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艾米老師
聯合國的世界幸福指數報告告訴我們:芬蘭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國家。芬蘭的幸福,可以說源於純淨美麗的風景、高度有保障的福利體系,還有對家庭的重視、良好的社會秩序……但其中,起到了橋梁紐帶作用的卻是芬蘭的教育。
芬蘭教育全球矚目。在經合組織成員國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中,芬蘭學生各項綜合起來成績最好。那麼,芬蘭的教育有什麼獨特之處呢?芬蘭的孩子們上學最晚、假期最長,而且作業最少,每個芬蘭孩子都必須做到的僅有一項——每天回家後30分鐘閱讀。那麼,他們又是怎樣做到全球教育質量最高呢?
答案在於,第一,芬蘭教師地位高、收入高,同律師和醫生一樣是社會最重視的職業。教師門檻高,可以選拔出最優秀的人才做教師。
第二,芬蘭全國的教學質量非常均衡,沒有重點校和普通校的區別。事實上,芬蘭所有學校都一樣好。1918年芬蘭獨立時,還是一個基本以農業為主的國家。但此後芬蘭持續在教育上投入,迄今為止,已經進行過多次教育改革。政府每年把12%的公共預算花在教育上。
第三就是持續不斷的最新教學方法的運用。
芬蘭學校從小學開始培養孩子的研究性學習。這種學習方式強調學生自己對某個問題的思考和理解,以及如何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跨學科教學作為最新的教學改革被引入課堂。例如,某個班級要舉辦一個旅遊展。學生們會在課堂上計劃和組織這個展覽,向同學們推薦旅遊的目的地,並介紹各個國家的文化。歷史、政治、人文、文學、景觀,都在這樣的課程安排中得以銘刻在心,甚至數學也可以通過這個形式學習,比如,怎樣安排行程、路上食宿的預算等等。
這樣以研究模塊為核心課程設計,讓孩子的興趣和現實完美結合,從而產生了異乎尋常的學習動力。寬鬆的環境並沒有誕生懶散和惰性,而是保護了孩子的學習欲望,真正培養了孩子們求知、探索的熱情。
混齡教學
芬蘭採取小班教學制,一個班級的孩子不超過25人。混齡教學的學校會把三個年級的孩子編入同一個班級,每個年級人數各三分之一。對我們習慣了按照年級分班的中國人來說,混齡教學似乎很難理解,甚至有些60後、70後會說,這不就是我們老家鄉下的教學方法嗎?但此混齡教學非彼混齡教學,學校選擇混齡教育的原因也不是因為教學資源的匱乏、教師的稀有。
混齡教學有很多優點,其一,高年級的同學能夠學會怎樣關照他人,並在此過程中獲得成長,會真正為自己的作為而感到驕傲。其二,低年級的同學知道自己的發展方向,運用「觀察學習」來觀察高年級同學的行為,既可以避免將來可能犯的錯誤,又能夠給自己更多的動力來促進成長。其三,一個班級中同年級的同學數量很少,使孩子面對更少的同齡競爭。實驗表明,只有壓力不大的競爭才會對學習有促進作用,過大的壓力將對孩子的發展起到壓製作用。
芬蘭的班主任是全能班主任,與中國班主任只教授一門課程不同。芬蘭的班主任承擔班裡的所有基礎課程,包括語文、數學,常識等。當老師給一年級的孩子上課時,二年級、三年級的孩子做其他活動。場面看起來似乎有些混亂,但事實上的結果卻是,每一個孩子都很好地養成了專心致志的習慣,因為他能夠排除幹擾,投入到自己的作業(work,所做的事,不是我們的書面作業)之中。
芬蘭家長檢查作業嗎?
老師與家長的交流在芬蘭同樣是重要的。但內容可能很不同。例如作業檢查,我們已經習慣了幫助孩子檢查作業,讓他們擦掉錯誤答案,上交給老師潔白乾淨、毫無疏漏的作業本。但芬蘭老師如果遇到類似場景會怎樣做呢?她也會找家長談話。但會要求家長不要檢查孩子的作業,也不要改掉重寫。因為老師要的是以孩子的智力水平所能夠完成的「正常」的作業,老師需要知道孩子不明白、沒有理解的那部分內容,進而分析孩子沒有掌握清楚的原因。這樣,老師才能在下次上課時,加以注意和改進,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夠真正理解所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