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質:家庭教育中,父母如何才能引領孩子實現精神成長

2021-01-08 騰訊網

孩子的成長,是自身的努力以及社會、學校、家庭、父母教育的綜合結果。對於絕大多數未滿18周歲的青少年而言,自身努力只是很小一部分因素,社會層面的影響,是大部分個人和家庭所難以幹預的,因此,起決定作用的,多半是學校、家庭、父母給到的教育。

哪些因素決定了孩子的成長?

陳錢林校長在《教育的本質》中指出:孩子的成長,遺傳是基礎,教育起決定作用,環境產生重要影響。而父母的責任在於培養孩子的健全人格,引領孩子實現精神成長。

學校教育對孩子的影響同樣較深,除體制內的學校之外,不少父母會悉心選擇,將孩子送往各種課外培優班及興趣班,這類補習或培優機構對孩子的成長也有不小的影響。除此之外,最為重要的就是家庭和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了。

說到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包括了除父母之外的其他家人和親戚對孩子的影響,有的親戚對孩子的影響甚至有可能超過親生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在現實生活中,不誇張地說,有些孩子的命運,甚至有一半是由家族裡的這些親戚如叔叔、姑姑、姨父、舅母等人所影響著。只不過有些是好的影響,有些則是不好的影響。

若是好的影響,則是在精神上給到了孩子理解和支持,讓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在成人之後,沒有繼續滑落下去,這樣的親人,其實部分地盡到了親生父母的責任——幫助孩子在精神上導向正途

父母如何引導孩子實現精神成長?

《教育的本質》裡有這麼一段話:「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靠人的精神。人特別容易被自己所打敗,只有精神強大,才可能克服困難達到成功的彼岸。人的幸福,則完全取決於精神,因為幸福是內心體驗,精神強大者更能體味幸福。」

人活於世,很需要一份堅定的信念,信念能讓人堅守做好一件事或一項事業。但信念並非人人都有。攀登科學高峰的居裡夫人正是依靠著信念,才發現了鐳。什麼是信念,強大的精神,就是堅定信念的一種體現。而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首先需要引導自己和孩子同時進行精神成長。

一個人只有精神強大,信念堅定,才能不被輕易打倒。

要想有強大的精神,必然離不開挫折教育,也就是人們所說的智商、情商之外的逆商。常言說,苦難是財富。對於很多人而言,經歷了苦難,但一路走來,也磨礪了自己。在苦難中成長而沒有被打敗,反而還成就了自己,練就了強大的內心。所以,教育孩子如何正確面對挫折顯得尤為重要。

一、 讓孩子從小就學會承擔

有很多父母不肯或不願在孩子面前透露自己的困難,無論是經濟上的,還是生活上或工作上的困難。他們也許覺得這樣會在孩子面前顯示自己的軟弱,也許覺得這樣無法在孩子面前建立自己身為父母的權威,也許不忍讓孩子覺得自己原來沒那麼強大。

但無論因為什麼原因,孩子從未成年到成年,都有責任承擔家裡的事務,只是依能力大小和每個家庭情況的不同,需要承擔的責任也不同。當父母願意告訴孩子家裡的困難,把孩子當成一個小大人來啟發引導孩子來思考,孩子的自主性也能慢慢出來,在父母與子女的交流討論中,孩子就能漸漸學會或習得解決問題的能力和面對挫折的能力。

陳錢林校長表示,父母應該將家庭生活的困難告訴孩子,如自己為了生計而飽嘗辛苦,這樣不僅能增強孩子的責任心,讓孩子懂得為父母分擔,還能讓孩子接受挫折教育。勇於克服困難的父母,本身就為孩子樹立了戰勝挫折的好榜樣,這樣也有助於父母引導孩子如何正確面對挫折。

二、 引導孩子正確面對挫折

那麼該如何引導孩子正確面對挫折呢?

