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鄉的童年》:對中國家庭教育的啟發

2020-12-01 世維學社

作者:一顆椰子



1. 培養獨立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首先讓他們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看完《他鄉的童年》給我很深印象就是大家都很重視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願意讓他們去嘗試,哪怕做不好也沒關係。日本開篇就展現了一個還在讀幼兒園的小女孩的起床過程,自己完成洗漱,有模有樣的穿衣服疊衣服,相信很多中國父母都豔羨吧。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放手讓孩子自己做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步驟。芬蘭教育中也有這樣的獨立意識培養,學校衣櫥整齊掛著孩子自己的衣物,同樣也是讓他們自己穿戴以及整理。



想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性,父母可以讓孩子學會自己洗漱、穿衣、吃飯、做家務等事情,這個過程中,我們要有耐心,如果孩子不願意配合也不要覺得麻煩就放棄,也不要因為孩子做的不好就去指責。可以像那位日本媽媽一樣,學會靈活應變,在學習過程中,增加趣味性,使孩子願意去學習適應它。


2. 接觸自然


讓孩子去親近自然,他可以從自然裡學到很多大城市裡所沒有的眼界。


芬蘭號稱「教育最強國」,教育平等,沒有競爭是他們的教育特色。芬蘭教育更側重以鼓勵引導為主的「積極教育」,認為學習是為了生活。


芬蘭森林覆蓋率很高,使他們會把孩子帶到森林去探索教學,讓孩子去親近自然,目的是培養孩子與自然的關係,讓他們懂得愛惜自然。芬蘭老師認為「在森林裡面,什麼課都可以教」。


日本也有讓孩子親近自然的措施,藤幼兒園以讓孩子自由爬樹,釋放天性,在門口擺放一些昆蟲、洋蔥,甚至讓孩子自己動手去種植等方式認識自然,享受自然,從中去學會獨立思考,開拓思維。



也許這些在你眼中覺得沒什麼,可是影響總是從一點一滴的小事開始。每一個發現,都有助於孩子培養自信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


那麼在大都市的我們也可在閒暇之餘帶孩子去公園,去爬山甚至海邊等戶外去認識自然,發現自然。或是撿撿樹葉做書籤、撿貝殼做項鍊等這樣手工小遊戲也可以增加更多探索的樂趣。相信在大自然的環境下,發現新知識總是很容易的。


3. 表達自我


《財富》世界500強公司中,30%的公司由印度人擔任CEO。他們教育鼓勵他們用有限的資源來解決問題,敢於挑戰權威,敢於表達自我。


在印度的課堂,表達自我從來沒有缺席過,他們不接受標準答案,只要自己有想法就會舉手表達,哪怕說出的話沒有邏輯,然後在討論中找尋答案,甚至於老師認為有人挑戰是他們教學的目的。



所以我們要讓孩子學會勇敢表達自己,比如,記者周軼君問,「孩子要我給他買一個平板電腦該怎麼做」,印度老師說:「首先問清他想要的理由」,而不是第一時間就去拒絕她。日常的時候,別打擊孩子問問題的積極性,也可以在家裡做一個問題牆,類似英國篇中,牆上貼一些價值觀或是抽象問題,鼓勵他們開拓思考,表達自我。


4. 社會責任感


英國教育中紳士文化是世界聞名的,他們期望培養出一群體魄強健、對社會充滿責任感的個體。威斯敏特公學校長認為英國最好的教育部分是鼓勵年輕人全面參與社會,培養學生為社會做貢獻的責任,教會孩子批判獨立的思考。


學校會不定期組織同學去做「慈善工作」,舉辦籌款活動,討論如何幫助特殊人群以及我們可以做些什麼的相關課題。



我們在生活中,可以帶孩子去養老院,給小區環境打掃衛生或是到公眾場合做些公益活動等方式,去培養孩子們的社會責任感,富有同理心。但有的時候也要注意一個度,那些超出自身能力範圍的幫助別去做。因為無腦的見義勇為造成的悲劇太多太多,重視社會責任的同時也別忘了告訴孩子安全意識,有些在危險面前,保護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5. 面對失敗


