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對於深圳市新安中學(集團)5個校區、9500多名同學而言,這天的「開學第一課」,與往年不同。
屏幕那一端,戴著口罩的新安集團第一實驗學校校長袁衛星將帶來一場特殊的班會大課。
「今天這堂課,我主要來和同學們談談生命。」 在與新冠肺炎戰鬥的膠著期,袁校長把寶貴的第一課,聚焦在了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話題。
「法國作家雨果有一句話,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時也是冷酷的屠夫。這句話怎麼理解呢?我想,它說的是:如果我們善待大自然,她就是善良的母親,給予陽光雨露;反之,則可能引來晴天霹靂、災難危機。」
作為教育工作者,有著17年生命教育研究歷程的袁衛星向孩子們傳達出,生命因獨特而彌足珍貴,人類應該意識到,任何生命都有價值,我們和所有動植物都不可分割。
眼下,新冠肺炎疫情仍緊緊牽動著每個人的心。揪心、擔心、痛心之外,我們不禁思考:如此嚴重的疫情,是天災還是人禍?我們該如何向孩子們述說這場災難?又該如何避免類似的疫情再發生在我們的下一代身上?
或許,是時候引導孩子一起面對這場「生命保衛戰」了。
不可缺位的「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我還真不太知道,感覺我也說不清楚。」來自北京的10歲孩子的家長胡曼有著這樣的困惑。在她看來,孩子已經上到三年級,似乎從來沒有接觸過這樣的教育課程。
「我們學校目前也沒有特別安排生命教育課,但是可能相關的內容教育會潛移默化融入其他學科中。」北京市東城區某區級重點小學班主任告訴記者。
儘管不少專家學者呼籲了很多年,但「生命教育」對很多國人來說,依舊顯得陌生。
何為「生命教育」?
目前學界普遍認為是美國傑·唐納·華特士(J. Donald Walters)在1968年時最早提出「生命教育」(Education for Life)的理念。在華特士出版《生命教育:與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戰》一書中,拓展了學校教育的內涵,認為教育是融書本學習和人生體驗於一體的過程,應該讓身、心、靈兼備的生命態度成為未來教育的新元素。
記者搜索發現,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2012年推出的職業培訓課程《生命教育導師》中,對生命教育給出了這樣的定義——「生命教育,即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問題的教育,其目標在於使人們學會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義以及生命與天人物我之間的關係,學會積極的生存、健康的生活與獨立的發展,並通過彼此間對生命的呵護、記錄、感恩和分享,由此獲得身心靈的和諧,事業成功,生活幸福,從而實現自我生命的最大價值。」
同樣有學者指出,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開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倡導以人為本和尊重、關心、理解、信任每一個人。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開展生命教育的開端。
2004年,黨中央、國務院出臺相關文件,號召要把生命教育作為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載體,科學有效地開展生命教育活動,並將生命教育納入全民素質教育內容中。
2010年,教育部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要「重視生命教育」。
2016年發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把「健康生活」列為六大核心素養之一,並明確「珍愛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三個要點,明確了生命教育在國家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性。
就在不久前,教育部辦公廳、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聯合印發《關於中小學延期開學期間「停課不停學」有關工作安排的通知》,其中特別強調要注重加強生命教育。
而在袁衛星看來,偶然接觸的「生命教育」,使他開始反思,自己一直從事的「教書」職業,是否做到了真正的「育人」。
「2003年,我班上一名心理脆弱的學生在他的日記本上寫下了遺書性質的文字,被同學及時發現並報告。作為語文老師和班主任,我在課前30分鐘決定臨時取消當時的授課,改上『善待生命』主題課。」
袁衛星表示,這堂課,他用臺灣一個罹患軟組織惡性腫瘤,並被截去一條腿的9歲男孩周大觀的童詩《我還有一隻腳》貫穿課堂。「課堂所呈現的生命的韌性和彈性,所探討的生命意義和價值成功地挽救了這個學生的生命。」
當下青少年學生輕視生命、殘害生命的現象時有發生,消極生命、遮蔽生命的人群也不乏少數,生命困惑、生命障礙的問題令人擔憂,生存技能、避險知識等普遍缺乏。因此生命教育是解決青少年個體生命現實問題的必要途徑。
袁衛星認為,青少年如何善待生命,怎樣更好地生活和獲得身心的全面發展,是當前教育所要共同關注和解決的重要問題。
疫情危機亦是生命教育的契機
盧梭曾說,「我們的教育是同我們的生命一起開始的。」可見,教育本身就懷有對生命的敬畏和尊崇,尤其在疫情當下,生命教育的迫切性不言而喻。
不少學者也藉此呼籲,當下理應成為值得珍視的德育契機。
如何結合疫情,上好「生命教育」這堂課?