很多父母在年輕時吃過很多苦,尤其是不少父母是從農村走出來,一步一步走到大城市。他們吃過苦,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了如今的幸福生活。但正因如此,他們反而會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因不忍孩子吃苦也不讓孩子吃苦,於是像一隻老母雞保護小雞一樣,拼命為孩子遮風擋雨。

這種「老母雞式」的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少了挫折教育,孩子就如同溫室中的花朵一樣,經不起風雨。一旦將來在學業、感情、工作、人際上遇到挫折或者不順,就極有可能會怨天尤人甚至自暴自棄。

其實細心想想,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續,但不應僅僅只是生命的延續。父母可以遺傳給子女的有容貌、身材,父母可以留給子女的有房子、票子,父母應該送給子女的,讓子女延續下去的,最為寶貴的財產,為何不能是優秀的品質呢,包括父母人生裡吃苦的經驗和面對挫折時的寶貴經歷。這些更應該是一種寶貴的財富啊,而且是一種無形的財富。這就是逆商教育

任何人一生中都不可能遇不到風雨。無論是誰,又能真的保護到子女一輩子嗎?既然不能,與其讓孩子在少年時期和青年時期享福,到了中老年時期受苦,倒不如提前吃苦,後面享福。

要想培養孩子的逆商,就一定要有目標地訓練孩子。在讓孩子懂得承擔、能夠承擔之後,將自己的人生經驗悉數傳授給孩子,無論是成功的經驗,還是失敗的經驗。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許,有的父母無法準確地教會孩子應該怎麼做,因為很多人的人生就也是試錯走過來的,這無可厚非,但他們至少能以自己的經驗教給孩子不能怎麼做。

三、 有意識培養孩子的情商

陳校長指出:情商的缺陷導致孩子在未來生活中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調節自己的心理、改善自己與他人的人際互動。

人活於世,一生中要面對的事情和處理的問題,從某種程度來說,就是人和事的問題。處理的事情,大體包括學業、事業以及生活中各種瑣碎的事務。而面對的人的問題,就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問題,人與人的關係,貫穿每個人一生中不同年齡階段的方方面面,比如要和不同身份地位的人打交道,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和不同的人建立並維護關係,這些關係有穩固的,有不穩固的,有的是朋友,有的是親戚,有的是工作夥伴,還有的是老闆或客戶等。處理事情,大部分要靠智商,處理關係,大部分則靠情商。

當一個人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就不會因怒火的蔓延而傷及旁人;當一個人能調節自己的心理,就容易知足,更能保持心平氣和。有了這兩點,要想改善他與人交往中的互動,也就不太難了。

在陳校長看來,當孩子能懂得如何尊重他人,情商就會得到提升。而修養背後深層次的價值觀就是對他人的尊重。

陳校長對子女這方面的教育,從一個簡單的選擇是往外推門還是往裡拉門的動作培養孩子的尊重意識,即使只能選擇推門,也要輕輕地推,防止門碰到了外面的小朋友。

綜上,對於每位家長而言,家庭教育都會面臨一段艱難而又值得付出的路,都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個辛苦活兒,但絕對是最有意義最有成就感的事業。

