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鄉的童年》從芬蘭、日本、印度、以色列和英國,帶來育兒啟蒙

2020-12-25 周俊英子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怎樣才是最好的教育?這個問題人類一直都在探討,但是直至今日也沒有標準答案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的導演周軼君和她的團隊,為了解答這一疑惑,開始了跨六國的解惑之旅。

從崇尚平等的芬蘭,到集體主義的日本、階層分化明顯的印度、追求創新創業的以色列以及推崇精英教育的英國,最後再回到中國。

到底什麼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我們又該怎樣給予孩子最好的教育呢?

或許在《他鄉的童年》裡,可以給我們提供一些建議和答案。

一:教育強國——芬蘭

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網絡(SDSN)發布的2019年《世界幸福感報告》中,芬蘭蟬聯全球最幸福國家。而芬蘭的教育體系,也一直被視為典範。

芬蘭教育的出眾風格到底是什麼?在紀錄片中也給出了它的答案:平等,自由,積極教育。

要是在芬蘭詢問,芬蘭最好的學校是哪一所,芬蘭人民甚至敢說理直氣壯的回答:"芬蘭最好的學校,就是離家最近的那一所。因為每個學校的質量都一樣高。"

因為在芬蘭,學校之間的資源是平等的、師源是平等的、生源也是平等的,師生都擁有充分的自由,教師可以自由選擇授課方法。

與中國充滿焦慮和壓力的競爭環境不同,芬蘭的教育背景少了很多"硝煙",因為在裡沒有考核,沒有競爭,孩子們在學校裡很自由,不僅沒有穿著上的強制要求,課堂氣氛也非常的輕鬆自在、

芬蘭的課堂自由,註定老師們的教學方式也不會是照本宣科,在他們看來——即便孩子不擅長數學、不擅長文學、不擅長藝術,都不是什麼大事,因為他們堅信,每個孩子都會有自己擅長的方面。

在芬蘭,9歲的孩子就可以說出這樣的成熟的話來:成功的定義,簡單來說就是有工作,有房子,有老婆,就已經很好了。再往上,就都是附加的東西了。"

二:"規矩森嚴"的日本

來到了日本,紀錄片中給我們展現出的日本是講究個人儀表,更講究團體和規則。

在日本,孩子在幼兒園時就被教育告誡要遵守並維護團體的秩序和規則。

很多細節都有體現,比如:

教室入門處的地板上,繪製了拖鞋的圖案,提醒孩子要把鞋子擺正。

推拉門經過特殊設計,孩子的力量無法一次性關上,必須關第二次才能嚴絲合縫。因為如果忘記了,門就會關不緊,冷風就會吹進來,靠門近的孩子就會冷。

之所以有這樣特殊的設計,就是為了教會每個孩子,最後進來要隨手關門,不然就會給其他人添麻煩。

這些小細節上安排,都是在教育孩子通過親身經歷懂得一個道理——如果你一件事沒有做完整,就會有人因為你的失誤而受傷。

而我們通過觀看日本所展現的教育方式,也能明白為什麼日本以做事嚴謹,追求完美而聞名。他們的追求完美,是為了讓團隊更好,是為了不給別人添麻煩。

三:極有個性的以色列

"我們做工程,做電子產品,給機器人編程,也負責項目公關,商業部分,尋找贊助商......"

很難想像,這些老練的話來自幾個高中生的口中,他們就是來自以色列阿克發·阿亞洛克高中裡的一個獨立的Green Start學院。

在這個學院裡活躍著13個創業團隊,創業團隊裡年齡最小的只有13歲,最年長的也不過17歲。

創新是創業的基礎,沒有權威,質疑一切,這是以色列教育中的靈魂。

而也是受到這一教育理念的影響和作用,以色列迸發出的創新能力是令人嘆服的,這也解釋了為何以色列會成為"中東矽谷"。

為了調動國民的創新活力,以色列官方近些年乾脆成立了專業的創新相關部門,經常會組織年輕人搞創意馬拉松競賽,競賽內容就是:在24小時內組織小分隊,拿出新的方案。

而辯論也是以色列教育中非常顯著的一個特點,阿里爾博士作為以色列軍方製藥部門主管,他認為以色列之所以成為創業大國,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品質就是保持個性、善於質疑。

"這也是讓我們的組織真正靈活的原因。"阿里爾博士重點點明了創新和質疑所發揮的作用。

他們不把失敗視為結局,孩子也不會被失敗的經歷定義,就像紀錄片裡以色列的這位媽媽——納娃說的那樣:沒有人總是會成功,每個人都需要知道如何應對失敗。

因為只有知道如何應對失敗,才能更好的應對成功。

四:資源匱乏下催生更頑強的教育

印度作為人口大國,因為資源匱乏,印度人民的生活時刻面臨著挑戰,但也正是比如此,孕育了他們獨特的文化——Jugaad.

