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2紀錄片《他鄉的童年》:究竟哪種才是最好的教育?

2020-12-16 知未星球

教育,一直是中國各階層共同關注的話題。

智課教育發布的一份《中國家長教育焦慮指數調查報告》顯示,68%的家長高度焦慮教育問題,最焦慮的是孩子的幼兒和小學階段。

很多家庭傾盡全力把孩子送去國外上學,就是希望孩子能得到更好的教育。

那麼,國外的教育真的那麼好嗎?究竟好在哪裡?

最近熱播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正是聚焦於外國教育,一經播出即引起廣泛關注和討論。

片中走訪的國家包括日本、芬蘭、印度、英國、以色列。紀錄片從孩子的角度去體驗課堂,從家長的角度去感受不同的教育方式,從不同國家的文化、歷史出發,對教育作一次深刻思考。

01

「日本」

日本人給人的印象一直是做事工整、態度嚴謹,甚至到了變態的程度,是一個追求極端完美主義的民族。

貫穿於日本人一生的,正是至高無上的「集體主義教育」理念。按照日本傳統教育理念,他們不主張個性,而是將集體看作是民族共存的根本。

每個人的生活都需要依附集體、融入社會,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

日本這種嚴格要求自我的精神起源於幼兒期。

學習劍道時,孩子們整齊地排列好跪坐於地板上,聽老師教導以腹式呼吸的方法來發出聲音,把力氣集中到丹田來發出「帥氣洪亮的聲音」,而非「像小孩子那樣可愛的聲音」。

練習劍道時,聲音必須洪亮、有力,體態也要持續保持端正。

為了讓孩子在幼兒園生活中養成良好的習慣,東京的藤幼兒園在設計上頗有巧思。

地板上設計有鞋子模樣的圖案,提醒孩子們脫鞋後要自動擺正。

操場的洗手池,沒有設計接水槽。為得是在水流四濺的時候提醒孩子們,要順手關好水龍頭。

在日本的教育理念中,生活中嚴格要求自己,為得是不給別人添麻煩。

這些看似微小簡單的行為,無意中也培養了孩子們學會在意和照顧他人的心情和感受,漸漸形成一種「集體意識」。

正因為有了這樣強烈的「集體感」,以「集體主義教育」為核心的日本社會,呈現出了團結、嚴謹、細緻、完美的面貌。

但,這真的是正確的教育模式嗎?

