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光收購案」揭示了什麼(臺海瞭望)

2020-12-17 搜狐網

  臺灣島內企業的無奈選擇

  「日月光收購案」是臺灣經濟環境變化與企業經營策略調整的一個縮影,是臺灣當局政策管制下島內企業的一種無奈選擇,也是一種必然選擇。

  日月光半導體公司是臺灣一家知名上市公司,更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封測公司,今年營業收入總額預計將突破1000億元,可以說是一家經營績效非常優異的企業。

這樣一個經營良好的企業,為何自願讓外商以每股新臺幣39元的較低價收購?必有企業的「難言之隱」。

  良禽擇木棲。日月光公司這樣做,實際上是臺灣企業的一種無奈選擇,也是「不願留在島內等死」,而又無法擴大在大陸投資布局下的必然選擇。這從日月光公司董事長張虔生發出的感嘆中可窺一二。在公司布局大陸受挫後,張虔生曾公開表示,「不準大家去(大陸),消極地強留企業在臺等死,絕非一個好的政策。」他進一步強調「要打開門戶,不然臺灣會邊緣化,(企業)會越做越小」。他與其他眾多企業家發出要求政策開放呼聲得不到回應,在大陸經濟日益發展的趨勢下,眼看競爭對手在大陸擴張與布局加快,為了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張虔生不得不採取轉換「外資」身份的辦法,為企業在大陸投資創造條件。可以說,「日月光收購案」不是一起簡單的外商併購案,而是島內企業在島內經濟與政策環境下,為了未來的發展不得已做出的選擇。

  預示新一波企業撤臺開始

  儘管臺當局高層出於政治考慮,稱讚「此案是肯定臺灣實力」,「代表臺灣經濟體制好」,是「外資對臺灣有信心」,企圖為自己「拼經濟」效果不彰辯護,但實際上臺當局內心非常懼怕,擔心引發新一波島內企業甚至外商撤離臺灣的出現。這是為何陳水扁與蘇貞昌日前親自拜訪日月光公司董事長的原因所在。

  今年以來,不論是旺旺控股公司通過減資方式將島內的母公司「子公司化」,多家臺資企業在香港等海外上市,還是日月光自願讓外商收購,均揭示了一個重要現象,即在臺當局「鎖島政策」下,不論是外商還是島內企業,為了生存與發展,開始通過新的模式加快撤離臺灣。日前歐洲商會發表的「白皮書」指出,今年有33家歐洲企業撤出臺灣,加上去年的17家,兩年合計達到50家,預計明年還有15家歐洲企業集體撤離臺灣。而日月光收購案所彰顯的意義就是島內企業的「另類出走」,是企業新一波「撤離臺灣」的表現。日前,臺灣又傳出世界知名的丹麥麥司克輪船公司決定明年縮減在高雄港的營運規模。種種跡象顯示,臺資與外資企業在持續加快撤離臺灣,顯然不是對臺灣經濟的肯定回答。

  大鱷藉機吞購島內企業

  由於臺灣經濟大環境的變化,臺灣股市「股益本」偏低,外資看好收購臺企業成本低與島內企業急於赴大陸投資的心態,加快對臺灣上市企業的收購,今年以來已完成或正在收購的企業已達10多家,收購金額不斷創歷史新高。凱雷公司除收購日月光公司外,還以476億元新臺幣收購了東森科技媒體公司百分之百的股權。同時,外商捷普公司收購臺灣知名電子公司綠點公司,而且還有多起外商收購臺灣高科技企業的計劃。外商不只收購電子企業與媒體公司,而且也大肆收購經營困難的臺灣銀行,除英國渣打銀行全資收購新竹商業銀行引起轟動外,還有多起島內銀行收購案正在進行。此一現象,不僅預示著「外資收購臺灣時代」的到來,而且反映了臺灣經濟的衰落趨勢。

