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教育全球領跑的原因,真不是不考試,而是對合作思維的重視

2020-12-11 劉愛芹聊育兒

芬蘭中小學沒有考試,很多人在剛接觸芬蘭教育時會驚訝萬分:那上課不就是在「放羊」?以為在學校旁邊的公園裡數數小花,就當作學數學了;觀察觀察蝸牛、蚯蚓,就當是生物教學了。

再聯想我們的人手一本「黃岡兵法」的學生時代,不考試的芬蘭教育簡直是學生的天堂。但是沒有考試的學習,靠譜嗎?

靠譜!芬蘭的教育被公認是世界最優質的的教育之一,去年12月初發布的最新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測試結果,芬蘭第七。雖然不及中國隊的第一,但其學生的幸福感名列前茅,是中國隊望塵莫及的。

幸福感,是每個孩子必不可少的,也是極易被廣大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們忽略的,很多父母甚至說:「頭痛考試成績都來不及,還哪顧得上幸福感?」

那麼,芬蘭的教育為何能兼顧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幸福感呢?

秘訣在這裡:他們有合作思維。

我兒子上幼兒園中班時,有一段時間悶悶不樂,經常問我:「媽媽,我是天才嗎?」,我哄他:「當然是呀!」,兒子不信:「可是老師沒有給我小紅花,我不是天才。」

後來才知道,幼兒園裡吃飯快的,上廁所快的,入睡速度快的,老師會獎勵小紅花。像我兒子這種活潑好動的,不按常規出牌的,總是無緣小紅花。所以情緒低落,懷疑自己。

我不禁感嘆,「競爭思維」從幼兒園就開始了嗎?不可否認,獎勵小紅花,確實能調動孩子的積極性,但是除了「競爭思維」,教育孩子還有另一種方法。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中,介紹了芬蘭的「合作思維」教育法:

上課時,老師拿出兩隻碗,一隻是空的,另一隻裝了一些珠子,只要有孩子完成任務,就從碗裡拿出一顆珠子放到另一隻空碗裡。當所有珠子都被轉移到另一隻碗裡,這節課就結束了,全班同學就可以一起開個派對。

我們來一起看看,這其中有什麼不同:

在中國的「競爭思維」中,孩子們只為自己而努力,班上其他的孩子都是競爭者,小小年紀就活在一種劍張弩拔的氛圍裡,因為只有戰勝了別人,自己才能嘗到勝利的果實,得到鼓勵。

而在芬蘭的合作思維裡,孩子們為了集體努力,一個目標由大家共同完成,每個人的成功都讓集體所有成員得益。小小年紀就踐行: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進而懂得: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競爭思維」與「合作思維」教育出來的孩子,大概詮釋了中國學生與芬蘭學生之間的差異。

「競爭思維」注重結果,「合作思維」注重體驗

「競爭思維」注重結果,十年寒窗苦只為一朝金榜題名。中國學生為了能站到頂端,付出再多在所不惜。

甚至父母親自上場吶喊助威,前幾年大火的學區房,不知道是多少家長的噩夢。為了增加孩子的競爭籌碼,不惜全家節衣縮食,犧牲全家的幸福感來成全一個孩子,只為了一個榜上有名的結果。

合作思維注重體驗,幸福感源於生活中的點滴。芬蘭的學生更多的是感受學習的樂趣,在日常學習中管理自己的生活。

中國教育裡的學生們調侃「分分分,學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師的法寶」,芬蘭教育裡的學生們有大把的時間學做手工、木工、廚藝、玩樂器。更關鍵的是,這些課不是配角,他們跟語文、數學、外語課一樣重要。

合作思維裡,學這些不是為了贏過誰,而是為了更好地體驗學習的樂趣,體驗生活的樂趣,體驗人生的樂趣。

「競爭思維」帶來情緒焦慮,「合作思維」帶來成就感

自從老師開始獎勵小紅花後,孩子的心理就開始發生了變化:

「老師,我這個做得好嗎?可以得小紅花嗎?」

為了快點吃完的小紅花:「老師,我不要這麼多飯」

或多或少,競爭思維給每一個孩子帶來了焦慮情緒,無論做什麼,都會以能否得小紅花的標準要求自己,無法專注地玩或者學習。

孩子的感受:「今天的飯菜很好吃」,變成了「今天我吃得快」。

孩子的目標:「開心地吃得飽飽的」,變成了「快點吃,得小紅花」。孩子的內在驅動力變成了外化驅動力,把做好一件事的欲望變成在競爭中獲勝。

當一個人的幸福來源於「在競爭中獲勝」,他將終其一生「求而不得」。所以現在許多人衣食無憂事業有成,卻日漸空虛,難以幸福,毫無成就感。

相比之下,「合作思維」又帶來了什麼呢?

