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一直是中國各階層共同關注的話題。
智課教育發布的一份《中國家長教育焦慮指數調查報告》顯示,68%的家長高度焦慮教育問題,最焦慮的是孩子的幼兒和小學階段。
很多家庭傾盡全力把孩子送去國外上學,就是希望孩子能得到更好的教育。
那麼,國外的教育真的那麼好嗎?究竟好在哪裡?
最近熱播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正是聚焦於外國教育,一經播出即引起廣泛關注和討論。
片中走訪的國家包括日本、芬蘭、印度、英國、以色列。紀錄片從孩子的角度去體驗課堂,從家長的角度去感受不同的教育方式,從不同國家的文化、歷史出發,對教育作一次深刻思考。
01
「日本」
日本人給人的印象一直是做事工整、態度嚴謹,甚至到了變態的程度,是一個追求極端完美主義的民族。
貫穿於日本人一生的,正是至高無上的「集體主義教育」理念。按照日本傳統教育理念,他們不主張個性,而是將集體看作是民族共存的根本。
每個人的生活都需要依附集體、融入社會,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
日本這種嚴格要求自我的精神起源於幼兒期。
學習劍道時,孩子們整齊地排列好跪坐於地板上,聽老師教導以腹式呼吸的方法來發出聲音,把力氣集中到丹田來發出「帥氣洪亮的聲音」,而非「像小孩子那樣可愛的聲音」。
練習劍道時,聲音必須洪亮、有力,體態也要持續保持端正。
為了讓孩子在幼兒園生活中養成良好的習慣,東京的藤幼兒園在設計上頗有巧思。
地板上設計有鞋子模樣的圖案,提醒孩子們脫鞋後要自動擺正。
操場的洗手池,沒有設計接水槽。為得是在水流四濺的時候提醒孩子們,要順手關好水龍頭。
在日本的教育理念中,生活中嚴格要求自己,為得是不給別人添麻煩。
這些看似微小簡單的行為,無意中也培養了孩子們學會在意和照顧他人的心情和感受,漸漸形成一種「集體意識」。
正因為有了這樣強烈的「集體感」,以「集體主義教育」為核心的日本社會,呈現出了團結、嚴謹、細緻、完美的面貌。
但,這真的是正確的教育模式嗎?
過於強調集體、過於在乎他人感受的日本社會,漸漸消磨了個性化,甚至磨滅了人類應有的情緒。
日本存在著很多不會表達自己情緒的青年。
為了讓更多的日本青年學會自我表達,吉田老師正在努力推廣「眼淚教育」,一種最簡單的催淚方式——看悲傷的短片。
悲傷氣氛的渲染下,學生、家長都會流淚來釋放情緒和壓力,也讓他們收穫了前所未有的解脫感。
日本社會漸漸也在發生著變化,開始學著展現、包容不同的個性。以集體主義為基礎,日本的教育模式也在不斷進行創新和改造。
02
「芬蘭」
這個人口僅500萬的北歐國家,號稱「教育最強國」。
在三年一次的國際學生評量計劃(PISA)的測試中,芬蘭一直名列前茅,成為全球教育者矚目的焦點。
讓人們驚詫的是,芬蘭孩子的學習時間卻比其他國家都要少。
此外,芬蘭沒有考試,沒有排名,連畢業考試也可以自己選擇是否參加(實名制羨慕)。
之所以這麼做就是要避免競爭,讓孩子覺得每個人都是平等的。
不像中國的孩子,從小就被灌輸要有競爭意識,做什麼都要力爭上遊。
芬蘭告訴孩子們,「每個人都一樣好」。
芬蘭教育的目的似乎不是培養「成功者」,而是培養「好人」。這種觀念無疑讓整個社會的氛圍是溫和放鬆的。
有別於國內某些人鼓吹的「挫折教育」,芬蘭教育的特點是以鼓勵引導為主的「積極教育」。
芬蘭的教育還提倡讓孩子親近自然。
老師會經常帶孩子們到森林裡上課,森林裡什麼課都可以教,甚至是數學課。比起嚴肅的課堂環境,森林裡更能解放孩子的天性。
芬蘭的首都赫爾辛基和周邊任何一個村子裡的教育質量是沒有區別的,政府對每所學校的投入都是相同的,沒有所謂的重點學校和學區房。
「憤怒的小鳥」創始人Peter Vesterbacka 在接受採訪時說:「如果問芬蘭最好的學校是哪一所,離家最近的那一所。」
03
「印度」
很多人對印度的普遍印象是混亂、落後、貧富差異巨大、階級分明。但就是這樣的國家,卻培養出了很多商業、科技方面的精英。
這跟印度的「Jugaad」文化(創新或簡單的解決方案)有很大關係。
例如,家裡的花灑壞掉了,就在鐵桶上戳幾個洞,來代替花灑。這雖然是一種簡陋的替代,但也體現了某種程度的靈活和創意。
這種思維讓印度人有了獨特的性格優勢。當他們發現正確答案不可行時,就Jugaad一下,因為解決20%也是一種解決。
類似例子在印度著名影片《三傻大鬧寶萊塢》中比比皆是。
