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鄉的童年》第2集芬蘭篇
芬蘭的孩子成績好、創意強,還快快樂樂零壓力,這似乎是世界公認的。
不考試不排名,不用穿校服,可以穿著奇裝異服進教室,課堂上可以隨意吃零食,甚至可以不用做作業……這個國家的教育,似乎與中國有著天差地別。
1
不考試不排名不競爭
早上8點,走進芬蘭首都赫爾辛基SYK小學,沒有刺耳的上課鈴聲,取而代之的是節奏明快的開課音樂。孩子們三三兩兩看Ipad,聊天,玩桌上足球,還有孩子翻起了跟鬥,或隨著音樂跳起舞。孩子在課堂上可以隨意吃零食,課間休息倒掛在課桌上也不會有人說。
學生們三、四年級都沒有考試,學校教學儘量避免任何形式的競爭,唯一的評估標準,不是看學生在學科中學了多少知識,而是構建學生們的常識。
芬蘭對教師的要求十分嚴格,他們認為沒有不好的學生,只有不好的教育。無論哪個教育階段的老師都必須是碩士及以上學位。
教師沒有職稱,沒有競爭,和學生一樣。他們不會和別人比,只與自己做比較。
在芬蘭的學校,沒有人是最好的。他可能數學不太擅長,但是他善良。他可能語文不好,但是他善於合作。發現每個人的閃光處,在芬蘭叫積極教育。
老師帶領他們在課堂上學習觀察自我,就算你不擅長藝術、科學等等等等,沒關係,老師們願意帶領你去發掘自己,在芬蘭從不說孩子不擅長什麼,只用去發現孩子擅長什麼。
課堂看似自由,但夾雜了很多藝術、數學、生物、芬蘭文學的課程,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去了解這些常識以及探索出自己對時間、年齡和自己的概念。
不提倡競爭是因為能看到每個人的特點,尊重每個人作為個體生命最為獨特的部分。讓孩子們做自己,成為自己。
2
沒有圍牆的課堂
芬蘭課堂形式多樣,很多課程都可以在森林裡教學,帶學生們去森林,各種配色的比色卡,去森林中找尋和比色卡同色的東西。
展開想像力用自己的眼睛、耳朵、鼻子各種感官去體會森林的感覺。他們還會用味道來給植物命名,異想天開全憑感受,根本不在乎標準答案,去表達你自己的觀點就好。
拉妮老師給孩子上「時間、年齡、我」,將課堂搬到養老院,孩子和老人一起交流、畫畫,在這樣的過程中讓孩子自然而然的感受到變化、自然老去的規律。
拉妮老師告訴她,畫畫的目的從來不是評選出誰畫的好,誰畫的不好,而是學會用不同的視角去觀察,懂得在紙上自由地表達自我,每一個人的表達都是獨特的,因為每個人看到的世界都是不一樣的。
現象教學法,就是讓所學回歸生活,以生活中的真實現象或學生關心的主題為學習內容,這種教育方式給予了學生最大的自由度。
為了你的生活去學習,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生活。
芬蘭教育一切的出發點都是孩子,不隨意給孩子帖標籤,給孩子更多的尊重,讓他們保持好奇。
家庭教育方面,芬蘭非常看重孩子的人權。他們從不打壓孩子,不允許任何形式的語言暴力,家長輔導作業著急上火了,彈了下孩子的腦門,第二天就會被兒童保護部門約談。
3
作業少,戶外長
芬蘭課堂的幸福秘密,還在於作業少,戶外時間長。
在課餘時間,芬蘭的學生根本不需要花費太多精力寫作業。據經合組織(OECD)的資料顯示,15歲的芬蘭孩子每周花2.8個小時做功課,而中國是13.8個小時。
在作業這麼少的情況下,部分芬蘭學校還對作業優秀的學生發放「免寫作業券」,如果下次他們不想寫作業,就能立即使用。
芬蘭每天有長短不一的課間休息,最長一次是45分鐘。他們認為孩子每日專注學習6小時,就會達到注意力飽和,繼續「塞進去」是浪費。所以,即便是在那樣天寒地凍的北境,不論多厚的雪,孩子們都會跑出去活動。
4
鼓勵創造力
周軼君在節目中提出了一個問題,創造性到底是通過教育獲得的,還是天生的呢?「憤怒的小鳥「創始人皮特認為,芬蘭老師並沒有在教,而是孩子們在學習。
例如,在節目組參觀的課外興趣班,孩子們在為空難倖存者設計建築。他們需要通過自己學習如何黏貼不同的材料,學會掌握平衡等知識來完成設計。孩子們在學習過程中理解和欣賞建築,掌握基本的建築原理。
