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教育圈被一部紀錄片刷屏了——《他鄉的童年》,在這部豆瓣9.2分的6集紀錄片中,周軼君以一個中國母親的視角,走訪芬蘭、日本、印度、以色列及英國等五個國家,探尋各地不同的教育之道。
在這部紀錄片裡,戰地記者出身、兩個孩子的母親周軼君走訪了芬蘭、日本、英國等不同的國家,去探尋各個「他鄉」教育的不同。
在接受訪問時周軼君坦言:「現在有不少家長把孩子送去英國學習,但真實的英國精英教育和我們的理解並不完全相同。」
片子剛開始就來到倫敦的一所幼兒園,正值假期,很多中國家長帶著孩子來這裡體驗英國教育。
在被問到為什麼要帶孩子來英國幼兒園體驗,在場的幾位中國媽媽是這樣說的:
「我曾在英國念書,喜歡這裡的氛圍文化。」「喜歡紳士文化,希望孩子學到英國口音。」
「(想了解)在什麼場合穿什麼衣服。」
「英國人注重禮儀禮節。」
中國家長對英國教育的 「stereotype」(刻板印象)在這裡體現得淋漓盡致。那麼英國教育的精髓到底是什麼?
英國教育十分重視體育
她採訪了包括威斯敏斯特公學在內的數所英國頂尖公學的校長和老師,前英國私立學校監委會(ISI)總督察等,構成英國精英教育的重要人物,為大眾還原了英國精英教育的真相。
「體育就是玩,是每天都要做的事情」
在紀錄片裡,出現在大家眼前的第一所英國私校,就是威斯敏斯特公學。採訪背景中,學校裡的孩子們正參與著各式各樣的體育項目,享受著學校裡日常的運動時光。
英國資深研究員李爽說:「我們很多家長把體育想得太高了,把結果看得重要。其實體育最基本的應該就是『玩』,是每天都要做的事情。沒有小孩子不會玩,像球場上正在比賽的這麼多孩子們,很少人將來會成為職業運動員,但不妨礙他在小學和中學的時候從事很多年,非常喜歡這種時刻。」
「禮儀教育,其實更多的是一種外在,體育帶來的精神面貌,是一種內在的禮儀:你必須要尊重規則。體育帶來的是團隊概念,除了同一個學校之外,體育將人連接在一起,成為一個『社會圈層』。」
與國內在「夾縫裡求生存」的體育課不同,基本上每所英國私校,每周都有20小時左右的運動時間,其地位與學術課平分秋色。
作為英國私校的代表,體育一直以來是阿賓頓中學的優勢和驕傲,被稱為「Other Half」,學校有31種體育項目供學生選擇。
英式橄欖球、曲棍球和板球是該校最強的體育項目;划艇隊更曾在國家級的比賽項目獲獎。阿賓頓規定學生必須參加體育運動,每名學生必須每周至少參加兩次課程。
阿賓頓中學的划艇隊
紀錄片還採訪了代表中國出徵奧運會的馬術運動員華天。華天畢業於九大公學裡最赫赫有名的伊頓公學,這裡不僅培育了包括英國現任首相在內的21位英國首相,也深受英國王室的鐘愛,威廉王子和哈裡王子都是「Old Etonians」。
馬術運動員華天
華天說,私校的體育教育給他帶來了對身體的自信,也讓他知道除了學習,生活中還有許多別的事情值得投入和熱愛。
他提到,在中國很多家長讓孩子學騎馬,是因為騎馬能夠展示身份、體現財富,而非孩子的興趣使然,完全誤解了騎馬的意義。
他說到,騎馬運動不像很多人認為的是奢侈品,讓你進入更高的社會階層,而更重要的是人與馬之間建立的聯繫,與隊友之間的關係,從而學會表達和傾聽。
中國家長愛追求一個結果,學任何課程都希望能有「一紙證明」,但體育的本質其實就是遊戲和玩樂,享受整個運動的過程。
它不一定會發展成孩子終生的技能或職業,但它可能會成為可以幫人驅走孤獨的,一生的「朋友」。通過體育運動,孩子學會如何和他人配合,如何與隊友溝通,這是一輩子都需要的技能。
成績並不是最重要的指標
在英國,超過一半的私校都建有自己的劇院,劇院能夠用燈光、霧氣、音樂來營造氣氛給孩子們上課。孩子們不是一年到頭到劇場只去演一場戲,而是可以像在實驗室做實驗一樣泡在劇院裡學習表演、學習用身體和眼神與人溝通的能力,找到身體的自信。
紀錄片裡的鏡頭記錄下了威敏公學7年級男孩上戲劇課的實況。
很多公立學校已經不再提供戲劇課,這也是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的一個關鍵的不同之處——私立學校不用跟國家課程大綱走,在私立學校,課程設置更加自由。
很多興趣教室都是對全年級開放的,很多孩子都能在教室中找到新的事物,做出新的嘗試,也能在彼此身上學到知識。
私立學校還有一個資金優勢,學校會全力支持每一個夢想。即便是學生想要昂貴的材料,學校也能給你找來。
德威的副校長伊恩先生說,德威在教育上的一個特點就是這裡不但要培養他們上大學還要為他們以後的人生著想。
周軼君老師也問了一個中國家長很關心的問題:「很多家長都會擔心花這麼多時間在課外活動上,會佔用太多孩子本應該用在學習上的時間?」
伊恩副校長表示,德威從未犧牲過課堂學習時間,課堂學習和課外活動有交融,課堂上學習的知識在課外活動中能得到延伸和拓展。
德威的斯賓塞校長也表示他希望孩子們能不要屈服與別人,也要尊重他人,也希望學生們能勇敢表達自己的想法。他們甚至允許學生們參加教師招聘的面試討論。
在威斯敏特公學,周軼君採訪了派屈克校長,校長說做自己和對社會回饋是非常重要的兩件事,他希望威斯敏特公學的學生明白他們還有為社會做貢獻的責任。
究竟什麼是英國教育的精髓?
當問起派屈克校長:「您認為英國教育最好的部分是什麼?」時,校長回答說:
我們應該拓寬精英教育的含義,精英教育應該是一股推動社會改變的力量。有知識、有見識、有意向,不要做一個獨善其身的人,要參與到這個社會之中來。
周軼君老師在影片結尾也表達了自己對於英國教育的理解:
「英國教育哲學,整體上追求卓越,相信社會進步依靠精英的力量,『做那個最好的!』不同於北歐國家信奉平等和公平,信奉『不讓一個掉隊』。即便如此,英國精英教育的精華,在於專業課程之外,廣泛的興趣愛好,在於讓學生變成一個有趣的人,充滿好奇的人,做一個體魄強健,富有社會責任感的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