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15 歲學生在國際學生評估項目中多次名列前矛的表現讓芬蘭教育正式「紅了起來」,功的初高等教育背後是否也有著成功的學前教育?世界教育新星的名號到底是浪得虛名還是實至名歸?
近些年,隨著全球對芬蘭教育的認可,教育無疑成為芬蘭新的名片。其實,可能很多人跟我們一樣比較納悶芬蘭這麼一個北歐小國為什麼教育會全球第一?但經過了解後你會發現,這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兩個原則:平等、樂趣與幸福感首先,提供沒有差別、平等的教育機會。即在芬蘭的任何地區都能接受同樣高質量的教育。
「要讓移民的孩子受到平等的教育,雖然移民僅佔芬蘭人口的3%,只要這個孩子來到芬蘭,不管其膚色、母語和種族是什麼,都必須享有和所有芬蘭孩子一樣的教育。」
孩子的自尊心最強,最需要保護。老師們從來不會用「好學生」和「差學生」來區別對待學生,只有需要特殊幫助和普通幫助的不同。比如上數學課,當發現有幾名學生感到吃力時,就分配該班兩個老師,一位正常教學,另一位專門陪伴學習吃力的學生分析、解題。
一位芬蘭家長的心聲很有代表性:孩子上小學一年級,想像一下一位7歲的孩子,如果看到自己的成績排在後邊,他的心靈會受到多大傷害?如果他排名很靠前,孩子會是多麼容易驕傲?從小就出現心靈扭曲,以後怎麼會有健康的身心去完成良好的教育?如果兒童沒有健康的心理、積極的心態,再優異的成績都沒有意義。
另外,「學習的樂趣」與「孩子們的幸福感」是作為組織較小的孩子接受教育和看護時的一項重要內容。與其說為了達成某一特定的教學目標而生硬地讓孩子去努力學習,更關注使孩子具有學習的樂趣和對學習的興趣,而不特別重視學習讀、寫、算術以及其它技能。
三個基礎1.教育體系
在芬蘭教育領先優勢的三個基礎裡面,首先是最重要的提供完善、高質量的日託教育體系。讓我們來看看芬蘭整個教育體系。
在7歲上學之前,有兩個早期兒童教育時期:,根據芬蘭最新的政策,這兩部分都屬於嬰幼兒教育(Early Child Education and Care=ECEC)。其中6-7歲,有一年所謂的「學前教育pre-primary education」,這是做好過渡到小學的集中準備期。而在此之前是0-6歲的嬰幼兒教育。最初曾被稱為幼兒園,和幼兒園有點不同,他們稱之為「日間護理中心」,一般翻譯成日託中心,可能我們更習慣的叫法是託兒所。這是學齡前的兒童所去的主要地方。
芬蘭的日託體系是全世界聞名的,而且也有不少人將芬蘭完善的0-6歲日託體系視為芬蘭教育成功的關鍵因素。
芬蘭的日託分為公立日託中心、私立日託中心、家庭日託/父母自帶三種。芬蘭父母大部分都是選擇當地政府辦的公立日託中心。另外,當孩子很小的時候,最受歡迎則是家庭日託。有人希望在一個有家庭氛圍的環境中讓孩子得到照料,雖然是讓其他人帶孩子,但環境卻很像一個家。另外很多父母選擇在家自己教育(通常是父母中一人全職在家教小孩)。
芬蘭教育7大特色
2.教師素質
總體來講,芬蘭的嬰幼兒教育老師是高學歷—>高責任心—>高自主權—>高社會地位 這樣一個良性循環。
首先說說高學歷、高責任心。芬蘭幾乎擁有全世界最嚴苛的教師選拔制度,這僅從教師學歷上就可見一斑。在芬蘭,只要你想當教師,哪怕是幼兒園教師,首要條件就是要擁有碩士學歷。
學生高中畢業申請師範學校時,除了要提供在校成績,還必須通過層層面試,確認有教學熱誠與創新思維,才能「擠進」師範類院校的大門。而師範類院校在全國的錄取率,僅有10%。帕西教授說,2014年于韋斯屈萊大學的師範本科教育專業接收到了2387份申請,最終只有86人被錄取。
其次是高自主性、高社會地位: 主管教育的中央教育部或地方政府,並不實施學校評鑑制度,對學校有絕對信任,再小的學校,也擁有絕對行政自主權。在有些國家,這幾乎是異數。另外,據芬蘭第一大報《赫爾辛基郵報》調查,芬蘭年輕人最嚮往的職業就是教師;中小學教師受民眾敬重的程度,甚至超過總統和大學教授。
3.家庭責任
北歐人的家庭觀念是出了名的,路上基本看到是一家三口/四口人,而且多半都是爸爸推著嬰兒車。
芬蘭的父母對小孩的教育非常重視。郎鹹平以前寫過一篇文章:《北歐人的價值觀是怎樣的》,裡面舉了個生活場景對比我們跟他們區別:
1.晚上7點到10點,你在哪裡?