通過每周一次的跨學科實踐課,引導孩子學習解決現實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取知識、激發創意。
5
寬容與平等
貧富差距在每一個國家都會存在。但在芬蘭,貧富差距不會影響下一代的教育質量。
芬蘭家庭無論貧富,每個孩子受到的教育都是一樣的,沒有專門給有錢人的貴族學校。老師不知道孩子的家長是做什麼的,收入多少完全不了解,這些體制儘量在保證老師對待每個孩子都是公平的。
無論在哪個學校,師資及教育水平都是一樣的。學校與學校之間的資源也是平等的,無論小孩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還是遠在北極圈的羅瓦涅米長大,都能接觸到高素質的教師,遵循平衡的課程大綱,使用高質量的教材。
如果你問芬蘭人:「最好的學校是哪一所」?他甚至會回答你「是離家最近的那一所。」
芬蘭的寬容與平等在埃斯波的禾斯曼公園小學這所學校中最能體現。這所學校算是移民比較多的學校,為了傳達公平的教育理念,會讓說著不同語言的同學們在學校廣播內教他們自己國家的語言,讓他們的家庭和孩子知道自己是學校很重要的部分。這點不僅讓移民的孩子對自己的國家及語言有了自豪感,更會提升在學校的聲望。
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關係是平等的,學生可以直接稱呼老師的名字。校長和學生一起在食堂排隊吃免費午餐;芬蘭萊蒂坎加斯小學的校長說,芬蘭教育系統的秘密武器是教師培訓和已經實行70年的免費午餐。
平等還體現在老師和學生都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打扮。你會看到頭髮染成綠色或者粉色的老師,也會看到穿著女巫裝的學生。
6
包容與平和
芬蘭對孩子投入很多,比如,政府會給每個新生兒家庭,提供一個免費育兒百寶箱,以滿足新手爸媽的日常需求。有孩子的媽媽,可以拿將近全額工資,在家裡待到孩子三歲再出去工作。
衡量一個人的價值,金錢不是主流。整個芬蘭社會都在以身作則,家庭教育也是原則性很強,父母極力培養孩子的責任感,不誇張的說,學校和家庭的宗旨都是在幫助孩子以後在社會上立足。
在芬蘭教育是經過精心設計的,所以不會沒有出路,你可以去上大學,也可以去職業學校邊學習邊工作,而且任何工作都是好工作,所以作為家長,如果你的孩子沒有去上大學,你不會覺得是世界末日。
芬蘭的教育優勢得益於他們優越的社會福利,而崇尚快樂學習的芬蘭,其實也有自己的問題。過重的福利正在令芬蘭成為一個保姆國家。
芬蘭一所小學的校長說,芬蘭在歷史上經歷過長期的戰爭,他們有一個詞叫「西蘇」,用來形容芬蘭民族努力奮鬥的特性。
當被問到現在的芬蘭孩子還有這種西蘇精神嗎?老校長一臉惋惜地說:沒有,生活在現在太容易了。現在孩子看電視玩遊戲,失去了芬蘭曾經的奮鬥精神。經歷過芬蘭苦日子的他,希望學生之間有更多競爭。因為正是過去的努力,才造就了如今的幸福。
他希望芬蘭能多一些競爭,「既然體育中有競賽,為什麼教育中不能有競賽呢」。
任何教育都不是完美的,但芬蘭教育確實有它的獨到之處,他們重視教育、重視閱讀,孩子們能從現實生活中學到知識,然後又將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
他們將課堂搬進森林,感知自己和環境的關係。
他們從國家層面到社會意識,對媽媽乃至每一個孩子都尊重、愛護。
這些都值得我們去思考和學習。
人生就像一個容器,裝滿各種訊息和經驗,所謂人們如何看待世界,無非是條件反射,而這些條件反射的內核,就是童年的經歷組成的,而童年只有一次。
正如芬蘭的一個老師說:你小時候如何被對待的,長大了就會如何對待這個世界和其他人。願我們的孩子,都能得到我們所認為的、力所能及的、最好的教育,成為比我們更優秀的人。
文末互動
快到文末留言告訴我們
下一期《他鄉童年》第3集印度篇
繼續和你一起探索高產CEO國家的教育理念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