在以色列失敗並不可怕,父母更期望的是孩子能在這一過程裡學到什麼,然後繼續前進,認為孩子的成功就是成為自己。


在以色列,英雄是那一些失敗了很多次,但是依然敢再次嘗試的人。


他們不會被一時的失敗就去定義自己,也不會因為失敗的結果去否定你曾經的努力。



社會進步讓孩子不太容易遇到挫折與失敗,我們常常不希望孩子因為失敗而放棄自己。這一過程中,需要父母從小正確引導他們,告訴他們失敗並不可怕,也不是終點,吸取教訓再次啟航。


可以讓我們把正確思想灌輸給孩子方式有很多,比如講故事,可以說一些關於失敗的故事,或者孩子崇拜的人物遭遇失敗的例子等等,引發他思考,既而建立對失敗含義的正確認識。



文章最後,我還想強調一點就是一定要正確認識孩子與父母的關係,不要覺得孩子什麼都不懂,就認為自己是權威,就想安排孩子方方面面,也不要迫切想跟孩子做朋友,你要知道孩子真正的朋友永遠不會是你。父母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引路人,孩子與父母關係應該是平等的,對父母的感情可以是尊敬可以是愛,但千萬別只剩下服從或是溺愛。


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也是不斷學習及提升自我的過程。


就像蓮花幼兒園的園長認為,讓家長和孩子一起成長,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如他所手寫的那條幅一樣,「孩子是大人的父母」。


這部紀錄片給我對家庭教育的啟發還有很多,這裡不再一一闡述,留給大家更多思考空間。如果對教育孩子,你還有很多困擾的話,歡迎大家去專欄學習餘世維老師講的《家教與社會競爭力》。