過於強調集體、過於在乎他人感受的日本社會,漸漸消磨了個性化,甚至磨滅了人類應有的情緒。

日本存在著很多不會表達自己情緒的青年。

為了讓更多的日本青年學會自我表達,吉田老師正在努力推廣「眼淚教育」,一種最簡單的催淚方式——看悲傷的短片。

悲傷氣氛的渲染下,學生、家長都會流淚來釋放情緒和壓力,也讓他們收穫了前所未有的解脫感。

日本社會漸漸也在發生著變化,開始學著展現、包容不同的個性。以集體主義為基礎,日本的教育模式也在不斷進行創新和改造。

02

「芬蘭」

這個人口僅500萬的北歐國家,號稱「教育最強國」。

在三年一次的國際學生評量計劃(PISA)的測試中,芬蘭一直名列前茅,成為全球教育者矚目的焦點。

讓人們驚詫的是,芬蘭孩子的學習時間卻比其他國家都要少。

此外,芬蘭沒有考試,沒有排名,連畢業考試也可以自己選擇是否參加(實名制羨慕)。

之所以這麼做就是要避免競爭,讓孩子覺得每個人都是平等的。

不像中國的孩子,從小就被灌輸要有競爭意識,做什麼都要力爭上遊。

芬蘭告訴孩子們,「每個人都一樣好」。

芬蘭教育的目的似乎不是培養「成功者」,而是培養「好人」。這種觀念無疑讓整個社會的氛圍是溫和放鬆的。

有別於國內某些人鼓吹的「挫折教育」,芬蘭教育的特點是以鼓勵引導為主的「積極教育」。

芬蘭的教育還提倡讓孩子親近自然。

老師會經常帶孩子們到森林裡上課,森林裡什麼課都可以教,甚至是數學課。比起嚴肅的課堂環境,森林裡更能解放孩子的天性。

芬蘭的首都赫爾辛基和周邊任何一個村子裡的教育質量是沒有區別的,政府對每所學校的投入都是相同的,沒有所謂的重點學校和學區房。

「憤怒的小鳥」創始人Peter Vesterbacka 在接受採訪時說:「如果問芬蘭最好的學校是哪一所,離家最近的那一所。」

03

「印度」

很多人對印度的普遍印象是混亂、落後、貧富差異巨大、階級分明。但就是這樣的國家,卻培養出了很多商業、科技方面的精英。

這跟印度的「Jugaad」文化(創新或簡單的解決方案)有很大關係。

例如,家裡的花灑壞掉了,就在鐵桶上戳幾個洞,來代替花灑。這雖然是一種簡陋的替代,但也體現了某種程度的靈活和創意。

這種思維讓印度人有了獨特的性格優勢。當他們發現正確答案不可行時,就Jugaad一下,因為解決20%也是一種解決。

類似例子在印度著名影片《三傻大鬧寶萊塢》中比比皆是。

印度人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敢於表達自己。他們有著十分靈活、不拘一格的思維方式。

例如,在西孟加拉邦國立法學大學裡,有一位法律課教師喜歡引用哈利波特裡的故事為案例來上課,這門課程十分受歡迎。

在印度的課堂上,學生們不接受標準答案,喜歡和老師辯論,而老師也歡迎學生們的意見表達。

當然,在印度這樣階級分明的國家,教育資源主要集中在高種姓孩子身上,在偏遠的地區,教育呈現出了另一番景象。

在一些貧困的村落,因為師資有限,利用網際網路接受教育不失為一種出路。所以有人建立了「雲中學校」,用網絡代替學生和老師的面對面上課,類似於網吧制。

印度的整體教育並不令人稱道,但在混亂與落後之中,總有個體在努力、在改變。個體之間相互啟發相互影響,成就了印度社會進步的動力與希望。

04

「英國」

講到英國,似乎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無處不在的紳士感、禮儀化。

節目採訪了幾個將孩子送到英國上學的家長,他們對於英國教育的看法幾乎是一致的:「禮儀是英國貴族教育最重要的一點」。

然而在英國工作多年的教育研究者李爽表示:「在英國私立教育體系中,最重要的其實是體育」。穿著、舉止這樣的禮儀教育更多的是一種外在,但體育帶來的精神面貌,是一種內在精神。

它教會孩子們遵守規則,擁有團隊意識,這些才是成長道路上很重要的品質。

「禮儀不僅是外表裝扮,更來源於身體健壯帶來的自信感。」擁有健康的身體,才能展現優雅的儀態。甚至有人曾說,在英國私校,如果你沒有喜歡的運動,那麼你將沒有朋友。

英國教育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還在於非常注重學生對於社會的看法。每個孩子從小就得閱讀報紙,目的是引導他們關注整個社會和時代的變遷。

英國教育也有它無可避免的矛盾。

所謂的精英、貴族教育,因其高昂的學費以及極高的入學門檻註定只有極少數人可以享受到,這就導致了階級分化。

階層分化會導致教育分化,而教育分化又會進一步加深了階層分化,從而形成階級固化。這是英國教育目前所需要解決的問題。

05

「以色列」

以猶太民族為國家人口主體的以色列,儘管土地資源匱乏,還有持續不斷的爭端,卻仍然成為了納斯達克上僅次於美國的創業大國。

擁有大學學位的比例世界第一,人均專利率最高。

全世界的猶太人加起來1500萬左右,僅佔世界人口的0.3%,卻貢獻了大概20%的全球諾貝爾獎獲得者,福布斯富豪榜裡前50位的億萬富翁中也有20%是猶太人。

是什麼成就了如此優秀的民族?

