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長不是「被教育」的過程

2020-08-27 金娜育兒日記

周末,小晨說:「媽媽,我抄寫生字的時候,能一邊抄一邊聽故事嗎?做數學作業的時候,要用頭腦來計算,一邊算一邊聽的話,就有一些難度,所以做數學作業的時候我就不聽了。」

上次他在做數學作業的時候聽故事,本來十五分鐘能夠做完的題目,他花了差不多一個小時。

我說:「你可以試試看。不過你要把字寫好看一點,而且寫一行字不能超過五分鐘。」

他同意了,然後一邊聽故事一邊寫字,最後在約定時間內完成了。

對於我的做法,晨爸已經無力吐槽了,他依然認為我太不講究原則,太縱容小晨了,怎麼就能允許孩子這樣學習呢?

其實,在最初我這麼做的時候,我也會焦慮,因為我需要用很大的力氣來跟我的那些舊有的觀念做鬥爭,我的那些觀念一直在告訴我:你這樣做是錯誤的,你要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而不是縱容他三心二意。

但是,我的腦海中也會出現一個新的聲音:如果孩子沒有體驗過「三心二意」是怎麼樣的,沒有經歷「三心二意」所帶來的後果,他又怎麼可能發自內心地選擇「一心一意」呢?

抄完生字之後,我給他聽寫。在這個過程中,他思考的時間比平時稍長。我說:「你看,這就是邊聽故事邊抄字的結果,你的手在寫,你的頭腦在聽故事,就算你抄過了,你也沒有把這個字牢牢記住。」我並沒有說下次不準再這麼做,有時候,他需要試多幾次才甘心。

我想起《小馬過河》這個故事:小馬第一次過河,不知道河的深淺,它能否過去,於是去問老牛。老牛說河水很淺,能夠過去。而就在小馬要過河時,松鼠卻告訴小馬,河水很深,會被水淹的。小馬回家問媽媽,媽媽讓它自己去試一試。它下了河,小心地趟了過去。原來河水既不像老牛說的那樣淺,也不像松鼠說的那樣深。

每當小晨的行為在我的觀念中的「問題區」時,我就會想:我所認為的就一定是對的嗎?這件事情最壞的結果是什麼?孩子是否能夠承受?我自己是否能夠承受?如果我們都能夠承受最壞的結果,我又有什麼理由不讓他充分去體驗他自己的人生呢?

在做數學作業時,他把兩項需要先計算然後比較結果大小的題目留在最後,他「絕望」地哭著說:「要計算這麼多題,要計算這麼多題......」他還仔細數過了,共有三十多個算式。

我說:「這些算式你都會計算嗎?」

他說:「我會算呀,就是太多了,這麼多要算到什麼時候呀……」他還在抽泣。

我說:「如果你確定都會了的話,我幫你算一半,你自己算一半,可以嗎?」

他停止了哭泣,然後說:「那你算左邊的,我算右邊的。」

我說:「可以。」

他擦乾眼淚,然後我給他說出左邊的答案,他自己算出右邊的算式,然後比較大小。而當我說了三個算式答案後,他開始進入了狀態,不需要我說左邊的算式答案,他自己就進行運算了。在那三十多個算式中,我說了大概五個答案,其他都是他自己算的,而這個過程,其實也就花了七八分鐘。

我說:「你看,這麼多算式,你以為要算很久,現在不到十分鐘就做完了。有些事情看起來很難,做起來並沒有那麼難的。」

孩子有時候會有畏難心理,這時候的他,需要的並不是什麼大道理,而是陪在他身邊,成為他的後盾。

開學以來,有時候,我們仍會因為作業的事情鬧矛盾。然而,我清楚地看到,小晨的學習狀態越來越好,越來越輕鬆。而這一切,是因為我逐漸放手,讓他得以按照自己的節奏來學習。

教育專家孫瑞雪說:「如果家長懂得愛孩子,就該讓孩子成為他自己。當孩子獲得這種愛和尊重時,就會將生命中的大部分精力用來創造和形成自我。孩子的成長,不是被教育的過程,而是生命的自我創造的過程。 」

對於她的觀念,我深為贊同。我常提醒自己,我不一定有孩子高明,我不需要按照自己的觀念與邏輯去教育孩子,只需要給他提供跟他的成長相匹配的環境,他就能夠自然成長了。而且,我堅信,他的「自然生長」會比我的「教育成長」要長得更健康,更完善。