相關焦點

  • 《他鄉的童年》不是全面的教育報告
    《他鄉的童年》在芬蘭的拍攝。紀錄片試圖表達不同國家對兒童的思考。印度平面設計師畫的「月經百科全書」據說要引進中國了。《他鄉的童年》第四集中,英國私立學校在上課。周軼君接受新京報專訪時表示,紀錄片有很多不同的拍法,《他鄉的童年》是帶有主持人觀察和主觀思考的那一種。「我們不是做一份全面科學的教育報告,而是希望用直觀感性的故事讓觀眾有所啟發。」創作初衷尋找與孩子的溝通方式8月28日,《他鄉的童年》上線優酷視頻。
  • 最紀實,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引爭議 導演回應選材片面質疑
    而趕在開學前上線的教育領域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則把鏡頭轉向了國外的幼兒園和中小學。這部紀錄片共6集,戰地記者出身的周軼君兼任導演和主持人,一集走訪一個國家,分別是日本、芬蘭、印度、英國和以色列,最後回到中國,探尋教育的傳統和未來。迄今為止播出5集的《他鄉的童年》在豆瓣網的評分高達9.2。與此同時,關於該片不夠客觀、只展現精英教育的爭議也如影隨形。
  • 他鄉的童年:領跑全球的芬蘭教育,對我們家庭積極教育的啟迪
    《他鄉的童年》這部紀錄片,第二集講的是芬蘭教育,海小姐姐我全程都是羨慕嫉妒啊,腦海裡不斷徘徊著,可以移民嗎?可以去當那裡的老師嗎?回到主題,咱今天先聊一下芬蘭的積極教育。一起來扒一扒吧!《他鄉的童年》更多精彩文章》》》》》》》》
  • 他鄉的教育,他鄉的童年
    」各國的孩子受不同的教育、不同的環境影響,有著不同的童年,乃至不同的人生。本文為《他鄉的童年》觀後感,作者試圖以客觀理性的角度,看他鄉的教育,以及於我們這片土地的借鑑意義。《他鄉的童年》是一個以教育為主題的紀錄片,導演兼主持周軼君女士走訪了幾個不同的國家去參觀採訪他們的幼兒園和小學教育,我重點看的是其中對芬蘭和英國這兩個國家的拍攝。我的出發點是去看不同的環境形成的教育理念和行為對我們可以有怎樣的參考意義,可以讓我們在面對不同的教育理念時能理解其背後的文化。先說說芬蘭。
  •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成長,從來不只有一個樣子!
    教育,是中國各個階層共同焦慮的話題,無數家庭窮盡所有把孩子送去國外,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紀錄片《他鄉的童年》講述幾個國家對孩子教育截然不同的態度。在網際網路上有極高的熱度,豆瓣評分高達9.1分。因為教育,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也是中國各個階層共同焦慮的話題。
  • 《他鄉的童年》芬蘭篇: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紀錄片 《他鄉的童年》《他鄉的童年》芬蘭篇,似乎給出了答案。 沒有任何考試,沒有任何競爭形式的芬蘭教育,怎樣告訴孩子什麼是成功或失敗?她走訪芬蘭、日本、印度、以色列及英國等五個國家,最後回到中國,踏上一趟關於教育哲學的思考之旅。 被譽為全球教育水平最高的芬蘭,奉行平等的教育理念。只有500萬人口的北歐國,卻稱為教育最強國,這裡的孩子成績好,創意強。還快快樂樂零壓力。梁文道在他的《開卷八分鐘》節目中,也對芬蘭的教育體系讚不絕口。
  • 《他鄉的童年》治癒一生的童年是怎樣煉成的
    心理學家阿德勒在《兒童的人格教育》一書中講過這樣一句話: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而不幸的人卻要用一生去治癒童年。雖然看起來可能有點誇張,但是不得不說,我們在童年時期的經歷,尤其是在童年時期接受的教育對以後人生的方方面面都有著深遠的影響。那什麼樣的教育是好的教育呢?
  • 《他鄉的童年》火爆的背後,體現了內容價值怎樣的生命力?
    「你看的越多你困惑越來越少,」自己選擇拍攝教育紀錄片《他鄉的童年》的第一個目的是拓寬眼界。這是一場兜兜轉轉的旅途:日本、芬蘭、英國、印度、以色列、中國,當節目播出,各國基礎教育的差異性展現在觀眾面前時,引發的共鳴讓周意外。她開始從更深層的土壤探究原因。
  • 豆瓣9.1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什麼才是最好的教育?
    六集系列紀錄片《他鄉的童年》上線不到一周,豆瓣評分9.1紀錄片的第一集來到了我們的鄰國——日本。清晨,在大阪的若松家庭,媽媽輕輕進入女兒花果的房間「小花早安,起床了,加油加油!」如果和中國父母的期望相比,就會覺得這些要求也實在是太「簡單」,但在走訪芬蘭的這段時間裡,卻讓周軼君漸漸體會到了其中的奧義。在這個以教育聞名全球的北歐國家,節目展示了其尊重和鼓勵為核心的家庭教育方式,學科和心智並重的理念,能讓孩子更自由地選擇自己的興趣。