芬蘭的教育,當一個孩子「成功了」,老師把一個珠子移到另一個碗裡,大家都會向那個孩子投來讚賞的目光,肯定著他的成績,也激勵著他再次做出努力。

受到同學們的肯定和讚揚,對於孩子來說,得到的成就感遠遠超過老師或者父母的誇獎。孩子會在集體中汲取力量,關注別人的需求,奉獻自己的力量,活得有成就感。而不是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中,孤獨前行,毫無價值感。

「合作思維」教育下的孩子成年後評價自己的標準不是「超過別人,贏了別人」,而是「幫助了別人,為集體貢獻一份力量」。

只要他的工作對社會帶來價值,無論收入多少,這些人都能得到工作的快樂和內心的平靜,成就感也會一直在線。

「競爭思維」產生嫉妒、敵意,「合作思維」產生欣賞

有一次我帶著兒子路過幼兒園所在的小區,一個小朋友喊我兒子的名字,我兒子回頭看了看,沒有作出任何回應。我就問他:「那是誰呀?」

「我同學」「那你怎麼不答應人家呢?你不喜歡他?」「嗯,他總是得小紅花,如果他不得,老師就會給我」我不禁擔憂,小小年紀就學會了嫉妒別人,這個心態可不好。小時候會為了小紅花嫉妒別人,長大後就會為分數、為職位、為金錢而嫉妒別人。滿世界都是假想敵,即使再成功,也難獲幸福感。

「合作思維」的教育則完全不同,每個孩子的成功都是集體的成功,一個人成功,大家都分享成功的喜悅。正在努力的人會受到集體的鼓舞,成功了會心懷感激;鼓掌的人會欣賞做對了的人,練就一雙善于欣賞的眼睛。

欣賞別人的談吐,會提高我們的口才;欣賞別人的大度,會開闊我們的胸襟;欣賞別人的善舉,會淨化我們的心靈;欣賞,更是一種激勵和引導,可以使人揚長避短,更健康地成長和進步。

我們的國情決定了我們的教育是處於「競爭思維」裡,但這並不代表我們的孩子就應該成為為了結果不擇手段的競爭者,忽略體驗,成為智力上的天才生活上的白痴;

或者一生在焦慮裡掙扎前進,攀登上了高峰卻無法獲得成就感;或者前進的道路上一望無際的敵人,卻沒有彼此欣賞惺惺相惜的戰友。這些都不是我們想看到的。

雷鋒說:一滴水只有放進大海裡才永遠不會幹涸,一個人只有當他把自己和集體事業融合在一起的時候才能最有力量。

競爭思維能給我們帶來前進的動力,但是合作思維決定著我們能走多遠。學習「合作思維」,改變孩子的「競爭思維」,也許並不能解決眼前的考試困境,卻能讓孩子的未來走得更遠。

