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鄉的童年》:離家最近的就是最好的學校,觸動人心的教育真美

2020-12-16 娃娃媽媽愛學習

原創文章,版權歸「娃娃媽媽愛學習」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他鄉的童年》追完了。

「領跑全球的芬蘭教育」是唯一讓主持人感動落淚的一集。

我看完亦是滿心歡喜,原來世界上真有夢想中的教育。這種教育理念極致美好,既有大愛,又重視個體的內心感受,整體和細節、藝術和生活完美的結合在一起。

最有感觸的是《憤怒的小鳥》聯合創始人彼得.韋斯特巴卡的自問自答。

如果問芬蘭最好的學校是哪一所?最近的那一所。

換句話說,芬蘭的每所學校都是好學校。敢這麼說是有原因的:一是芬蘭的教育是經過精心設計的,每個學校出來的孩子都有出路;二是所有教師的教育程度很高,極受信任;三是芬蘭每所學校獲得的政府教育資源是一樣的,不管是首都的學校,還是遠離首都位於北極圈的學校;

想起國人為了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鄉村的父母追到縣城,縣城的父母追到市裡,市裡的父母又跑去省會,城裡的父母還得追學區房,一片亂象,一聲嘆息!

讓每一個孩子都接受最好的教育,教育資源公平分配,是芬蘭教育的大愛體現之一。其次,芬蘭教育的大愛還體現在讓孩子們從小就知道,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所有的孩子被公平對待,從小就懂得什麼是平等。任何工作都是好工作,職業也沒有好壞之分,完全依照自己的興趣選擇。孩子們沒有攀比心,內心安靜又富足豐盛。

芬蘭教育,還強調讓個體得到足夠的尊重,個體包括老師和學生,這也是主持人君君最為感動的地方。

師範大學的芬蘭老師,入校前要做心理測試,確保每一個老師真正的熱愛家庭、關心他人。入學後,對於老師的髮型、穿著沒有任何限制,老師們完全依照自己的喜好自由選擇,她們幾乎一人一個發色。

尊重老師還表現在對老師們沒有任何的績效考評,沒有職稱評級制度,滿足一定的年限自動加薪。老師們只需專心為孩子們工作,確保教育工作符合孩子們的興趣。

芬蘭教育對孩子們的尊重和關愛,更是滲透在生活的各個角落。

剛出生的寶寶都能獲得政府贈送的免費紙盒子。

帶著嬰兒車的媽媽免費乘坐任何的公共運輸,並不是給媽媽省錢,而是因為媽媽帶著太多東西,又要照顧孩子,購買車票很不方便!我想媽媽們一定都有同感!

父母對孩子的任何暴力都是被禁止的,包括語言。這個中國父親因為輔導女兒做數學作業,彈了下孩子的腦門,被兒童保護部門約談3次,每次2-3個小時。

如果孩子們的學不好,老師一定是找自己教學的方法出了問題,而不是說孩子出了問題。

如果孩子表現好,老師會給他發一張「越獄卡」,可以在自己不想寫作業的時候使用,少寫一次作業。

孩子們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任何事情,就算這些事情對他的學習和從業沒有任何的幫助。就像誰都可以畫畫一樣,只要自己感興趣,都會得到支持,成為陪伴自己一生的愛好,帶給自己快樂。

