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孩子不能吃苦?家庭教育應補上「逆商教育」這一課
為啥孩子不能吃苦?家庭教育應補上「逆商教育」這一課
王營
前段時間,浙江在線報導了一名初中男孩因為嫌棄有空調的大學宿舍條件太差,不如星級賓館,第一天就從夏令營落逃的新聞,在網上引發了熱議。
有教育專家稱,這名落跑男孩平時不喜歡社交的可能性比較大,住宿條件差有可能只是藉口。以報導事實看,這名男生是因為嫌棄有空調的大學生宿舍條件太差,吃不了這個苦,才選擇落逃的。於此,我不禁想問,其它孩子能吃這樣的苦,為啥這名男孩吃不了?這恐怕要從孩子的家庭教育中尋找原因了。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除了要培養孩子的智商、情商、財商外,還有一種「商」對孩子的成長也很重要,這就是逆商。逆商是指面對逆境時的反應方式,即面對挫折、擺脫困境和超越困難的能力。具備了這一能力,孩子無論面對怎樣的困境,都能安之若素,甚至以苦為樂,朝著既定的目標奮勇前進。
中國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於獨生子女政策的實施,每個家庭幾乎都是六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每個家庭幾乎都把最明亮、最溫暖的房間讓給孩子,冬暖夏涼。這種養尊處優的生活,培養出了被寵溺的一代人。家庭對孩子的過分保護導致他們面對困境時,變得脆弱而不堪一擊。
為啥孩子不能吃苦?家庭教育應補上「逆商教育」這一課
一位兒童心理學家說:「有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小時候不對孩子進行逆商教育,孩子長大後會因不適應社會激烈的競爭及複雜多變的環境而深感痛苦,就如報導中的男孩一樣,關鍵時候選擇逃離。這樣不僅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而且家長的期望以及孩子所有的人生理想也都將化為泡影。
在這一點上,我們不妨借鑑一下國外的家庭教育經驗。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第17任首席大法官約翰•羅伯茨在一次演講中竟然公開「祝福兒子擁有痛苦和不幸」,這種說法聽上去讓人不可思議,但他認為,孩子偶爾運氣不佳,這樣才會意識到機遇在人生中的地位,進而理解成功並非命中注定,別人的失敗也不是天經地義。
在德國,家長會專門為孩子創造吃苦的機會,培養孩子的逆商。諸如,有一個德國家庭,家裡有兩個孩子,每月零用錢僅30歐元,而且還要幫家裡幹活才能得到。其中一個孩子負責為花園裡的植物澆水、翻土及擦洗汽車,而另一個孩子則幫父母洗餐具、收拾房間、去商店購物和擦洗全家人的鞋子。到了暑假,兩個孩子還要騎著自行車,頂著炎炎烈日,挨家挨戶送報,以此來賺取買書籍、玩具的費用。有些中國家長對這一「殘忍」的做法不理解,而這些德國家長卻認為,孩子總有一天要去更廣闊的天地闖蕩,為了他們將來能應對挫折,一定要培養他們戰勝困難的能力。
為啥孩子不能吃苦?家庭教育應補上「逆商教育」這一課
中國的家長也要補上逆商教育這一課。對孩子進行逆商教育時,家長應著眼於四個方面:控制、歸屬、延伸和忍耐。控制指對逆境有多大的控制能力;歸屬指逆境發生的原因和願意承擔責任、改善後果的情況;延伸是對問題影響工作、生活等其他方面的評估;忍耐是指認識到問題的持久性以及它對個人的影響會持續多久。
雙休日或節假日,家長們不要把孩子禁錮在家裡,享受天堂般的生活,或者讓孩子在輔導班、培訓班之間疲於奔命,要讓孩子們走出家門,並且為他們設定一個目標,布置一項任務,讓孩子在完成目標和任務的過程中,提高自我控制力和忍耐力,尋找歸屬感。可以讓孩子回農村參加勞動,體驗農村艱苦的生活條件;也可以到廠礦企業幹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體驗工人師傅創造性勞動的艱辛;還可以有選擇地參加一些夏令營、冬令營,培養孩子的團隊意識和社會交往能力。
家長們要有意識地為孩子創造各種吃苦的機會,只有讓這些「溫室的幼苗」具備較強的抗擊挫折的能力,經受住各種困難的考驗,他們最終才能長成「參天大樹」。
(本文選自於作者新浪博客,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