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 ,目前教育孩子為什麼而學習時,一般會說,好好學習,考出好成績,將來就能上一所好大學,找一份好工作。
但芬蘭的小朋友是怎麼回答的呢?我們來看一下:
在問到什麼是成功時,芬蘭的一名小男孩說到:「這裡沒有成功,如果你有一份工作,有一個妻子,有點錢,你已經算是了」。另一個男生說:「每一個人都一樣好,平等的,沒有人是最好的」。在談到工作和學校時,老師說:「任何工作都是好工作。如果你問芬蘭最好的學校是哪一所,肯定是離家最近的那一所。」
最好的學校是離家最近的那一所,這是不是每個中國家長的夢想呢?
其實教育要想滿足每一個人,很簡單,把所有學校均衡就可以了。取消所有的重點非重點,所有學校政府投資配備都一樣,所有師資均衡輪流。如果這樣,我們還用為孩子辛苦擇校嗎?還用買學區房嗎?每個孩子在家門口上學,多麼好!
芬蘭教育很好地詮釋了教育最完美的境界:
第一: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都是最好的。
我們的孩子從小就被灌輸人是不一樣的,不平等的。他是三好生,他是優秀生,他是班長,他是學習委員,他會發獎狀,他會受到表揚,但大多數孩子呢,可能什麼都沒有,因為他們不聽話,學習成績不好,所以是不優秀的。
等我們長大成人,上班之後,大家更會感覺到嚴重的等級之別。他是局長,他是科長,他是組長,不管怎樣,人家的級別比你大,就可以管你。
每到各種節日,我們還會發很多獎,用來獎勵很多優秀者,突出貢獻者。一直以來,我們教育的目的就是樹立典型模範,然後號召人們向他們學習。
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做一個優秀的人,這樣才能比別人強!也就是說人和人是不一樣的,有的人是優秀的,有的人是平庸的。
在教育理念上,我們是不是已經輸了?
第二:所有職業都是最好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我們的家長老師在教育孩子時總會說要好好學習,長大找個好工作,不然,就得去掃馬路了。
在我們的內心,是看不起很多職業的,比如環衛工人,比如農民工,比如服務員等等,雖然我們一直高呼職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工人階級有力量,但事實是,我們崇尚的一直是學而優則仕。我們的內心對職業的定位從來就是不平等的。
芬蘭的教育至少讓孩子從小學會了尊重不同的職業的人。但我們的孩子呢?
如果平等意識能滲透到每個孩子的骨子裡,那麼這些孩子長大後也會尊重社會的每一個人,整個社會也必然是和諧的。
第三:成功是沒有定義的,而我們賦予了成功太多的含義。
芬蘭的小孩子都知道,一個人有點錢,有份工作,有個妻子就是成功的。但我們國人的心理呢?成功的含義太多太多了。
你要上985的大學,你要有一份體面的工作,你要有一套大房子,你要有一個賢惠的妻子,你要位居高位,你要腰纏萬貫。總之,你不能領先好多人,你就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成功的。
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太功利了,所以長大以後他們只有功利的目標,那就是不斷地賺錢賺錢,絲毫體會不到生活的快樂。
有人說芬蘭是小國,好管理。但我們的教育相比之下是不是太功利了呢?違背了教育的初衷呢?
教育的目的就是希望孩子們能發現這個世界的美好,能尊重和愛護身邊的每一個人。但我們的教育呢?
芬蘭教育可能不是最完美的,也可能不適合我們這樣的人口大國。但它的教育理念恰恰是我們最缺乏的。
許可馨之類的人那麼多,除了社會大的環境,就是因為我們的教育出問題了。根本原因就是我們把太多功利的東西傳遞給了孩子!
功利的教育註定孕育不出每個人內心最平等的觀念和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