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化名)是學校籃球隊的一名隊員,從小就很有天賦,在學校也參加過很多比賽,成績也都挺好的。
但在最近這一次比賽當中,明明因為錯過了一次投籃的機會,在比賽場上有些沮喪,整場比賽都心不在焉的,最終他們這支隊伍比賽失敗了。
等到下場之後,媽媽看出來明明的心情有些不好,於是去詢問明明原因。明明有些不耐煩的說簡直丟死人了,以後再也不打籃球了。
由於這一場比賽的失利,明明受到了新球員,還有隊員之間的壓力,讓明明感覺有些挫敗感,使他對之後的比賽也失去了信心。
因為明明從小都沒有受到過什麼打擊,不會消化挫折帶來的壓力。
孩子經受不住失敗,是因為他從小就沒有受到過逆商的教育。巴爾扎克曾經說過:「挫折就是一塊石頭,對於弱者來說,它是一塊絆腳石,讓你卻步不前。女強者是一塊墊腳石,讓你站得更高。」
逆商就是指你在逆境當中面對挫折的處理方式,巴頓將軍說: 「衡量一個人的成功標誌,不是看透登到頂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彈力。」這就是逆商。
現如今是一個拼逆商的時代,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新聞學生因為一次考試成績沒有考好,受到了家長和老師的指責便選擇輕生,就是孩子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差,不能勇敢的面對挫折。
逆商高的人在面對挫折會勇敢的站起來,盡全力走出困境,而逆商低的人則會認為失敗是一生當中最大的恥辱,覺得自己註定是失敗者。
在芬蘭這個國家特別注重孩子的教育問題。從小就會給孩子們接受一種逆商的教育,就是教育孩子們承受壓力,面對打擊和失敗,讓孩子們在逆境當中也能夠勇敢前行。正是因為從小的這種教育模式才使芬蘭的教育事業如此的成功。
1.挫折教育
很多人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取得好的成績,在將來獲得一個高的學歷。但是在芬蘭從小的教育就是讓孩子們從體驗失敗開始。
老師在教孩子們滑冰的時,也許我們會想到先告訴孩子們標準的動作是什麼,但在芬蘭會先告訴他們失敗的動作是什麼樣的,孩子們會學習老師失敗的動作。、
在他們真正開始滑行的時候再次失敗,他們會當做什麼都沒有發生過一樣。這樣的教育能夠讓孩子們明白真正的成功是需要自己去體會的。
很多孩子們在上幼兒園的時候,老師會給孩子們發一張自我評價表,上面有很多方形的小框,每個框裡都寫著一個技能,比如說滑冰,幫助其他小朋友等。老師會告訴他們不要以為自己比其他人強,只有明白自己的短處,才能夠獲得成功。
2.製造失敗機會
在孩子們年齡稍大一些,學校會制定很多能力培養的作業,讓孩子們去完成。比如說,讓孩子們自己動手造一個小木船。
首先,他們需要自己畫好圖紙,之後拿電鑽之類的工具去製作。在這個過程中,家長會有些擔心孩子受傷,但是學校會告訴家長們沒什麼大不了的,受傷了包紮一下就可以了。
在這個過程當中,學校要求必須是孩子們自己動手完成的,在學校做不完就第二天繼續做,不能夠拿回家去尋求家長的幫助。有些任務並不是這個年紀的孩子所能夠完成的,學校的真實目的就是要讓他們感受到失敗。
3.設立「國際失敗日」
從2010年起,芬蘭的這個節日,這個節日並不僅是為了孩子的教育而設立,更是芬蘭人民的一種解壓日。政府會鼓勵人民將自己的短處發布到網絡上和大家一起分享。
甚至教人們怎樣去失敗,比如發一張自己最醜的照片,做一頓飯之後用火把他們全部燒焦,說一件自己所經歷過最尷尬的事情。人們將失敗看作是生活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自然不會去害怕面對失敗。
我國家長們更重視學習成績,孩子的主要壓力也都來自於學業的繁重,忽視了學習的真正價值是什麼。芬蘭的逆商教育也提醒著我們注意孩子能力的培養和心理的教育。
就像馬雲說的一樣:「逆商,也就是一個應對挫敗的能力,觸底反彈的能力,真正決定了一個人最後的高度。知道怎麼贏的人,最後不一定會贏,而扛得住失敗的人,才能笑到最後。」
1.認清自我
很多父母從小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要求別人家孩子會的自己的孩子也必須會。給孩子營造出了一種必須贏的心理,孩子承擔了父母給的壓力,讓孩子變得害怕失敗。
父母需要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用一顆平常心孩子明白學習的價值是什麼。讓孩子學會失敗的意義在哪裡,直面失敗才能夠讓孩子更快的成長。
2.懂得堅持
我們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有時候會因為孩子缺少堅持的勇氣而選擇放棄,這對孩子也是一種失敗,這件事情會讓孩子們覺得自己比不上其他人。
父母可以激勵孩子,讓孩子明白如果選擇放棄,那麼結果一定是失敗的,但是堅持下去會得到不一樣的成果,至少自己曾經做過沒有什麼遺憾了。
3.收穫失敗帶來的財富
失敗不可怕,失敗和成功並不是相對的,只有經歷過失敗的人才能夠體會到成功的快樂。父母要允許孩子失敗,並且要讓他們承擔所帶來的責任。
當孩子受到了一些挫折,父母要去激勵孩子尋找原因到底是什麼,對於自己的短處要盡力彌補,規避在將來面對同樣的挫折。
就像雨果說的那樣:「人生是一次航行。航行中必然遇到從各個方面襲來的勁風,然而每一陣風都會加快你的航速。只要你穩住航舵,即使是暴風雨,也不會使你偏離航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