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孩子不能吃苦?家庭教育應補上「逆商教育」這一課

2020-09-03 王營評教育

為啥孩子不能吃苦?家庭教育應補上「逆商教育」這一課

為啥孩子不能吃苦?家庭教育應補上「逆商教育」這一課

王營

前段時間,浙江在線報導了一名初中男孩因為嫌棄有空調的大學宿舍條件太差,不如星級賓館,第一天就從夏令營落逃的新聞,在網上引發了熱議。

有教育專家稱,這名落跑男孩平時不喜歡社交的可能性比較大,住宿條件差有可能只是藉口。以報導事實看,這名男生是因為嫌棄有空調的大學生宿舍條件太差,吃不了這個苦,才選擇落逃的。於此,我不禁想問,其它孩子能吃這樣的苦,為啥這名男孩吃不了?這恐怕要從孩子的家庭教育中尋找原因了。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除了要培養孩子的智商、情商、財商外,還有一種「商」對孩子的成長也很重要,這就是逆商。逆商是指面對逆境時的反應方式,即面對挫折、擺脫困境和超越困難的能力。具備了這一能力,孩子無論面對怎樣的困境,都能安之若素,甚至以苦為樂,朝著既定的目標奮勇前進。

中國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於獨生子女政策的實施,每個家庭幾乎都是六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每個家庭幾乎都把最明亮、最溫暖的房間讓給孩子,冬暖夏涼。這種養尊處優的生活,培養出了被寵溺的一代人。家庭對孩子的過分保護導致他們面對困境時,變得脆弱而不堪一擊。

為啥孩子不能吃苦?家庭教育應補上「逆商教育」這一課

一位兒童心理學家說:「有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小時候不對孩子進行逆商教育,孩子長大後會因不適應社會激烈的競爭及複雜多變的環境而深感痛苦,就如報導中的男孩一樣,關鍵時候選擇逃離。這樣不僅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而且家長的期望以及孩子所有的人生理想也都將化為泡影。

在這一點上,我們不妨借鑑一下國外的家庭教育經驗。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第17任首席大法官約翰•羅伯茨在一次演講中竟然公開「祝福兒子擁有痛苦和不幸」,這種說法聽上去讓人不可思議,但他認為,孩子偶爾運氣不佳,這樣才會意識到機遇在人生中的地位,進而理解成功並非命中注定,別人的失敗也不是天經地義。

在德國,家長會專門為孩子創造吃苦的機會,培養孩子的逆商。諸如,有一個德國家庭,家裡有兩個孩子,每月零用錢僅30歐元,而且還要幫家裡幹活才能得到。其中一個孩子負責為花園裡的植物澆水、翻土及擦洗汽車,而另一個孩子則幫父母洗餐具、收拾房間、去商店購物和擦洗全家人的鞋子。到了暑假,兩個孩子還要騎著自行車,頂著炎炎烈日,挨家挨戶送報,以此來賺取買書籍、玩具的費用。有些中國家長對這一「殘忍」的做法不理解,而這些德國家長卻認為,孩子總有一天要去更廣闊的天地闖蕩,為了他們將來能應對挫折,一定要培養他們戰勝困難的能力。

為啥孩子不能吃苦?家庭教育應補上「逆商教育」這一課

中國的家長也要補上逆商教育這一課。對孩子進行逆商教育時,家長應著眼於四個方面:控制、歸屬、延伸和忍耐。控制指對逆境有多大的控制能力;歸屬指逆境發生的原因和願意承擔責任、改善後果的情況;延伸是對問題影響工作、生活等其他方面的評估;忍耐是指認識到問題的持久性以及它對個人的影響會持續多久。

雙休日或節假日,家長們不要把孩子禁錮在家裡,享受天堂般的生活,或者讓孩子在輔導班、培訓班之間疲於奔命,要讓孩子們走出家門,並且為他們設定一個目標,布置一項任務,讓孩子在完成目標和任務的過程中,提高自我控制力和忍耐力,尋找歸屬感。可以讓孩子回農村參加勞動,體驗農村艱苦的生活條件;也可以到廠礦企業幹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體驗工人師傅創造性勞動的艱辛;還可以有選擇地參加一些夏令營、冬令營,培養孩子的團隊意識和社會交往能力。

家長們要有意識地為孩子創造各種吃苦的機會,只有讓這些「溫室的幼苗」具備較強的抗擊挫折的能力,經受住各種困難的考驗,他們最終才能長成「參天大樹」。

(本文選自於作者新浪博客,有改動)

