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沙尼亞,用「小國寡民」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國土由2222個島嶼組成,國土面積總共42388平方公裡,全國人口130萬左右,西向波羅的海,北臨芬蘭灣,東望楚德湖,與芬蘭隔海相望,私交甚好。
愛沙尼亞卻素來以高科技著稱,目前還是世界高收入經濟體之一。教育方面,雖然在2010年PISA排名第13位,但卻遠高於OECD的平均水平的情況下,在2016年更是殺入5強,與芬蘭為一時瑜亮,領跑歐洲,這也不僅讓人疑問愛沙尼亞在教育方面有著哪些過人之處,又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文 | 巴山
編 | Alvin
01
數位化教育原來可以這麼玩
在愛沙尼亞首都塔林市的教室裡,班主任Riina Leppmaa透過電腦屏幕看著她的學生們,今天她為她的3年級班上數學課,所有練習題都顯示在互動式的SMART Board數字白板上。
SMART Board在愛沙尼亞學校普遍推廣
Leppmaa老師在此白板上書寫、顯示文字或播放影片,此刻她出了一道數學題:有7個人搭上1輛公車,但車上只剩2個座位。多少人必須站著?立刻,白板上顯現了4個答案供學生選擇。
每個學生面前有一張印有類似QR碼的卡片,卡片的4個邊上各印有一個答案代碼:A、B、C或D。學生們把自己選取答案的一邊向上舉;與此同時,老師只需要拿起平板電腦對全班掃描一下,短短幾秒鐘就知道誰對誰錯,然後學生的練習題結果將會自動顯示在SMART Board上。
這些在愛沙尼亞早已在平常不過的事情了。自1998年起,所有的愛沙尼亞學校都已聯網,同時將在2020年,全面實現「教科書數位化」。
目前,愛沙尼亞有近600所學校,並建立了廣泛的學校網絡和配套的教育機構,其體系由國立、市立、公立和私立機構四大部分組成。
正如位於首都塔林的一所中學的校長所言,「每個教室都備有數字投影機和擴音器,有些教室也設有SMART Board,此外不管是哪一個科目,在進行一般性授課時都會定期在電腦室進行。」
此外,學校還提供程式設計與機器人學作為選修科目,同時也對此提供足夠兩班人數使用的平板電腦和手提電腦設備,還有就是校園全面覆蓋WIFI,就連孩子們休息的沙發扶手旁邊都提供充電插座。
02
電子化可減輕教師負擔,但不是全部
無論是課堂學習,還是考試,愛沙尼亞都已實現電子化,他們可以通過手機、平板、筆記本完成整個學習過程,但我們難免會疑問,面對全世界都在擔心孩子上網成癮,成為「低頭一族」,他們又是如何面對讓萬千中國家長頭能的問題呢?
