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在澗西區長春社區居民、56歲的姬海彥家裡,他和妻子牛秋雲正在為父母準備午飯。30多年來,夫妻倆一直和老人生活在一起,白天細心照顧,晚上安頓好老兩口之後,倆人還要外出擺地攤兒補貼家用。
昨日上午,在澗西區長春社區居民、56歲的姬海彥家裡,他和妻子牛秋雲正在為父母準備午飯。30多年來,夫妻倆一直和老人生活在一起,白天細心照顧,晚上安頓好老兩口之後,倆人還要外出擺地攤兒補貼家用。
白天照顧老人,晚上到夜市擺地攤兒補貼家用
姬海彥和牛秋雲是在農村老家經人介紹認識的,婚後牛秋雲一直沒有固定工作,靠賣些針頭線腦掙錢。姬海彥從單位下崗後在外打零工,近年,父母的身體越來越差,他就辭去工作,回家和妻子一起照顧老人。
為了補貼家用,夫妻倆晚上安頓好老人之後,再到附近的夜市擺地攤兒,主要賣一些男孩兒穿的衣服。「這幾年大家都選擇網購,我們的生意也越來越差了。」姬海彥無奈地說。
姬海彥的父親姬合峰已經82歲了,由於行動不便,吃飯、洗漱、上廁所都需要專人照顧。白天,姬海彥經常外出進貨,照顧老人的任務就落到了牛秋雲身上。「我年齡大了,又走不動,有時候來不及去廁所,弄髒了褲子,兒媳婦也不嫌我髒,洗洗曬曬,沒有半句埋怨的話。」說到這裡,姬合峰有些激動,「她說,你當我是你親閨女就行了!」
錢攢夠了,第一件事是給老人裝熱水器
姬海彥全家住的是老房子,面積不大,整體比較簡陋,為了給父母解悶,唯一的彩電擺放在他們的房間裡,小小的衛生間裡裝著一臺熱水器。
牛秋雲說,公公身體還可以的時候,丈夫會定期帶他到澡堂洗澡,還會帶他早晚出門散步。這幾年,外出對公公來說已經成了奢望,因此倆人攢夠錢後,第一件事就是裝上熱水器,方便老人洗澡。
在姬海彥家裡,一家人做兩鍋飯是經常的事兒。兩位老人胃口不好,牛秋雲就變著花樣給他們做,把燉得很爛的肉和米飯混到一起蒸,再加上青菜、土豆做成「鹹米飯」,倆人一口氣都能吃大半碗。姬合峰喜歡吃麵食,牛秋雲有時就為他蒸包子、包餃子或煮餛飩,然後再給喜歡吃稀飯的婆婆精心做一碗肉粥,自己則和丈夫吃清湯掛麵應付。
「我年輕的時候在外面擺攤兒,婆婆在家做好飯,公公大老遠地給我送去,還囑咐我多吃點兒。他們對我的好,我都記著呢!」牛秋雲說。
兩位老人平安,就是兒女們最大的福氣
姬合峰說,以前自己的父親還在世的時候,曾來家裡住過幾次,每一次牛秋雲都細心照顧,滿臉笑意,讓他印象特別深,「一大早起來衝雞蛋茶、烙餅,老爺子很是高興」。
姬海彥告訴記者,妻子對待父母有時候比自己還稱職,妻子性格特別好,母親脾氣急,有時候忍不住多說兩句,可她總是笑著不吭聲,還說笑話哄母親開心。
「每次我乾娘說起兒媳婦,都是滿眼笑。」兩位老人的乾兒子付振興說,自己雖然和牛秋雲接觸不多,但每次來看望老人,都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
姬海彥有兩個妹妹,她們幾乎每天都要回家看望父母,送來吃的、喝的、用的,再陪老人聊聊天兒。牛秋雲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雖然他們並不富裕,可是兩位老人平安,就是兒女們最大的福氣。長期以來,孝敬和照顧老人,是她和丈夫最重要的事,他們的心願,就是希望父母晚年幸福。(洛陽晚報記者 李嵐 實習生 翟俊雅 通訊員 劉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