相關焦點

  •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也讓我收穫了成長
    教育的真諦不是教育孩子,而是自我教育。為人父母,沒有止境。很多時候,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讓我們也變得成熟歷練,也同樣收穫了成長。帶孩子雖然很辛苦,背後的辛酸苦楚,只有經歷過才能明白,可以說是:痛並快樂著…但是有一點是無可否認的,那就是陪伴孩子成長過程中,也讓我收穫了成長。自從當了媽,我那憤怒的情緒總是時不時爆發。
  • 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催著媽媽成熟的過程
    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催著媽媽成熟的過程那個一生下來就讓我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把他養大,不知用什麼來教育他,不知怎樣才是對他最好的愛的孩子,他,長大了,大得我需要仰望他,大到恍如隔世,很多時候,就象是我做了一個夢
  • 孩子成長過程中,「生命教育」這堂課必不可少!
    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健康快樂的成長,然而,死亡也是生命的一個階段,我們卻一直在迴避。
  • 爸爸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要做好這些事,而不是只是扮演旁觀者
    文|空谷幽蘭每個父母都想參與到孩子的成長過程,但事與願違。現實生活中,大部分的爸爸充當的是一個旁觀者,他們只知道讓孩子去找媽媽,卻不知道孩子其實是找個藉口和你說說話。案例分析:王先生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沒能真正地投入進去,沒能真正地去陪伴孩子,更多的都是媽媽在安排著一切,而自己更像是一個旁觀者。
  • 成長過程中,父母只能引導孩子成長,但不能替代
    家長教育孩子不能「越位」,保護過度只會讓孩子未來更加無助孩子需要自我成長才能夠有更好的收穫,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可能會因為擔心而參與孩子的日常生活,但其實這樣做無疑是害了孩子。當孩子第一次繫鞋帶是死結的時候,家長是不是不再給他們買系帶的鞋?
  • 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其實是一個經營幸福的過程
    從孩子出生後,我便自然而然成為了一位24小時媽媽,早上9點到晚上6點,我努力賺錢給他提供物質上的保障,晚上6點到早上9點,我努力給他心靈上的陪伴和必要的精神食糧,全程參與到他的成長、生活和學習中。今年他剛滿4周歲,所以在這4年中,我也親身經歷了中國學前教育和早期教育的一部分生活。
  • 孩子接受教育和配合教育,這在孩子學習成長,過程中至關重要
    孩子接受教育和配合教育,這在孩子學習成長,過程中至關重要兒子,經過這麼漫長的磨合,你終於對鋼琴和英語的學習都產生了興趣,都取得了進步。兒子,這說明了一個道理:配合父母的教育和培養,是你進步的捷徑!那孩子不在乎地說。「那你覺得羞恥嗎?」「不羞恥。」那孩子仍然滿不在乎地說。「那你究竟是覺得光彩還是羞恥?「不光彩也不羞恥,很平常,被老師罰一下不算什麼。」那孩子嘴巴厲害得很。老師被他弄得沒話說,只好不管他了。
  • 你在孩子成長教育過程中真的足夠耐心 足夠堅持了嗎?
    這些都反映了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那麼家庭教育主要指什麼呢家庭教育是指家長對孩子的言傳身教。往往體現在非智力因素方面,比如感恩、誠信、善良、尊重他人、有禮貌等更多品質方面。通俗的說就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人。
  • 道德細節: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向孩子學習的過程
    道德細節: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向孩子學習的過程 2004年06月02日這些上公共汽車不排隊、在公共場所衣冠不整、騎車逆行亂穿馬路、趴在麥當勞的餐桌上呼呼大睡……的成年人,或許他們在以前未成年之時並不是這樣,但他們對自己今天的行為好像已經習以為常,如果有未成年的孩子上前規勸他們,不知他們會作何感想。
  • 教育誤區五:孩子成長過程中最應該注重什麼?99%的家長都做錯了
    回到家庭教育當中,對於孩子的學習,家長朋友對孩子施予太多的壓力,甚至以成績不好作為懲罰孩子的籌碼,這種狀態下孩子的成績也是往往不甚理想。其實我們每個人的一生,都不是平靜的,有時陷入低谷,有時則會奔赴高峰,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也是如此。
  • 鼓勵教育不是捧殺教育!搞清二者不同,孩子才能健康成長
    ,從家長到學校,一直給孩子的都是鼓勵教育,所以,直白地指出孩子作文中的問題,她很難接受,應該以鼓勵為主。但鼓勵教育不等於捧殺教育,更不等於放養!一個聽不得一點實事求是評判的孩子,能快樂嗎?她的人生之路會一帆風順嗎?鼓勵教育更多的是針對老師或家長的教育教學方法而言,是實事求是地講事實,讓孩子在學習和交流過程中知道自己做的事情哪些是被肯定和鼓勵的,從而堅持下去,這不是泛指老師和家長應該取悅孩子,並讓Ta覺得快樂。