在以色列,有三件重要的事:教育,教育,教育。他們重視教育,尤其注重對孩子創新性思維的培養。

以色列號稱創業公司基地的Green Start學院,很多孩子在這裡進行發明創造,研發屬於自己的專利。

這裡,十幾歲的孩子有著超越同齡人的成熟和睿智。

「我們做工程,做電子產品,給機器人編程,也負責項目公關,商業部分,尋找贊助商。」這裡的孩子,頭銜不是CEO就是創始人。

雖然96%的創新企業可能會失敗,但以色列的家長,對」失敗「有著極大的包容度。

在以色列,失敗被認為不是壞事。相反,他們認為失敗是「接近成功」的代名詞。

曾經有三個以色列大學生,提出了一個登陸月球的項目。耗費1億美元後,登陸艙在距離月球表面5公裡的高空墜毀了。

但這三個人,在以色列被視為英雄。

因為他們的壯舉,讓以色列成為世界上第六個成功接入月球軌道的國家,差點成為第四個成功著陸月球的國家。

以色列人不把失敗視為結局,孩子也不會被失敗的經歷定義。

當一個孩子明白失敗不意味著世界末日,就可以享受創新的過程。以色列教育也十分注重孩子的想像力,因為想像力決定創造力。

嚴謹的日本,自由的芬蘭,放養的印度,挑戰的以色列,藝術的英國……不同的地區,總是存在各式各樣不同的教育方式,沒有一種教育方式是適用於所有家長和孩子的。

唯有一點相通,那就是愛與包容。

「教育是生活中的一切,童年掌握了種種秘密。」他鄉的童年教育,或許成功,或許失敗,但只要在成長這條路上,孩子們能獲得應有的愛與支持,那就是「勝利」。

每個孩子的教育模式不同,如何與孩子相處,如何成為合格的家長,每個家長都需要經過不斷的試煉和學習。

正如節目導演周軼君所說:「最好的教育,在於大人也變成學習者,不要停止成長。」

孩子,你努力變得更優秀;