一位愛沙尼亞中學校長的話耐人尋味,「與其去禁止,不如去引導孩子們,學習應該如何面對問題。」
面對外界誤解,校長解釋說:「重點不在把所有東西都用數位化處理,而是我們希望教會孩子們如何用對最好的方式去妥善地使用科技。」當然,這裡的學校也不乏大堂課教學、筆記本和書籍。
這些數碼科技協助學生們學習。而Leppmaa老師補述,「這些孩子熱愛SMART Board,因為透過它我可以將文字拉大而讓他們能看得更清楚。此外,作為教師,我還可以採用更多例如圖案、短片等等教材,能讓大部分學生覺得上課變得更有趣。」
數位化不僅能幫助孩子們學習,某些科技性教材的採用也讓學習變得更有效率。
自2002年以來,全國的愛沙尼亞學生都在使用一個名為「ekool」的數位化「班級通訊錄」,教師們在此填寫他們剛上過的課程內容、作業、缺席人名,家長們因此可以看到與自己孩子相關的資料並且傳送訊息給教師,或者為孩子的缺席道歉。
圖片來自網絡
物理與數學老師Markus Reischl確認數字通訊錄確實減輕了老師們的負擔。當他於1999年剛到校任教時,必須用手寫下兩頁的學生姓名,費時甚多,「利用ekool之後,我只需要每週花一個小時就能完成通訊簿所有必要資料的填入」,而且所需的紙張量也大幅減少。
當然這也很容易讓人引發質疑,如何結局信息安全的問題,確切地說如何保護學生、家長、老師以及學校的信息安全?事實上,每位教師只能看到特定的信息,例如,只能看到自己所教授科目的學生成績信息,無法看見學生在其他科目的成績。
更何況,如果有任何學生發現有人進到他們的帳戶內就一定會立即跟老師報告。這些數位化資料並不是儲存在學校的服務期上,而是位在一個經營ekool工具的專業公司內。
學校的管理者認為,問題並不大,「若真有人存心要進到資料庫,那是什麼也擋不了的。」但從ekool所帶來的效益來看,遠勝過對這類疑慮所帶來的困擾。
而愛沙尼亞普遍的社會共識是,孩子們學習新興技術是件好事,數位化勢在必行,這也漸漸成為愛沙尼亞的典型心態。
03
從一窮二白到歐洲強國,怎麼做到的?
1991年蘇聯解體時,愛沙尼亞一多半的人沒有電話,大使館與對外的聯繫還是通過老鄰居芬蘭 的「手機」,從而與世界保持著聯繫。就是在這樣一窮二白的背景之下,愛沙尼亞經過不到30年的發展,成為世界高科技的領先者:
200年,黑客創建了Skype一時風靡全球;
2007年,愛沙尼亞允許大選在線投票,因其擁有了世界上速度最快的網絡;
2016年,130萬公民可以用手機支付停車位,並將自己的健康記錄存儲於雲端;
2020年,全國實現無紙化教學、辦公。
1992年,第二次獨立後的愛沙尼亞正式成立政府,馬爾·拉爾(Mart Laar)擔任總理,因內閣成員的平均年齡僅為35歲,而被稱為歐洲最年輕的一屆政府。
改革創新向來都是年輕人的專利,於是一場大刀闊斧的改革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合理的稅收政策,開放自由貿易,健全貨幣以及私有制等等,讓愛沙尼亞經濟一下子跟打了雞血一樣,突飛猛進!
最初,愛沙尼亞面對的是一窮二白的局面,但這並沒有難倒愛沙尼亞人民,對發展科技最為重視。儘管困難重重,在升級數字電話時,愛沙尼亞還是拒絕了蘇聯老大哥的援助(給的設備實在太破,是70年代的老古董),擼起袖子自己幹,並建立了世界上數一數二的數位化系統。
隨後政府率先將科技引入教育:
1998年,所有的學校都可以在線上網;
2000年,全國聯網,免費Wi-Fi隨處可見,全面推進數位化教學。
2012年,政府與公司合作,向全國推廣Proge Tiger(「編程虎」)計劃,旨在向五歲兒童傳授編碼的基礎知識,比歐巴馬的1小時編程計劃足足早了3、4年!
在教育問題上,愛沙尼亞向來不吝嗇。經合組織(OECD)指出,愛沙尼亞每年將國內生產總額的5%編列為教育支出,並迅速讓這個只有130萬人口的波羅地海小國家一躍成為歐洲的科技先驅。
從沒有土地登記冊到成為無紙化的科技領先者,愛沙尼亞僅僅用了8年時間!
與芬蘭和加拿大一樣,愛沙尼亞試圖最大限度地將學生最終走學術,還是職業道路的選擇推遲,直到孩子們15、16歲的時候才會面臨這樣的抉擇。
馬特·萊德梅茨認為,「這更加有助於學生在日後的生活中找到工作,因為更好的數學和讀寫能力可以使他們更容易適應人才市場的變化並獲得新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