我們:人們多在KTV唱歌、打牌、吃大餐、交際應酬、逛街,很少人在家(即便在家,也是上網、看電視)
北歐:此時是Family time,不開電視機的家庭時間。北歐的商店晚上6點鐘就打烊(有時更早),大家都回家晚餐、聚會,很少有人在外流連。
2.第二, 早餐時間,你在哪裡?
我們:年輕父母經常是前一天晚上加班加的太晚,早上起不來,更別說吃早餐了;小孩多半就在路口轉角的早餐店解決,有了零用錢,不怕餓肚子。
北歐:父母百分之百一定跟小孩子吃早餐,至少會有一個人陪孩子。
3.孩子度假時,你在哪裡?
我們:大人帶著小孩參加宴會,常人由他們跑來跑去,在極其無聊的情況下,調皮搗蛋的孩子總是挨罵。長大後便認定,通常父母約他們八成沒好事。
北歐:父母約孩子出門是歡天喜地的事,即使80歲的北歐老父母打電話給60歲的孩子,也能相約出遊。北歐的父母親如果帶小孩出門,必定以小孩為中心安排行程內容,否則寧可不帶在身邊,單獨赴約。因此,北歐的孩子知道,只要父母約他們一定是好事。
4.夜半時分,你在哪裡?
我們:多數人加班方式很悲慘,朝九晚九、將工作擺在第一的結果就是晚歸晚起,爸爸晚上回家時孩子通常已經睡了,早晨起床小孩又已經上學,同住一個屋簷下,一個星期有五天無法見面好好說話,已經成為我們家庭生活常態。
北歐:即使要加班,也以不影響家庭時間為準,例如父親寧可選擇凌晨3點鐘去加班,家裡至少還有母親可以陪小孩吃早餐,父親也只損失早餐的1小時相聚時間。凌晨加班聽起來匪夷所思,但的確為北歐爸爸們增加了3小時的晚餐家庭相聚時光。
我們不能總是以中國國情、工作環境等作為藉口,至少前面4點可以做到一半。
4個重點領域第一是遊戲
即重視遊戲的學習。好吧,這讓我想起了芬蘭的《憤怒的小鳥》。如何使孩子參與到遊戲中,寓教於樂,是芬蘭人經常思考的一個問題。在學前教育階段,芬蘭人認為遊戲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溝通方式。母親和孩子遊玩的時候是平等,目的就是玩耍。玩耍在孩子的發展過程中處於最高級別的任務。芬蘭人非常注重孩子的發展,他們認為玩耍就像滑坡一樣,具有重要的作用。有人認為玩耍要有遊戲規則,著名教育家弗雷貝爾認為玩耍沒有目的,學前教育就是玩耍年齡。
第二是運動身體
在日託中心,孩子們將進行各種運動和音樂活動。芬蘭的家長認為運動教育不僅能讓孩子在運動中獲得健康的體魄,而且能讓孩子在運動中獲得優良的品質。如在足球等集體項目中就能培養孩子的團隊精神,在競技項目中會培養孩子堅忍不拔的毅力。芬蘭的家長即使要加班也會先請假去送孩子運動然後再回來加班。
第三是鼓勵進行探索自然活動
最開頭我們提到過,芬蘭66.7%被森林覆蓋,森林覆蓋率,歐洲第一,世界第二。對於只有500多萬人口而言,光是森林資源也足夠讓人羨慕。也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芬蘭人對森林的感情也十分濃厚。芬蘭的家長經常帶孩子去森林裡探險,並向孩子傳授森林裡的知識。這樣既鍛鍊了孩子的膽識也開闊了其視野。芬蘭重注對孩子的自然教育,重在引導孩子了解自然,並不是為了改造自然,從自然掠走多少資源,而是教育孩子愛護自然、尊重自然。
第四是鼓勵閱讀
芬蘭父母從小就有在家閱讀、念報給孩子聽的習慣,讓孩子在家中種下喜歡閱讀的種子。有四成的學生指出,閱讀是他們最喜歡的休閒活動。這大大促進了芬蘭人的閱讀能力。在OECD的報告中,芬蘭學生的閱讀能力有近二成在最好的第五級,不到二%在最差的第一級以下。
另外,也重視音樂、繪畫等美術活動,強調綜合各種內容導向的方式,包括數學導向、自然科學導向、歷史文化導向、審美導向、價值觀導向、宗教信仰導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