相關焦點

  • 《教育的本質》:如何培養自律、自立、自學的孩子?
    這位家長的做法得到了很多家長共鳴,也引發了大家對老師這一職業的聲討,認為現在老師讓家長改作業是失職的表現……其實,在教育追求「高素質、高成績」的今天,無論是家長和老師,壓力都很大,都有這樣崩潰的時刻。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才能做好教育?怎樣才能做好教學?
  • 《教育的本質》好家長,不只是知識的傳播者,是孩子精神的引領者
    父母永遠都是孩子的第一責任人,孩子出現問題,首先需要追責的就是父母。是父母沒有給孩子樹立好的三觀嗎?是父母沒有給孩子灌輸是非觀念嗎?說到教育,這是一個永恆的問題,正如前人所說:學無止境。父母與孩子一樣,永遠在學習成長的路上。
  • 父母成長課堂|什麼是個性化教育,家長如何實現個性化家庭教育?
    那麼什麼是個性化教育?家長該如何實現個性化的家庭教育呢?不妨一起來看看吧!讓教育更高效,精準,個性化!相比較學校老師的大班式、一對多的教學方式而言,在家庭裡兩個父母對一個孩子,一對一甚至二對一的家庭教育方式,自然更容易實現個性化教育!
  • 《教育的本質》:不是孩子不爭氣,而是教育者心太急
    這是一本寫給教育工作者和無數父母的行為操作指南,書中有分成四個部分分別探討教育的本質,針對兒童、青少年在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可能遇到或者正在遇到的問題,作者通過自身的經驗向我們講述了一件事:真正的教育是什麼樣的!
  • 家庭教育的真義:和孩子一起成長 —— 2016年第二屆家庭教育國際論壇側記
    為期兩天的論壇大咖雲集,來自全球的50餘名頂級教育專家齊聚一堂,共同討論如何當好家長,如何和孩子一起成長這件大事。他認為:成長是人生重要的使命,父母是孩子的成長楷模,兒童的許多問題其實是成人造成的,只有家庭的一起成長才能使兒童更好的成長。朱永新說,一起成長有三個維度,首先是拓展自然生命的長度,生命短暫但容量龐大,生命的品質高潔,能形成一座偉大的豐碑。第二要拓展社會生命的寬度,做受人尊重和喜歡的人,培養兒童的社會交往能力。第三是要拓展精神生命的高度,要有精神追求,有價值觀與人生信仰。
  • 《教育的本質》:精神成長下培育健全人格,自律自立培養自學覺悟
    我一直認為純粹的刷題很難必然實現高成績這一目標,學霸當然也刷題,可學霸的基礎與理解能力,普通孩子真的要差一截,真的可以一概而論嗎?肯定不啊!02那為什麼,還有前赴後繼的學生們在瘋狂刷題呢?是老師強加,同伴壓力,父母相逼嗎?今天,當我讀到這本叫做《教育的本質》這本書時,我對這事有了更深的感悟。
  • 家庭教育新趨勢 讓孩子看到成長的意義
    人民網北京11月9日電 (記者郝孟佳)「面對當前環境的變與不變,如何讓雲端的孩子擁有美好童年?」第十三屆新東方家庭教育高峰論壇7日在北京舉行,旨在幫助家長開啟家庭教育大門,讓孩子看到成長的意義,擁有更美好的童年。
  • 沉迷遊戲背後的家庭教育啟示:該反思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總結: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需引導孩子對學習的認知,而不是等到沉迷了才後悔不已。喜歡遊戲是因為遊戲能帶來愉悅,如有來自其它方面的愉悅,孩子就不會沉迷遊戲了!阻礙孩子優秀的不是應試教育,也不是孩子成長中的各種問題和各種挫折,而是不懂教育、不懂孩子的父母!
  • 父母的情緒對孩子的教育和成長都有很大影響,家庭教育應重於養
    強勢父母的孩子很難自信,孩子的自信會在父母一直強勢的狀態裡一點點削弱。能夠在孩子面前示弱的父母,實際上是通過示弱實現對孩子的託舉,孩子的內心會因此逐漸自信而堅強。所以,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自信,就要學會在孩子面前示弱。凡是對孩子一直強勢的父母,實際上是在壓制孩子的成長和發展。
  • 父母在孩子的成長中定位是什麼?看過來
    父母在孩子的成長中定位是什麼?看過來!有人說三流的母親做保姆,二流的母親做教練,一流的母親什麼樣?你是屬於哪一類的父母呢?姑且不討論這句話的對與錯,無論是怎樣的母親,「榜樣」也好、「教練」也好,「保姆」也罷,都有一個共同問題要面對: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問題。啟達教育老師為你整理了父母在孩子的成長中定位是什麼?看過來!希望能夠對你有所幫助!
  • 家庭教育中,如何教育好孩子的,三個重要的建議
    通過這麼長時間的關注孩子的教育,我們發現學校教育才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一個孩子真正的教育,重點在於家庭的教育。所以說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庭教育更是孩子一生的起跑線.那麼你可能會問了什麼樣的家庭教育才是好的家庭教育呢?我現在根據很多專家的總結得出了什麼樣的家庭教育才是比較好的家庭教育。首先呢,要給孩子多關愛,多鼓勵,多肯定。
