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怎樣才是最好的教育?這個問題人類一直都在探討,但是直至今日也沒有標準答案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的導演周軼君和她的團隊,為了解答這一疑惑,開始了跨六國的解惑之旅。
從崇尚平等的芬蘭,到集體主義的日本、階層分化明顯的印度、追求創新創業的以色列以及推崇精英教育的英國,最後再回到中國。
到底什麼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我們又該怎樣給予孩子最好的教育呢?
或許在《他鄉的童年》裡,可以給我們提供一些建議和答案。
一:教育強國——芬蘭
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網絡(SDSN)發布的2019年《世界幸福感報告》中,芬蘭蟬聯全球最幸福國家。而芬蘭的教育體系,也一直被視為典範。
芬蘭教育的出眾風格到底是什麼?在紀錄片中也給出了它的答案:平等,自由,積極教育。
要是在芬蘭詢問,芬蘭最好的學校是哪一所,芬蘭人民甚至敢說理直氣壯的回答:"芬蘭最好的學校,就是離家最近的那一所。因為每個學校的質量都一樣高。"
因為在芬蘭,學校之間的資源是平等的、師源是平等的、生源也是平等的,師生都擁有充分的自由,教師可以自由選擇授課方法。
與中國充滿焦慮和壓力的競爭環境不同,芬蘭的教育背景少了很多"硝煙",因為在裡沒有考核,沒有競爭,孩子們在學校裡很自由,不僅沒有穿著上的強制要求,課堂氣氛也非常的輕鬆自在、
芬蘭的課堂自由,註定老師們的教學方式也不會是照本宣科,在他們看來——即便孩子不擅長數學、不擅長文學、不擅長藝術,都不是什麼大事,因為他們堅信,每個孩子都會有自己擅長的方面。
在芬蘭,9歲的孩子就可以說出這樣的成熟的話來:成功的定義,簡單來說就是有工作,有房子,有老婆,就已經很好了。再往上,就都是附加的東西了。"
二:"規矩森嚴"的日本
來到了日本,紀錄片中給我們展現出的日本是講究個人儀表,更講究團體和規則。
在日本,孩子在幼兒園時就被教育告誡要遵守並維護團體的秩序和規則。
很多細節都有體現,比如:
教室入門處的地板上,繪製了拖鞋的圖案,提醒孩子要把鞋子擺正。
推拉門經過特殊設計,孩子的力量無法一次性關上,必須關第二次才能嚴絲合縫。因為如果忘記了,門就會關不緊,冷風就會吹進來,靠門近的孩子就會冷。
之所以有這樣特殊的設計,就是為了教會每個孩子,最後進來要隨手關門,不然就會給其他人添麻煩。
這些小細節上安排,都是在教育孩子通過親身經歷懂得一個道理——如果你一件事沒有做完整,就會有人因為你的失誤而受傷。
而我們通過觀看日本所展現的教育方式,也能明白為什麼日本以做事嚴謹,追求完美而聞名。他們的追求完美,是為了讓團隊更好,是為了不給別人添麻煩。
三:極有個性的以色列
"我們做工程,做電子產品,給機器人編程,也負責項目公關,商業部分,尋找贊助商......"
