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過程中,父母只能引導孩子成長,但不能替代

2020-10-03 春花育兒

家長教育孩子不能「越位」,保護過度只會讓孩子未來更加無助

孩子需要自我成長才能夠有更好的收穫,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可能會因為擔心而參與孩子的日常生活,但其實這樣做無疑是害了孩子。

當孩子第一次繫鞋帶是死結的時候,家長是不是不再給他們買系帶的鞋?當孩子第一次動手整理床鋪,弄得皺皺巴巴的時候,是不是家長第一時間把他們推到一邊,自己重新動手整理?很多時候正是父母的替代讓孩子變得沒有動手能力。

把所有的事情都替孩子做好,他們自然就不會做所有的事了。成長是孩子自己的事,作為家長只能引導不能替代。

除了最常見的替孩子背書包,很多事情家長甚至認為替孩子做是理所當然的,然而這其實對他們的獨立性和成長性來說是一種阻礙。

孩子原本能夠力所能及的小事,都被家長所逐漸替代,許多孩子非常頑皮,這裡看看那裡摸摸,甚至會出手破壞,其實往往是他們接觸到新鮮事物之後利用自己的感官和身體去做出認知的過程。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總喜歡包辦,以保持衛生和安全的名義,去阻止孩子盡情玩耍和探索。

殊不知正是父母的克制和包辦阻礙了孩子成長的腳步。錯過了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寶貴的發育生長期,這不但造成了孩子生長機能的退化,能力的喪失,還讓他們形成了對父母嚴重的依賴。

無論是在自然界還是在生物界,只要有生長所必需的養料,一般來說每個個體都是獨立生長,拔苗助長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施肥澆水太多對植物來說都是一種傷害。

所有的生長都不能違背其原本的生長規律。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讓孩子學會開闢自己的領地。

孩子需要大人的撫養才能長大,但是養育不能只停留在孩子吃飽穿暖的層面,要學會幫助孩子獨立。

常見的一些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家長就不要代勞,力所能及的能讓孩子自己做就讓他們去做,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鍛鍊孩子的獨立自覺性。

西方教育在培養孩子獨立自主方面確實要更好一些,家長更放心孩子才能更好地自己成長。

有的時候家長會有疑惑,自己為他們做了這麼多,孩子不僅不領情,反而會厭惡家長,不知道感恩。

其實正是因為家長做得太多了,才會讓孩子變得不知感恩。父母正確的教養方式應該是讓孩子懂得感恩,並且在這個基礎之上可以付出更多的自己。

在家長需要幫助的時候,能夠及時地出手幫忙,家長在孩子自己不能獨立完成一件事的時候,也可以出手幫忙。

家長要做孩子的支持者,孩子想學想做的,只要不是壞事就都可以成為孩子堅定的支持者,特別是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一定要和孩子站在一起,不要因為他們丟了家長的臉,從而站在了孩子的對立面。



和孩子站在一起,並不意味著要和他們一起不講道理,而是要做孩子的引領者,當孩子第一次面對學校面對社會的時候,會有很多的困惑和不解,如何引導確實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家長要幫助孩子處理方方面面的信息,在各種小事上能夠引領孩子找到更多的可能性,幫助他們成長才是家長最重要的任務。

孩子的成長終歸是他們自己的事情,家長只能協助但不能代替。家長的代替在當下看來是好事,可是卻為他們將來的成長埋下更嚴重的不可挽回的伏筆。

因為潛意識中,孩子會希望能夠自我成長,什麼都讓家長代勞會讓他們失去自我價值感,覺得自己做什麼都是不對的。

家長的代替會影響孩子能力的發展,有的家長不接受孩子,在無形中會讓他們認為自己就是無能的,從而沒有自信。

家長的不信任造成的結果就是孩子自己失去自尊自信,凡事還沒有做就覺得自己是不行的。

很多時候孩子並不是一開始就覺得自己不行,而是接受了父母給他的信號,才會這樣認為。

孩子的成長需要體驗,有意識的讓孩子從小吃點苦,接受點磨礪和挫折,能更好地讓他們健康地成長。

這樣不僅能夠豐富孩子的社會經驗,更重要的是能夠讓孩子在挫折中悟出做人的道理,從而更好地增長見聞和知識,做更好的自己。



家長是不能代替孩子成長的,因為代替永遠都不是真正解決成長問題的辦法。

再萬能的父母都不能代替孩子的成長,不要讓整天忙碌和盡心盡力為孩子付出的結果,換來的是孩子的怨恨和不理解。

很多事情如果原本就應該是孩子自己做的,家長就不要代勞。保護過度只會讓孩子變得更加無能。

孩子的成長父母是代替不了的,無微不至的照料換來的只能是孩子失去自我成長能力的缺失。

孩子成長的過程應該是孩子形成自我獨立意識的過程,應該在大小事中培養自我辦事能力,積累經驗並形成辦事能力的過程。

成長過程中的每一步只有自己經歷了才能知道該如何走下去。父母無法代替孩子去經歷這一切的意義,不能為了孩子一心一意學習,就承擔他們大小所有雜事,導致他們自我成長能力出現缺失。

