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貝老師要給大家推薦一部叫《他鄉的童年》的紀錄片。
影片其中有一集主講芬蘭教育,這個只有500萬人口的北歐國家,被世界公認為「教育最強國」,這裡的孩子們不但功課好,而且創意強,還快快樂樂零壓力。
圖片來源優酷《他鄉的童年》
01.
芬蘭的學生除了進入大學的高考,沒有其他考試,功課負擔幾乎全球最輕。
正如芬蘭教授帕思 薩爾博格曾說:「我們不相信考試。學生讀書12年,唯一的考試是在十八九歲進大學前的高考。沒有考試的學習生涯讓學生有更多時間學習他們愛學、想學的東西。我們的老師絕不因為考試而教課,學生也絕不因為考試而學習。我們的學校就是一個百分百快樂學習的場所。」
紀錄片中,老師也強調:
「我們沒有考試,因為我們想要避免競爭,任何形式的競爭。我們唯一評估的,不是他們在學科中學到多少知識,而是他們如何學習,自己如何學習,如何搭檔學習,以小組為單位如何學習,以及在面對任務時的責任感。」
同時,芬蘭也倡導「積極教育」,學習好壞不是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即便是孩子不擅長數學或科學,也不擅長藝術,但他們依然能發現自己的力量,比如擁有創造力、好奇心、同情心、毅力、善良、愛或有團隊合作精神等。
受訪老師也強調,在這所有的特質之中,愛,是最重要的。
另外,在授課方式上,芬蘭注重跨學科教育,並稱之為「現象教學法」:圍繞特定的主題,將橫向的不同學科知識融入到一節課中。
比如在以「時間」為主題的課中,老師會把芬蘭語言文學、藝術作品、數學、生物等學科知識融合在一起教學。
芬蘭更希望鼓勵孩子們打破傳統學科界限,走進自然,走進生活,感受藝術,對知識融會貫通,享受「寓教於樂」的學習課程。
02.
好的教育流派,某種程度上都有相似之處,這不分國籍、地域、語言。
比如,最近在教育圈、家長育兒群頻頻刷屏的馬云云谷開學第一課演講:雲谷學校不培養考試機器,希望培養的是活生生的人,會學習、愛學習的孩子。
圖片來源雲谷學校
這恰好也是芬蘭教育的特色亮點之一。
馬雲提到:「我們不承諾教會孩子成功,但是我們要教會孩子怎麼幸福。雲谷的使命不是追求成功,而是讓每個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我們要培養孩子對未來有期待,對事物永遠保持好奇心,正確地對待未來,面對挫折懂得學習,這是我們可以教給孩子的。我希望我們的孩子有獨特的思考,他們不怕挫折,敢於從挫折中學習,學會做人。」
同樣的,在素質教育領域,貝爾科教與以上教育流派也有共通之處。
03.
貝爾科教倡導一堂好課,有趣有愛;踐行STEAM教育,進行跨學科融合,全方位提升孩子的綜合能力,培養人工智慧時代原住民。
貝爾科教基於AIQ理論開發的STEAM教育矩陣課程,無論是機器人編程、少兒編程、少兒美學、數學思維,都是在強調興趣激發,建立與生活的關聯,用愛喚醒每一個求知的自由靈魂。
在貝爾機器人編程中心的教學中,通過思維啟迪、趣味機器人建構和程序編程,完善學生從認識原理到運用原理的完整認知體系。在主題設置和課程設計中,融入數學、物理、科學等多學科內容,提升學生們跨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
在貝爾編程的教學中,以提升孩子的計算思維、數學思維、設計思維為核心目標,課程不僅涉獵各學科知識,還將生活中的現象與常識融入其中,同時引入中國經典故事《西遊記》中的故事情節和IP人物,用動畫的形式讓孩子更感興趣更易於接受。編程帶給孩子最大的影響不是成為程式設計師,而是建立思維模式,能夠教會孩子怎樣去理性思考、去學習、怎樣更好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在田丁少兒美學的教學中,注重孩子的審美能力、創作設計能力及跨界應用能力培養。採用「線上+線下」融合的教學模式,通過自主研發ART+跨學科式美育體系,打破美學教育與自然、人文、科技等學科的知識壁壘,培養應用型藝術人才和生活藝術家。
在鯨冪數學思維的教學中,主張運用數學邏輯與思維,不斷提升孩子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兒童思維發展的黃金期,通過智能化互動課堂、遊戲化引導思考、趣味教具、精彩繪本,讓孩子愛上數學,為進階的數學和編程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正如馬雲所說,教育不是為了給出正確答案或者唯一的答案,而是要教會我們的孩子尋找答案。在貝爾科教學習的孩子,更重要的是AIQ的提升(創造力、學習力、溝通力以及數據力),學會融會貫通,學會用科學的思維方式去尋找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解決方法。
我們希望傳遞「有趣有愛」的價值觀,我們希望孩子們自然而然愛上科學、藝術,理性思維和感性思維同步發展,可以痛快哭、痛快笑,對未來有好奇心,有廣泛的興趣,有愛的能力,有快樂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