很難想像,這些老練的話來自幾個高中生的口中,他們就是來自以色列阿克發·阿亞洛克高中裡的一個獨立的Green Start學院。
在這個學院裡活躍著13個創業團隊,創業團隊裡年齡最小的只有13歲,最年長的也不過17歲。
創新是創業的基礎,沒有權威,質疑一切,這是以色列教育中的靈魂。
而也是受到這一教育理念的影響和作用,以色列迸發出的創新能力是令人嘆服的,這也解釋了為何以色列會成為"中東矽谷"。
為了調動國民的創新活力,以色列官方近些年乾脆成立了專業的創新相關部門,經常會組織年輕人搞創意馬拉松競賽,競賽內容就是:在24小時內組織小分隊,拿出新的方案。
而辯論也是以色列教育中非常顯著的一個特點,阿里爾博士作為以色列軍方製藥部門主管,他認為以色列之所以成為創業大國,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品質就是保持個性、善於質疑。
"這也是讓我們的組織真正靈活的原因。"阿里爾博士重點點明了創新和質疑所發揮的作用。
他們不把失敗視為結局,孩子也不會被失敗的經歷定義,就像紀錄片裡以色列的這位媽媽——納娃說的那樣:沒有人總是會成功,每個人都需要知道如何應對失敗。
因為只有知道如何應對失敗,才能更好的應對成功。
四:資源匱乏下催生更頑強的教育
印度作為人口大國,因為資源匱乏,印度人民的生活時刻面臨著挑戰,但也正是比如此,孕育了他們獨特的文化——Jugaad.
印度人有一個思維是"Jugaad",譯為尋找替代方案,我們也可以理解為"變通"。
他們的生活很艱難,可他們並不屈服,而是為此一直在尋找解決難題的方法。
獨特的文化也讓他們的教育呈現出與眾不同的特點。
相較於其他國家,印度人更知道知識的可貴,更加堅信知識改變命運。
在全球500強中有30%的CEO來自印度, 為什麼印度會有如此高比例的管理者誕生,背後必有原因。
印度人善於管理,他們擅長在不規則的變化中發揮管理才能。
一位成功的印度企業家說:"中國人真的很擅長'完成'事情,不像我們印度人這麼能言善辯,印度人從不羞於表達意見,即使這些意見只考慮到了一半,不會等到自己有了非常完美的想法才去做,而是在做的過程中不斷去完善它。"
受到Jugaad思維的影響,孩子們的思想很活躍,想法很多,在課堂上,總有孩子舉手發言。
學生們表達自己的思路,老師也不拘泥於強調標準答案,鼓勵孩子發出自己的聲音,發展個體思考,並在無序中尋找可替代的解決辦法,引導學生通過討論去學習,因為團隊討論確實更能調動起學習的自我驅動力。
五:紳士國度——英國
在英國,有位著名的詩人曾滿含激情地肯定:"即便英格蘭民族不能給世界留下別的什麼東西,單憑'紳士'這個概念,他們就足以造福人類了。"
英國的教育是非常成熟的,如果說芬蘭的教育是"尊重人性",那麼英國的教育絕對的"精英教育"!
縱觀英國的精英教育,體育,學習,慈善等等都是圍繞著一種不放棄的精神,團隊合作的意識。
英國教育是從精神教育開始,如果你想要創造自己的人生價值,要終身學習,要參與社會,這需要對自己有很好的認識,與他人有很好的連結,我們才能達成目標。
如此以來,教育會告訴孩子們這個世界或者是社會存在著很多不同的面向。無論你是貧窮或者是富有,都不應該限制自己的想像,這是蘊藏在英國的教育當中。
就像導演周軼君所概括的:英國教育哲學整體上追求卓越,相信社會進步依靠精英的力量,做那個最好的,不同北歐等國家,信仰平等和公平,信奉不讓一個掉隊,即便如此,英國精英教育的精華在於專業課程之外廣泛的興趣愛好在於讓學生變成一個有趣的人,充滿好奇的人,做一個體魄強健,富有社會責任感的個體。
從《他鄉的童年》這部紀錄片作品中,我們也不能定奪說哪個國家的教育是最好的。
畢竟不同國家的人有不同的個性,自然也有著最適合的教育方式。而不同的教育方式,又導致了不同的個性。
我們所需要做的就是,站在孩子的自身出發,找出適合其發展的方法理念並且予以實施,只有這樣才是"以人為本"的教育。
我是周俊英子,也是3歲寶寶的媽媽,專注育兒知識和分享育兒經驗,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關注我,做一個合格的父母。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