我們,也在努力成為更好的家長。

相關焦點

  • 豆瓣9.1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什麼才是最好的教育?
    圖片來源:紀錄片《他鄉的教育》為此,她化身教育方式的探索者,走訪芬蘭、日本、印度、以色列及英國五個國家,關注「他國」教育中一個個頗具誘惑力的個體感受,希望以此解答自己的困惑和焦慮。沒有競爭的芬蘭教育,怎樣告訴孩子什麼是成功或失敗?貧富差距極大的印度,怎樣用網絡教育彌合孩子之間的差距?
  •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教育?
    出自周軼君導演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剛剛播出,便在豆瓣獲得9.1高分。不同國家的人有不同的個性,自然也有著最適合的教育方式。而不同的教育方式,又導致了不同的個性。這部紀錄片,就是講述幾個國家對孩子教育截然不同的態度。被人羨慕的教育並不完美,被人批判的方式並非毫無用處。
  • 豆瓣9.2分跨國紀錄片《他鄉的童年》:中國教育差距在哪兒?
    9月25日晚,《他鄉的童年》第五集《破解「創業之國」以色列的教育密碼》上線。這部獲得豆瓣9.2高分的國產紀錄片一共六集,導演周軼君走訪了芬蘭、日本、印度、以色列及英國等五個國家,最後回到中國,踏上一趟關於教育哲學的思考之旅。究竟其他國家的教育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 9.2高分紀錄片《他鄉的童年》,解析日本網紅幼兒園,家長必看
    最近豆瓣評分9.2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火得不要不要的,成都某幼兒園還特設演講專題,分享其中的所見所悟所感。記者周軼君先後走訪:日本、芬蘭、印度、以色列、英國,記錄了不同國家不同的幼兒教育理念。園助今兒想聊聊第一集《日本篇》。
  •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成長,從來不只有一個樣子!
    教育,是中國各個階層共同焦慮的話題,無數家庭窮盡所有把孩子送去國外,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紀錄片《他鄉的童年》講述幾個國家對孩子教育截然不同的態度。在網際網路上有極高的熱度,豆瓣評分高達9.1分。因為教育,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也是中國各個階層共同焦慮的話題。
  • 《他鄉的童年》不是全面的教育報告
    而趕在開學前上線的教育領域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則把鏡頭轉向了國外的幼兒園和中小學。這部紀錄片共6集,戰地記者出身的周軼君兼任導演和主持人,一集走訪一個國家,分別是日本、芬蘭、印度、英國和以色列,最後回到中國,探尋教育的傳統和未來。迄今為止播出5集的《他鄉的童年》在豆瓣網的評分高達9.2。與此同時,關於該片不夠客觀、只展現精英教育的爭議也如影隨形。
  •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展現英國精英教育的本質
    最近的教育圈被一部紀錄片刷屏了——《他鄉的童年》,在這部豆瓣9.2分的6集紀錄片中,周軼君以一個中國母親的視角,走訪芬蘭、日本、印度、以色列及英國等五個國家,探尋各地不同的教育之道。
  • 從戰地女記者到豆瓣9分紀錄片導演,周軼君談何為最好的教育
    當你看到世界那麼大,教育方式也很多元時,相對來說就沒那麼焦慮。從這個角度說,我們希望紀錄片提供一種「看到」的力量「新華每日電訊」微信公號9月26日消息,什麼話題能讓素不相識的兩個人打開話匣子,迅速找到共同語言?大概就是教育。
  • 最紀實,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引爭議 導演回應選材片面質疑
    這部紀錄片共6集,戰地記者出身的周軼君兼任導演和主持人,一集走訪一個國家,分別是日本、芬蘭、印度、英國和以色列,最後回到中國,探尋教育的傳統和未來。迄今為止播出5集的《他鄉的童年》在豆瓣網的評分高達9.2。與此同時,關於該片不夠客觀、只展現精英教育的爭議也如影隨形。周軼君接受新京報專訪時表示,紀錄片有很多不同的拍法,《他鄉的童年》是帶有主持人觀察和主觀思考的那一種。
  • 9.1分紀錄片《他鄉的童年》:為你解開「全球第一」的芬蘭教育
    2019年,著名記者、作家周軼君走訪六國拍攝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上映之後,僅僅一集,豆瓣評分就達到了9.2分。這部紀錄片之所以會有如此的發的反響,其實是因為周軼君將鏡頭聚焦在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六個國家的教育發展現狀及特點。
  • 當代爸媽的教育焦慮良藥,這部豆瓣9.2分教育紀錄片,值得一看
    最近有一部紀錄片,它悄然上線,沒有經過過多的宣傳,卻憑藉口碑吸引了眾人的關注。它就是豆瓣9.2分國產教育旅行紀錄片《他鄉的童年》。教育,是中國各個階層共同焦慮的話題。當代爸媽,不管是將孩子留在身邊,還是把孩子送去國外,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
