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ps:點擊上方藍色【彩色斑馬】查看往期內容 ---
芬蘭教育為什麼全球第一?
首先是理念先進,從政府到家庭重視教育,以平等為出發點,將教育的目的定為學習,而非競爭;其次才是政策、制度、資金、設施;最後會形成一種社會風氣、普適價值,並將之滲透至每個學校、家庭、老師、父母。
在這樣的正向循環中,教育的成果——高素質的學生才能孕育而出。
自2000年開始,經合組織(OECD)每三年進行一次15歲學生的能力評估測驗。2003及2006年,在這項被稱為「教育界世界盃」的「國際學生評量」(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中,芬蘭學生連續兩屆在閱讀及科學兩項稱霸,解決問題和數學能力則位居第二。
2009年的PISA成績,芬蘭學生在全球近五十萬學生中,科學排名第二,閱讀第三,數學第六。
世界經濟論壇多次把芬蘭的高等教育評為全球最佳。與此同時,芬蘭的教育制度也是全世界最均衡的,學生成績落差全球最小。
那麼,芬蘭教育領先的秘密是什麼呢?
平等,是芬蘭教育的核心精神。
和大部分國家奉行的菁英教育相反,芬蘭教育從制度設計到資源分配,都以平等為出發點。
芬蘭的60萬中小學生平均分布在約四千所學校裡,每所學校大約150人,每個班級不超過20人。小班教學的結果是,既沒有了「貴族」、「平民」之分,也不會讓一個孩子落下。
從整個教育體制來看也是如此,不同於其他國家砸錢辦高等教育,芬蘭把錢主要投在了人人能享受到的中學階段。理由是,這階段的小孩正在發展自己的學習方法,需要更多的資源支持。在OECD的評比中,芬蘭被認為是運用教育資源最高效的國家之一。
與此同時,芬蘭教育尤其強調關注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當學生出現學習困難時,老師會立即制定有針對性的策略,進行個別輔導,費用由政府負擔。事實上,芬蘭有近20%的中小學生接受過額外輔導。
在2012年的PISA測驗中,中國上海市某重點學校的成績排名第一,但芬蘭參與測試的學生卻是從首都赫爾辛基到北極圈裡的中學都有,且測驗成績相差不大。
既然教育資源平均分配,沒了「實驗校」、「火箭班」,那學生之間也就沒必要排名、競爭了。
所以,在芬蘭,學生在接受教育前6年的表現根本不是衡量孩子未來發展的依據,十幾歲以前也沒有考試,很少做家庭作業。
芬蘭人普遍認為,玩是這個階段最重要的事。因為,一旦孩子準備好了,會學得更好,所以,沒必要給他們壓力。
在芬蘭,學生只有在高中最後一年的年底有一次考試,而且,只有班主任同意,六年級以下的學生才能參加區域性聯考。因為,老師認為,他們對學生的了解遠比考試準確。
芬蘭有全球最嚴格的師資標準。
在芬蘭,想當中小學老師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每年,只有最優秀的10%的碩士畢業生才有可能成為老師,因為競爭激烈,候選人們不但要經過好幾輪職業面試,還得經過性格評判。因為,教育不僅是一項技能,還需要熱情及創新思維。
正因如此,芬蘭老師擁有和醫生、律師一樣的社會地位及工資水平。每天,老師們只花4小時上課,其他時間都用於課程設計、評估學生,每周還要花2小時用於「職業發展」。
所以,芬蘭老師對他們的學生往往非常了解,且有能力、有時間針對學生的發展制定、修正課程。對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老師也往往能給出極專業的意見。
如果說,多數國家的中小學教育像工廠,老師是流水線的工人;那在芬蘭的中小學,老師更像是帶領小企業創業的開拓者。
事實上,在芬蘭,老師是最有終身學習的能力和意願的人。最讓芬蘭教育部長頭痛的是,好多老師都跑去讀博士,而且芬蘭的企業也喜歡僱用老師,跟政府搶人。據芬蘭第一大報《赫爾辛基郵報》的調查顯示,芬蘭年輕人最嚮往的行業就是當老師,中小學教師受民眾敬重的程度,甚至超過了總統和大學教授。
芬蘭前總理阿霍有句名言:創造新經濟最重要的就是教育。在芬蘭,教育被認為是公民的基本權利。
芬蘭的孩子一出生,父母就能領到兒童福利金等津貼,其中一部分被專門限定用於孩子的文化教育,這部分津貼存在每個兒童的特定帳戶裡,只能在與政府籤約的書店、美術館等教育文化機構消費。
在芬蘭,兒童三歲前父母可以休假在家照顧孩子,由政府提供津貼;三歲以後,政府依然有很多幫助父母的政策,比如:提供託育補助,孩子放學後安排他們在學校閱讀、玩耍,免去父母的後顧之憂,等等。與此同時,學生的課本、交通和午餐費用,全由政府負擔,
此外,政府還斥巨資建設公共設施。芬蘭有l000多座圖書館,平均每5000人就有一座,是世界上圖書館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芬蘭學生閱讀能力強、知識面廣,與此頗有關係。
芬蘭人是全世界最愛閱讀的,也是全世界最愛跟圖書館借書的,平均每人每年借17本。調查顯示,41%的芬蘭中學生,最常從事的「休閒活動」是閱讀。
此外,因為整個教育體系崇尚平等、資源平均,芬蘭的家長也沒必要急功近利。父母大多充分尊重孩子的天性,儘量在家裡給孩子製造快樂,著重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不輕言放棄的品質。
周末或寒暑假,芬蘭家長從不帶孩子去補習班,而是安排孩子去戶外旅遊、運動,平常也會多鼓勵孩子做家務,學習生活技能。
「彩色斑馬」最近在一個國外的博客網站上看到了一篇總結芬蘭教育成功的文章,作者用「少即是多(Less is More)」概括了芬蘭教育的精髓:
1、少一些正統上課=多一些選擇
2、少一些在校時間=多一些休息
3、少一些授課=多一些自主
4、少一些考試=多一些學習
5、少一些課題=多一些深度
6、少一些作業=多一些參與
7、少一些學生=多一些老師的關注
8、少一些規則=多一些信任
本微信號發布的所有內容,除已標明外,版權均歸「彩色斑馬」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將追究法律責任。投稿及版權合作:leo@colorfulzebra.com
音頻童話《三個問題》——【Leo說】有時候,助人就是助己。
點擊↙↙↙【閱讀原文】立即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