印度人有一個思維是"Jugaad",譯為尋找替代方案,我們也可以理解為"變通"。

他們的生活很艱難,可他們並不屈服,而是為此一直在尋找解決難題的方法。

獨特的文化也讓他們的教育呈現出與眾不同的特點。

相較於其他國家,印度人更知道知識的可貴,更加堅信知識改變命運。

在全球500強中有30%的CEO來自印度, 為什麼印度會有如此高比例的管理者誕生,背後必有原因。

印度人善於管理,他們擅長在不規則的變化中發揮管理才能。

一位成功的印度企業家說:"中國人真的很擅長'完成'事情,不像我們印度人這麼能言善辯,印度人從不羞於表達意見,即使這些意見只考慮到了一半,不會等到自己有了非常完美的想法才去做,而是在做的過程中不斷去完善它。"

受到Jugaad思維的影響,孩子們的思想很活躍,想法很多,在課堂上,總有孩子舉手發言。

學生們表達自己的思路,老師也不拘泥於強調標準答案,鼓勵孩子發出自己的聲音,發展個體思考,並在無序中尋找可替代的解決辦法,引導學生通過討論去學習,因為團隊討論確實更能調動起學習的自我驅動力。

五:紳士國度——英國

在英國,有位著名的詩人曾滿含激情地肯定:"即便英格蘭民族不能給世界留下別的什麼東西,單憑'紳士'這個概念,他們就足以造福人類了。"

英國的教育是非常成熟的,如果說芬蘭的教育是"尊重人性",那麼英國的教育絕對的"精英教育"!

縱觀英國的精英教育,體育,學習,慈善等等都是圍繞著一種不放棄的精神,團隊合作的意識。

英國教育是從精神教育開始,如果你想要創造自己的人生價值,要終身學習,要參與社會,這需要對自己有很好的認識,與他人有很好的連結,我們才能達成目標。

如此以來,教育會告訴孩子們這個世界或者是社會存在著很多不同的面向。無論你是貧窮或者是富有,都不應該限制自己的想像,這是蘊藏在英國的教育當中。

就像導演周軼君所概括的:英國教育哲學整體上追求卓越,相信社會進步依靠精英的力量,做那個最好的,不同北歐等國家,信仰平等和公平,信奉不讓一個掉隊,即便如此,英國精英教育的精華在於專業課程之外廣泛的興趣愛好在於讓學生變成一個有趣的人,充滿好奇的人,做一個體魄強健,富有社會責任感的個體。

