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說到芬蘭,除了他們的極光,大家討論最多的應該就是芬蘭的教育了,就連英國女作家崔蒂都誇獎芬蘭的教育:「出眾的教育制度,將確保芬蘭,前途似錦。」
其實也確實是這樣的,作為西方教育的典範,為什麼芬蘭教育一直引領世界、保持世界第一,這也與他們教育方式脫不開關係。
芬蘭的教育方式為什麼這麼優秀?
相信去過芬蘭的人都知道,芬蘭的孩子在上學的時候,在室外的操場上就會看到很多的學生趴在地上看書,而芬蘭的老師還說:這在芬蘭的學校裡是很正常的現象,低年級的學生每周都會有一個「自由閱讀課」,他們可以去挑選學校裡面的任何地方,看自己想要看的書籍。
並且他們不是從上學開始看書,而是從0歲的時候便開始了,在這個人口僅有550萬的小國裡,政府對孩子的閱讀能力是十分重視的,在每個孩子出生以後,就會收到政府送的書,這本書是以「嬰兒盒」的形式送出,裡面會有一套詩歌繪本,因為芬蘭政府希望每個孩子都能生活在充滿書香的環境當中。
芬蘭的孩子在6歲以後,就能夠獨立閱讀了,芬蘭人就會開始有意識地引導孩子看那些優質的漫畫書,芬蘭的父母很早就會給孩子選擇科普類的漫畫書,孩子在剛開始的時候不願意閱讀,到後來能夠自主看漫畫書,這變化也是顯而易見的。
為什麼芬蘭會從小給孩子看科普類書籍?
科學教育一直是不被我們中國所重視的,但芬蘭卻是從小就開始讓孩子看各種科普類的書籍,孩子接受科學啟蒙教育,可以獲得豐富的科學知識,並運用自己掌握的科學知識揭開生活的謎團,這個過程潛移默化地激發了孩子對科學的熱情。
擴展孩子想像力科學啟蒙教育設計的知識面很廣,它能夠將物質世界劃分為大大小小的模塊,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注意對這些模塊進行細緻地了解,並嘗試拼湊組合,形成一個創新的事物,孩子既學到了科學知識,並會產生一些天馬行空的想法。
提高探索能力孩子天生求知慾旺盛,而且還具有超強的模仿能力,在這個時期,很多父母會認為孩子是「調皮」的,但其實這是孩子想自己去解開謎團而已,父母不要扼殺掉孩子的求知慾,這樣才能促進孩子提高探索能力。
提升閱讀能力科普書對於孩子來說,是有很大的吸引力的,曾有數據統計:孩子看過的科普書越多,享受閱讀的過程程度就會越高,而通過閱讀科普書,還會增加孩子看其他種類書的比例。
科普書圖少字多的特性,也為孩子增添了一份樂趣,以免孩子面對枯燥的文字,產生厭煩的心理。
科普書推薦
我平時給樂樂看的科普書也是很多的,接下來就給大家介紹2本科普類的書籍。
★第一本《第一次遇見科學》(適合5~7歲)
這套《第一次遇見科學》,它是由少兒社「十萬個為什麼」出版中心和美國國家地理學習公司版權合作聯合打造的。
這套書的每一張圖片都非常清晰,樂樂每次在看的時候都會發現一些小細節,在看圖學知識的過程中,每一冊的後面針對主題都有一個詳細的解讀,每次在和樂樂閱讀完內容後,我們都會設立一個明確的目標和探究方式,最後再進行一個評估表,和孩子一起評估一下學習的效果。
另外《第一次遇見科學》還準備了線下活動,在這場活動中,不僅讓孩子對科學有了一個更加深入的了解,就連父母們也對這套書產生了濃濃的興趣,我在和樂樂看這套書的時候,明顯地感覺到裡面雖然有很多我也不懂的知識,但我在和樂樂一起看的同時也能夠學會很多的知識,了解到這個大自然。
這套書涵蓋了4大科學領域,分別為生命、社會、地球和物質,還含有了96個科學主題,每個範圍都有涉及到,在樂樂每次問為什麼的時候,她都會先拿出《第一次遇見科學》翻一翻再問我,這套書雖然有一些小貴,但這套一共12冊,一本算下來還不到30塊錢,真的是「物有所值」的!
★第二本《美國國家地理》(適合6~12歲)
如果孩子已經開始上學了,這套書就一已經不適合孩子也閱讀了。所以我精挑細選了一套適合6-12歲孩子閱讀的科學書,也是潛移默化的培養孩子的「科學思維」。
《腦力修煉手冊》同樣是由美國國家地理出品的,不是科普知識,而是對思維鍛鍊更有效果的腦力謎題。
這本書由史蒂芬妮·華倫·德利馬和詹妮弗·斯萬森一起打造的。
史蒂芬妮·華倫·德利馬畢業於紐約大學,專修科學、健康和環境報告專業。她的作品多次出現在《大眾科學》《大眾機械學》《美國兒童版國家地理》和《超科學》等雜誌上。
詹妮弗·斯萬森的「萬物工作原理」(How Things Work)系列則入選2012年Booklist網站青少年非虛構類圖書前十名,因為的文字一直都是深入淺出、幽默風趣,所以贏得了眾多兒童讀者的喜愛。
在《腦力修煉手冊》中,作者依舊延續了她一貫的幽默風趣的豐富,內容非常生動有趣,互動性很強。
在這套書中的題目類型非常多樣而且很新穎,例如代碼解讀、迷宮、錯覺遊戲、填字遊戲、圖案、腦筋急轉彎、找不同等等。
除此之外,《腦力修煉手冊》也會有一些更深奧的科學知識,讓孩子通過這套書可以了解大腦的構造和工作機制,聽神經系統學家介紹*科學進展,甚至還有一些實驗和小技巧,來向孩子展現大腦如何創造現實幻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