  • 我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些反思
    俗話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家庭中媽媽通常又是教育孩子的主角,所以媽媽的言行對孩子的影響及其深遠。作為孩子成長的引路人,年輕的媽媽們一定要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別讓自己留下遺憾。下面是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犯過的錯誤,一一列舉出來,供年輕的媽媽們參考。
  • 日本小學生「裸體教育」引爭議,孩子成長過程,性教育不應缺席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他們需要接受很多種教育,包括正常的課業知識、身心成長,以及孩子的性教育。日本的這種教育模式被大家調侃為「裸體教育」,有一些比較理智的家長則對此表示支持,因為孩子們之間彼此了解,才能打消他們的好奇心,讓孩子更好地學習,也能夠比較有效地預防孩子早熟。
  • 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尋求肯定和認可的過程,做父母的一定要注意
    曾幾何時,孩子的健康成長在父母的眼中,只需要讓他們的身體健健康康就可以。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父母開始關注孩子在成長過程當中心裡的變化。這是一個好的開端,同時這也是一個難題。有多少的父母因為不知道該與自己的孩子怎麼溝通,從而讓彼此之間的關係變得生疏。有多少父母因為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給孩子的人生留下了陰影。
  • 家長4個身份的轉變,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
    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4種身份的轉變很重要撫養一個孩子健康快樂地長大,是每個做家長最大的心願,在他們餓了困了的時候,是家長給他們提供一個寧靜的港灣,當他們委屈憤怒的時候,是家長陪他們平復心情。一路走來父母付出了很多,孩子也成長了許多,但是不要忘記了,在孩子的世界中父母只是他們成長過程中一段路程的陪伴者,他們需要自己長大走完人生的旅途。對於年紀小的孩子來說,爸爸媽媽就是他們的天,沒有了親人的照顧可能他們自己連生存的能力都沒有,但是隨著年紀的長大,孩子開始有了自我思考和行為能力,家長就不再是一切了。
  • 樊登:教育孩子,是你陪孩子終身成長,而不是你盯著他成長
    女生問題最大的原因還是父母的養育思維,女生的父母下班追劇,打遊戲,卻讓孩子認真學習,哪怕是孩子成為了學霸也不知道生命的意義,也不知道到底什麼會對她感興趣。真正好的培養,是陪著孩子一起成長。是你和孩子都要成長,而不僅僅是你盯著孩子成長。
  •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不是主角,而是配角,也是他們的引路人
    那麼,我們是否捫心自問過:孩子的這些問題是否就是和我們從小替他們做事有很大的關係呢?進一步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是否總是想當主角,甚至是當導演,去設計孩子的人生呢?或許,很多家長不願意承認,孩子的這些問題是我們替他們做事有很大的關係,但冷靜想想,我們的潛意識中是否存在以下類似的問題呢?
  •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這些陷阱你中招了嗎?
    過早的讓孩子進行拼音識字訓練,會禁錮孩子們的想像力,並沒有多大益處。但是,這並不是說是禁止孩子識字,因為中國的漢字博大精深,有許多象形文字,我們可以通過閱讀誦讀講故事的方法,讓孩子對文字產生興趣,慢慢地我們就可以發現孩子不自覺的認識了很多次字了。有的實質性祛斑幼小銜接班費用昂貴,並沒有按照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來對孩子進行教育,這樣反而會適得其反。
  • 教育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家有這4種爸爸,不利於孩子成長
    這時一位奶奶說「孩子有媽媽帶就好了,爸爸們都忙著掙錢呢。」這位奶奶說出了大多數家庭的實際情況,他們認為爸爸只要多賺錢就好,孩子的教育有媽媽就行了。殊不知,教育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爸爸對孩子的影響也很深遠。家有這4種爸爸的話,不利於孩子的成長,看看你家的中招了沒。
  •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請多一些鼓勵,少一些批評,鼓勵式教育很重要
    楊迪說父母從來沒有阻礙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鼓勵式的教育讓他覺得自己真的很優秀,也因為父母的支持,讓他完成了夢想。看過節目你們覺得家長鼓勵式教育對孩子的成長到底有多重要呢?很多人說鼓勵式教育就容易走極端,仿佛字典裡只剩下鼓勵,而忽視了懲戒在教育中的作用。鼓勵和懲戒就是教育孩子的兩方面,濫用任何一個,都有可能走向極端,必須把二者結合起來才能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