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顆椰子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首先讓他們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看完《他鄉的童年》給我很深印象就是大家都很重視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願意讓他們去嘗試,哪怕做不好也沒關係。日本開篇就展現了一個還在讀幼兒園的小女孩的起床過程,自己完成洗漱,有模有樣的穿衣服疊衣服,相信很多中國父母都豔羨吧。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放手讓孩子自己做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步驟。芬蘭教育中也有這樣的獨立意識培養,學校衣櫥整齊掛著孩子自己的衣物,同樣也是讓他們自己穿戴以及整理。
想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性,父母可以讓孩子學會自己洗漱、穿衣、吃飯、做家務等事情,這個過程中,我們要有耐心,如果孩子不願意配合也不要覺得麻煩就放棄,也不要因為孩子做的不好就去指責。可以像那位日本媽媽一樣,學會靈活應變,在學習過程中,增加趣味性,使孩子願意去學習適應它。
讓孩子去親近自然,他可以從自然裡學到很多大城市裡所沒有的眼界。
芬蘭號稱「教育最強國」,教育平等,沒有競爭是他們的教育特色。芬蘭教育更側重以鼓勵引導為主的「積極教育」,認為學習是為了生活。
芬蘭森林覆蓋率很高,使他們會把孩子帶到森林去探索教學,讓孩子去親近自然,目的是培養孩子與自然的關係,讓他們懂得愛惜自然。芬蘭老師認為「在森林裡面,什麼課都可以教」。
日本也有讓孩子親近自然的措施,藤幼兒園以讓孩子自由爬樹,釋放天性,在門口擺放一些昆蟲、洋蔥,甚至讓孩子自己動手去種植等方式認識自然,享受自然,從中去學會獨立思考,開拓思維。
也許這些在你眼中覺得沒什麼,可是影響總是從一點一滴的小事開始。每一個發現,都有助於孩子培養自信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
那麼在大都市的我們也可在閒暇之餘帶孩子去公園,去爬山甚至海邊等戶外去認識自然,發現自然。或是撿撿樹葉做書籤、撿貝殼做項鍊等這樣手工小遊戲也可以增加更多探索的樂趣。相信在大自然的環境下,發現新知識總是很容易的。
《財富》世界500強公司中,30%的公司由印度人擔任CEO。他們教育鼓勵他們用有限的資源來解決問題,敢於挑戰權威,敢於表達自我。
在印度的課堂,表達自我從來沒有缺席過,他們不接受標準答案,只要自己有想法就會舉手表達,哪怕說出的話沒有邏輯,然後在討論中找尋答案,甚至於老師認為有人挑戰是他們教學的目的。
所以我們要讓孩子學會勇敢表達自己,比如,記者周軼君問,「孩子要我給他買一個平板電腦該怎麼做」,印度老師說:「首先問清他想要的理由」,而不是第一時間就去拒絕她。日常的時候,別打擊孩子問問題的積極性,也可以在家裡做一個問題牆,類似英國篇中,牆上貼一些價值觀或是抽象問題,鼓勵他們開拓思考,表達自我。
英國教育中紳士文化是世界聞名的,他們期望培養出一群體魄強健、對社會充滿責任感的個體。威斯敏特公學校長認為英國最好的教育部分是鼓勵年輕人全面參與社會,培養學生為社會做貢獻的責任,教會孩子批判獨立的思考。
學校會不定期組織同學去做「慈善工作」,舉辦籌款活動,討論如何幫助特殊人群以及我們可以做些什麼的相關課題。
我們在生活中,可以帶孩子去養老院,給小區環境打掃衛生或是到公眾場合做些公益活動等方式,去培養孩子們的社會責任感,富有同理心。但有的時候也要注意一個度,那些超出自身能力範圍的幫助別去做。因為無腦的見義勇為造成的悲劇太多太多,重視社會責任的同時也別忘了告訴孩子安全意識,有些在危險面前,保護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在以色列失敗並不可怕,父母更期望的是孩子能在這一過程裡學到什麼,然後繼續前進,認為孩子的成功就是成為自己。
在以色列,英雄是那一些失敗了很多次,但是依然敢再次嘗試的人。
他們不會被一時的失敗就去定義自己,也不會因為失敗的結果去否定你曾經的努力。
社會進步讓孩子不太容易遇到挫折與失敗,我們常常不希望孩子因為失敗而放棄自己。這一過程中,需要父母從小正確引導他們,告訴他們失敗並不可怕,也不是終點,吸取教訓再次啟航。
可以讓我們把正確思想灌輸給孩子方式有很多,比如講故事,可以說一些關於失敗的故事,或者孩子崇拜的人物遭遇失敗的例子等等,引發他思考,既而建立對失敗含義的正確認識。
文章最後,我還想強調一點就是一定要正確認識孩子與父母的關係,不要覺得孩子什麼都不懂,就認為自己是權威,就想安排孩子方方面面,也不要迫切想跟孩子做朋友,你要知道孩子真正的朋友永遠不會是你。父母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引路人,孩子與父母關係應該是平等的,對父母的感情可以是尊敬可以是愛,但千萬別只剩下服從或是溺愛。
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也是不斷學習及提升自我的過程。
就像蓮花幼兒園的園長認為,讓家長和孩子一起成長,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如他所手寫的那條幅一樣,「孩子是大人的父母」。
這部紀錄片給我對家庭教育的啟發還有很多,這裡不再一一闡述,留給大家更多思考空間。如果對教育孩子,你還有很多困擾的話,歡迎大家去專欄學習餘世維老師講的《家教與社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