相關焦點

  • 芬蘭教育跟我們的差異,真不是「不考試」,而是這種「合作思維」
    如果說哪個國家孩子不需要考試,那麼一定會讓所有中國孩子羨慕,但是很多人都會覺得這樣的情況並不存在,也許在我們的思維意識裡,學習就是要考試,否則如何衡量孩子的成績呢?然而世界上真的有這樣一個國家,中小學的孩子們完全不需要考試,簡直羨煞旁人,這個國家就是芬蘭。
  • 不考試,無作業的芬蘭教育,憑什麼領跑全球?
    不考試不排名,不用穿校服,可以穿著奇裝異服進教室,課堂上可以隨意吃零食,甚至可以不用做作業……這個國家的教育,似乎與中國有著天差地別。,而是構建學生們的常識。發現每個人的閃光處,在芬蘭叫積極教育。老師帶領他們在課堂上學習觀察自我,就算你不擅長藝術、科學等等等等,沒關係,老師們願意帶領你去發掘自己,在芬蘭從不說孩子不擅長什麼,只用去發現孩子擅長什麼。
  • 不考試,不雞娃,芬蘭教育憑什麼全球第一?
    以平等為核心精髓,首都和北極圈的學生成績相當 芬蘭教育的核心體現在平等上。在大多數國家,私立學校都是非常普遍的存在。普通人讀免費的公立,中產以上讀私立,但芬蘭不一樣,它幾乎沒有私立學校,也沒有教育上的城鄉差距。在PISA測評中,芬蘭校際差距之小位列全球第二,首都赫爾辛基和偏遠北極圈的中學,成績也沒有多少差距。
  • 為什麼芬蘭的教育全球第一?
    芬蘭,一直是全球教育的「標杆」。為什麼是芬蘭?是什麼讓芬蘭的教育一舉一動都受到了全球的關注?因為芬蘭的教育全球領先了將近20年,而且他們不甘於這個領先,總是在不斷的折騰,不斷的推陳出新。如果想評價一個國家的教育質量怎麼樣,有一個人們經常參考的數據——PISA測試。PISA是由經濟發展合作組織OECD每三年組織的,針對全球15歲孩子的一項測試,測試過程中會給孩子們設置真實的場景和一系列的挑戰任務,然後考察孩子們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 沒有考試壓力的芬蘭孩子,他們是接受了怎樣的教育?
    芬蘭的學生除了進入大學的高考,沒有其他考試,功課負擔幾乎全球最輕。 正如芬蘭教授帕思 薩爾博格曾說:「我們不相信考試。學生讀書12年,唯一的考試是在十八九歲進大學前的高考。沒有考試的學習生涯讓學生有更多時間學習他們愛學、想學的東西。我們的老師絕不因為考試而教課,學生也絕不因為考試而學習。
  • 他鄉的童年:領跑全球的芬蘭教育,對我們家庭積極教育的啟迪
    《他鄉的童年》這部紀錄片,第二集講的是芬蘭教育,海小姐姐我全程都是羨慕嫉妒啊,腦海裡不斷徘徊著,可以移民嗎?可以去當那裡的老師嗎?回到主題,咱今天先聊一下芬蘭的積極教育。一起來扒一扒吧!在芬蘭,沒有任何考試,因為想要避免競爭,任何形式的競爭。羨慕吧?嫉妒吧?雖然無比羨慕芬蘭的教育制度,但也清晰地認識到,這在我們國家是行不通的,因為我們中國人真的太多了。只有競爭,才是最公平的選拔人才的手段。
  • 解密芬蘭教育:享譽全球的真相,藏著我們的教育「盲點」,很現實
    結果一出,不少網友感到驚訝,只因測試的方式不止是考試成績,還包括孩子的文化多樣性和幸福感,我國學生在單項測評中拿到多個第一,但在綜合素質中排名不佳,學生在學習中獲得的幸福感更是倒數。 綜合結果顯示,我國在參測的79個國家中排在中下遊,與多年蟬聯top、享譽全球的芬蘭小國形成鮮明對比。
  • 芬蘭教育專家解讀芬蘭教育:我們教授的是態度和技能,而非知識
    不過這些課後活動不是教育性質的,而是娛樂、鍛鍊性質的,一般是遊戲或者體育項目,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批判性思維、個性發展。關於學校學習,我們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所以學生學習有積極性,效果也好。同時,我們會給學生留充足的休息時間,一節課上學生也可以做任務做累了就休息一下,或者換一個活動放鬆一下再繼續做任務。
  • 芬蘭教育為何全球矚目?
    來源標題:芬蘭教育為何全球矚目?芬蘭教育發展水平在全球處於領先地位,特別是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實施的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測試中, 芬蘭學生成績表現非常優秀,整體排名長期名列前茅。
  • 芬蘭的教育何以全球最優?
    作者:艾米老師聯合國的世界幸福指數報告告訴我們:芬蘭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國家。芬蘭的幸福,可以說源於純淨美麗的風景、高度有保障的福利體系,還有對家庭的重視、良好的社會秩序……但其中,起到了橋梁紐帶作用的卻是芬蘭的教育。
  • 芬蘭教育全球第一,但它的好與競爭無關
