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健康快樂的成長,然而,死亡也是生命的一個階段,我們卻一直在迴避。
當孩子問起關於「生與死」的話題,你該怎麼回答孩子?
對於生命教育,淡化、迴避都不是積極的態度。生命只有一次,我們有義務讓孩子正確認知死亡,減少恐懼感,避免過激行為的發生。幫助孩子了解生命、尊重生命,從而,對生命多一份敬畏,對生活多一份熱愛。
節目組邀請到了濟南市精神衛生中心心理科主任趙長英和山東省家庭教育宣講團專家、寧陽縣第二小學副校長薛克幹與我們共同探討家長應該怎樣給孩子進行生命教育的問題。
其實,少年兒童對死亡的認知,根據年齡,家庭教育的不同和外界因素的影響,表現也是完全不一樣的。
對嬰幼兒階段的孩子來說,剛把吃喝拉撒和說話學會的他們,對「死亡」沒有概念,也很難明白死亡的概念,只能從爸爸媽媽嘴裡知道,死亡是件不好的事,不開心的事。這個階段,家長可以用一些比喻擬人的方法解釋「死亡」,比如可以把孩子心愛的玩具比喻死亡,玩具壞了,沒法恢復了,就是死亡了。家裡有老人去世時,就可以這樣告訴他們,讓他們對死亡有個粗淺的認識。
幼兒園期間(4-7歲),死亡教育能提高危險認知的能力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來說,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的社會認知能力,在家長的教育下,能辨別一些最基本的是非。孩子們已經慢慢學會思考,一味用比喻舉例子的做法,孩子反而要被弄混了,這時父母首要做的生命教育,就是告訴他,死亡是一件很危險的事,並培養孩子的安全意識,這是非常重要的。雖然人有本能對危險認知的能力,國外也曾做過實驗,比如把嬰兒舉到懸崖邊時,嬰兒的心跳明顯加速,但這些生理上的反應不足以保護孩子的安全。孩子們對許多潛在的危險是沒有認知的,比如孩子們走到河邊,知道河水很涼快,就會慢慢往河中間走,但他並不知道河中間很深,很危險,然後就溺死了。把危險教育做好,讓孩子看到河水就會恐懼,就不敢往河中間走。所以這個階段,生命教育的首要目標就是安全,告訴孩子,危險的東西很疼,不能去碰,哪裡有危險,都要說清楚。
小學階段(7-13歲),教育他們用科學的方法看待問題上了小學的孩子已經具備一定的獨立性,和成年人一樣有悲傷的情緒,他們會思考、會判斷什麼是死亡?死亡意味著什麼?這時,家長就不要拐彎抹角,用比喻舉例混過去,應該面對孩子提出的問題,讓他們以科學的眼光來看待這件事。還可以帶他們去博物館,科技館或看科教視頻,看看人是如何出生,長大,老去,死亡,平靜地告訴他們,這樣孩子自然就不會害怕,反而會欣然接受。
每個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有去的路沒有回來的路,也就是說人求生的本能力量是非常強悍的。但是人是一個群體動物,他是有一定的社會歸屬性。如果單獨把一個人放在一個地方的時候,他的情緒會低落下來,會活下來的動力就會降低。也正因為我們是群體動物,有國家、有小家、有親人、有自己的事業,這個是我們在成長和社會化教育的過程中樹立起來的一個信念。這種信念是堅韌不拔的,在越危險、越危難的時候,這種力量就會油然而生。
節目通過山東教育電視臺「
養教有方」平臺直播,可通過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關注「
養教有方」微信公眾號,點擊「
同一堂課」進行回看。
素材來源:山東教育電視臺
審核:孫少慧名師工作室 孫少慧
編輯:孫少慧名師工作室 張亞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