  • 豆瓣9.1高分紀錄片,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教育?
    這個鏡頭出自周軼君導演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剛剛播出兩集,便在豆瓣獲得9.1高分。不同國家的人有不同的個性,自然也有著最適合的教育方式。而不同的教育方式,又導致了不同的個性。這部紀錄片,就是講述幾個國家對孩子教育截然不同的態度。被人羨慕的教育並不完美,被人批判的方式並非毫無用處。
  • 「疫期學」|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教育,是中國各個階層共同焦慮的話題,無數家庭窮盡所有把孩子送去國外,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身為兩個孩子的母親,常年報導國際新聞的記者周軼君感受到同樣的焦慮。軼君走訪芬蘭、日本、印度、以色列及英國等五個國家,最後回到中國,踏上一趟關於教育哲學的思考之旅。沒有競爭的芬蘭教育,怎樣告訴孩子什麼是成功或失敗?貧富差距極大的印度,怎樣用網絡教育彌合孩子之間的差距?
  • 《他鄉的童年》火爆的背後,體現了內容價值怎樣的生命力?
    哪怕用周軼君本人的話說,為人父母乏味的一面,讓教育成為這件事情默默成了一個不太討好的話題。「你看的越多你困惑越來越少,」自己選擇拍攝教育紀錄片《他鄉的童年》的第一個目的是拓寬眼界。這是一場兜兜轉轉的旅途:日本、芬蘭、英國、印度、以色列、中國,當節目播出,各國基礎教育的差異性展現在觀眾面前時,引發的共鳴讓周意外。
  • 豆瓣9.2高分紀錄片!70後美女導演走訪5個國家後痛哭:什麼才是正確...
    期待這四位優秀的「鄉村教育家」在節目上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 九月,一部名為《他鄉的童年》的紀錄片火了。剛開播,豆瓣評分9.2。 網友們紛紛評論: 「看了節目,突然想要當一個母親了。」
  • 他鄉的童年:領跑全球的芬蘭教育,對我們家庭積極教育的啟迪
    《他鄉的童年》這部紀錄片,第二集講的是芬蘭教育,海小姐姐我全程都是羨慕嫉妒啊,腦海裡不斷徘徊著,可以移民嗎?可以去當那裡的老師嗎?回到主題,咱今天先聊一下芬蘭的積極教育。一起來扒一扒吧!孩子是否能成才,不能全寄望於學校教育,而是應該注重自己的家庭教育。我堅信。每一位父母都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在這部紀錄片中,如果你還有其他方面的啟迪,歡迎下方留言,一起討論。
  •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芬蘭篇:零壓力,不考試,卻成為教育最強國(內含中獎名單)
    什麼才是給孩子的最好教育?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自由、尊重、平等,讓每個人都可以發展自己,在生活中安頓好自己」,可能是這個世界上大多數人對教育的基本期待。《他鄉的童年》的導演和出境記者周軼君,曾是新華社駐巴以地區記者,第二屆 CCTV「中國記者風雲榜」得主。她的《在埃及數駱駝》一文被編進了九年義務教育六年級第二學期課本,多次擔任《鏘鏘三人行》的嘉賓。
  • 豆瓣9.0分《他鄉的童年》丨淺析日本、芬蘭教育的異同
    教育是我們每個家庭共同的話題,為了讓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每個家庭可謂是傾盡所有,有的把孩子送到國外,有的當全職媽媽陪孩子讀書,有的給孩子報了各種補習班,就是為了讓孩子不輸給同齡人。周軼君女士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帶我們領略了日本、芬蘭、印度、英國及以色列等不同國家地區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在豆瓣上得到了9.0的高分,相信看過這部片子,能讓我們對教育有所反思,從而更加從容地去教育孩子。
  • 她週遊五國,拍出了教育的另一種可能性,豆瓣9.2
    《他鄉的童年》劇照。圖/ 受訪者提供《他鄉的童年》一位中國家長的教育環遊記《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劉遠航發於第917期《中國新聞周刊》對於芬蘭人來說,究竟哪一所學校才是整個國家最好的學校?她借用了一句經典的句式,當我們談論英國教育的時候,我們究竟在談論什麼。系列紀錄片的名字叫《他鄉的童年》。8月28日,這部作品開始在優酷播出,每周一集,取得了極高的口碑,豆瓣評分達9.2分。天性該如何在教育中保存,自我又如何在公共意識中塑造,這是周軼君想要求解的問題。藉助這些鏡頭,年輕的中國家長們則窺見到了教育的另一種可能性。
  • 豆瓣9分紀錄片:中國與外國教育的差別在哪裡?
    中國教育與他們的差別,體現在哪裡? 帶著這樣的疑問,國際新聞記者周軼君,走訪芬蘭、日本、印度、以色列及英國五個國家,最後回到中國,拍攝了一部關注兒童教育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播出兩集,已在豆瓣獲得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