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生產車間。昌元化工供圖
從重慶榮昌縣城出發向北,沿著一條狹窄的小路行車5公裡,就到了一個工業廠區。馬路兩旁林立的工廠招牌中,一塊不顯眼的招牌上寫著:「昌元化工」。
森嚴的保衛,重重盤查後得以進入。記者看見工廠裡碩大的塔式建築、工業管道和煙囪,機器轟鳴,操作工人並不多。
這家並不顯山露水、頗顯神秘的企業,是全球最大的高錳酸鉀製造商。2011年,昌元化工高錳酸鉀產量為32405噸,不僅佔了中國市場的2/3,也比全球高錳酸鉀第二大生產企業——美國卡洛斯的15000噸,多了一倍還多。
昌元化工為何能成為全球行業冠軍?董事長李守昌的答案只有四個字——技術創新。
步履維艱
從化學分子式上看,高錳酸鉀有4個氧分子,是優良的氧化劑,在工農業「消毒」方面有重要用途。
美國率先使用高錳酸鉀。但由於高耗能和高汙染,美國本土並不鼓勵高錳酸鉀產業發展。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第三世界國家,成為美國高錳酸鉀市場的供應國。
出口高錳酸鉀創匯,一時在中國各省市蔚然成風。到上世紀80年代初,大型高錳酸鉀廠,全國有30多家。與此同時,中國企業為此承擔了較大的環境成本。
李守昌這樣描述昌元化工前身——重慶嘉陵化工廠的生產場景:工人們將氫氧化鉀加熱至400℃,置於小鐵鍋中或淺鐵槽中,投入錳粉,再靠體力快速攪拌均勻,在空氣中的氧氣參與下,頓時劇烈反應。在煙塵鹼霧瀰漫之中,工人又將物料翻炒破碎為3-5釐米的料塊,先製成錳酸鉀,再電解生成高錳酸鉀。
整個工序中,汙染大,粉塵撲面,物料刺激皮膚和呼吸道,十分嗆人。不少人消極怠工,病假事假不斷,導致夏季生產無法保證。
這種製造高錳酸鉀的生產工藝,被稱為平爐法,雖然落後,卻能換來寶貴的外匯。上個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各地高錳酸鉀生產企業競爭激烈,出口價格從1500美元/噸降至700-800美元/噸。
上世紀90年代初,美國開始徵收128.94%的反傾銷稅,再加上關稅和運費,中國企業銷往美國的高錳酸鉀到岸價高達3000美元/噸,競爭力全無。此後,行業潰不成軍,一大批高錳酸鉀企業倒閉。同時,生態與環保概念在國內興起,紅火一時、生產工藝落後的高錳酸鉀產業,跌至冰點。
技術制勝
李守昌意識到,唯一的出路是以技術創新降低勞動強度、減少環境汙染和依靠工業自動化降低生產成本。
1991年,依靠從高壓鍋和西安大雁塔獲得的靈感,李守昌成功研發出「塔式反應法」的新工藝。簡而言之,即是讓原料在密閉的生產塔內高壓反應。和平爐法敞放式生產比較,這種方法讓化學反應更充分,廢物排放更少,同時工人勞動強度也大為降低。
1993年,昌元化工的這項技術獲得化工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國家級科技成果重點推廣計劃》依託單位證書。1996年,該技術獲得發明專利證書。
和平爐法比較,從成本上看,昌元化工每生產一噸高錳酸鉀,所耗的煤由6噸降至800公斤,所需蒸汽量減少8噸,生產耗時從72小時降至1~2小時,勞動力成本節省800元,綜合成本每噸節省約2000元。記者從其他渠道了解到,依靠這種新工藝生產的高錳酸鉀,毛利潤率高達40%以上。
與此同時,全國僅存的另外7家大型高錳酸鉀生產企業,幾乎無一進行過類似技改,成本高昂不說,其落後的生產工藝,還被國家工信部列入落後產能淘汰名單。
乘勢而上
在掌握了核心工藝技術後,2004年,昌元化工榮昌新廠全面投產,新廠全面採用「氣動流化塔法」新工藝,當年高錳酸鉀產量便達到10819噸,一舉成為國內冠軍。
在傳統出口市場的美國,反傾銷政策尚未終結,昌元化工把眼光瞄向日本、東南亞、中東、歐洲等國家和地區。由於產品成本低,產能大,昌元化工的高錳酸鉀幾乎一路所向披靡。
以銷售帶動生產,到2010年,昌元化工高錳酸鉀產量突破3萬噸,其中出口量達11566噸,佔國際市場份額的兩成多,成為行業全球冠軍。而作為行業領頭羊企業,昌元化工已經掌握產業鏈定價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