  當局「鎖島」政策受衝擊

  「日月光收購」發生後,各界爭論或關注的焦點已不是收購案本身,而是對臺當局管制政策的批判與要求開放的強烈呼聲。

  現階段,臺當局對臺商赴大陸投資限制有兩個關鍵。一個是限制高端集成電路產業、大尺寸液晶面板產業與石化上遊產業對大陸投資;二是對大企業赴大陸投資實施資產淨值的投資上限制管制。這一「鎖島」管制政策就像一個緊箍咒,掐住了許多在大陸投資的臺資企業的咽喉,無法擴大在大陸的布局,坐失發展良機,不得不通過新的方式尤其是轉換「外資」身份方式,尋求到大陸發展的道路。因此,「日月光收購案」發生後,臺當局對臺商赴大陸投資的管制政策成為各方批判的對象,要求調整與開放逐漸成為島內的主流聲音。目前不僅國、親兩黨提出多個開放方案,民進黨「立法院」黨團書記長陳景峻也提出,行政部門應針對外資併購以及投資大陸40%上限提出配套措施,避免引發企業出走潮。儘管臺當局內部對是否進行政策調整意見不一,但在北高兩市選舉結束後,臺「行政院」很快釋放出開放的信息。也許「日月光收購案」成了衝破臺當局「封鎖政策」的帶頭者。

  事實上,不論臺當局政策調整與否,在大陸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以及市場持續開放的情況下,在臺灣經濟趨於衰落與企業生存日益困難的情況下,島內企業依然會不斷衝破臺當局政策封鎖,赴大陸投資發展,這不是臺當局的「封鎖政策」所能完全阻擋的。過去20多年的歷史經驗亦證明了這一點。

  「收購案」後續效應值得關注

  「日月光收購案」對臺灣經濟的負面影響與後續效應值得關注。外資對臺灣企業的併購不會停步,未來可能有更多的臺資企業通過此一方式或類似的「變換身份」模式,轉戰大陸布局。目前媒體報導的並收對象包括聯電、聯發科技、廣達電腦與光寶科技等20多家企業,加上銀行與證券公司等總計超過30家。其中,不僅受當局極力打壓的聯電公司在積極運作,而且宏基集團創辦人施振榮也公開歡迎外資有條件併購宏基集團。可以預期,如果臺當局相關政策仍不做調整,以收購或與外商結合的方式進入大陸市場將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可能讓原不甚景氣的臺灣資本市場進一步萎縮。

  外資收購臺灣企業的另一面是,臺灣島內上市公司紛紛「減資」與下市。今年以來,不少島內企業不是紛紛減資,停止股票公開發行,就是下市下櫃或計劃下市,不僅顯示企業不願擴大投資,而且表明臺灣資本市場正在失去應有的吸引力。到今年10月底,臺上市公司數為688家,較去年底減少3家,已連續兩年負增長。與同期的香港、新加坡、韓國等均有20家以上的上市公司增長相比相差甚遠,而且可能讓臺當局爭取3年內有250家公司上市上櫃的政策目標落空。有人甚至警告:未來「企業紛紛選擇日月光模式出走,將是臺灣資本市場崩盤的開始」。

  同時,企業以種種方式出走,不僅讓臺當局鼓勵臺資企業回流臺灣與「根留臺灣」的政策目標無法實現,而且進一步加深臺灣產業空洞化與經濟邊緣化危機。臺《經濟日報》評論稱,「未來企業下市或轉向第三地籌資的『撤離臺灣』動作只會多,不會少」。《中國時報》認為,臺灣經濟已經走到了最為關鍵的十字路口,當局如不對現行政策進行檢討,「日月光收購案」將會是「臺灣優質企業『連根拔起,放眼全球』逃亡潮的序曲」。

  (作者系北京聯大臺研院研究人員)