孩子缺少在自我成長過程中學習和經驗的能力,那麼將來就等於比別人要少很多經驗。一旦需要獨立的時候,才發現自己的經驗是無力面對生活的。

相關焦點

  •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父母適當的管制和引導
    因此孩子自覺性的建立,是一個漫長複雜的過程,教育正常的話,至少也要到十五六歲,才能初步建立起來。小孩子沒有理性,當他的行為逾越規範時,如果沒有父母給他指出來並進行糾正,他就永遠沒有理性。小孩子意志薄弱,當他遇到困難要退縮時,如果沒有父母鼓勵他或強制他做下去,他將永遠意志薄弱。孩子需要適當的強制,這種強制不是對他的壓迫,而是在他意志軟弱的時候幫他克服困難,獲得高層次的體驗,他因此變得更加堅強。
  • 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最心煩的事是什麼?
    每個孩子成長過程中都給家庭帶來了無數的歡樂。但不可否認的是,孩子也給父母帶來了無盡的煩惱,有的是甜蜜的,但也有的是要命的。所有關注孩子學習的父母記憶最深刻的應該就是陪做作業了。一般說這類話的要麼是沒結婚或者沒孩子的,又或者是從不關心孩子學習的。孩子的學習完全靠自己,遇到孩子聰明又自律,那當然好,如果孩子不夠聰明,又或者不夠自律,那真的只能聽天由命了。現在家長陪讀,陪上各種課外班,陪做作業,並不是閒的無聊,而是不得已而為之。
  •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父母承擔什麼樣的責任,才能使孩子健康地成長
    ,因火災,鄰居不能救助,兩個孩子雙雙被燒死,那居痛不欲生。 家長因沒有履行好監護權使造成孩子損傷,甚至夭折,法律應該制裁的。 如何真正地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不能只停留在法律法規的規定上,要滲透到每一個父母職責上,父母不能無故地把孩子單獨地放在不安全的地方。或者父母不能使不能自理為的孩子單獨地處在一個地方。 養不教,父之過。養不護,亦父之過。
  •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也讓我收穫了成長
    教育的真諦不是教育孩子,而是自我教育。為人父母,沒有止境。很多時候,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讓我們也變得成熟歷練,也同樣收穫了成長。帶孩子雖然很辛苦,背後的辛酸苦楚,只有經歷過才能明白,可以說是:痛並快樂著…但是有一點是無可否認的,那就是陪伴孩子成長過程中,也讓我收穫了成長。自從當了媽,我那憤怒的情緒總是時不時爆發。
  • 家長4個身份的轉變,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
    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4種身份的轉變很重要撫養一個孩子健康快樂地長大,是每個做家長最大的心願,在他們餓了困了的時候,是家長給他們提供一個寧靜的港灣,當他們委屈憤怒的時候,是家長陪他們平復心情。一路走來父母付出了很多,孩子也成長了許多,但是不要忘記了,在孩子的世界中父母只是他們成長過程中一段路程的陪伴者,他們需要自己長大走完人生的旅途。對於年紀小的孩子來說,爸爸媽媽就是他們的天,沒有了親人的照顧可能他們自己連生存的能力都沒有,但是隨著年紀的長大,孩子開始有了自我思考和行為能力,家長就不再是一切了。
  • 李玫瑾:孩子成長過程中,「三件事」不能當孩子面做,家長牢記
    李玫瑾:孩子成長過程中,「三件事」不能當孩子面做,家長牢記!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始終扮演著最重要的角色,也是對孩子影響最深的,和孩子的相處過程中,有些事是需要尤其注意的,李玫瑾教授在一次教育演講中就說到,三件事家長不能當孩子面做,不然會教壞孩子,甚至是毀了一個孩子。
  •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 父母是最重要的示範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是最重要的示範這是我特別贊同一句話孩子是一張複印件父母是孩子的原件有朋友說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就立了個誓,要重新做人父母洗心革面做個好示範想以其身之正教你剛正之人生這就是——父母之愛有一個願意為你將來打算的父母你才有機會閱覽世界、行走江湖、快意人生千萬別在需要言傳身教的年紀
  • 情緒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忽略的,良好的情緒才會有利於成長
    (這是「一同成長的粑粑」的第273篇原創文章。)情緒是指人們伴隨著認知和意識過程產生的對外界事物的一種態度,是以人的願望和需要為中介的一種複雜的心理活動。在不同的年除階段,人的情緒擁有不同的特點,而0~3歲的孩子的情緒尤為豐富,起伏變化非常大。
  •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做好了這三點,孩子長大會更加優秀
    孩子未來會成為什麼樣的人,跟父母的早期教育有著直接的關係,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決定了親子之間的相處模式,而這種相處模式,將會成為孩子與人相處的模板,能讓孩子成長的,從來都不靠打罵和指責,而是父母堅定且平和的愛,在孩子遭受挫折的時候,依然有勇氣去面對。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做好了這三點,孩子長大會更加優秀。1、給孩子足夠的肯定。