從《他鄉的童年》這部紀錄片作品中,我們也不能定奪說哪個國家的教育是最好的。

畢竟不同國家的人有不同的個性,自然也有著最適合的教育方式。而不同的教育方式,又導致了不同的個性。

我們所需要做的就是,站在孩子的自身出發,找出適合其發展的方法理念並且予以實施,只有這樣才是"以人為本"的教育。

我是周俊英子,也是3歲寶寶的媽媽,專注育兒知識和分享育兒經驗,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關注我,做一個合格的父母。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他鄉的童年》的三集令人印象深刻:芬蘭、日本、以色列
    從寒露之後的第一個周末開始,我們一個接一個地觀看了紀錄片《他鄉的童年》,這三集令人印象深刻:芬蘭、日本和以色列。在小雪,我們終於再次聚在一起,拿起一杯熱茶,坐下來好好聊聊看電影帶來的感受和靈感。芬蘭的教育令人印象深刻,無論是對別人,對自己,還是對大自然,這裡的人們總是以身作則,謹慎行事。
  • 《他鄉的童年》不是全面的教育報告
    《他鄉的童年》在芬蘭的拍攝。紀錄片試圖表達不同國家對兒童的思考。印度平面設計師畫的「月經百科全書」據說要引進中國了。《他鄉的童年》第四集中,英國私立學校在上課。今年暑期檔一頭一尾兩部熱播劇《少年派》和《小歡喜》都聚焦高考家庭的焦慮和悲喜,掀起了網絡討論熱潮。而趕在開學前上線的教育領域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則把鏡頭轉向了國外的幼兒園和中小學。這部紀錄片共6集,戰地記者出身的周軼君兼任導演和主持人,一集走訪一個國家,分別是日本、芬蘭、印度、英國和以色列,最後回到中國,探尋教育的傳統和未來。
  • 「疫期學」|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軼君走訪芬蘭、日本、印度、以色列及英國等五個國家,最後回到中國,踏上一趟關於教育哲學的思考之旅。沒有競爭的芬蘭教育,怎樣告訴孩子什麼是成功或失敗?貧富差距極大的印度,怎樣用網絡教育彌合孩子之間的差距?集體意識濃厚的日本怎樣讓孩子理解個人和團隊的平衡?這些各具特色的教育模式背後,有一點是相通的,那就是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人」。
  • 《他鄉的童年》芬蘭篇: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孩子,本該在無限的遊戲中學習成長,享受學習帶來的成就與快樂。 成人的功利,一切以目的為導向,對孩子一步步緊逼。進入小學,孩子就站在一條單行道的起跑線上,成績成了唯一的評判標準,我們希望他把個性,稜角統統收起來,努力成為「別人家的孩子」。
  • 豆瓣9.2紀錄片《他鄉的童年》:究竟哪種才是最好的教育?
    最近熱播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正是聚焦於外國教育,一經播出即引起廣泛關注和討論。片中走訪的國家包括日本、芬蘭、印度、英國、以色列。紀錄片從孩子的角度去體驗課堂,從家長的角度去感受不同的教育方式,從不同國家的文化、歷史出發,對教育作一次深刻思考。
  • 看了日本、芬蘭、印度、英國的教育,更明白我們的孩子需要怎樣的未來
    最近有部熱播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或許就可以滿足大家對別處教育方式的好奇與求知慾。在記者周軼君的帶領下,一起到日本、芬蘭、印度、英國和以色列,去探尋教育的不同姿態。1到底哪裡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關一次關不緊的門,不斷教導著孩子要去學會將一件事做到徹底和極致。吃飯的時候,園長甚至還會故意搶孩子的食物,教育孩子要學會自我保護。儘管我無法確認,這兩所幼兒園能否代表日本幼教的整個面貌,但我在那本《日本國立小學365天》中,也確實感受到了日本教育的兩大特點:集體性和細節化。這樣的教育好不好呢?
  • 最紀實,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引爭議 導演回應選材片面質疑
    這部紀錄片共6集,戰地記者出身的周軼君兼任導演和主持人,一集走訪一個國家,分別是日本、芬蘭、印度、英國和以色列,最後回到中國,探尋教育的傳統和未來。迄今為止播出5集的《他鄉的童年》在豆瓣網的評分高達9.2。與此同時,關於該片不夠客觀、只展現精英教育的爭議也如影隨形。周軼君接受新京報專訪時表示,紀錄片有很多不同的拍法,《他鄉的童年》是帶有主持人觀察和主觀思考的那一種。
  • 豆瓣9.0分《他鄉的童年》丨淺析日本、芬蘭教育的異同
    周軼君女士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帶我們領略了日本、芬蘭、印度、英國及以色列等不同國家地區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在豆瓣上得到了9.0的高分,相信看過這部片子,能讓我們對教育有所反思,從而更加從容地去教育孩子。
  • 《他鄉的童年》火爆的背後,體現了內容價值怎樣的生命力?
    「你看的越多你困惑越來越少,」自己選擇拍攝教育紀錄片《他鄉的童年》的第一個目的是拓寬眼界。這是一場兜兜轉轉的旅途:日本、芬蘭、英國、印度、以色列、中國,當節目播出,各國基礎教育的差異性展現在觀眾面前時,引發的共鳴讓周意外。她開始從更深層的土壤探究原因。
  • 《他鄉的童年》治癒一生的童年是怎樣煉成的