印度人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敢於表達自己。他們有著十分靈活、不拘一格的思維方式。
例如,在西孟加拉邦國立法學大學裡,有一位法律課教師喜歡引用哈利波特裡的故事為案例來上課,這門課程十分受歡迎。
在印度的課堂上,學生們不接受標準答案,喜歡和老師辯論,而老師也歡迎學生們的意見表達。
當然,在印度這樣階級分明的國家,教育資源主要集中在高種姓孩子身上,在偏遠的地區,教育呈現出了另一番景象。
在一些貧困的村落,因為師資有限,利用網際網路接受教育不失為一種出路。所以有人建立了「雲中學校」,用網絡代替學生和老師的面對面上課,類似於網吧制。
印度的整體教育並不令人稱道,但在混亂與落後之中,總有個體在努力、在改變。個體之間相互啟發相互影響,成就了印度社會進步的動力與希望。
04
「英國」
講到英國,似乎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無處不在的紳士感、禮儀化。
節目採訪了幾個將孩子送到英國上學的家長,他們對於英國教育的看法幾乎是一致的:「禮儀是英國貴族教育最重要的一點」。
然而在英國工作多年的教育研究者李爽表示:「在英國私立教育體系中,最重要的其實是體育」。穿著、舉止這樣的禮儀教育更多的是一種外在,但體育帶來的精神面貌,是一種內在精神。
它教會孩子們遵守規則,擁有團隊意識,這些才是成長道路上很重要的品質。
「禮儀不僅是外表裝扮,更來源於身體健壯帶來的自信感。」擁有健康的身體,才能展現優雅的儀態。甚至有人曾說,在英國私校,如果你沒有喜歡的運動,那麼你將沒有朋友。
英國教育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還在於非常注重學生對於社會的看法。每個孩子從小就得閱讀報紙,目的是引導他們關注整個社會和時代的變遷。
英國教育也有它無可避免的矛盾。
所謂的精英、貴族教育,因其高昂的學費以及極高的入學門檻註定只有極少數人可以享受到,這就導致了階級分化。
階層分化會導致教育分化,而教育分化又會進一步加深了階層分化,從而形成階級固化。這是英國教育目前所需要解決的問題。
05
「以色列」
以猶太民族為國家人口主體的以色列,儘管土地資源匱乏,還有持續不斷的爭端,卻仍然成為了納斯達克上僅次於美國的創業大國。
擁有大學學位的比例世界第一,人均專利率最高。
全世界的猶太人加起來1500萬左右,僅佔世界人口的0.3%,卻貢獻了大概20%的全球諾貝爾獎獲得者,福布斯富豪榜裡前50位的億萬富翁中也有20%是猶太人。
是什麼成就了如此優秀的民族?
在以色列,有三件重要的事:教育,教育,教育。他們重視教育,尤其注重對孩子創新性思維的培養。
以色列號稱創業公司基地的Green Start學院,很多孩子在這裡進行發明創造,研發屬於自己的專利。
這裡,十幾歲的孩子有著超越同齡人的成熟和睿智。
「我們做工程,做電子產品,給機器人編程,也負責項目公關,商業部分,尋找贊助商。」這裡的孩子,頭銜不是CEO就是創始人。
雖然96%的創新企業可能會失敗,但以色列的家長,對」失敗「有著極大的包容度。
在以色列,失敗被認為不是壞事。相反,他們認為失敗是「接近成功」的代名詞。
曾經有三個以色列大學生,提出了一個登陸月球的項目。耗費1億美元後,登陸艙在距離月球表面5公裡的高空墜毀了。
但這三個人,在以色列被視為英雄。
因為他們的壯舉,讓以色列成為世界上第六個成功接入月球軌道的國家,差點成為第四個成功著陸月球的國家。
以色列人不把失敗視為結局,孩子也不會被失敗的經歷定義。
當一個孩子明白失敗不意味著世界末日,就可以享受創新的過程。以色列教育也十分注重孩子的想像力,因為想像力決定創造力。
嚴謹的日本,自由的芬蘭,放養的印度,挑戰的以色列,藝術的英國……不同的地區,總是存在各式各樣不同的教育方式,沒有一種教育方式是適用於所有家長和孩子的。
唯有一點相通,那就是愛與包容。
「教育是生活中的一切,童年掌握了種種秘密。」他鄉的童年教育,或許成功,或許失敗,但只要在成長這條路上,孩子們能獲得應有的愛與支持,那就是「勝利」。
每個孩子的教育模式不同,如何與孩子相處,如何成為合格的家長,每個家長都需要經過不斷的試煉和學習。
正如節目導演周軼君所說:「最好的教育,在於大人也變成學習者,不要停止成長。」
孩子,你努力變得更優秀;
我們,也在努力成為更好的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