老師會引導孩子們了解自己,活出自我。這真的很重要,活出自己的人不會人云亦云,隨波逐流,有自己獨立的人生理念,可以在怡然自得、舒適的生活在這個世界。

如主持人所言,領先全國的芬蘭教育,受制於經濟國情,我們的孩子很難馬上就享受到如此先進的教育。

但作為父母,可以從中學到很多,給孩子更多的尊重,讓家庭教育做得更好。我一直堅信,良好的家庭教育能給孩子更大的力量適應外部環境,可以引導孩子成為更好的人。

如果你也重視家庭,一定不要錯過這部紀錄片。

-END-

娃娃媽媽愛學習:一個免費的「家長課堂」,這裡有實用的育兒知識、方法、案例分析,專注於兒童智慧、好習慣、心理健康、親子關係。

相關焦點

  •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教育?
    出自周軼君導演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剛剛播出,便在豆瓣獲得9.1高分。不同國家的人有不同的個性,自然也有著最適合的教育方式。而不同的教育方式,又導致了不同的個性。這部紀錄片,就是講述幾個國家對孩子教育截然不同的態度。被人羨慕的教育並不完美,被人批判的方式並非毫無用處。
  • 《他鄉的童年》不是全面的教育報告
    《他鄉的童年》在芬蘭的拍攝。紀錄片試圖表達不同國家對兒童的思考。印度平面設計師畫的「月經百科全書」據說要引進中國了。《他鄉的童年》第四集中,英國私立學校在上課。而趕在開學前上線的教育領域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則把鏡頭轉向了國外的幼兒園和中小學。這部紀錄片共6集,戰地記者出身的周軼君兼任導演和主持人,一集走訪一個國家,分別是日本、芬蘭、印度、英國和以色列,最後回到中國,探尋教育的傳統和未來。迄今為止播出5集的《他鄉的童年》在豆瓣網的評分高達9.2。與此同時,關於該片不夠客觀、只展現精英教育的爭議也如影隨形。
  • 豆瓣9.2紀錄片《他鄉的童年》:究竟哪種才是最好的教育?
    教育,一直是中國各階層共同關注的話題。智課教育發布的一份《中國家長教育焦慮指數調查報告》顯示,68%的家長高度焦慮教育問題,最焦慮的是孩子的幼兒和小學階段。很多家庭傾盡全力把孩子送去國外上學,就是希望孩子能得到更好的教育。
  • 《他鄉的童年》:領跑世界的芬蘭教育,不只是沒考試,沒競爭
    最近一部關於教育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在朋友圈刷屏。知名記者周軼君以兩個孩子母親的身份,為解決自己對教育的困惑,走進六個國家的課堂、校園、家庭,與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老師和家長切身交流之後,帶來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這個紀錄片在豆瓣上一舉拿下9.2的高分。
  • 他鄉的教育,他鄉的童年
    」各國的孩子受不同的教育、不同的環境影響,有著不同的童年,乃至不同的人生。本文為《他鄉的童年》觀後感,作者試圖以客觀理性的角度,看他鄉的教育,以及於我們這片土地的借鑑意義。《他鄉的童年》是一個以教育為主題的紀錄片,導演兼主持周軼君女士走訪了幾個不同的國家去參觀採訪他們的幼兒園和小學教育,我重點看的是其中對芬蘭和英國這兩個國家的拍攝。我的出發點是去看不同的環境形成的教育理念和行為對我們可以有怎樣的參考意義,可以讓我們在面對不同的教育理念時能理解其背後的文化。先說說芬蘭。
  • 一位行走在路上的母親|專訪《他鄉的童年》導演周軼君
    最近網上大火的一部紀錄片 《他鄉的童年》 引爆了人們關於不同教育模式的熱烈討論 片子質量之高 連一向評分嚴苛的豆瓣 也給出了9.0的高分
  • 他鄉的童年:領跑全球的芬蘭教育,對我們家庭積極教育的啟迪
    《他鄉的童年》這部紀錄片,第二集講的是芬蘭教育,海小姐姐我全程都是羨慕嫉妒啊,腦海裡不斷徘徊著,可以移民嗎?可以去當那裡的老師嗎?回到主題,咱今天先聊一下芬蘭的積極教育。一起來扒一扒吧!孩子是否能成才,不能全寄望於學校教育,而是應該注重自己的家庭教育。我堅信。每一位父母都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在這部紀錄片中,如果你還有其他方面的啟迪,歡迎下方留言,一起討論。
  • 豆瓣9.1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什麼才是最好的教育?
    六集系列紀錄片《他鄉的童年》上線不到一周,豆瓣評分9.1紀錄片的第一集來到了我們的鄰國——日本。清晨,在大阪的若松家庭,媽媽輕輕進入女兒花果的房間「小花早安,起床了,加油加油!」要讓這些規則秩序以一種良好的形態運行下去,從孩子的童年抓起是最有效率的方式。現在看到的種種,目的都是為了讓孩子更好地融入社會文化。比如,為了讓孩子們學會在意和關心他人的同理心,學校故意設計了關不緊的房門,把門設計成不會自動關緊,就是在提醒孩子,不要給人添麻煩。如果不用力合上,會漏風,那麼坐在門邊的孩子就會覺得冷。
  • 芬蘭:最好的學校是哪一所,是離家最近的那一所!
    另一個男生說:「每一個人都一樣好,平等的,沒有人是最好的」。在談到工作和學校時,老師說:「任何工作都是好工作。如果你問芬蘭最好的學校是哪一所,肯定是離家最近的那一所。」最好的學校是離家最近的那一所,這是不是每個中國家長的夢想呢?