  • 面對叛逆期的「問題孩子」,父母掌握3種方式,正確引導孩子成長
    青春期且叛逆期的晴晴根本就不在乎自己上不上學,眼裡也沒有老師和父母,張麗想和女兒晴晴好好談談,晴晴回到家就進入自己的房間反鎖住們,媽媽張麗只能在門外暗自流淚。分析:叛逆期是每個孩子都需要經歷的一個成長階段,當孩子出現叛逆行為時家長最忌諱進行打罵教育這樣只會讓孩子變本加厲的更加叛逆,如果在叛逆期時沒有正確的引導和糾正孩子的行為後果將不堪設想。方法:父母如何才能做到有效的引導呢?
  • 從《孩子,你慢慢來》看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需要父母給予的感情
    仿佛看到龍應臺坐在那裡,看著一個五歲的小孩用笨拙地完成他所認為的人生中很重要的那件事。 從一開始,龍應臺就告訴父母們,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需要的感情,說到底就是尊重。這種尊重體現在對孩子自身的肯定,是對孩子辯解的信任,也體現在對孩子平等的關愛。
  • 在寶寶成長的過程中,父母要多多陪伴孩子,讓娃感受到家長的溫暖
    在寶寶成長的過程中,父母要多多陪伴孩子,讓娃感受到家長的溫暖當今社會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很多父母跟孩子的相處時間很少,覺得只有給孩子良好的生活條件,買到孩子想要的東西就是對孩子好,把時間都放在工作上,有點時間都不夠自己休息,更不會去陪孩子。
  • 引導與成長
    人的成長需要內在驅動力,孔子就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好就是最大的內驅力。女兒喜歡閱讀,書本裡有神奇的故事吸引著她,有好玩的遊戲等待著她,有精美的圖畫讓她如痴如醉,閱讀是家長最不需要擔心的事,反而有時候還需要限制。
  • 孩子犯錯,父母的態度決定了孩子的成長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身體尚未發育完全,心智不夠成熟時,無可避免的會犯各種錯誤,而父母對孩子犯錯的態度和處理方式,會對孩子產生深遠的影響。父母需要學會這些做法:傾聽孩子的想法部分父母在孩子犯錯後,會不分青紅皂白臭罵甚至痛打一頓孩子,當時覺得很解氣,但是對孩子的成長傷害大於錯誤本身。
  • 我去學習成長,卻不能對父母說實話,只能撒謊
    我還建立了學校的一個學習成長群,運營一學期,每日分享成長知識,幫助其他夥伴成長。同時我明確了自己未來的方向,學業方面也不含糊,目前專業第一。學習效果很好,但是我的學習過程居然是和父母抗爭的過程。當時的課程包含初級和中級班,我是知道的,但是爸媽以為學完初級班就結束了,在初級班學習了之後有很大的成長,自然想要繼續學習中級班課程。
  • 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必須教孩子的四件事
    作為父母的我們就要為孩子的將來做好打算,不僅給孩子提供豐富的物質生活,良好的社會教育,和諧的家庭氛圍,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孩子在學校學習不到的人生道理,助孩子在未來的人生中能夠披荊斬棘、乘風破浪地面對一切。
  •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不能做的4件事,可能會影響孩子未來
    有很多父母生完孩子以後,就好像完成了任務一樣.只在意他們是否健康長大,而忽略了更重要的成長。對父母來說,與生孩子相比,養育才是最需要付出精力,從他們出生到長大再到成人。家長都忍不住一直擔心孩子。有很多事情,是需要從寶寶小時候就要開始注意.如果等孩子大了再開始意識到,可能以及影響到了他們的一生。
  • 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
    家是孩子成長的搖籃、棲息的港灣。孩子的性格、品行、價值觀、志趣等都與自己的家庭環境、成長經歷息息相關。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有著不同的身心發展特點,作為父母該如何針對各個階段的孩子心理特點來進行良好親子互動、家庭教育呢?這是一個任重道遠的課題,讓我們通過專業學習、專家指導,與孩子共同成長,為孩子的身心成長鋪墊健康之路吧!
  • 電子產品助力孩子成長,家長如何平衡和引導網絡對孩子的影響?
    獲取信息更加快捷,從前家長教育孩子可能只能從自己的父母或者孩子同學的家長那裡得到教育信息和知識,但是現在能夠通過網絡,運用各種方式,看文章,看視頻,甚至直接花錢上教育的課程,通過這些能夠更快地獲取更加專業豐富的育兒教育知識。和孩子之間有更多遊戲方式,運用電子產品,家長與孩子之間互動遊戲的方式也增加了許多,有聲書還有很多教育類動畫視頻也能夠更快捷方便地到達孩子手中。
  • 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的態度,影響他的一生!
    人們都在說:「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真的是這樣嗎?很多人的看法都不一樣的,因為各種經歷的不同,導致大家的看法不能一致,這也可以理解,但是小編想和大家說,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這個也可以成立,但是今天小編想和大家說,影響孩子的不單單是父母的行為,還有更為重要的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態度,也許講到這裡大家會很迷茫,很不解。