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頂思 發布時間:
作者:頂思 發布時間:
芬蘭的學生能力,長期位於國際評估PISA的十名以內,一直是全球教育的範例。有關芬蘭教育的傳說不絕於耳,芬蘭人自己是如何看待的?
芬蘭的學生能力,長期位於國際評估PISA的十名以內,一直是全球教育的範例。有關芬蘭教育的傳說不絕於耳,沒有標準化考試,不對學校進行檢查,不強調管控和競爭,甚至學校取消分科、使用「現象教學」法……
這些因素究竟是促成全民教育成功的必然、亦或是偶然?芬蘭人自己又是如何看待教育的?帶著這些疑問,筆者慕名聆聽了赫爾辛基大學教育心理學Kirsti Lonka教授在香港學與教博覽會上的主旨演講。
Kirsti Lonka教授是芬蘭赫爾辛基大學教育科學學系教育心理學教授和研究組總監,並同為南非西北大學Optentia研究區域的特聘教授,以及臺灣科技大學數字學習與教育研究所顧問委員。她是赫爾辛基大學教師學院的創始成員,並任學院的首屆院長(2013至2014年)。
Kirsti Lonka教授對於中國教育界人士並不陌生,作為「現象教學法」芬蘭專家第一人,她發表了上百篇文章及出版諸多教材,其著書«Phenomenal Learning from Finland» 英文版於2018年出版 ,其中文版 «芬蘭現象教學法» 由芬蘭教育學習和發展中心翻譯,將於2019年在中國市場發行出版。
Lonka教授開門見山地對全場聽眾發問:「諸位對於芬蘭教育了解多少?」「對於芬蘭的師範教育了解多少?」這讓人自然而然聯想起媒體對於芬蘭學生屢獲PISA殊榮的報導,可是讓聽眾意外的是,Lonka教授卻說,芬蘭國內的民眾卻對此十分不滿,而且認為媒體的報導誤導了公眾對於教育目的的理解。
Lonka教授糾正了幾個對於芬蘭教育的誤區:
放棄學科分科教學
學生的學習需要極少的引導
數位化教學取代動手做
逐漸減少的社交和情感交流
學校生活很愉悅、不需要很努力學習
去年芬蘭PISA成績的下滑是因為新課程大綱的推行
青少年的網癮問題
儘管「現象式教學法」打破了分科教學的界限,但並不意味學科知識不重要,或者不需要分科教授 。實際上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芬蘭就在課堂中開展合作教學、探究式學習、項目制學習,但分科教學仍然是主體,現象式學習是對傳統分科教育的補充而不是取代。
現象式教學(Phenomenon Based Learning),或稱「跨學科學習模塊」,由芬蘭國家教委會2014年12月提出,規定每所學校每一學年至少要進行一次跨學科學習模塊,也即現象式教學。
現象一詞,是指在宇宙中可以觀測並且可以用人類已知知識解釋或預測的事件,指事物的整體面貌,而非分割為各個領域與學科。現象式教學的具體主題和內容,由學校結合所在地區、學校文化和學生的意見共同制定,其中學生參與確定主題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Lonka 教授在大會上分項了芬蘭新課程大綱核心要求的七大能力(詳見下),
文化交往及表達能力
自我關愛和生活能力
多語言能力
信息技術溝通能力
謀生技能及創業能力
參與、影響力、和構建能力
思考學習、再學習能力
學校每年必須推廣1至2項「現象為本」(phenomenon-based)的主題式學習,將跨學科元素融入課程架構之中,讓學生能打破傳統學科界限學習。學校可以根據上述新課程要求的能力上網進行校園文化評估(kirstilonka.fi/publications)。
Lonka教授也分享了有關「現象教學法」在芬蘭的實施,它主要具有以下四個特點:
探究和任務教學(通常針對提出的一個大問題:如氣候變化)
融合了學校開設的多個學科
根據芬蘭最新課程標準,每年完成1-2個項目
類似STEAM 或者話題式的學習
現象教學法基於學習者對於真實社會問題的好奇心,對於培養學生具備21世紀所需要的技能和能力:如批判性思維、跨文化溝通能力等至關重要。研究具體現象本身需要學習者打破學科的界限,在真實的環境中運用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
芬蘭教師兼具全科制、研究型和自主權於一身。70年代至今,所有芬蘭的中小學教師都必須具備碩士及以上學歷,接受過至少五年的教育學專業課學習、教學法學習和教學實踐,這就讓芬蘭教師不同於按教科書教學的傳統教師,而是成為具有自主權的「研究型」教師。Lonka教授總結了以下芬蘭教師職業的主要特點:
教師的培訓及其碩士課程師範教育全世界水準最高
在芬蘭要成為一名課堂教師難度極大(2000人申請,通常只錄取120人)
教師在芬蘭很有吸引力的職業,教師自主權很大,具有假期長、工資高等福利
教師在社會上認可度高、受尊重,一線教學教師一般不容易轉換班級
96%的師範畢業生一畢業即可找到工作
教育專業的博士生大多數都具有課堂教學背景
大部分的師範專業畢業的學生畢業後都當教師
教育專業在社會上受到廣泛尊重,例如:前芬蘭總統及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Martti Ahtisaari就曾擔任課堂教學教師
數位化時代的芬蘭學校,反而更注重學生的社交和情感交流,Lonka教授提示大家,不要過度批評網絡給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其實我們許多成人在社交媒體上的表現和行為,還不如孩子們。
Lonka教授提醒說,我們的許多教師沒有接受過數位化教育的訓練,反而會壓制學生的成長,我常提醒老師們要小心,不要毀了許多我們未來的比爾蓋茨。據統計,芬蘭有25%的學生玩網路遊戲,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遊戲完全沒有教育意義。
雖然強調主動學習、探究學習,但老師的有效引導依然是學生發展至關重要的力量,但引導的方式和效果跟傳統教學相比發生了改變,如果說芬蘭的教育歸功於高水準的師範教育,應該一點兒也不為過。
當然,Lonka教授也表示芬蘭教育於2016年開始在全國所有級別採用新的教育課程後,並不是一帆風順,也有面臨許多挑戰,例如學校自身的吸引力下降、公眾對於教育的期望越來越高、學生欠缺創業能力(例如芬蘭社會本身缺少知名的企業家)等等,教育者們甚至會捫心自問「是不是我們的意識中有太多的PISA?」
芬蘭新課改的實施,曾被國內外媒體報導為「顛覆性的改革」,在沿用傳統分科制教學的基礎上,向「跨學科學習模塊」轉變,Lonka教授對於芬蘭教育的總結和反思,讓與會同行們十分讚嘆,立足教師培養、從政策和學術研究的高度貫徹教育以人為本的理念,是芬蘭教育立於不敗之地的原因。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頂思」,作者Sarah,編輯Jack,原標題《芬蘭教育心理學教授,糾正關於芬蘭教育的7大誤區》。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
1、本文是
芥末堆網轉載文章,原文:
頂思;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並希望被芥末堆報導,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
推廣: 芥末堆商務合作:010-5726 9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