  • 《他鄉的童年》從芬蘭、日本、印度、以色列和英國,帶來育兒啟蒙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怎樣才是最好的教育?這個問題人類一直都在探討,但是直至今日也沒有標準答案紀錄片《他鄉的童年》的導演周軼君和她的團隊,為了解答這一疑惑,開始了跨六國的解惑之旅。
  • 《他鄉的童年》芬蘭篇: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天下父母,皆蜂擁而至,傾其所有,只望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漸漸地,孩子的眼睛黯淡下來,沒有了光,沒有了自信。我們,也難以看到他的閃光點。 Ⅱ教育的目的是什麼?生命的意義又是什麼?紀錄片 《他鄉的童年》《他鄉的童年》芬蘭篇,似乎給出了答案。 沒有任何考試,沒有任何競爭形式的芬蘭教育,怎樣告訴孩子什麼是成功或失敗?
  •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成長,從來不只有一個樣子!
    教育,是中國各個階層共同焦慮的話題,無數家庭窮盡所有把孩子送去國外,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紀錄片《他鄉的童年》講述幾個國家對孩子教育截然不同的態度。在網際網路上有極高的熱度,豆瓣評分高達9.1分。因為教育,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也是中國各個階層共同焦慮的話題。
  •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展現英國精英教育的本質
    最近的教育圈被一部紀錄片刷屏了——《他鄉的童年》,在這部豆瓣9.2分的6集紀錄片中,周軼君以一個中國母親的視角,走訪芬蘭、日本、印度、以色列及英國等五個國家,探尋各地不同的教育之道。
  •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踏上一趟關於教育哲學的思考之旅
    影片從小孩的角度去體驗課堂,從家長的角度去感受不同的教育方式,也從不同社會的文化、歷史出發,去對教育作一個深刻思考。探尋的旅途上,軼君同時回憶起自己的童年,也經歷了一次重新審視自身的旅程。 1.我們的教育到底到底要培養什麼樣的人?
  • 當我們說起教育時——《他鄉的童年-芬蘭篇》
    看芬蘭篇的時候,彈幕評論幾乎一邊倒,點讚芬蘭的教育觀念,吐槽中國式教育的嚴苛、死板、扼殺兒童的天分,似乎沒讓發這些話的人混出ta想混到的地位全部都「歸功」於中國的教育。芬蘭的教育中沒有競爭,講求公平,重在啟發,芬蘭的教育者一直努力給他們未來的花朵創造一種開放又較為個性化的環境和教育方式。
  • 《他鄉的童年》治癒一生的童年是怎樣煉成的
    心理學家阿德勒在《兒童的人格教育》一書中講過這樣一句話: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而不幸的人卻要用一生去治癒童年。雖然看起來可能有點誇張,但是不得不說,我們在童年時期的經歷,尤其是在童年時期接受的教育對以後人生的方方面面都有著深遠的影響。那什麼樣的教育是好的教育呢?
  • 《他鄉的童年》的三集令人印象深刻:芬蘭、日本、以色列
    從寒露之後的第一個周末開始,我們一個接一個地觀看了紀錄片《他鄉的童年》,這三集令人印象深刻:芬蘭、日本和以色列。在小雪,我們終於再次聚在一起,拿起一杯熱茶,坐下來好好聊聊看電影帶來的感受和靈感。芬蘭的教育令人印象深刻,無論是對別人,對自己,還是對大自然,這裡的人們總是以身作則,謹慎行事。
  • 《他鄉的童年》教育的範式——芬蘭
    芬蘭的教育是公認的世界第一,最開始只是有所耳聞,而當我看了紀錄片《他鄉的童年》中的芬蘭篇時,才真正了解了一點點其成功所在。俗話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芬蘭把教育看得極為重要,而我國也講究科教興國,兩國都有義務教育,為何國內的教育為何總是受人詬病?「學區房」「報補習班潮」等等現象為何如此盛行?
  • 二胎媽媽走訪六國,拍出9.2高分紀錄片,觸動千萬家長: 到底什麼才是...
    點擊播放 GIF 0.2M作者:青欖君來源:青欖家長地帶(ID:educool)最近看了一部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因為在芬蘭,沒有升學壓力,政府統一規劃所有的學校,最好的學校就是離家最近的那一所。生活在首都和偏遠小鎮的孩子,享受同樣的教育資源。除此之外,芬蘭的學校儘量避免競爭,沒有考試(12年學業結束後有一次結業統考),作業也很少。當周軼君問芬蘭的9歲的孩子們什麼是成功時,一個孩子的答案直接戳痛了無數人。
  •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好的教育不是單方面的灌輸
    ,涉及到身體教育、食物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方方面面,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等多方共同參與。再比如,學校也會定期召集家長進行聚餐,向家長傳達食育的理念等等。日本的幼兒園,他們不僅教育孩子,也教育家長,進而為孩子構建出最為科學的成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