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相互的,有付出有收穫,才能算作一種美好。
小朋友的世界總是充滿了奇思妙想,有時候寶寶表達對爸爸媽媽的愛的時候,也總是讓人哭笑不得。
一個一年級的小女孩,放學回家給媽媽帶回來兩袋菜,全是肉,媽媽看了哭笑不得,問孩子菜是哪裡來的。
萌娃說:「這是學校剩的,我跟老師要的,我不尋思你沒做飯。我說老師能不能把這個菜給我,我拿回家。」
就這樣拿回來兩袋肉,媽媽問寶寶,你們老師說啥了。孩子說:「老師說我真顧家。」
媽媽看著這兩袋菜,真的是哭笑不得,孩子想著自己沒吃飯,給自己特意帶的菜,感覺是很感動,這個形式有點奇怪。
媽媽跟孩子說:「媽媽感受到你的愛了,但是下次不要這樣了,媽媽真的很感激你。」
孩子帶回家的是剩菜,媽媽沒有馬上表達自己的嫌棄,而是先問了孩子菜是哪裡來的,之後和寶寶表達了自己的感謝和愛意。
可以設想,如果媽媽嫌棄孩子辛苦帶回來的東西,並且批評了她,這個孩子就會感覺自己的一片心意被嫌棄,會很難過。
被拒絕得多了,將來再也不會有這種暖心的舉動了。愛都是些相互的,媽媽珍惜寶寶的一片赤誠,寶寶也回饋給媽媽一陣溫暖。
能有這樣「暖心舉動」的寶寶,想必和平時家裡的教育脫不開關係。
莎士比亞寫過:不知感恩的子女,比毒蛇的利齒更能噬痛人心。
1)家人之間會表達自己愛
有了愛,才會有付出。平時爸爸媽媽對寶寶好,也能表達出來。
孩子明白了父母是愛自己的,某些行動某些話都是因為愛才做出來的,孩子也會跟父母表達自己的愛。
2)家人之間互相幫助
有人說,爸爸愛媽媽說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夫妻之間和諧恩愛,孩子也能感受到其中的氛圍。爸爸會幫媽媽做家務,爸爸出去吃飯會給媽媽帶愛吃的菜。
媽媽倒水的時候會問爸爸喝不喝,媽媽會給爸爸剝他愛吃的水果。每一點小事都會對寶寶產生影響。寶寶自然會學著對家裡人好。
3)對孩子不溺愛
過度溺愛孩子,如同捧殺。正所謂「慣子如殺子」,也是這個道理。
平時適當地讓寶寶參與一些家務,讓寶寶明白,爸爸媽媽為她做的一些事情,是需要付出辛苦的。
教會孩子感恩,都是在生活的一點一滴體會的,感恩是一種美好品德,但是過度要求孩子學會感恩,卻成為了一種「道德綁架」。
1)我供你上學,你就要給我考個高分
教孩子感恩,和被動讓孩子感恩是兩個概念。花錢供孩子上學,是身為父母的責任,以這件事「威脅」孩子好好學習,會讓孩子心理覺得,學習是為了父母。
2)自己都吃不上飯了,錢都給你了,將來要報答我
這種「哭窮」式要求孩子感恩,會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過於重視金錢的價值,忽略本身的感受。
給孩子灌輸這種概念,帶給她的不僅僅是自卑,還有怯懦和負罪感。即使將來有錢了,也捨不得花,這樣的孩子已經掉了「貧窮思維」。
哭窮式教育下的孩子往往格局不會太大,所以家長不要總是跟孩子灌輸「我沒錢,我很糟糕,我不配得到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