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小晨說:「媽媽,我抄寫生字的時候,能一邊抄一邊聽故事嗎?做數學作業的時候,要用頭腦來計算,一邊算一邊聽的話,就有一些難度,所以做數學作業的時候我就不聽了。」
上次他在做數學作業的時候聽故事,本來十五分鐘能夠做完的題目,他花了差不多一個小時。
我說:「你可以試試看。不過你要把字寫好看一點,而且寫一行字不能超過五分鐘。」
他同意了,然後一邊聽故事一邊寫字,最後在約定時間內完成了。
對於我的做法,晨爸已經無力吐槽了,他依然認為我太不講究原則,太縱容小晨了,怎麼就能允許孩子這樣學習呢?
其實,在最初我這麼做的時候,我也會焦慮,因為我需要用很大的力氣來跟我的那些舊有的觀念做鬥爭,我的那些觀念一直在告訴我:你這樣做是錯誤的,你要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而不是縱容他三心二意。
但是,我的腦海中也會出現一個新的聲音:如果孩子沒有體驗過「三心二意」是怎麼樣的,沒有經歷「三心二意」所帶來的後果,他又怎麼可能發自內心地選擇「一心一意」呢?
抄完生字之後,我給他聽寫。在這個過程中,他思考的時間比平時稍長。我說:「你看,這就是邊聽故事邊抄字的結果,你的手在寫,你的頭腦在聽故事,就算你抄過了,你也沒有把這個字牢牢記住。」我並沒有說下次不準再這麼做,有時候,他需要試多幾次才甘心。
我想起《小馬過河》這個故事:小馬第一次過河,不知道河的深淺,它能否過去,於是去問老牛。老牛說河水很淺,能夠過去。而就在小馬要過河時,松鼠卻告訴小馬,河水很深,會被水淹的。小馬回家問媽媽,媽媽讓它自己去試一試。它下了河,小心地趟了過去。原來河水既不像老牛說的那樣淺,也不像松鼠說的那樣深。
每當小晨的行為在我的觀念中的「問題區」時,我就會想:我所認為的就一定是對的嗎?這件事情最壞的結果是什麼?孩子是否能夠承受?我自己是否能夠承受?如果我們都能夠承受最壞的結果,我又有什麼理由不讓他充分去體驗他自己的人生呢?
在做數學作業時,他把兩項需要先計算然後比較結果大小的題目留在最後,他「絕望」地哭著說:「要計算這麼多題,要計算這麼多題......」他還仔細數過了,共有三十多個算式。
我說:「這些算式你都會計算嗎?」
他說:「我會算呀,就是太多了,這麼多要算到什麼時候呀……」他還在抽泣。
我說:「如果你確定都會了的話,我幫你算一半,你自己算一半,可以嗎?」
他停止了哭泣,然後說:「那你算左邊的,我算右邊的。」
我說:「可以。」
他擦乾眼淚,然後我給他說出左邊的答案,他自己算出右邊的算式,然後比較大小。而當我說了三個算式答案後,他開始進入了狀態,不需要我說左邊的算式答案,他自己就進行運算了。在那三十多個算式中,我說了大概五個答案,其他都是他自己算的,而這個過程,其實也就花了七八分鐘。
我說:「你看,這麼多算式,你以為要算很久,現在不到十分鐘就做完了。有些事情看起來很難,做起來並沒有那麼難的。」
孩子有時候會有畏難心理,這時候的他,需要的並不是什麼大道理,而是陪在他身邊,成為他的後盾。
開學以來,有時候,我們仍會因為作業的事情鬧矛盾。然而,我清楚地看到,小晨的學習狀態越來越好,越來越輕鬆。而這一切,是因為我逐漸放手,讓他得以按照自己的節奏來學習。
教育專家孫瑞雪說:「如果家長懂得愛孩子,就該讓孩子成為他自己。當孩子獲得這種愛和尊重時,就會將生命中的大部分精力用來創造和形成自我。孩子的成長,不是被教育的過程,而是生命的自我創造的過程。 」
對於她的觀念,我深為贊同。我常提醒自己,我不一定有孩子高明,我不需要按照自己的觀念與邏輯去教育孩子,只需要給他提供跟他的成長相匹配的環境,他就能夠自然成長了。而且,我堅信,他的「自然生長」會比我的「教育成長」要長得更健康,更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