相關焦點

  • 做好挫折教育,孩子成長更有利!逆商培養讓孩子贏得起也輸得起
    竟成了一朵朵鮮活生命凋謝的緣由感嘆生命教育缺位之時也必須看到其中不容忽視的因素——我們的孩子亟待補上挫折教育課逆商低的常見表現愛發脾氣,遇到困難一蹶不振,容易自我傷害等。逆商低的原因父母的溺愛,捨不得讓孩子吃苦,對孩子一切事的大包大攬,教育方式不對,學習環境差等。
  • 談教育,就得讓孩子吃苦
    當我們老去以後,會發現,一切榮譽和金錢都是過眼雲煙,此時陪伴你的是孩子。而一個不成器的孩子,足以讓你晚景慘澹。孩子成不成器,來源於教育。在教育中,這一個東西又是萬不可缺的,那就是吃苦教育。吃苦教育,特別是男孩子,家這個更不能少。一個怕苦的男人,註定是沒有擔當的。捨不得讓孩子吃苦,終究會讓他身邊的人吃苦,讓父母吃苦。
  • 實施「逆商教育」和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刻不容緩
    因為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家庭、家族、學校、社會等都關注他(或她)吃穿好不好、功課好不好、考了第幾名、學了什麼新才藝……而忘記(或可能是根本就沒有這個意識)對他們施加適當的「苦難教育」、「挫折教育」,也忽視了他們心理健康的需求。
  • 吃苦教育是為孩子好?物極必反,讓孩子被動吃苦不如主動獨立
    不要以為吃苦教育,就是簡單的改變孩子的成長環境,讓他們過得艱難一點,更核心的內容在於讓孩子不嬌慣,不輕易放棄,如果家長隨便實行吃苦教育,很可能會害了孩子,所創造的苦環境,對孩子來說,也沒有任何的好處。為什麼不能進行吃苦教育?
  • 逆商教育很重要
    一個人除了智商、情商,還有逆商也很重要,逆商不足,也很難適應社會、適應生存,很難成功。所謂逆商,就是正確認識失敗、嘲笑打擊、不被認同等等消極負面的狀況逆商不足的人很難適應社會。他們很容易被困難、挫折、失敗、嘲笑打擊或不被認同擊倒或打垮,有的甚至走向極端,造成無可挽回的痛苦和遺憾。逆商好的孩子,不怕失敗,不怕嘲笑打擊,不怕不被認同,他們更容易適應社會,更容易成功。逆商不好的孩子,很難接受失敗、不順、被嘲笑打擊、不被認同,更容易崩潰甚至走極端,走向失敗。
  • 面對壓力孩子自殺?逆商教育的重要性,家長們一定要知道
    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從一出生就能順風順水,不用經歷太多挫折磨難,也因此,在對孩子的教育時,往往會忽視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孩子的逆商教育。逆商相對於情商、智商而言,對於很多家長來說,是一個出現頻率相對不是那麼高的詞彙,逆商簡單說來就是面對逆境時,一個人的應對能力。
  • 芬蘭教育為何成功?重視孩子的「逆商」,輸得起的孩子才能贏得起
    芬蘭這個國家離我們似乎有些遙遠,有些人甚至在有生之年都沒有去過芬蘭,但是這並不影響我們對這個國家的了解。特別是芬蘭教育的成功,真的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它重視孩子的逆商,教會孩子珍惜失敗的寶貴。但是在芬蘭卻不同,每個孩子在年幼的時候都會接受一種特殊的教育——逆商教育。這種教育不僅能夠教會孩子認識逆境,更會教會孩子如何戰勝逆境。這是芬蘭教育的獨到之處,也是它之所以能夠成功的關鍵所在。
  • 教育部要求中小學生補上「這一課」,家長認為「早該補了」
    教育部要求中小學生補上「這一課」,家長認為「早該補了」,不能光「 」背詩」如今,全社會提出制止浪費,提倡節約,尤其是提倡餐桌上的節約,教育系統也不例外。教育系統開展了各種活動,旨在倡導中小學生從小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為了讓這種節約的好習慣真正在學生心中紮根,教育部於近日印發了《教育系統「制止餐飲浪費 培養節約習慣」行動方案》。這份方案中,明確提出,將組織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田間地頭和青少年社會實踐基地等場所,廣泛開展實踐體驗活動。教育部同時要求,要將這一活動形成制度,要求城市中小學生要在每個學段至少安排一次農業生產勞動。
  • 逆商高的孩子往往更優秀,抓住五個關鍵點,讓娃的逆商贏在起跑線
    文丨飯飯媽提到逆商的時候,很多家長並不是十分的了解,畢竟經常出現在家長面前的,大多都是智商和情商這兩種能力。而一些教輔機構,也非常注重孩子的智商,和情商培養,但是注重孩子逆商培養的,卻並不是很多。因此家長為了保證孩子能夠發展的更好,就需要盡心盡力的去培養孩子的逆商。那麼家長該如何培養孩子的逆商?說到對孩子的培養,家長並非專業的教育人士,所以可能會對逆商的培養有些迷茫,不知道怎樣去培養才是比較有效的。
  • 芬蘭教育為何成功?孩子「逆商」很重要,只有先輸得起才能贏得起
    由於這一場比賽的失利,明明受到了新球員,還有隊員之間的壓力,讓明明感覺有些挫敗感,使他對之後的比賽也失去了信心。因為明明從小都沒有受到過什麼打擊,不會消化挫折帶來的壓力。孩子經受不住失敗,是因為他從小就沒有受到過逆商的教育。