    當然,並不是單純地讀那麼簡單。以演講和寫作為主的輸出式的閱讀方式,會逼著你在消化書目內容的基礎上,發散出批判性思維,長出自己的見解來。 5月份,童書媽媽讀書會把關注視線轉向令世界側目的芬蘭教育,北上廣三地讀書會同步閱讀了《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 正式開讀之前,我習慣性地先讀封面。
  • 《他鄉的童年》:領跑世界的芬蘭教育,不只是沒考試,沒競爭
    如果一個學生暫時不擅長某個學科,老師會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出現問題,根據學生的興趣改變教學方式,幫助學生找到他擅長之處。小學五年級之前沒有任何考試,老師只會評估學生如何以個人、搭檔和小組為單位學習,以及面對任務時的責任感。如果孩子們認真完成作業,老師甚至會給孩子送「越獄」卡。
  • 告訴你一個全球NO.1教育體系的秘密——芬蘭幼兒教育
    芬蘭教育並不是只看重單一技能的培養,而是能夠做到幫助孩子真正全面綜合地成長;這種學習帶來的益處經過日積月累,就會成為孩子未來人生中的基石。幼兒教育到底該教什麼?在不少國際教育評比活動中,芬蘭教育質量長期名列前茅,各種國際排名一再驗證,這個北歐小國,卻摘下了教育超級大國的桂冠:芬蘭擁有世界上最好的幼兒教育系統——經濟學人智庫,2012《Starting well》全球嬰幼兒教育排名芬蘭的小學教育全球最好
  • 全球聞名的芬蘭教育,芬蘭人自己是如何看待的?
    全球聞名的芬蘭教育,芬蘭人自己是如何看待的?芬蘭的學生能力,長期位於國際評估PISA的十名以內,一直是全球教育的範例。有關芬蘭教育的傳說不絕於耳,沒有標準化考試,不對學校進行檢查,不強調管控和競爭,甚至學校取消分科、使用「現象教學」法……這些因素究竟是促成全民教育成功的必然、亦或是偶然?芬蘭人自己又是如何看待教育的?
  • PISA成績緊跟芬蘭,領跑歐洲,這個小島國如何完成教育逆襲?
    愛沙尼亞,用「小國寡民」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國土由2222個島嶼組成,國土面積總共42388平方公裡,全國人口130萬左右,西向波羅的海,北臨芬蘭灣,東望楚德湖,與芬蘭隔海相望,私交甚好。   愛沙尼亞卻素來以高科技著稱,目前還是世界高收入經濟體之一。
  • 芬蘭副議長:芬蘭的教育為何能位居世界前列
    他們的目的地,不是教室,而是學校附近的一個小森林,他們接下來的半天就將在森林裡度過。 這樣的場景在芬蘭全國各地隨處可見,孩子們不是整天坐在教室裡學習,更多的時候,他們是背著背包走進自然,或者超市、圖書館、動物園,從生活和實踐中學習。 芬蘭教育有何特點?為何芬蘭的教育能夠位居世界前列?全球熱議的芬蘭最新教育改革改什麼?
  • 沒作業、不考試,芬蘭教育卻能被評為世界第一,秘訣在於這4點
    芬蘭人口僅有500多萬,但是他們的教育卻一直領先全世界,世界經濟論壇多次把芬蘭的高等教育評為全球最佳。並且他們的學習過程不是痛苦的,機械的。芬蘭的孩子,沒作業、不考試,並且在學校學生每天更是有75分鐘的休息時間,而且是滿七歲才入學。
  • 芬蘭教育為何被公認為全球第一?我們可以效仿嗎?
    沒作業不考試的教育卻被公認全球第一「全球課時最少,課後複習時間最短,假期最長的國家」,同時「學生成績表現非常優秀,整體排名長期名列前茅」,這就是芬蘭,一個令人嚮往的傳奇國度芬蘭教育被公認為全球第一,表現在哪些方面?1.學生幸福指數很高,沒有學業負擔芬蘭的孩子7歲以前在家學習,7歲才開始正式上學。在16歲之前沒有家庭作業和考試。
  • 芬蘭教育的理念及特色
    芬蘭人在教育中不採用「仿製」的管理法則,而是選擇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自我管理」作為教育的開始。-方面是對學生的尊重和信任。他們認為,教育是按照孩子們的意願和稟賦,循序漸進,而不是按照老師、家長的要求拔苗助長,另-方面是對學校和老師的信任和尊重。中央政府制定的教育大綱只提供不同科目的教學目標和內容的大方向,學校有權在國家課程與政策框架下,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設計自己的發展計劃和實施策略。
  • 芬蘭的教育舉世聞名,但中國是否需要「芬蘭模式」?
    芬蘭教育能夠一直走在世界前頭,跟這個國家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密不可分,而優質的師資力量,則是芬蘭教育體系的精髓之一。調查顯示,芬蘭年輕人最嚮往的職業是教師,教師也是最受尊重和最受歡迎的職業。早在1979年,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就明確,教師屬於研究型人才和教育專家,必須持有碩士或以上學歷的人才能擔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