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成這個已經伴隨日本民眾走過三十年的年號也將成為歷史。作為中國的鄰國之一,日本在過去的平成年間對中國的影響不可謂不大。
今年5月1日,德仁皇太子即將即位成為新的天皇。
平成這個已經伴隨日本民眾走過三十年的年號也將成為歷史。作為中國的鄰國之一,日本在過去的平成年間對中國的影響不可謂不大,三十年來,日本帶給我們的影響早已不是日本製造的產品這麼簡單,日本的影響早已滲透在我們的身邊的方方面面。
「二次元」、「宅文化」等詞已經成為了國內媒體中常見的詞彙。據調查,中國現在已經有多達2億的「泛二次元人群」。二次元文化產值更是逐年刷新紀錄,這些文化毫無疑問,正是完完全全的日本舶來品。
上世紀九十年代,隨著電腦、網絡、廉價出版品興起,日本的遊戲、漫畫、動畫,開始通過各種渠道進入中國,演變為屬於中國青少年的亞文化。這種二次元亞文化迥異於大眾文化,卻有著遠超大眾文化的生命力和傳播力。
平成年間正值中國改革開放,獲得日本的遊戲、動畫、漫畫很方便,加上日本的歷史文化很大程度源於中國,容易和中國民眾形成共鳴。很快在日後成了一個龐大的社群和產業結構。日本的偶像團體、動漫聲優甚至知名遊戲業界製作人都可以來到中國進行相關外圍產業拓展。二次元文化受眾也有如滾雪球一般越來越大。
90年代,個人電腦和網際網路在中國開始落地開花,bbs論壇逐步出現,二次元文化的受眾開始建立了屬於自己圈子。近年隨著移動社交興起,曾經火爆的bbs論壇大多冷清,但stage1st、NGA等國內泛二次元社區卻依舊火爆。
起於80、90年代的日本ACG文化,構成了中國80、90後共同記憶,動漫上的《灌籃高手》《聖鬥士》《龍珠》《櫻桃小丸子》《哆啦A夢》《寵物小精靈》,遊戲上的《最終幻想》《超級馬裡奧》《勇者鬥惡龍》《三國志》《大航海時代》等系列作品,構成了一代中國人的童年。
2012年12月,安倍晉三當選日本首相。中央電視臺在報導這名出身日本官宦世家的首相時,直接引用了《名偵探柯南》的劇情節選,借其中主角灰原哀之口,表達了對日本政治界的諷刺。
而日本電子遊戲《心跳的回憶》中的藤崎詩織,則第一次點燃了眾多宅男對紙片人老婆們的熱情,甚至成為了世界最早的虛擬歌姬。
離不開的日本產品
談到平成年代的日本經濟,抹不開「泡沫經濟」破滅,80、90年代萬人追捧的日本電子產品、汽車,如今似乎已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平成年間的日本人似乎喪失了上進的動力,淪為「平成廢物」。
然而從2013年開始,日本各項經濟指標開始逐步抬頭,穩中有升,似乎開始逐步走出了經濟停滯期。我們生活中的日本的產品也在悄無聲息的完成了一次變革。
僅2018年一年,中國遊客就在日本「爆買」了1100億人民幣,這些只是遊客直接從日本購買的產品,僅僅佔據了我們生活中日本製造的冰山一角。國產手機中的攝像頭、電腦中的硬碟、半導體晶片更是成為了每個中國人都無法迴避的日本製造。
相信今天的80後、90後都忘不了童年時的「紅白機」,一到暑假就和小夥伴玩得昏天黑地,更不要說「魂鬥羅」、「坦克大戰」、「超級馬裡奧」帶給我們的歡樂。
平成三十年,無印良品、優衣庫在中國各大城市開張,日式審美伴隨著日本製造進入中國,甚至日本式的生活方式也逐步為中國的年輕一代所接受。在生活方式的構建中,711、羅森、全家等日式便利店功不可沒。
在北上廣奔波打拼的許多年輕人中,離開了方便、快捷、無處不在的日式便利店的生活是無法想像的。這種「日本製造」正在一步步地影響著城市裡的每一個人。
潤物無聲的語言習慣
近日「996工作制」在中文網際網路上激起軒然大波,「過勞死」這個詞又一次被提起,可是鮮為人知的是,「過勞死」是不折不扣的日語詞彙,日語原詞為「過労死」,這個詞彙在日本昭和後期興起,近幾年隨著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加班文化在中國逐步流行,於是過勞死這個詞被直接照搬入漢語,成為了漢語中的輸入詞。同樣來自日語的還有「社畜」,日語意思為會社飼養的家畜,為日本上班族面臨無限加班和壓力的自嘲語,這個詞彙同樣在近期爆火,西二旗的無數上班族都以社畜自稱。
日語當中的詞彙和語言習慣就是這樣以一種潤物無聲的形式進入我們生活,近代以來,日語就向漢語大量輸入詞彙,在平成年間隨著日本文化的強勢影響,輸入的詞彙更是達到了高峰:人氣、料理、攻略、量販等詞彙均在平成年間流入中國。但是語言的影響不是單方面的,許多詞彙在進入中國時並非原詞照搬,會發生不少的異化。
比如「萌」這個詞彙,在日語中「萌」的來源為「萌え」一詞是由「燃え」所變化而來,來源是出自日文的IME輸入法。「萌」本意是指讀者在看到美少女角色時,產生一種熱血沸騰的精神狀態。因為,熱血類作品經常使用「燃燒」來形容這狀態,用羅馬拼音輸入的話,就是「Mo E」。利用日文輸入法的話,輸入Mo E只會顯示「燃え」和「萌え」。為了區分因為美少女而熱血的狀態,和傳統的熱血的分別,就借用同音的「萌え」來形容。
和中文語境不同的是,「萌」在日語中並不是可愛的意思。日語中,「萌」是作為動詞使用的,可以理解為「特別喜歡、特別喜好」,例如,「我很『萌』正太。」可以理解為「我特別喜歡正太。」但在中國語境中,「萌」一方面延用了原意「特別喜歡、特別喜好」,更多的卻演變為「可愛」作為形容詞來使用。於是就變成了生活中隨處可見的:「萌萌噠」、「超萌美少女」這些經過本土化日語詞彙。
日語對中國語言習慣的影響並不局限在詞彙輸入上,對於語法影響更為深遠。現代漢語中普遍為謂語放置於賓語前,而日語語法則是謂語放置於賓語後,但是隨著日本文化的影響,漢語中逐步出現了謂語後置的詞彙和用法,譬如「城區改造」、「體制改革」等詞彙,顯然屬於收到了日語語法影響而出現的謂語後置。
在日新月異的網絡語言中,日語的影響更為巨大,在一些知名的視頻網站和社交媒體上,經常會見到使用「草生」、「草」、「草不可避」等詞語來形容一件事物很好笑的情況,大多數人對著種完全不符合中文意義的詞彙不明就裡。其實這就是來源於日本的網絡語言,日本網民為了簡便,採用日語詞彙「笑う」的第一個字母來表示好笑。表示大笑經常連打許多個wwwwwwwwwwwwwww這樣看起來就像是草。所以派生了一個 「草生える」 的詞語。這個詞彙被中國網民生搬硬套地學來,最終成為了一個新生的漢語詞彙。
縱觀已經過去平成年代,日本對中國的影響較過去更為巨大,但是這種影響並非是一種簡單粗暴的硬性輸出。而是在悄無聲息中,通過文化、生活方式構建、乃至語言的塑造,走入我們的生活,並逐漸改變著我們身邊的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