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的淬火
1. 基本概念
將亞共析鋼加熱到Ac3以上,共析鋼與過共析鋼加熱到Ac1以上(低於Accm)的溫度,保溫後以大於Vk的速度快速冷卻,使奧氏體轉變為馬氏體的熱處理工藝叫淬火。馬氏體強化是鋼的主要強化手段,因此淬火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得馬氏體,提高鋼的機械性能。淬火是鋼的最重要的熱處理工藝,也是熱處理中應用最廣的工藝之一。
2. 淬火加熱溫度
淬火加熱溫度的選擇應以得到細小的奧氏體晶粒為原則,以便淬火後獲得細小的馬氏體組織 亞共析鋼的淬火溫度一般為Ac3以上30℃~50℃,淬火後獲得均勻細小的馬氏體組織。如果溫度過高,會因為奧氏體晶粒粗大而得到粗大的馬氏體組織,使鋼的機械性能惡化,特別是使塑性和韌性降低;如果淬火溫度低於Ac3,淬火組織中會保留未溶鐵素體,使鋼的強度硬度下降。
淬火溫度主要根據鋼的臨界點確定:
亞共析鋼:Ac3 以上 30~50℃;
共析鋼 過共析鋼:Ac1 以上 30~50℃;
對於低合金結構鋼鋼和高合金工具鋼,考慮到合金元素的作用,為了加速奧氏體化,其淬火加熱溫度可偏高一些
3. 加熱時間的確定
加熱時間由升溫時間和保溫時間組成。由零件入爐溫度升至淬火溫度所需的時間為升溫時間,並以此作為保溫時間的開始。保溫時間是指零件燒透及完成奧氏體化過程所需要的時間。加熱時間通常根據經驗公式估算或通過實驗確定。生產中往往要通過實驗確定合理的加熱及保溫時間,以保證工件質量。
4. 淬火介質
鋼從奧氏體狀態冷卻至 Ms點以下溫度所用的冷卻介質稱為淬火介質。理想淬火介質的冷卻特性應該是:650℃以上應當緩慢冷卻。以儘量降低淬火熱應力;650~400℃之間應當快速冷卻,以避免發生珠光體轉變或貝氏體轉變;400℃以下 Ms點附近的溫度區域,應當緩慢冷卻以儘量減小馬氏體轉變時產生的組織應力 常用的冷卻介質有水 鹽水或鹼水溶液及各種礦物油等 水的冷卻特性不理想,在需要快冷的 650~400℃區間,其冷卻能力較小 而在需要慢冷的 400℃~Ms點溫度區,其冷卻能力又較大 此外,水溫對水的冷卻能力影響較大 水主要用於尺寸不大 形狀簡單的碳鋼工件淬火 鹽水或鹼水溶液可使高溫區的冷卻能力顯著增強,但在 200~300℃低溫區的冷卻能力也很快 礦物油的優點是低溫區的冷卻能力比水小很多,缺點是高溫區的冷卻能力也較低
5. 淬火方法
為了保證獲得所需淬火組織,又要防止變形和開裂,必須採用已有的淬火介質再配以各種冷卻方法才能解決 包括單液淬火 雙液淬火 分級淬火和等溫淬火等
a.單液淬火法:它是將奧氏體化的工件淬入某一種介質中,連續冷卻至介質溫度的淬火方法 適用於形狀簡單的碳鋼和合金鋼工件.尺寸大的工件用水,尺寸小的工件用油
b.雙液淬火法:它是將奧氏體化的工件先淬入較強的冷卻介質中,冷卻至接近 Ms點溫度時,再立即轉入冷卻能力較弱的淬火介質中冷卻,直至完成馬氏體相變 適用於尺寸較大的碳鋼工件 一般用水作為快冷介質,用油作為慢冷介質
c.分級淬火法:它是將奧氏體化的工件首先淬入溫度略高於鋼的 Ms點的鹽浴或鹼浴中保溫,當工件內外溫度均勻後,再從浴爐中取出空冷至室溫,完成馬氏體相變 只適用於尺寸較小的工件,否則難以淬透
d.等溫淬火法:它是將奧氏體化的工件淬入 Ms點以上溫度鹽浴中,等溫保持足夠時間,使之轉變為下貝氏體組織,然後取出空冷至室溫的淬火方法 適用於形狀複雜 尺寸要求精密和重要的小型零件
6. 鋼的淬透性與淬硬性
(1)淬透性
鋼的淬透性是指奧氏體化後的鋼在淬火後獲得馬氏體的能力,其大小以鋼在規定條件下淬火獲得的淬透層深度和硬度分布來表示 生產中也常用臨界淬火直徑表示鋼的淬透性.所謂臨界淬火直徑,用D0表示 在相同冷卻條件下,D0越大,鋼的淬透性越好
(2)影響淬透性的因素
影響淬透性的主要因素是化學成分,除Co以外,所有溶於奧氏體中的合金元素都提高淬透性。另外,奧氏體的均勻性、晶粒大小及是否存在第二相等因素都會影響淬透性。
(3)淬透性的測定及其表示方法
淬透性的測定方法很多,目前應用得最廣泛的是「末端淬火法」,簡稱端淬試驗。試驗時,先將標準試樣加熱至奧氏體化溫度,停留30~40min,然後迅速放在端淬試驗臺上噴水冷卻。
(4)淬透性的應用
淬透性大的工件易淬透,組織和性能均勻一致;
淬火性大的工件在淬火時,可選用冷卻能力較小的淬火介質以減小淬火應力;
對受力大而複雜的工件,為確保組織性能均勻一致,可選用淬透性大的鋼;
當要求工件表面硬度高,而心部韌性好時,可選用低淬透性鋼
(5)鋼的淬硬性:表示鋼淬火時的硬化能力,用淬成的馬氏體可能得到的最高硬度表示。它主要取決於馬氏體中的含碳量。含碳量越高,淬硬性越高。
來源:材子考研
購買熱處理設備、投遞廣告請諮詢:孫超
聲明:本文所用視頻、圖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第一時間告知,我們將根據您提供的證明材料確認版權並按國家標準支付稿酬或立即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