  • 關注幼兒家庭教育,尊重孩子身心特點,引領孩子健康成長
    下面,結合自己教育孩子的一些感悟,我認為,家庭教育更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父母要給孩子做榜樣教育孩子不能光靠幼兒園和學校,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更大。父母要給予孩子陪伴和關注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首先教會孩子的最基本的就是愛與被愛,父母的陪伴和關注對每一個正在成長中的幼兒來說都是彌足珍貴的。
  • 《教育的本質》:從教35年的全國知名校長三點教你搞定家庭教育
    老師、家長在教育中到底該承擔什麼角色?該起到什麼作用?這是最近幾年教育中討論的熱點和焦點問題。 全國知名校長、資深家庭教育專家陳錢林,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家庭教育心得、自身成長經歷等,編寫了《教育的本質》這本書,書中給了我們明確的答案。陳老師從事教育工作35年,對教育生態十分了解。同時他悉心研究家庭教育,自己的龍鳳胎均獲世界名校博士學位。
  • 家庭教育:什麼樣的家長才能給予孩子「到位」的教育?
    家庭教育:什麼樣的家長才能給予孩子「到位」的教育?王營長期以來一直關注青少年問題的專家、天津市社科院研究員關穎在一次論壇上說,教育未成年人,父母不能「錯位」「缺位」和「越位」。而孩子呢,或許物質上得到了滿足,卻缺少了父母的呵護和教育,在成長的關鍵期留下了種種缺憾,這是父母角色的「缺位」。
  • 最好的家庭教育是榜樣教育,而其本質就是面向自己
    毫無疑問,教育的對象是孩子,更具體點來說,是孩子的成長,而成長體現在身體、智力、道德、性格的完善這幾個方面。如果你認為教育的本質是面向自己,那麼你自己應該去上學,而不是你的孩子。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才能讓人感覺心裡踏實。另外一個不受我們關注的是孩子身體的成長,只要長個子、面色較好,每個老師和家長都直接假定孩子的身體是健康的,況且現代醫學只需要一管血,就可以看出身體的基本健康狀況。
  • 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人的一生要經歷三種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這三種教育在不同的正常階段裡承擔著不同的教育理念,家庭教育主導的教育理念是態度與習慣,學校教育主要是孩子科學知識的掌控,而社會教育主導人際關係和生存技能。而家庭教育是根的教育,是人生的基石,影響孩子一輩子。因此便有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的說法。
  • 朱永新:沒有父母的成長,永遠不可能有孩子的成長 | 觀點
    總而言之,只有集自然生命之長、社會生命之寬、精神生命之高,才能夠形成一個立體的人。這樣的生命體,也才是我們認為的幸福完整的人。父母與孩子一起成長的主要路徑父母與孩子一起成長,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父母。父母如何真正具有與孩子一起成長的自覺意識,如何在自我成長自我發展的同時,帶動孩子一起成長,是需要用心思考,努力探索的。
  • 看《教育的本質》,做智慧型家長
    網上有一句話說得很對:三流的父母當保姆,二流的父母當教練,一流的父母當榜樣。我們周圍大部分的父母都是三流,二流的父母。因為做父母的,並未持證上崗。如何做到一流的父母呢?且看《教育的本質》,做智慧型家長。
  • 教育觀點·孩子的「起跑線」在於精神成長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義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指出,「兒童的精神成長至關重要」。美國社會學家卡耐基認為「一個人成就的大小是與他的精神的成長、思想的格局成正比的」。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本目的在於立德樹人,促進兒童的精神成長,這也是家庭教育義不容辭的責任。
  •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是春風化雨的過程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卡爾.雅斯貝爾斯曾說:教育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在我看來,教育應該是存粹的,不摻任何雜質的,是春風化雨的過程。然而《起跑線》中服裝店老闆拉吉一句「教育不再是教育,而是一門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