相關焦點

  • 「日月光案」揭示臺企選擇當局「鎖島」政策受衝擊
    此一收購案不僅顯示臺當局的管制政策壓縮了島內企業生存與發展的空間,臺商不得不通過轉換「外資」身份的模式突破臺當局的政策封鎖,而且所揭示更深層次的問題,對臺灣經濟的衝擊與影響效應正在逐漸顯現——  臺灣島內企業的無奈選擇  「日月光收購案」是臺灣經濟環境變化與企業經營策略調整的一個縮影,是臺灣當局政策管制下島內企業的一種無奈選擇,也是一種必然選擇
  • 日月光1791億"賣身"凱雷 或將引發骨牌效應
    1791億「賣身」凱雷  日月光財務部副總劉詩亮11月24日於證交所進行重大訊息說明時指出,知名國際私人股權投資機構凱雷集團已經向日月光公司提出,準備以一股39元的現金價格收購日月光的全部股權,若包括日月光所發行的可轉換公司債及員工的認股權證,此一收購案的價值將達新臺幣1791億元左右,創下臺灣歷年最高的收購案金額。
  • 日月光"賣身" 臺企盼當局放生
    作為全球最大封裝測試廠,臺灣日月光半導體11月24日宣布,收到由外資凱雷集團組成的投資團隊提交的收購意向書,凱雷投資集團將以每股新臺幣三十九元,以現金收購日月光百分之百股權,涉及金額高達一千七百九十一億元,創下臺灣收購案最大金額。
  • 《中國時報》:日月光被收購預示臺灣經濟惡兆
    這個收購案,與九月底的外商渣打銀行收購新竹商銀,有相同的情境與狀況考量。  至於日月光,雖然已是全球最大封測廠,但在其競爭對手、排名第二的艾克爾在大陸積極布局下,扁當局對封測產業赴大陸投資處處設限,所開放的低階製程已不足以維繫其全球競爭力,展望前程亦堪慮。
  • 臺海研究機構民調揭示:臺灣主流民意並未改變!
    近幾年來,提到臺海局勢和兩岸關係,總離不開「複雜嚴峻」的定位。造成這一緊張局面的根本原因,在於民進黨當局單方面拒絕承認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並不斷勾結外部勢力,致使臺海區域陷入兵兇戰危氛圍之中。
  • 上海日月光中心
    在追求美食的道路上永不停步,原創卡通形象助力日月光中心煥新顏、聚人心。如果這些現象同時發生在同一個地點,很多人會脫口而出日月光中心的名字。在追求美食的道路上永不停步,為消費者提供新潮,品質,親切的用餐選擇是日月光最為人津津樂道的魅力所在。
  • 日月光旅館加盟手冊
    投資區間:50-100萬元 行業:酒店旅遊-旅館  單店預估:250—600 萬元 成立時間:2001年  直營店:16家 加盟店:10家  經營產品:休閒住宿  公司名稱:深圳市日月光旅館連鎖有限公司  品牌詳情  深圳市日月光旅館連鎖有限公司是一家專門從事旅館連鎖的民營企業,經營範圍涉及住宿和餐飲
  • 春日樂趣 擺駕日月光
    聽聞日月光中心新進了幾個伶俐的廚子,手藝自是不必說,不僅擅長時令菜色,番邦風味也多有造詣,私心想著若是姐妹幾個圍爐小聚,把酒言歡賞玩春色,真真是姐妹親厚閨中樂事。本宮想著多試幾家,雖會體態漸腴,倒也不負恩澤。說人話!日月光中心又開了幾家新店,我們快去吧! 來自香港的太平洋咖啡自加盟華潤旗下,即以迅猛態勢開拓大陸市場。
  • 上海日月光中心大調整
    [提要] 盧灣區的日月光中心自落成以來,倍受業內人士關注,而今,日月光中心開業已有一年之久,其「火爆」程度似乎並沒有達到該有的預期,不過,對於一個全新打造的商圈來說,似乎又在意料之中。
  • 日月光中心廣場,你還有機會嗎?!
    照耀較場口的日月光 短短十年,光輝不再 但十年過去,當萬象城、IFS成為重慶人吃喝玩樂購的潮流地兒,日月光中心廣場,早在沒落的邊緣中徘徊已久。
  • 上海魔都的日月光廣場
    每次來日月光幾乎都會到這個美食廣場的,吃的東西很多,但是環境吧還是有點雜亂,昨天一大早去的,早上的美食廣場幾乎還沒什麼客人,但是可見的就是外賣小哥的身影,也真的是辛苦了……為什麼說雜亂,因為白天生意一好的時候,很多吃完的垃圾就在桌上沒有即使清理,當然顧客也是應該自己處理一下的,在國外就是醬紫的
  • 日月光半導體總經理是怎樣看待半導體市場現狀的
