沫沸騰階段:工件溫度降到一定值後,表面產生的蒸汽少於從表面逸出的量,工件表面的蒸汽膜破裂,冷卻速度驟增。
對流階段:工件表面溫度降到介質沸點以下,沸騰停止,通過對流冷卻,冷卻速度最慢。
淬火液的對比
鋼的淬透性:
鋼在一定條件下淬火的淬硬層深度,衡量各個不同鋼種接受淬火的能力,主要受奧氏體中的碳含量和合金元素的影響。
一種是表面和心部全部獲得馬氏體,具有同樣的硬度,稱之「淬透」;
一種淬火只是表面獲得馬氏體,具有高硬度,心部是非馬氏體組織,硬度偏低,稱之「未淬透」 。
淬透性好的鋼材,可使鋼件整個截面獲得均勻一致的力學性能,同時選用鋼件淬火應力小的淬火劑(油),可以減少工件的變形和開裂。
當C%小於1.2%時,隨著奧氏體中碳濃度的提高,鋼的淬透性增大;
當C%大於1.2%時,淬透性下降。所以一般合金鋼的淬透性比碳鋼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