    日本的集體教育了解下日本的學校和家庭教育從小就十分注重對孩子自理能力憤怒小鳥的創始人告訴我們:芬蘭所奉行的教育理念正如我們2000多年前孔子所言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在芬蘭,老師並沒有在教,而是孩子們自己在學。似乎芬蘭的孩子才是真真正正地為了自己而學習,而反思我們的教育可能更好地踐行了嚴格而忽視了樂趣,孩子學習多少都有為了迎合家長、迎合學校和老師的期望。
  •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好的教育不是單方面的灌輸
    在日本的幼兒園裡,老師會教導孩子如何使用身體語言提升自信,增強自身對周圍的影響力。更難的是,日本的幼師會身體力行地引導孩子一起這樣去做。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日本學堂的上課速度會格外的快,感覺就像看視頻開了1.5倍速一樣,整個氣勢和節奏一下子出來了,使得學生更加的專注和投入。 教育的力量,往往就體現在細節之中。日本人對細節的關注,恐怕全世界無出其右。
  • 他鄉的童年:領跑全球的芬蘭教育,對我們家庭積極教育的啟迪
    《他鄉的童年》這部紀錄片,第二集講的是芬蘭教育,海小姐姐我全程都是羨慕嫉妒啊,腦海裡不斷徘徊著,可以移民嗎?可以去當那裡的老師嗎?回到主題,咱今天先聊一下芬蘭的積極教育。一起來扒一扒吧!芬蘭教師又說到,孩子唯一的評估。不是他們在學科中學了多少知識。而是他們如何學習。這一點也是我一直在提倡的,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每一個孩子都能成為天才。那什麼樣的才是正確的學習方法呢,這就是需要我們家長和老師加以引導的了。自己如何學習?
  •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展現英國精英教育的本質
    最近的教育圈被一部紀錄片刷屏了——《他鄉的童年》,在這部豆瓣9.2分的6集紀錄片中,周軼君以一個中國母親的視角,走訪芬蘭、日本、印度、以色列及英國等五個國家,探尋各地不同的教育之道。
  •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芬蘭篇:零壓力,不考試,卻成為教育最強國(內含中獎名單)
    《他鄉的童年》的導演和出境記者周軼君,曾是新華社駐巴以地區記者,第二屆 CCTV「中國記者風雲榜」得主。她的《在埃及數駱駝》一文被編進了九年義務教育六年級第二學期課本,多次擔任《鏘鏘三人行》的嘉賓。同時,她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出於和中國家長一樣的教育焦慮,她走訪了日本、芬蘭、印度、以色列及英國等五個國家,最後回到中國,踏上一趟關於教育哲學的思考之旅,製作了這部教育紀錄片《他鄉的童年》,紀錄片一上線就引發了熱議,目前播放至第5期,豆瓣評分高達9.2分,引發很多家長的思考。
  • 豆瓣9.2分跨國紀錄片《他鄉的童年》:中國教育差距在哪兒?
    9月25日晚,《他鄉的童年》第五集《破解「創業之國」以色列的教育密碼》上線。這部獲得豆瓣9.2高分的國產紀錄片一共六集,導演周軼君走訪了芬蘭、日本、印度、以色列及英國等五個國家,最後回到中國,踏上一趟關於教育哲學的思考之旅。究竟其他國家的教育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 9.2高分紀錄片《他鄉的童年》,解析日本網紅幼兒園,家長必看
    最近豆瓣評分9.2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火得不要不要的,成都某幼兒園還特設演講專題,分享其中的所見所悟所感。記者周軼君先後走訪:日本、芬蘭、印度、以色列、英國,記錄了不同國家不同的幼兒教育理念。園助今兒想聊聊第一集《日本篇》。
  • 《他鄉的童年》:對中國家庭教育的啟發
    看完《他鄉的童年》給我很深印象就是大家都很重視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願意讓他們去嘗試,哪怕做不好也沒關係。日本開篇就展現了一個還在讀幼兒園的小女孩的起床過程,自己完成洗漱,有模有樣的穿衣服疊衣服,相信很多中國父母都豔羨吧。
  • 一位行走在路上的母親|專訪《他鄉的童年》導演周軼君
    片子記錄了日本、芬蘭、印度、以色列、英國五個國家 不同背景下的童年教育, 最後又回到了中國。 Q&A Q:作為一名國際記者,當初是什麼契機讓您關注到教育這個議題,並想要做一部關於探索他鄉童年的紀錄片的?可以簡要談談您和「教育」的淵源嗎?
  • 《他鄉的童年》刷爆教育圈
    想解開心中的問號,或者這個題太大了,沒有標準答案的話,至少能到哪裡去找一找啟示吧,了給自己的困惑一個交代,周軼君走訪了五個國家,芬蘭,日本,印度,以色列,英國。「日本人做事完美到變態,小時候也這樣嗎?和我們理解的是一個概念嗎?」「印度人口多,公共教育也算不上好,為什麼世界500強裡印度籍的高管那麼多?」「以色列猶太神話,有沒有看過那裡的孩子是在怎麼樣的觀念裡長成的?」「英國留學或遊學,我們談論『英式貴族教育』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踏上一趟關於教育哲學的思考之旅
    軼君走訪芬蘭、日本、印度、以色列及英國等五個國家,最後回到中國,踏上一趟關於教育哲學的思考之旅。沒有競爭的芬蘭教育,怎樣告訴孩子什麼是成功或失敗?貧富差距極大的印度,怎樣用網絡教育彌合孩子之間的差距?集體意識濃厚的日本怎樣讓孩子理解個人和團隊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