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蜜蜂,拉丁學名Apis cerana japonica,別稱是日本蜂,屬於節肢動物門、有顎亞門、昆蟲綱、膜翅目、細腰亞目、蜜蜂科的一種動物,英文名稱是Japanese honeybees,發現命名是Radoszkowski,1877。
工蜂體長11.30 - 1.30 mm,前翅長8.5 - 8.7 mm,平均吻長5.25 mm,工蜂體色以黑色為主,分蜂性弱,能維持1.5 - 2.5 kg的蜂量群勢。
日本蜜蜂處於野生、半野生或家養狀態。在自然界中,蜂群棲息在樹洞、巖洞等隱蔽場所,造復脾。雄蜂幼蟲巢房有2層突起的封蓋,內蓋呈尖笠狀凸起,中央有氣孔,蛹成熟時露出內蓋。工蜂在巢口扇風時,頭向外,起到鼓風機的作用。維持1 - 3kg的群勢。分蜂性強,分蜂期營造7 - 15個王臺。生存受威脅時,易發生整群棄巢遷徙。對蠟螟抵抗力弱;易患囊狀幼蟲病和歐洲幼蟲病;抗美洲幼蟲病和白堊病。為大蜂蟎原寄主,但具抗蟎能力,而且飛行靈活,善避胡蜂捕害。產卵有節,消耗省。個體耐寒性強,適應利用南方冬季蜜源。
日本蜜蜂在山區用直立的圓木蜂箱飼養,群勢在2 - 2.54kg,年取蜜在25kg左右。櫻桃木做的誘捕箱收峰飼養。易受大胡蜂襲擊,但工蜂能識別大胡蜂在箱門口釋放的標記外激素,召集眾多守衛蜂迎戰三五成群的胡蜂。雄蜂也可為蘭花授粉。蜂王有效交尾數介於12 - 25之間。
日本蜜蜂在二戰期間,為了躲避空襲,許多人逃到日本的五島列島,導致島上人口劇增。新移民砍伐樹木,開荒種地,很多蜜源植物也未能倖免,日本蜜蜂賴以生存的食物來源日益減少,瀕臨滅絕。戰爭結束後,政府為挽回損失,大面積種植經濟林,但不是本土樹木,所以仍難見到日本蜜蜂的蹤影。2004年-2007年,只在對馬島和平戶發現了蜜蜂。為了讓日本蜜蜂重返五島列島,人們首先開始把蜜蜂移入烏庫島。2007年2月,4群蜜蜂「喬遷」至此,人們開始積極地用蜂箱飼養蜜蜂。經過蜂群的繁殖,日本蜜蜂的數量日益壯大。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