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教育孩子不能「越位」,保護過度只會讓孩子未來更加無助
孩子需要自我成長才能夠有更好的收穫,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可能會因為擔心而參與孩子的日常生活,但其實這樣做無疑是害了孩子。
當孩子第一次繫鞋帶是死結的時候,家長是不是不再給他們買系帶的鞋?當孩子第一次動手整理床鋪,弄得皺皺巴巴的時候,是不是家長第一時間把他們推到一邊,自己重新動手整理?很多時候正是父母的替代讓孩子變得沒有動手能力。
把所有的事情都替孩子做好,他們自然就不會做所有的事了。成長是孩子自己的事,作為家長只能引導不能替代。
除了最常見的替孩子背書包,很多事情家長甚至認為替孩子做是理所當然的,然而這其實對他們的獨立性和成長性來說是一種阻礙。
孩子原本能夠力所能及的小事,都被家長所逐漸替代,許多孩子非常頑皮,這裡看看那裡摸摸,甚至會出手破壞,其實往往是他們接觸到新鮮事物之後利用自己的感官和身體去做出認知的過程。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總喜歡包辦,以保持衛生和安全的名義,去阻止孩子盡情玩耍和探索。
殊不知正是父母的克制和包辦阻礙了孩子成長的腳步。錯過了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寶貴的發育生長期,這不但造成了孩子生長機能的退化,能力的喪失,還讓他們形成了對父母嚴重的依賴。
無論是在自然界還是在生物界,只要有生長所必需的養料,一般來說每個個體都是獨立生長,拔苗助長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施肥澆水太多對植物來說都是一種傷害。
所有的生長都不能違背其原本的生長規律。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讓孩子學會開闢自己的領地。
孩子需要大人的撫養才能長大,但是養育不能只停留在孩子吃飽穿暖的層面,要學會幫助孩子獨立。
常見的一些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家長就不要代勞,力所能及的能讓孩子自己做就讓他們去做,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鍛鍊孩子的獨立自覺性。
西方教育在培養孩子獨立自主方面確實要更好一些,家長更放心孩子才能更好地自己成長。
有的時候家長會有疑惑,自己為他們做了這麼多,孩子不僅不領情,反而會厭惡家長,不知道感恩。
其實正是因為家長做得太多了,才會讓孩子變得不知感恩。父母正確的教養方式應該是讓孩子懂得感恩,並且在這個基礎之上可以付出更多的自己。
在家長需要幫助的時候,能夠及時地出手幫忙,家長在孩子自己不能獨立完成一件事的時候,也可以出手幫忙。
家長要做孩子的支持者,孩子想學想做的,只要不是壞事就都可以成為孩子堅定的支持者,特別是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一定要和孩子站在一起,不要因為他們丟了家長的臉,從而站在了孩子的對立面。
和孩子站在一起,並不意味著要和他們一起不講道理,而是要做孩子的引領者,當孩子第一次面對學校面對社會的時候,會有很多的困惑和不解,如何引導確實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家長要幫助孩子處理方方面面的信息,在各種小事上能夠引領孩子找到更多的可能性,幫助他們成長才是家長最重要的任務。
孩子的成長終歸是他們自己的事情,家長只能協助但不能代替。家長的代替在當下看來是好事,可是卻為他們將來的成長埋下更嚴重的不可挽回的伏筆。
因為潛意識中,孩子會希望能夠自我成長,什麼都讓家長代勞會讓他們失去自我價值感,覺得自己做什麼都是不對的。
家長的代替會影響孩子能力的發展,有的家長不接受孩子,在無形中會讓他們認為自己就是無能的,從而沒有自信。
家長的不信任造成的結果就是孩子自己失去自尊自信,凡事還沒有做就覺得自己是不行的。
很多時候孩子並不是一開始就覺得自己不行,而是接受了父母給他的信號,才會這樣認為。
孩子的成長需要體驗,有意識的讓孩子從小吃點苦,接受點磨礪和挫折,能更好地讓他們健康地成長。
這樣不僅能夠豐富孩子的社會經驗,更重要的是能夠讓孩子在挫折中悟出做人的道理,從而更好地增長見聞和知識,做更好的自己。
再萬能的父母都不能代替孩子的成長,不要讓整天忙碌和盡心盡力為孩子付出的結果,換來的是孩子的怨恨和不理解。
很多事情如果原本就應該是孩子自己做的,家長就不要代勞。保護過度只會讓孩子變得更加無能。
孩子的成長父母是代替不了的,無微不至的照料換來的只能是孩子失去自我成長能力的缺失。
孩子成長的過程應該是孩子形成自我獨立意識的過程,應該在大小事中培養自我辦事能力,積累經驗並形成辦事能力的過程。
成長過程中的每一步只有自己經歷了才能知道該如何走下去。父母無法代替孩子去經歷這一切的意義,不能為了孩子一心一意學習,就承擔他們大小所有雜事,導致他們自我成長能力出現缺失。
孩子缺少在自我成長過程中學習和經驗的能力,那麼將來就等於比別人要少很多經驗。一旦需要獨立的時候,才發現自己的經驗是無力面對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