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島內企業的無奈選擇
「日月光收購案」是臺灣經濟環境變化與企業經營策略調整的一個縮影,是臺灣當局政策管制下島內企業的一種無奈選擇,也是一種必然選擇。
日月光半導體公司是臺灣一家知名上市公司,更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封測公司,今年營業收入總額預計將突破1000億元,可以說是一家經營績效非常優異的企業。
這樣一個經營良好的企業,為何自願讓外商以每股新臺幣39元的較低價收購?必有企業的「難言之隱」。良禽擇木棲。日月光公司這樣做,實際上是臺灣企業的一種無奈選擇,也是「不願留在島內等死」,而又無法擴大在大陸投資布局下的必然選擇。這從日月光公司董事長張虔生發出的感嘆中可窺一二。在公司布局大陸受挫後,張虔生曾公開表示,「不準大家去(大陸),消極地強留企業在臺等死,絕非一個好的政策。」他進一步強調「要打開門戶,不然臺灣會邊緣化,(企業)會越做越小」。他與其他眾多企業家發出要求政策開放呼聲得不到回應,在大陸經濟日益發展的趨勢下,眼看競爭對手在大陸擴張與布局加快,為了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張虔生不得不採取轉換「外資」身份的辦法,為企業在大陸投資創造條件。可以說,「日月光收購案」不是一起簡單的外商併購案,而是島內企業在島內經濟與政策環境下,為了未來的發展不得已做出的選擇。
預示新一波企業撤臺開始
儘管臺當局高層出於政治考慮,稱讚「此案是肯定臺灣實力」,「代表臺灣經濟體制好」,是「外資對臺灣有信心」,企圖為自己「拼經濟」效果不彰辯護,但實際上臺當局內心非常懼怕,擔心引發新一波島內企業甚至外商撤離臺灣的出現。這是為何陳水扁與蘇貞昌日前親自拜訪日月光公司董事長的原因所在。
今年以來,不論是旺旺控股公司通過減資方式將島內的母公司「子公司化」,多家臺資企業在香港等海外上市,還是日月光自願讓外商收購,均揭示了一個重要現象,即在臺當局「鎖島政策」下,不論是外商還是島內企業,為了生存與發展,開始通過新的模式加快撤離臺灣。日前歐洲商會發表的「白皮書」指出,今年有33家歐洲企業撤出臺灣,加上去年的17家,兩年合計達到50家,預計明年還有15家歐洲企業集體撤離臺灣。而日月光收購案所彰顯的意義就是島內企業的「另類出走」,是企業新一波「撤離臺灣」的表現。日前,臺灣又傳出世界知名的丹麥麥司克輪船公司決定明年縮減在高雄港的營運規模。種種跡象顯示,臺資與外資企業在持續加快撤離臺灣,顯然不是對臺灣經濟的肯定回答。
大鱷藉機吞購島內企業
由於臺灣經濟大環境的變化,臺灣股市「股益本」偏低,外資看好收購臺企業成本低與島內企業急於赴大陸投資的心態,加快對臺灣上市企業的收購,今年以來已完成或正在收購的企業已達10多家,收購金額不斷創歷史新高。凱雷公司除收購日月光公司外,還以476億元新臺幣收購了東森科技媒體公司百分之百的股權。同時,外商捷普公司收購臺灣知名電子公司綠點公司,而且還有多起外商收購臺灣高科技企業的計劃。外商不只收購電子企業與媒體公司,而且也大肆收購經營困難的臺灣銀行,除英國渣打銀行全資收購新竹商業銀行引起轟動外,還有多起島內銀行收購案正在進行。此一現象,不僅預示著「外資收購臺灣時代」的到來,而且反映了臺灣經濟的衰落趨勢。
當局「鎖島」政策受衝擊
「日月光收購」發生後,各界爭論或關注的焦點已不是收購案本身,而是對臺當局管制政策的批判與要求開放的強烈呼聲。
現階段,臺當局對臺商赴大陸投資限制有兩個關鍵。一個是限制高端集成電路產業、大尺寸液晶面板產業與石化上遊產業對大陸投資;二是對大企業赴大陸投資實施資產淨值的投資上限制管制。這一「鎖島」管制政策就像一個緊箍咒,掐住了許多在大陸投資的臺資企業的咽喉,無法擴大在大陸的布局,坐失發展良機,不得不通過新的方式尤其是轉換「外資」身份方式,尋求到大陸發展的道路。因此,「日月光收購案」發生後,臺當局對臺商赴大陸投資的管制政策成為各方批判的對象,要求調整與開放逐漸成為島內的主流聲音。目前不僅國、親兩黨提出多個開放方案,民進黨「立法院」黨團書記長陳景峻也提出,行政部門應針對外資併購以及投資大陸40%上限提出配套措施,避免引發企業出走潮。儘管臺當局內部對是否進行政策調整意見不一,但在北高兩市選舉結束後,臺「行政院」很快釋放出開放的信息。也許「日月光收購案」成了衝破臺當局「封鎖政策」的帶頭者。
事實上,不論臺當局政策調整與否,在大陸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以及市場持續開放的情況下,在臺灣經濟趨於衰落與企業生存日益困難的情況下,島內企業依然會不斷衝破臺當局政策封鎖,赴大陸投資發展,這不是臺當局的「封鎖政策」所能完全阻擋的。過去20多年的歷史經驗亦證明了這一點。
「收購案」後續效應值得關注
「日月光收購案」對臺灣經濟的負面影響與後續效應值得關注。外資對臺灣企業的併購不會停步,未來可能有更多的臺資企業通過此一方式或類似的「變換身份」模式,轉戰大陸布局。目前媒體報導的並收對象包括聯電、聯發科技、廣達電腦與光寶科技等20多家企業,加上銀行與證券公司等總計超過30家。其中,不僅受當局極力打壓的聯電公司在積極運作,而且宏基集團創辦人施振榮也公開歡迎外資有條件併購宏基集團。可以預期,如果臺當局相關政策仍不做調整,以收購或與外商結合的方式進入大陸市場將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可能讓原不甚景氣的臺灣資本市場進一步萎縮。
外資收購臺灣企業的另一面是,臺灣島內上市公司紛紛「減資」與下市。今年以來,不少島內企業不是紛紛減資,停止股票公開發行,就是下市下櫃或計劃下市,不僅顯示企業不願擴大投資,而且表明臺灣資本市場正在失去應有的吸引力。到今年10月底,臺上市公司數為688家,較去年底減少3家,已連續兩年負增長。與同期的香港、新加坡、韓國等均有20家以上的上市公司增長相比相差甚遠,而且可能讓臺當局爭取3年內有250家公司上市上櫃的政策目標落空。有人甚至警告:未來「企業紛紛選擇日月光模式出走,將是臺灣資本市場崩盤的開始」。
同時,企業以種種方式出走,不僅讓臺當局鼓勵臺資企業回流臺灣與「根留臺灣」的政策目標無法實現,而且進一步加深臺灣產業空洞化與經濟邊緣化危機。臺《經濟日報》評論稱,「未來企業下市或轉向第三地籌資的『撤離臺灣』動作只會多,不會少」。《中國時報》認為,臺灣經濟已經走到了最為關鍵的十字路口,當局如不對現行政策進行檢討,「日月光收購案」將會是「臺灣優質企業『連根拔起,放眼全球』逃亡潮的序曲」。
(作者系北京聯大臺研院研究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