    中國臺灣地區日月光半導體總經理暨執行長吳田玉表示,日月光與紫光集團先從財務面投資合作,找機會參與紫光集團事業群,順勢在中國大陸布局,找尋在大陸的其他契機。 吳田玉指出,日月光在歐洲、美國、日本、韓國都有合資公司,採取長線經營方針,日月光的思維是配合全世界的潮流,從封裝測試的角度,配合客戶多層次、多元的思考。 談到日月光與紫光集團合作,吳田玉表示,紫光集團是大陸半導體支柱之一,日月光在大陸也有其他合作夥伴。
  • 魔都潮玩新地標——徐匯日月光12.16盛大開業
    在萬眾期待之下,徐匯日月光中心終於正式開業啦!日月光集團董事長張虔生先生、日月光集團總裁張洪本先生、日月光集團董事陳昌益先生、上海市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副巡視員李偉先生、上海市臺辦經濟處處長丁磊先生、上海市徐匯區常委黃國平先生、上海市徐匯區統戰部副部長羅曄女士等多位嘉賓及滬上媒體同仁悉數出席了本次開業儀式。
  • 日月光汙染事件 高雄市:K7廠符合停工規定
    高雄市環保局一旦對日月光K7廠祭出停工處分,日月光可能同時展開行政救濟程序。「我們已做好長期抗戰的準備!」局長陳金德表示,一旦進入訴願、行政訴訟,環保局也會聘律師攻防。陳金德指出,日月光為國際封裝測試大廠,牽涉層面廣,環保局每個處理都要步步為營。
  • 日月光20億注資鼎威上海獵地 鎖定商辦物業
    日月光(2311)集團加速大陸房地產布局,繼在上海及重慶投資日月光中心後,日月光昨(15)日公告集團旗下鼎匯公司再注資上海鼎威公司近20億元進行獵地,未來鎖定興建商辦大樓,擴大大陸房地產勢力。
  • 上海日月光中心:2012,或將迎來騰飛「元年」
    盧灣區的日月光中心自落成以來,倍受業內人士關注,而今,日月光中心開業已有一年之久,其「火爆」程度似乎並沒有達到該有的預期,但對於一個新打造的商圈來講,卻又是意料之中的事。據有關人士分析,日月光中心經過一年的「培育期」之後,將會進入一個快速發展期。
  • 日月光廣場匯集於購物美食一體,為美食為主
    去上海玩的時候去田子坊 日月光就在田子坊附近。坐了地鐵9號線 出來正好看見了日月光 於是去日月光逛了一圈 。之前就在點評的部落裡聽上海MM提起過日月光。裡面的牌子很多沒看到過噠 粗粗地逛了一圈 。看到了那時候MM提到的試鞋抽中獎品的那家店 。
  • 日月光年底調整擴大餐娛比例 與田子坊錯位競爭
    東方網10月18日消息:據《東方早報》報導,去年9月開業的打浦橋日月光中心將在今年年底前實施商業結構大調整。此前,對於日月光拿出5萬平方米的店面開設鼎好電子商城,卻將打浦橋商圈稀缺的影院、KTV等娛樂業態留待二期再考慮的做法,很多人頗感意外,因為在滬上近年興建的大型購物中心裡,多廳豪華影院和娛樂場所幾乎已成「標配」。內部知情人士透露,日月光高層此前在臺灣和北京經營鼎好電子商城非常成功,於是,日月光方面也希望在上海複製這一成功之路。
  • 全球封測龍頭日月光幕後的「溫州幫」張虔生家族
    難怪全球封測龍頭日月光執行長吳田玉信心滿滿地稱,封測產能已吃緊至2021年第2季了。今天,我們分享下封測巨頭日月光幕後那個深不可測的「溫州幫」張虔生家族過往的傳奇故事。堪比臺積電,日月光在封測行業地位高日月光控股執行長吳田玉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對很多行業造成了深刻影響,也包括電子產品的終端需求。
  • 日月光排廢水檢疑高層授意 或傳喚董座張虔生
    東南網12月16日訊 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知名半導體封測大廠日月光,旗下K7和K11廠接連爆出違法排放含鎳廢水至高雄市後勁溪,造成河川嚴重汙染引發民眾抗議,高雄市環保局和高雄地檢署介入調查。高雄市環保局和高雄地檢署開始介入調查,發現後勁溪遭汙染嚴重,其中鎳含量嚴重超標,經追查源頭發現,竟是臺灣知名的半導體封測大廠日月光偷排放廢水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