  • 培養孩子抗挫能力,幫助孩子強大自己的內心,逆商教育可以這樣做
    、平復自己的感情,甚至因某件事不能釋懷而做出放棄生命這樣令人惋惜的事。所以從小對孩子進行逆商教育,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強大孩子的內心是很有必要的,對孩子具有重要的意義。3--6歲是兒童逆商培養的關鍵期,隨時隨地都可以做,不用像有的父母那樣刻意給孩子製造困難,因為生活中、學習中孩子會遇到一個個對他來說的困難、挫折。比如搭積木搭不好,這就是孩子遇到的一個困難,孩子不知道如何解決時,會很生氣地摔下積木不搭了。這時父母就要引導孩子,讓孩子不放棄,不害怕失敗,嘗試換種方式也許就成功了。
  • 吃苦教育好嗎?爸是科學家,媽是清華高材生,娃卻被送去農村吃苦
    爸爸是大科學,媽媽也是清華的高材生,他們的家庭條件算是十分優越的了,可是為啥施一公卻把孩子送到農村去吃苦?他到底圖什麼呢?這句話當時也感動了無數網友,雖說是心靈雞湯,但也恰恰說明了吃苦教育對孩子來說,真的很重要!其實,不僅僅是大科學家施一公在育兒的過程中,主張吃苦教育,很多我們熟知的名人、富豪、明星等,他們在育兒的過程中都主張「吃苦教育」。白巖松的兒子自信又很謙遜,很多人認為,這是白巖松一直採取「放養」教育的結果。
  • 補上「生命教育」這堂課
    「我們應該給自己補一堂應時應景的生命教育——圍繞『生命與安全』去關聯每一個空間中的隱性危機;通過『生命與健康』去了解身體之外的機能反應;基於『生命與養成』把丟棄的習慣和素養重新溫習;聚焦『生命與交往』去了解每一種溝通對話的儀式感;審視『生命與價值』去反思應盡的責任以及超越生死的理解。」江蘇省常州市武進清英外國語學校教育集團總校長奚亞英說。
  • 別只顧著孩子的智商,逆商教育更重要
    「他還是個孩子,你讓一讓他唄。」「小孩子不懂事,你別跟他計較。」你肯定聽過家長們的這句「萬能金句」,大部分人只能打碎牙齒和血吞,自己默默承受一切委屈。在某些家長眼中,孩子是天真無邪的,一切過錯都可以被原諒。
  • 教育的本質:家庭教育中,父母如何才能引領孩子實現精神成長
    孩子的成長,是自身的努力以及社會、學校、家庭、父母教育的綜合結果。對於絕大多數未滿18周歲的青少年而言,自身努力只是很小一部分因素,社會層面的影響,是大部分個人和家庭所難以幹預的,因此,起決定作用的,多半是學校、家庭、父母給到的教育。 哪些因素決定了孩子的成長?
  • 暑假去貧困山區「吃苦」?家長很熱衷 孩子不太樂意
    「貴州感恩七日遊,吃住在苗寨,近距離體驗山區孩子的生活,讓孩子們感受一樣的天空不一樣的童年。」  暑期即將拉開大幕,在微信朋友圈、QQ群等社交平臺上,關於讓孩子到貧困山區接受吃苦教育的話題又熱了起來。一些組織及個人也看中了這其中的「商機」,趁機組團拉客,做起吃苦教育遊的生意。讓孩子在旅遊中感受吃苦靠譜麼?
  • 國內教育現狀:富人家孩子在吃苦,窮人家孩子卻在「富養」
    但表弟特別「重教育」,給五歲的女兒報了繪畫班、鋼琴班,還準備加上民族舞。不光是興趣班,表弟他們在女兒的吃穿上也很捨得花錢,每個月光孩子的開銷就夠他們受的了。但他們咬牙撐著,覺得「再苦不能苦孩子」,女孩嘛,就得「富養」著。看,這就是如今父母們普遍的育兒觀——窮養兒富養女。
  • 吃苦是最好的教育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不是一句空話,而是一句教子箴言。艱苦的條件能讓孩子理解生活的不易,明白很多問題需要靠自己解決。這樣孩子才會更珍惜,更努力,更自立。我是農民的兒子,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從邊遠的小學教書開始,一步步的挪。
  • 代表建議:為孩子補上勞動這一課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特級教師吉桂鳳對此表達了擔憂,她認為目前中小學勞動教育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和嚴重問題,勞動教育在學校家庭社會中被嚴重淡化弱化,學生不願勞動、不會勞動、不珍惜勞動成果的現象比較突出,令人擔憂,才會出現爺爺奶奶到學校幫助打掃衛生甚至請家政公司來打掃的現象。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淮陰中學校長皇甫立同關注到「勞動教育被弱化」這一問題。
  • 白巖松:孩子,別在吃苦的年紀選擇安逸,「吃苦」教育是人生財富
    記得從某網站上看到這一段話:父母說:不好好學習,你以後會吃很多苦。孩子會想:究竟什麼是苦,是像爸爸一樣每天機械地上班,還是像媽媽一樣每天辛苦地操勞。可見現在孩子對於家長提出的「吃苦」教育的理解有所不同,在社會情況和經濟情況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吃苦」教育也有了新的區別與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