  • 當我們說起教育時——《他鄉的童年-芬蘭篇》
    看芬蘭篇的時候,彈幕評論幾乎一邊倒,點讚芬蘭的教育觀念,吐槽中國式教育的嚴苛、死板、扼殺兒童的天分,似乎沒讓發這些話的人混出ta想混到的地位全部都「歸功」於中國的教育。芬蘭的教育中沒有競爭,講求公平,重在啟發,芬蘭的教育者一直努力給他們未來的花朵創造一種開放又較為個性化的環境和教育方式。
  • 「疫期學」|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教育,是中國各個階層共同焦慮的話題,無數家庭窮盡所有把孩子送去國外,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身為兩個孩子的母親,常年報導國際新聞的記者周軼君感受到同樣的焦慮。軼君走訪芬蘭、日本、印度、以色列及英國等五個國家,最後回到中國,踏上一趟關於教育哲學的思考之旅。沒有競爭的芬蘭教育,怎樣告訴孩子什麼是成功或失敗?貧富差距極大的印度,怎樣用網絡教育彌合孩子之間的差距?
  • 《他鄉的童年》:領跑世界的芬蘭教育,不只是沒考試,沒競爭
    最近一部關於教育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在朋友圈刷屏。知名記者周軼君以兩個孩子母親的身份,為解決自己對教育的困惑,走進六個國家的課堂、校園、家庭,與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老師和家長切身交流之後,帶來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這個紀錄片在豆瓣上一舉拿下9.2的高分。
  • 一位行走在路上的母親|專訪《他鄉的童年》導演周軼君
    最近網上大火的一部紀錄片 《他鄉的童年》 引爆了人們關於不同教育模式的熱烈討論 片子質量之高 連一向評分嚴苛的豆瓣 也給出了9.0的高分
  • 豆瓣9.2分跨國紀錄片《他鄉的童年》:中國教育差距在哪兒?
    9月25日晚,《他鄉的童年》第五集《破解「創業之國」以色列的教育密碼》上線。這部獲得豆瓣9.2高分的國產紀錄片一共六集,導演周軼君走訪了芬蘭、日本、印度、以色列及英國等五個國家,最後回到中國,踏上一趟關於教育哲學的思考之旅。究竟其他國家的教育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 《他鄉的童年》——花樣教育之日本篇
    今天給大家帶來一部豆瓣評分高達9.1分的紀錄片,它就是《他鄉的童年》,知名記者,主持人周軼君將以兩位孩子的母親與教育從業者的身份帶我們走進不同國度之間,探尋不同國家間教育發展的理念。從孩子的角度去體驗課堂,以大人的視野去感受不同的教育文化。
  • 《他鄉的童年》的三集令人印象深刻:芬蘭、日本、以色列
    從寒露之後的第一個周末開始,我們一個接一個地觀看了紀錄片《他鄉的童年》,這三集令人印象深刻:芬蘭、日本和以色列。在小雪,我們終於再次聚在一起,拿起一杯熱茶,坐下來好好聊聊看電影帶來的感受和靈感。芬蘭的教育令人印象深刻,無論是對別人,對自己,還是對大自然,這裡的人們總是以身作則,謹慎行事。
  • 《他鄉的童年》:離家最近的就是最好的學校,觸動人心的教育真美
    《他鄉的童年》追完了。「領跑全球的芬蘭教育」是唯一讓主持人感動落淚的一集。我看完亦是滿心歡喜,原來世界上真有夢想中的教育。這種教育理念極致美好,既有大愛,又重視個體的內心感受,整體和細節、藝術和生活完美的結合在一起。
  • 警惕童年恐慌,家庭教育專家孫雲曉解讀「家長焦慮」
    新京報訊(記者 戚望)「兒童童年的恐慌背後,實則是父母的恐慌。」12月13日,在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七屆年會家庭教育論壇會場上,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孫雲曉對「中國式焦慮」進行拆解,幫助家長解決孩子的「童年恐慌」。
  • 《他鄉的童年》教育的範式——芬蘭
    芬蘭的教育是公認的世界第一,最開始只是有所耳聞,而當我看了紀錄片《他鄉的童年》中的芬蘭篇時,才真正了解了一點點其成功所在。俗話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芬蘭把教育看得極為重要,而我國也講究科教興國,兩國都有義務教育,為何國內的教育為何總是受人詬病?「學區房」「報補習班潮」等等現象為何如此盛行?
  • 豆瓣9.2紀錄片《他鄉的童年》:究竟哪種才是最好的教育?
    教育,一直是中國各階層共同關注的話題。智課教育發布的一份《中國家長教育焦慮指數調查報告》顯示,68%的家長高度焦慮教育問題,最焦慮的是孩子的幼兒和小學階段。很多家庭傾盡全力把孩子送去國外上學,就是希望孩子能得到更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