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中小學沒有考試,很多人在剛接觸芬蘭教育時會驚訝萬分:那上課不就是在「放羊」?以為在學校旁邊的公園裡數數小花,就當作學數學了;觀察觀察蝸牛、蚯蚓,就當是生物教學了。
再聯想我們的人手一本「黃岡兵法」的學生時代,不考試的芬蘭教育簡直是學生的天堂。但是沒有考試的學習,靠譜嗎?
靠譜!芬蘭的教育被公認是世界最優質的的教育之一,去年12月初發布的最新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測試結果,芬蘭第七。雖然不及中國隊的第一,但其學生的幸福感名列前茅,是中國隊望塵莫及的。
幸福感,是每個孩子必不可少的,也是極易被廣大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們忽略的,很多父母甚至說:「頭痛考試成績都來不及,還哪顧得上幸福感?」
那麼,芬蘭的教育為何能兼顧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幸福感呢?
秘訣在這裡:他們有合作思維。
我兒子上幼兒園中班時,有一段時間悶悶不樂,經常問我:「媽媽,我是天才嗎?」,我哄他:「當然是呀!」,兒子不信:「可是老師沒有給我小紅花,我不是天才。」
後來才知道,幼兒園裡吃飯快的,上廁所快的,入睡速度快的,老師會獎勵小紅花。像我兒子這種活潑好動的,不按常規出牌的,總是無緣小紅花。所以情緒低落,懷疑自己。
我不禁感嘆,「競爭思維」從幼兒園就開始了嗎?不可否認,獎勵小紅花,確實能調動孩子的積極性,但是除了「競爭思維」,教育孩子還有另一種方法。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中,介紹了芬蘭的「合作思維」教育法:
上課時,老師拿出兩隻碗,一隻是空的,另一隻裝了一些珠子,只要有孩子完成任務,就從碗裡拿出一顆珠子放到另一隻空碗裡。當所有珠子都被轉移到另一隻碗裡,這節課就結束了,全班同學就可以一起開個派對。
我們來一起看看,這其中有什麼不同:
在中國的「競爭思維」中,孩子們只為自己而努力,班上其他的孩子都是競爭者,小小年紀就活在一種劍張弩拔的氛圍裡,因為只有戰勝了別人,自己才能嘗到勝利的果實,得到鼓勵。
而在芬蘭的合作思維裡,孩子們為了集體努力,一個目標由大家共同完成,每個人的成功都讓集體所有成員得益。小小年紀就踐行: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進而懂得: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競爭思維」與「合作思維」教育出來的孩子,大概詮釋了中國學生與芬蘭學生之間的差異。
「競爭思維」注重結果,「合作思維」注重體驗
「競爭思維」注重結果,十年寒窗苦只為一朝金榜題名。中國學生為了能站到頂端,付出再多在所不惜。
甚至父母親自上場吶喊助威,前幾年大火的學區房,不知道是多少家長的噩夢。為了增加孩子的競爭籌碼,不惜全家節衣縮食,犧牲全家的幸福感來成全一個孩子,只為了一個榜上有名的結果。
合作思維注重體驗,幸福感源於生活中的點滴。芬蘭的學生更多的是感受學習的樂趣,在日常學習中管理自己的生活。
中國教育裡的學生們調侃「分分分,學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師的法寶」,芬蘭教育裡的學生們有大把的時間學做手工、木工、廚藝、玩樂器。更關鍵的是,這些課不是配角,他們跟語文、數學、外語課一樣重要。
合作思維裡,學這些不是為了贏過誰,而是為了更好地體驗學習的樂趣,體驗生活的樂趣,體驗人生的樂趣。
「競爭思維」帶來情緒焦慮,「合作思維」帶來成就感
自從老師開始獎勵小紅花後,孩子的心理就開始發生了變化:
「老師,我這個做得好嗎?可以得小紅花嗎?」
為了快點吃完的小紅花:「老師,我不要這麼多飯」
或多或少,競爭思維給每一個孩子帶來了焦慮情緒,無論做什麼,都會以能否得小紅花的標準要求自己,無法專注地玩或者學習。
孩子的感受:「今天的飯菜很好吃」,變成了「今天我吃得快」。
孩子的目標:「開心地吃得飽飽的」,變成了「快點吃,得小紅花」。孩子的內在驅動力變成了外化驅動力,把做好一件事的欲望變成在競爭中獲勝。
當一個人的幸福來源於「在競爭中獲勝」,他將終其一生「求而不得」。所以現在許多人衣食無憂事業有成,卻日漸空虛,難以幸福,毫無成就感。
相比之下,「合作思維」又帶來了什麼呢?
芬蘭的教育,當一個孩子「成功了」,老師把一個珠子移到另一個碗裡,大家都會向那個孩子投來讚賞的目光,肯定著他的成績,也激勵著他再次做出努力。
受到同學們的肯定和讚揚,對於孩子來說,得到的成就感遠遠超過老師或者父母的誇獎。孩子會在集體中汲取力量,關注別人的需求,奉獻自己的力量,活得有成就感。而不是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中,孤獨前行,毫無價值感。
「合作思維」教育下的孩子成年後評價自己的標準不是「超過別人,贏了別人」,而是「幫助了別人,為集體貢獻一份力量」。
只要他的工作對社會帶來價值,無論收入多少,這些人都能得到工作的快樂和內心的平靜,成就感也會一直在線。
「競爭思維」產生嫉妒、敵意,「合作思維」產生欣賞
有一次我帶著兒子路過幼兒園所在的小區,一個小朋友喊我兒子的名字,我兒子回頭看了看,沒有作出任何回應。我就問他:「那是誰呀?」
「我同學」「那你怎麼不答應人家呢?你不喜歡他?」「嗯,他總是得小紅花,如果他不得,老師就會給我」我不禁擔憂,小小年紀就學會了嫉妒別人,這個心態可不好。小時候會為了小紅花嫉妒別人,長大後就會為分數、為職位、為金錢而嫉妒別人。滿世界都是假想敵,即使再成功,也難獲幸福感。
「合作思維」的教育則完全不同,每個孩子的成功都是集體的成功,一個人成功,大家都分享成功的喜悅。正在努力的人會受到集體的鼓舞,成功了會心懷感激;鼓掌的人會欣賞做對了的人,練就一雙善于欣賞的眼睛。
欣賞別人的談吐,會提高我們的口才;欣賞別人的大度,會開闊我們的胸襟;欣賞別人的善舉,會淨化我們的心靈;欣賞,更是一種激勵和引導,可以使人揚長避短,更健康地成長和進步。
我們的國情決定了我們的教育是處於「競爭思維」裡,但這並不代表我們的孩子就應該成為為了結果不擇手段的競爭者,忽略體驗,成為智力上的天才生活上的白痴;
或者一生在焦慮裡掙扎前進,攀登上了高峰卻無法獲得成就感;或者前進的道路上一望無際的敵人,卻沒有彼此欣賞惺惺相惜的戰友。這些都不是我們想看到的。
雷鋒說:一滴水只有放進大海裡才永遠不會幹涸,一個人只有當他把自己和集體事業融合在一起的時候才能最有力量。
競爭思維能給我們帶來前進的動力,但是合作思維決定著我們能走多遠。學習「合作思維」,改變孩子的「競爭思維」,也許並不能解決眼前的考試困境,卻能讓孩子的未來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