在重慶市江北中學校長但漢國看來,眼下的「停課不停學」,正是開展生命教育的好時機。
在自然生命層面,可以利用新冠病毒開展科普知識教育,讓學生學會自我防護基本技能,增強保護野生動物意識;在社會生命層面,可以利用許多感人的抗擊疫情事例,引導學生認識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在精神生命層面,可以在隔離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指導,讓學生學會情緒管理和自我調控,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和崇尚科學的精神,思考人生幸福的含義和人生價值的意義。
廈門大學學生工作處袁國柱撰文指出,面對疫情,應引導學生認識生命本質,以個體的生命為著眼點,在與自我、他人、自然建立和諧關係的過程中,促進生命的和諧發展,用鮮活的例子告訴他們,責任、擔當和奉獻是生命的價值體現。
「我們應該給自己補一堂應時應景的生命教育——圍繞『生命與安全』去關聯每一個空間中的隱性危機;通過『生命與健康』去了解身體之外的機能反應;基於『生命與養成』把丟棄的習慣和素養重新溫習;聚焦『生命與交往』去了解每一種溝通對話的儀式感;審視『生命與價值』去反思應盡的責任以及超越生死的理解。」江蘇省常州市武進清英外國語學校教育集團總校長奚亞英說。在她的教育理念中,生命,是一堂真正的人生大課。
更多教育學者發出同樣的呼聲,疫情為我們敲響了警鐘,該去學會敬畏生命與自然,引導學生認識自然界其他物種的生命存在和發展規律。善待生命,不僅是要善待自己的生命,還要善待他人的生命;不僅要學會與他人和平共處,更要學會與自然共融共生。
家校攜手,理念轉化為行動
「生活即教育」,新冠肺炎疫情拷問了國人的生活信仰和生活習慣,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到了孩子們的現實生活和精神世界。學校、家長、教育界如何一起努力,把握契機,找到適合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出口?
為此,袁國柱建議,高校要精心策劃,加強宣傳,幫助學生打破未知,充分了解各類信息,學習科學知識,認識生命的生老病死過程,逐步消除恐懼。
「疫情發生前,我校已經專門編輯出版了一套學科與生命教育的校本教材,每學科都有一本,把學科課程與生命教育密切結合起來。」但漢國說,他建議將疫情中的熱點問題與學科特點結合起來,開展有針對性的生命教育。
宅在家的日子裡,當家庭變成課堂,家長又可以做些什麼呢?
在這場疫情與生命的較量中,家長可以藉機對孩子進行公德教育,開展家風、家訓、家規教育,增進學生對家族、家庭的認識,強化家庭責任和感恩精神。
天津師範大學學前教育學院副教授陳開顏表示,「疫情期間,有很多感人事跡和英雄人物,我們要給孩子講述這些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陳開顏說,要藉機培養孩子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在他們幼小的心靈播下善良和勇敢的種子。
網友萱萱媽也向記者分享了自己的親子陪伴法,「可以讀一讀關於生命、關於自然的繪本故事,還可以找幾部如《美麗人生》等影片全家一起看。哪怕是在小區裡尋找春的痕跡,草的嫩芽,感受生命的力量,其實沒那麼複雜。」
記者留意到,從3月8日起,名為《一起抗疫·勇敢成長》的在線青少年生命教育公益課上線,包括特級名師袁衛星、著名哲學家周國平等10位大咖將從不同維度,與孩子們談談生命教育那些事。
也有學者呼籲,生命教育應該觸手可摸、觸及靈魂,具有更加廣闊的實踐舞臺,建議疫情結束後,結合公益項目,讓青少年實地、具體感知生命教育,將教育內涵真正呈現出來。
就在今年1月的北京「兩會」上,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佟新建議,中小學應開設生命教育課程,並作為必修課貫穿義務教育全程。袁衛星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呼籲形成以專設課程為主導,專設課程與其他課程教學及各類教育活動有機滲透、相互配合、共同推進的生命教育實施機制。
一線課程
寧波·華泰小學教育集團
「生命&幸福」,學生一起研究
這一猝不及防的「暫停」鍵能給孩子一種怎樣的教育?寧波市鄞州區華泰小學教育集團將疫情中的信息萬象,整合進孩子們學習的《生命&幸福》PBL課程,讓孩子們在家也能像在學校一樣,成為積極主動的學習者、探索者。
重慶·巴蜀小學
《「生命的律動」主題教育周》
重慶巴蜀小學開發了公開課 「生命的律動」 「愛與責任」等主題課程周,每周圍繞一個主題,系統展開教育。
北京·十一學校一分校
上一堂最好的生命認知課
北京十一學校一分校二、三年級的同學們,利用這段相對充足的時間傾聽英雄的故事,了解人與自然相處的秘密;他們在痛苦中學會珍惜,在感動中學會感恩;他們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體會生命的價值。
常州·武進星河小學
抗「疫」中的生命學:七大主題「光合課程」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星河實驗小學構建了「學會勞動、敬畏生命、責任擔當、科學啟蒙、自我領導、成長在線、自律自護」等七大主題的「光合課程」。
校長寄語
我想說的是任何時候我們都應珍視自己,敬畏一切生命。敬畏不是示弱,而是對自然規律的尊重。地球的命運就是人類的命運,當地球上的一切生物被殺害殆盡時,人類就會是最後一塊多米諾骨牌。海亮教育集團 葉翠微
是巨大的災難給我們上了深刻又慘痛的一課,並給我們布置了沉重又長遠的作業——關愛生命、關心人類、關懷自然如何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
今天,我們一起必須補上並學好「生命教育」這門人生最重要的課程。華師大附屬杭州學校 馬驫
這次疫情,讓很多生命凋零,我們不妨對自我與生命作一番沉思。海德格爾說的「向死而生」,由死亡反觀生命,是一種由「死」出發而執著於「生」的逆向思考方式。從終點思考而又立足當下,可以讓步履更從容,讓生命更充實。守崗位之責即成大美之基;克己之私,舍我存他,方構大美之境。深圳市第七高級中學 李德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